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淨土生無生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一、一真法界門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宣法師白話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初、一真法界門

一真法性中    具足十法界    依正本融通    生佛非殊致

論曰:所謂的「一真法界」,即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心性。此眾生本有的心性,本自具足有無量之功德,承受無量不同的名稱。為何說其具有無量之功德呢?舉其最精要的來說明之,即是所謂的「性體」、「性量」、「性具」。

云何稱之為「性體」呢?這是說眾生本有的心性,遠離於「有」、「無」、「亦有亦無」和「非有非無」四句之分別,絕於百種過非,其體性堅固凝然而不動不搖,清淨無垢無有染污,不生不滅,常住而不毀壞。

云何稱之為「性量」呢?這是說眾生本有的心性,豎窮於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橫遍於十方虛空。十方世界有其邊際,而虛空無有邊際。虛空有其邊際,而眾生的心性無有邊際。現在之世有其邊際,而過去和未來世則無有邊際。過去和未來世有其邊際,而眾生的心性無有邊際。眾生本有的心性是非有邊際可盡之無盡,非有數量可度量之無量。

云何稱之為「性具」呢?這是說眾生本有之心性,具足有十法界,所謂的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乃是「眾生假名世間」。其次還有眾生的正報,即所謂佛的五陰、菩薩的五陰,乃至地獄的五陰,此乃是「五陰實法世間」。其次還有眾生的依報,即所謂的佛國土、菩薩國土、乃至地獄的國土。(此乃是「依報國土世間」。)

為了令人容易理解之故,而作此「性體」、「性量」、「性具」三種分別。如果能夠悟得其意旨而言,即「性具」的當下,便是「性體」、「性量」。「性體」離於過失絕於百非,即是「性具」的十法界離於過失、絕於百非。「性體」的體性堅固凝然而不動不搖,清淨無垢無有染污,不生不滅,常住而無有毀壞。「性具」的十法界也一樣體性堅固凝然,乃至清淨無染,不生不滅等等。

「性量」豎窮三世、橫遍十方,非有邊際可盡之無盡,非有數量可度量之無量,「性具」的十法界也是如此豎窮三世橫遍十方,非有邊際可盡之無盡,非有數童可度量之無量。正報的五陰實法,亦如同於「性體」、「性量」,清淨本然、周遍無盡。依報的國土,也是如同「性體」、「性量」,清淨本然、周遍無盡。

此「性體」、「性量」、「性具」之三法,也稱之為三諦,性體即是中諦,性量即是真諦,性具即是俗諦。是故《楞嚴經》云:「而如來藏,本來微妙而圓滿之心,非是心非是空,非地水火風,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識界,非無明,乃至非老死。非無明盡,乃至非老死盡。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刺若。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非常樂我淨。」此即是「性量」之無相,是為真諦。

「而如來藏,元本光明的心性微妙,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水火風,即是六凡,即是二乘,乃至即是如來常樂我淨。」此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是為俗諦。

「而如來藏,微妙光明的心性根元,遠離於即一切法、亦遠離於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亦非是即一切法」。此即是指「性體」的統攝一切,此即是為中諦。

又云:「如來藏,實性之色法真實即空,實性之空即真實之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風空見識,莫不皆是如此。」地水火風空見識,即是「性具」也。清淨本然,即是「性體」也。周遍法界,即是「性量」也。此外地水火風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即是依報國土的「性體」、「性量」也。見和識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即是正報五陰的「性體」、「性量」也。

云何說此一真法界、眾生本有之心性,承受了無量的名稱呢?舉其重要者言之,此眾生本有之心性,或者名之為空如來藏,或者名為真如、佛性,或者名為菴摩羅識,或者名為大圓鏡智,或者名為菩提、涅槃。性體、性量名為空如來藏,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報五陰,依報國土亦名空如來藏。性體、性量名為真如佛性,即性具的十法界、正報、依報等名為真如佛性。性體、性量名為菴摩羅識,即性具的十法界、正報、依報等名為菴摩羅識。性體、性量名為大圓鏡智,即性具的十法界、正報、依報等名為大圓鏡智。性體、性量名為菩提涅槃,即性具的十法界、正報、依報等名為菩提涅槃。是故曰:「一真的法性當中,具足有十法界,依報和正報本自融通,眾生與諸佛並無二致。」

問曰:此一真法界的心性,是指眾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呢?還是諸佛最後究竟之心才是呢?若是眾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則應當沒有空如來藏、真如、佛性,菴摩羅識、大圓鏡智、菩提、涅槃等七種名稱。若是諸佛最後究竟之心才是,則應當沒有包含其餘之九法界。不論是初心或是後心都有過失,那麼其立義便不能成就。

答曰:此正是顯示一切眾生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由於有眾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諸佛究竟的後心之是一真法界。由於有諸佛究竟的後心之是,才能顯示眾生本有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

為何說眾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諸佛究竟的後心之是呢?就如同諸佛果地的依報正報互相融通,色法心法無二無差別,垂示形相於九法界之中,以種種的方便度化眾生,悉皆是由於證得此因地心所具足的功德之故。是故曰:「諸佛果地的圓融圓通,只是證得眾生本有之理性。」是故可以稱合於本性而施設種種的教化,不必謀慮而自然相應。若不是如此者,則何異於小乘和外道之人,以意識分別作意而得到神通。

是故法智大師云:六即之義,並不是專門在指佛,一切的假實諸法,三乘人天,下至於蛄蜣甲蟲、地獄眾生之色心,皆須以六即辨別其最初與最後。所謂的理即蛄蜣甲蟲,名字即蛄蜣甲蟲,乃至究竟即蛄蜣甲蟲。以其論及十法界皆是理體本性所具足之故,無非皆是一真法界,同一而不可以更改。是故從「名字即」以去,不唯只是顯示佛界,其餘九法界也是同樣彰顯,乃至於到了其果地,十界皆是「究竟即」。

云何說由於諸佛究竟的後心是,才能夠顯示眾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呢?正是由於諸佛究竟後心的果地,全是由於全體證得眾生的理體本性,是故果地的菩提涅槃等七種名目,全部都是眾生本有性德之美稱。只是因為眾生是在迷惑之中,其本性之功德不能顯現,是故沒有此種稱號。可是如果就其性德而言,怎麼可以說其無有呢?是故初心後心俱是善,其立義才能成就。

【書籍目錄】
第1頁: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九 第2頁:淨土生無生論
第3頁:一、一真法界門 第4頁:二、身土緣起門
第5頁:三、心土相即門 第6頁:四、生佛不二門
第7頁:五、法界為念門 第8頁:六、境觀相吞門
第9頁:七、三觀法爾門 第10頁:八、感應任運門
第11頁:九、彼此恆一門 第12頁:十、現未互在門
第13頁:舊跋 第14頁:
第15頁:續淨土生無生論 第16頁:一、一真法界門
第17頁:二、性心具造門 第18頁:三、心佛互遍門
第19頁:四、心佛同體門 第20頁:五、唯心即至門
第21頁:六、性德莊嚴門 第22頁:七、佛佛同體門
第23頁:八、心佛感應門 第24頁:九、三無差別門
第25頁:十、因果互具門 第26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