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五十九、六度(二)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十九、六度(二)

(四)精進度

「精」是專精,純而不雜;「進」是進步,不懈怠之義。如同儒家所說的日新又新,天天求進步。目前西方有許多知名的大科學家,一生當中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專精,即每天鍥而不捨地去研究,終於有了新的發現。世間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無量的法門當中,必須是「一門深入」,才能夠有所成就,想要門門都學,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同時只要一門成就了,其他無量法門一看、一聽當下都通達了,所以說「一門通,一切都通」。

「精進」作佛法可分為三種:(1)披甲精進:菩薩發心,不怕困苦,勇往直前;譬如戰士,而披鎧甲,自然有恃無恐,此重在自行。(2)攝善精進:佛氏門中,不捨一法。語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大小諸善,勤行不倦,是為攝善,乃自他兩利也。(3)利樂精進:自己未度,先求度人,這是菩薩本願;故菩薩能利益勸化,不疲不厭,是為利樂,此則專重化他。《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一皆作是言:「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禮敬乃至回向)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可謂真精進矣!

「精進」就所得功德而言,能行精進,自然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一句「阿彌陀佛」能夠老實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專精,這是修學成功的關鍵。「精進」就對治煩惱而言,則可去除「懈怠」之障礙。《八大人覺經》云:「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古來祖師大德,成就皆由精進之故。例如,迦葉尊者,頭陀苦行,雖年老而不捨;近代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則一住普陀三十年,從不下山,故能閱藏三遍,念佛功深。每當吾人念黃昏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實當深切反省:即將過去的這一天,我們的修行、道業是否有所進步,並且當努力日日改過向善,確實做到實修實證的功夫,如此精進的利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五)禪定度

「禪定」依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的定義是:「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名禪定」。由此可知,「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因此,「禪定」就如《金剛經》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義,所以一般人的「打坐」僅是修禪定的無量方法之一,事實上高級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

「禪定」一般可概分為三種:(1)世間禪:如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這是高級天界天人所修的禪定;(2)出世間禪:為超出三界之大小乘禪定;(3)出世間上上禪:此為諸佛如來所修之大定,因之,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於「定」,同時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以淨宗而言,念佛的目的,在求得「一心不亂」,而「一心不亂」就是「禪定」,經上稱念佛為「無上深妙禪」;教下強調修止觀,止觀也就是禪定;密宗重視修身、口、意三密相應,相應也就是禪定。禪定約功德而言,精修禪定,始則引發靜慮(「靜」指心體寂靜,「慮」是審察思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禪定,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纏;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過去佛陀苦修時,以入深定,故能不為波旬魔兵所害,魔女所嬈,終得悟道。是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禪定約對治而言,能去「散亂」之障礙。因凡夫之心,攀緣五欲六塵,如上樹猿,似脫韁馬,到處流蕩,剎那不住,是故修行難成;苟入三昧,自然不亂。

總之,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即得失、毀譽、稱譏、苦樂等境界現前,還是要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

(六)般若度

梵語「般若」或翻「智慧」。一般而言,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這是修行最終目的,故列在後。

「般若」一般可分為三種:(1)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亦是眾生本具真如,離一切虛妄相,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無可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亦是所證理體。(2)觀照般若:指觀察照見實相理體之般若,這是指行者修觀時,心光內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而見實相,故謂之觀照般若,這是能證實智。(3)方便般若:指分別諸法之一切言教,如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這是化用權智。

在唯識「百法明門論」裏,天親菩薩將一切法,即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大類,其中包括有八個是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心理作用),十一個色法(物質),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等,其中除無為法外,其他都是有為法,如此依《金剛經》所說,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的起心動念、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佛真正明瞭這些事實真相,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恢復,對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和如來一模一樣,那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這就是般若智慧了。所以般若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學習菩薩行,對於一切法明瞭、通達,且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為什麼要去幫助別人呢?這是源於諸佛菩薩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體認,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和自己是一體的,既是同體,幫助別人乃是本份事啊!今天我們迷失了自性,沒有智慧,不知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體,同一個真如本性。所以才有自他的對立,進而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自作自受、苦不堪言!

般若就功德而言,因修般若,得大覺悟,究竟成佛;進一步能廣度眾生,幫助別人覺悟。另就對治而言,可去除愚癡的障礙,斷除根本無明,如光明能破除黑暗。

總之,吾人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隨時幫助別人,這就是「布施」;一切作為都能守法,且都有一套正確的標準作業程序,這就是「持戒」;平時待人、處事、接物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是「精進」。心中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搖,這是「禪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不明瞭,這是「般若」。佛教導我們能將這六條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做到,就是道地的菩薩行,而且持之以恆,漸漸福德日增,智慧日長,最後福慧俱足,圓成佛道。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四十一、心靈元年
第3頁:四十二、中國佛教出世因緣 第4頁:四十三、佛之釋義
第5頁:四十四、「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第6頁:四十五、一屁吹過江
第7頁:四十六、不二法門 第8頁:四十七、福慧雙修
第9頁:四十八、淨業三福(一) 第10頁:四十九、淨業三福(二)
第11頁:五十、淨業三福(三) 第12頁:五十一、「父母」是「在世佛」
第13頁:五十二、三學—戒、定、慧 第14頁:五十三、三車法師
第15頁: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第16頁:五十五、四無量心
第17頁:五十六、五戒 第18頁:五十七、六和敬
第19頁:五十八、六度(一) 第20頁:五十九、六度(二)
第21頁:六十、「服務別人」就是「布施」 第22頁:六十一、十善
第23頁:六十二、十大願王 第24頁: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第25頁:六十四、談時間管理—作「不急」而「重要」的事 第26頁:六十五、心無罣礙
第27頁:六十六、醒世對聯 第28頁:六十七、「盂蘭盆」節—「中元普度」的由來
第29頁:六十八、因小果大 第30頁:六十九、惡還本身
第31頁:七十、病中的省思 第32頁:七十一、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第33頁:修行從改心做起 第34頁:念佛的功德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