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五十六、五戒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十六、五戒

五戒(即戒殺、盜、淫、妄、酒)是做人必須遵守的最基本條件,亦是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礎,佛陀當年制定戒律,旨在「斷惡修善」,建立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蓋以眾生業緣,作善則昇,造惡乃墮;而一切惡當中,以「殺、盜、淫、妄、酒」最為嚴重,亦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業因;是故,要保人身,以遵守「五戒」為當務之急。茲分別說明如下:

1、不殺生

「生」即指一切眾生,非僅限人道一類;凡有情識眾生,不論大小、身分、貴賤,莫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故蜎飛蠕動、蚊虻螻蟻,亦皆偷生;殺則奪其生命,使其不能生存,其罪業最重。佛法的根本教義,就在「慈悲」二字,「慈」是給予眾生快樂、歡喜;「悲」是拔除眾生的煩惱、痛苦。吾人若殺眾生生命,則喪失了「慈悲」心,無法與自己的善良本性相應,便無法明心見性,故一切戒律,以戒殺為首。

學佛之人,當知一切眾生,無始劫來,往返六道,皆曾互為父母眷屬;且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經云:「一切眾生,皆我過去父母,亦是未來諸佛」,故不可殺,亦不當殺也。世上殺業重者,多由世人貪圖口腹之欲。《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相來噉」;又云:「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古德亦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是故,學佛之人,當提倡戒殺茹素,所謂:「一日不食肉,則天下殺業無我分」,亦是一種「無畏布施」的具體表現也。若學佛因環境不允許,而不能吃素,則至少應吃「五淨肉」(即「不為我殺」、「不聞殺」、「不見殺」、「自死」、「鳥殘」的肉才吃),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進而逐漸達到吃全素的目標。

其實,佛家主張戒殺,亦與儒家所提倡的「仁」—如「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勝殘去殺」、「君子遠庖廚」,不謀而合也。

2、不偷盜

「偷盜」就是「不與取」。蓋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絲毫莫取。若不與而取,而侵佔別人財物,即是偷盜也。所以學佛之人,當自食其力,居官則守廉潔,不貪分外之財;經商則講信實,童叟無欺。《楞嚴經》云:「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是故吾人當「死盡偷心」,不貪世間名聞利養,放下身心世界,以一句佛號老實念,方能出離三界六道也。

然則,佛家戒盜,亦即儒家所提倡的「義」。蓋「義」者,宜也,亦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故孔子曰:「見得思義」,亦是「不偷盜」之真義。

3、不邪淫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若出家眾,志在斷欲證果,為天人師,則戒一切淫事,蓋以:「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也。若在家眾,則為傳宗接代,夫婦結婚,乃人之大倫,固所許也;然正式夫婦以外的「邪淫」或「婚外情」,則所不許。蓋以目前社會紅男綠女往往逞一時之快,而行邪淫,敗壞人倫,即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世必變畜生,不可不提高警覺也。

佛家所提倡的「不邪淫」,乃是儒家所提之克己復「禮」,非「禮」勿作也,亦如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是故儒家亦戒邪淫也。

4、不妄語

「妄語」乃是以欺誑心,說不誠實的話,此乃造一切惡業的開端。學佛人,未證言證,未得言得,乃是大妄語,造無間罪也。然若為利益眾生,不妄語戒亦有「開緣」的方便作法,如吾人為了救野兔,而對獵人妄語,免使野兔受到傷害,這都是被允許的。

孔子有云:「人無信不立」,是故佛家所提倡的「不妄語」亦與儒家的「信」相同也。

5、不飲酒

「不飲酒」廣義而言,亦包括不吸毒、不抽菸及不賭博等不當行為。由於喝酒或吸毒能亂性,令人昏昧無智,因而造作無邊罪業。譬如昔有一人,獨居「飲酒」,忽見鄰居的一隻雞,遂「盜」而「殺」之以下酒,鄰女來找,「妄語」稱未見,且因而起「淫」心,造作罪業。如是由於飲酒,而造作殺、盜、淫、妄四種罪,故不許飲酒,以防非止惡也。

孔子云:「飲不至醉」,是故儒家亦戒飲酒。是故佛家的「五戒」(戒殺、盜、淫、妄、酒),亦分別與儒家之「五常」(仁、義、禮、信、智)相通,且更為具體,吾人皆當信守也。

此外,吾人須知,五戒之中,前四者(殺、盜、淫、妄)乃為「性戒」,即不論受戒與否,犯則皆有罪,即現世受國法制裁,死後報在三途(地獄、餓鬼、畜生);至於第五戒(戒飲酒)乃為「遮戒」(遮即制止不作之意),因飲酒之性,故屬無罪,卻能犯餘罪,故佛特遮止之。

總之,五戒乃是為人處事的根本,亦是世出世間法的基礎。太虛大師云:「人成即佛成」,因此我門學佛亦應從日常生活中「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開始,謹守五戒,不要好高騖遠,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四十一、心靈元年
第3頁:四十二、中國佛教出世因緣 第4頁:四十三、佛之釋義
第5頁:四十四、「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第6頁:四十五、一屁吹過江
第7頁:四十六、不二法門 第8頁:四十七、福慧雙修
第9頁:四十八、淨業三福(一) 第10頁:四十九、淨業三福(二)
第11頁:五十、淨業三福(三) 第12頁:五十一、「父母」是「在世佛」
第13頁:五十二、三學—戒、定、慧 第14頁:五十三、三車法師
第15頁: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第16頁:五十五、四無量心
第17頁:五十六、五戒 第18頁:五十七、六和敬
第19頁:五十八、六度(一) 第20頁:五十九、六度(二)
第21頁:六十、「服務別人」就是「布施」 第22頁:六十一、十善
第23頁:六十二、十大願王 第24頁: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第25頁:六十四、談時間管理—作「不急」而「重要」的事 第26頁:六十五、心無罣礙
第27頁:六十六、醒世對聯 第28頁:六十七、「盂蘭盆」節—「中元普度」的由來
第29頁:六十八、因小果大 第30頁:六十九、惡還本身
第31頁:七十、病中的省思 第32頁:七十一、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第33頁:修行從改心做起 第34頁:念佛的功德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