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書簡節錄 徐恒志居士著

書簡節錄 徐恒志居士著

一、略述佛法大旨

[日期:2011-01-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徐恒志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徐恒志居士著

一、略述佛法大旨

學佛要旨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著是先收攝妄想,不使紛馳。今既要辦公,又要學詩、學氣功、學書畫、學佛法,如此頭緒紛繁,雜念紛飛,不病已是大幸。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孟子亦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放出去的心)而已矣。人有雞犬放則求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而知古今聖賢安身立命功夫,無有不從戒定慧三方面下手者,故學佛實為一切學問之根本。惜世上一般學佛者,不知從根本上下手,往往只是求福報、求長壽、求神通、求奇門遁甲在佛法看來,甚可憐憫,因不明本覺心性,不知真如實相,始終徘徊門外,虛耗時間和精力。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說得如此斬釘截鐵,而學佛者往往仍追求有相有為之法,迷茫不悟,豈不可惜。(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說:佛法大旨總在「以佛知見,破凡夫知見」,此言甚當。凡夫知見即是種種妄想分別和執著,佛的知見即是智慧覺性。但不必在覺性上去求,只要做息妄心功夫,妄心一息,息即菩提。圓覺經所謂:「諸幻滅盡。非幻不滅。」關鍵在於實踐實證。根據仁者根性,目前似宜從「觀心」下手,因反觀自心,才能啟發覺性。觀心是根本法門。不觀自心,不識自己本來面目,學法很難得到真實受用,願共勉之。(答安徽鄞金祥居士)

人生在世,多被無始以來的妄想、業習所糾纏,以致流浪生死,「八苦」交煎,不得解脫。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是實話。我們既學佛法,首先應按照佛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來淨化三業、淨化心靈,遠離貪著和污染。一切法門,種種方便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息妄心、顯真如。真性既顯,便知一切事物,一切境界,無不是緣生性空,過而不留,接而不染,逐步自能獲得解脫和自在。至於修法,由於個人根性、環境、興味等等各有不同,下手方便亦很難一致。或思生死苦,念佛求生,橫超三界;或先修有相觀法,逐漸歸入無相,然後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相即。

又法門無量,息妄則一,果能一門深入,自可由一門會入普門,故不必到處趨求。明師、大德雖應親近,但與我之煩惱何涉!妄從心起,還從心滅。大德、善知識只能指點方便,不能代我消業。只要勤修戒定智慧,自能洗除種種心垢。(答保定胡居士)

欣聞令兄深信唯此一事唯實,真令人生無量法喜!但所謂「此事」果是何事乎?凡夫始終茫然,二乘為之驚退,如果離開「此事」而談修行,皆是魔業。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云:「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故小乘說「三法印」,大乘即以實相為印。宗旨既定,乃可修各自當機之法,以悟證之。因此或禪或淨,或密或教,乃至無量法門,都一時的善巧方便。如果執以為實,則成魯愚;如果棄而不修,又成狂妄,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倓虛大師有偈云:「取之不得,捨之不當,不取不捨,乃吉乃昌。」確是甘苦之語。(答上海李老居士)

學佛的宗旨,在息妄顯真,轉迷為覺,得定開慧,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有人說學佛好比畫龍點睛,此言頗當,所謂點睛者,即是認識本來,明悟自性也。因為心性不明,勢必心外取法,盲修瞎煉。至於禪宗六祖開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惡」之語,惠明言下大悟,何等直捷痛快!仁者認為這裡是否還有一個「不公開的別傳話語,點明心要?」實則此時既一念不生,了無別物,又靈知不昧,不同木石,請問這不是自性又是什麼?何須更有密意?故六祖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總之,此事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略述佛法大旨 第2頁:二、切磋念佛妙法
第3頁:三、探討修證要領 第4頁:四、有關無相密乘
第5頁:五、試釋種種疑難 第6頁:六、交流學教體會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