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律航法師追思文 道源法師等著述

律航法師追思文 道源法師等著述

懷念律航法師

[日期:2011-01-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源法師等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道源法師等著述

懷念律航法師

道源法師 

一、與我有緣

自從律航法師往生西方之後,我時常在懷念著他,因為他與我太有緣了。

我是民國三十八年,國曆四月底(大概是農曆三月底),由上海靜安寺來到臺灣,住在臺北南昌路十普寺。我與慈航老法師是結拜兄弟,這時慈老住在中壢圓光寺,我們已經十幾年沒有見面了,當然是急於見面以敘久別之情了。可是乍到臺灣,不知道中壢圓光寺在那裏?於是按地址先寄一封信去。過了兩三天,來了一位老居士要會我,名片上寫著「黃臚初」。接見之後,他開始談話了:

「我是代表慈航老法師來的,一定要接道老法師到圓光寺住幾天。同時我對於道老,渴仰已久,今日特來拜謁。十幾年前,我在北平,一日去見夏蓮居老居士,夏老居士說:『道源老法師要去張家口賜兒山雲泉寺做住持,我一再挽留,都挽留不住。聽說慈舟老法師不久也要離開北平。近幾年來,寶一老和尚、宗月老和尚相繼生西。這些大德高僧,死的死了,走的走了,恐怕我們北平要遭劫難啦!』」他接著說:「夏老居士是我學佛的啟蒙師,我對於他老人家非常尊重,所以夏老的話,我非常信仰。因之我趕快去訪問慈舟老法師,幸蒙慈老開示,甚為欣慰!可是道老已去張家口了,欲見無緣,真是一大憾事!」

「慈航老法師由南洋來臺灣,在中壢圓光寺,創辦一所佛學院,我在那裏講國文。並已決定於農曆四月初八日,在慈老座下剃頭出家。」

「昨天慈老接到一封信,歡喜的跳起來!他老說:『好了!好了!道源老法師來了!我們的佛學院有人幫忙了!』我連忙接著問:『是不是北平的道源老法師?』慈老說:『是啊!就是他啊|』我一聽說,真是歡喜的不得了!於是就向慈老說知,我對於道老慕名已久之意。因此慈老就派我代表來接道老,一定要到圓光寺多住些時。」

有人說:「見面有緣」,一定是前生結了緣的。我與律航法師,未曾「見面」即已「有緣」,足以證明我二人宿世之緣厚了。

二、善根深厚

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而這個二十世紀,五濁之惡,更加熾盛。三界之內,喻如一大苦海,而這個物質文明的現時代,簡直等於一個大漩渦。不幸而於現世為人,鮮有不被陷溺的!

律航法師在俗之時,身為中將,職任軍長;躍馬中原,顧盼稱雄;正是男兒得志之秋。徵逐聲色,追求名利,亦人情之所常。而況居於今日,其物慾誘惑,直非常人所可抗拒。詎律航法師竟能鶴立雞群,眾醉獨醒!於現將軍身時,同時現居士身,非有大善根者何能如是?

士大夫之學佛,往往以佛經之言論不群,陳義超逸,因而喜愛其哲理;談話時資為談柄,作文時助其文勢而已,鮮有能實行用功者。有之,不入於高妙之禪,則入於奇特之密,又鮮有能入於平淡尋常之淨土者。而律航法師之於淨土法門,竟能一聞即信,一信即行,自始自終,不變不易!非善根深厚者又何能如是?

三、智慧高遠

律航法師嘗和我說:他之所以實行出家,有兩種原因,也可以說是新舊合一的人生觀。他說:「我們既已發心學佛,就應當腳踏實地修行一番。可是家庭環境,實在不易清淨啊!即如拿喫素來說吧,雖然我是一家中的『老太爺』,而兒子媳婦也都很孝順,每晚都為我特備幾樣素菜。可是全家大小都喫葷,只有我一個人喫素,所以我常常懷疑鍋裏碗裏不清淨!再說到念佛用功,試想大人說話,小孩哭鬧,這一句佛號,實在不易念得清淨啊!出了家住在寺院裏,就清淨的多了。大家都喫素,用不著疑心了,所以我出家以後,飯量也增加了。至於修行用功,寺院與家庭,真是雲泥之分,天壤之別了。以上所說的觀念,大凡發心出家修行的人,都會想得到的,所以我說這算是『舊的人生觀』。再說新的人生觀吧:為人做官,做到了『一品、二品』的地位。壽數已活到六十以上,再想陞官,亦無官可陞了,跳舞也跳不動了,人生的行程,已竟走到窮途末路了。飽食終日,無事可做,只有找幾位老同事『聊天』。愈是前途沒有希望的人,牢騷愈多!談話就是發牢騷,不是批評某人不對,就是咒罵社會萬惡,因之牢騷也就越來越多!像這樣的人生,活著還有甚麼興趣?好在我早年學佛,常與出家人接近,因之我發現了一條人生的新路!那就是實行出家。因為出家人的規矩,不管你在家時做甚麼大官,也不管你是多麼大的歲數,凡是初出家的,一律視為『小和尚』。這樣一來,我也就真的變成年青人了。一切的一切,都須從新學起。前途的希望無量,人生的樂趣也就無窮了!這算是我發明的新的人生觀。」

聞其所言,實具深理!足見其智慧高遠了。

四、尊師重道

律航法師之學佛實由於夏蓮居老居士之接引,並介紹他歸依印光老法師,所以他很尊重夏老居士。來到臺灣以後,他還把夏老居士所提倡《無量壽經》,重印再版;亦即所以報「蒙師」之恩哩!

慈航老法師是他的剃度恩師,他的歲數卻比慈老大。然而他並不以老人自居,在慈老面前,卻是畢恭畢敬的執弟子禮。慈老穿的是南洋僧裝,律航法師出家後,也穿這種服裝。有人問他:「我們中國是『青衣僧』,你為甚麼要披黃袈裟呢?他答說:這是我師父教我披的,我焉敢不披!」三十八年六月間,圓光寺之佛學院已告結束,慈航老法師率領一班學僧,遷往新竹靈隱寺,繼續講學。不幸遭受誤會,全體師生,皆被政府傳訊拘留!是時律航法師適由臺北來探視慈老,因亦隨從慈老飽嚐鐵窗風味!有人怪他,不該去喫這一場冤枉官司,因為當局傳訊的是住在靈隱寺的大陸僧人,律航法師沒有住在靈隱寺,是可以不被傳訊的。他的回答是:「我的師父遭難了,為弟子的焉敢逃離!」即此二事,已可見其尊師重道之心了。至於慈航老法師圓寂之後,慈老遺著之出版、遺體之出缸裝金;以及紀念堂之破土興工、慈航中學之籌備建築,無不竭盡心力以期其成。說者謂:「慈航老法師晚年收這位老徒弟,如是克盡孝道,亦是慈老之福德所感召。」這是很恰當的評論。所謂有是師必有是徒啊。律航法師生西之後,我到臺中慈善寺,參加他的追思會,看見他的經案上,尚供著印光老法師的德像。據說他每日於誦經念佛之前,必先向印老焚香致敬。咦!在現時代中,像這樣尊師重道的人,恐怕不可多得吧!

五、勤學好問

記得有一次,中壢圓光寺打念佛七。律航法師非常精進,念佛的聲音特別大!可是「不上板」。別人念南無,他念阿彌;因之攪的大家都念不好。有一位居士好心告訴他:「念佛一定要念上板,要跟著木魚念。」他卻瞪大了眼睛抗辯說:「我念佛是為的了生死,要一心精進的念,要念的阿彌陀佛伸手接引我。我管不了板不板,木魚不木魚!」那位居士看他不可理喻,也就不再說了。我當時看他的執著勁很大,也未便急於勸解。等到晚上休息的時候,我纔慢慢的解釋給他聽。我說:「律航法師!你上午講的話很有道理,可是某居士的話也是對的。倘若只你一個人念佛,不用木魚是可以的。若是大眾在一處念佛,求其異口同音,那就非用木魚不可了。不但要聽木魚,而且要學著敲木魚。設若你到鄉村裏佈教,要領導一般在家人念佛,你不會敲木魚怎麼領導?倘若你念你的佛,我念我的佛,念的亂七八糟,這不像念佛,簡直像吵架!如果這樣,還談得上了生死麼?再如將來你要講經時,拈香也不曉得如何拈?拜佛也不曉得怎麼拜?聽經的人,看見你這位法師手足無措,先起了一種輕視心,對於你所講的經理,也就打了折扣了。又如再過五年,你也可以當戒師了。設若傳戒時,你把『如意』拿倒了頭,或者拿反了面,戒子們都覺著好笑!對於你講的戒律,也就聽不到心裏去了。切不可執理廢事!要知道『犍槌』、『威儀』都是攝化眾生的方便法門啊。」他因和我有緣,對於我所說的話,很能以歡喜接受。

過了些時,律航法師來海會寺見我。一進門便說:「教授和尚!我學會敲木魚了!」當下敲給我聽。並且說:「今天還得求您教給我『拈香』和拿『如意』哩。」一位年屆古稀的老人,如此勤學好問,堪稱希有了!

六、因圓果滿

《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說:要有多善根多福德之因緣,方有得生彼國之果報。律航法師所修的福德很多。先說「布施」,他有了錢就印經送人,或造佛菩薩聖像,從不積蓄,這是他的「財布施」。有人請他講經,或請他開示,他都是很歡喜的去講說,這是他的「法布施」。再說「持戒」,他自從四十一年在臺南大仙寺受戒之後,即發心嚴持戒律,即如現在一般人都不大注意的「非時食戒」,他都認真的守持,雖然有時因為害病,受醫生及朋友們的強勸,而暫時喫點晚飯,可是只要病體稍癒,他即仍舊「過午不食」了,這是他的「止持」。我們來到臺灣,一共傳了七次戒。除了第一次他在受戒外,其餘六次戒壇,他都擔任書記之職,他都不厭其詳的寫成「戒壇日記」,使每次傳戒的狀況,以及戒師們的言論,留下一些「雪泥鴻爪」,不能說不是律航法師的功德!去年十普寺第二次傳戒,因他已有「五夏」以上的「戒臘」;我們就請他當「尊證阿闍黎」。登比丘壇時,一坐四小時,他毫無倦容,答「成」字時,他最認真。在在都足以表現他對於傳戒之尊重,這是他的「作持」。以此布施、持戒作福德之緣,其緣不可謂不多了。他自從遇到夏蓮居,即發心念佛。尤其出家以後,近十年來更加精進!以此持念聖號作善根之因,其因不可謂不多了。他到臨命終時,竟能身無病苦,意不顛倒,口念佛號,安詳而逝!真可謂因圓果滿了。

七、無限懷念

我與律航法師有緣,除了第一段所說的原故之外,尚有其他的因緣:(一)有同鄉之誼:他是亳州人,我是周家口人,雖然他屬於安徽,我屬於河南,但彼此距離只有一百八十里,可以算是近同鄉。(二)有世交之誼:我與他的令師是異師兄弟,因之他無時不以老前輩待我,可以算是最親的世交。(三)有師生之誼:他受戒時,我是他的教授阿闍黎,所以我們的交情,猶如老師之與門生。(四)有同事之誼:我與他曾同事於六次戒壇,因此我們的交情也就愈來愈厚了!

最令我遺憾的是最後未能見面!農曆四月初四日,是慈航老法師週年忌辰。我同白聖法師去參加祭禮,律航法師卻在山上沒有下來。我與白師又因為年老山高怕上去,就在靜修院禮拜之後回來了,因此未能見面。過了幾天,他到海會寺來見我,我已去獅頭山海會庵講經去了,因此又未能見面。五月間,我到臺中印弘茅蓬講《五教儀》。預定十三日講完,十四日上午到慈善寺看律航法師,下午回八堵。詎知十三日講不完,十四日上午纔講完。下午的對號車票已預先買好,欲到慈善寺,時間不夠了,因此又未能見面。那裏知道從此以後,永遠不能見面了呢!不但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善友,而且失去了戒壇上一位有力的知識,真令我無限的懷念啊!

——本文摘錄自《中國佛教》月刊第四卷第十二期—— 

【書籍目錄】
第1頁:懷念律航法師 第2頁:律航法師與我
第3頁:法將云亡 第4頁:蓮池海會願相逢
第5頁:追念律航法師 第6頁:悼恩師律航上人
第7頁:緬懷宗師 第8頁:律航法師
第9頁:律航長老全集序(一) 第10頁:律航長老全集序(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