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好氣勢
  
  很少有人知道,法鼓山建築的各種各式建材,從室內到戶外,自屋牆、地板到門窗所用的每一種材料,甚至是一塊小石頭,都是由我挑選的。
  
  這些建材,包括材質、形式、尺寸、色澤等,都是工程人員一次次拿給我看,有的把材料做成樣品屋的一部分,貼在牆上、平放在地上,或者安置於屋頂,讓我來挑選。多半都被我退回了。被我退回以後,工程人員重新再挑選、再製成樣品屋,再拿來讓我挑選。如此來來回回的一試再試,工程人員被磨得有些不耐煩了,他們說:「師父已退回好幾次了,到底要什麼材質,才能讓師父滿意呢?」
  
  其實,我並沒有什麼一定的堅持,只是希望我們選用的建材能與金山的自然環境相調和;我也期待著,建材雖是時新的,卻能表現一種歲月的古感,使得建築物落成之初,就像是已經有人住過的老房子一般,不至顯得新穎、突兀;而且過了數十年之後,依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為什麼我有這般的考量?大家都知道,金山地區春冬二季濕潤多雨,因此選擇建材,首先須考量耐潮與防潮的特性。特別是磁磚和石材的重量都不輕,工程人員一次次搬來讓我挑選,當我覺得不妥、不合適,相同的流程就必須再走一次。我真是覺得辛苦他們了。可是慎選每一種建材也確是必要的。譬如石頭的挑選,從石材的大小、尺寸、粗細度到光澤感,都是經過一次次的篩選、考量才決定的。由此可知,我們選用的每一種建材,可說是相當嚴謹,絕非輕易而有的。
  
  法鼓山的工程建材,各式各樣,色系則只有三種:一是青灰色系的石材,其次是淺咖啡色系的磁磚,三是微量的米白色磁磚。
  
  建材來源,除了石材取自台灣本地、大陸及歐洲之外,其他如磁磚,是透過一位信眾薛鳳枝居士從日本進口,材質佳,價錢也給了優惠。主建物屋瓦則參考了日本和中國大陸多數傳統佛寺的主殿做法,最後選定的是銅瓦。其實,台灣也有部分建築採用銅瓦屋頂,例如台北的善導寺和監察院。法鼓山選用的是日本形態的銅瓦,主要建築有大殿、接待大廳、禪堂、三門和法華鐘樓。銅瓦的一大特性是耐潮,甚至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會產生自然的銅綠,其色澤就與深灰色的磚瓦完全相同。因此山上的房子,整體看起來是相當協調一致的。
  
  找到法鼓山這塊地之後,我是經常去走去看的,雖有地形圖,但是地形圖我看不懂,只能一次一次、一步一步,來來回回漫步於腳底下的這處山林大地。
  
  法鼓山這塊地,我一看就很喜歡,雖不是一百分,也有八十分。當時有位地理師李易濃居士,同樣也是讚不絕口,他說:「這地方真是好極了!所謂風水六十年輪流轉,有些地方好運只能維持一時期,接著就走下坡,要等好久以後才能回轉好運。但是這塊地的好運期,很長很長,就是過了好運之後,也能持平局面而很快又轉好運!」他這樣講。
  
  我也覺得法鼓山的氣勢一片大好,三面環山而穩坐於太師椅上。在我們後方是屬於七星山餘脈,這山脈到了我們這裡,就像是一條龍;龍頭倚著我們,兩旁有雙溪並流,就像是「龍戲雙溪」!在大殿左前方的山嶺,我稱為「鐘山」。鐘山是法鼓山的風雨屏障;風勢雨勢再大,至此一定減弱,因為被這天然的屏障給化解了。此外,法鼓山的山頭是七星山的另一餘系,我稱為「鼓山」,因為它的山形就像是一面平放的鼓,靜靜地仰望天空。鼓山的右側山麓,我稱為「象山」。鼓山就在象山與鐘山的兩山之間。
  
  再從大殿的位置俯瞰金山平原,明顯可見三道鎖口,一層層把法鼓山的氣勢深扣緊鎖;園區內兩條清溪在行經三道鎖口之後,才緩緩向外流遠。在地理形勢來講,這是既守水又守氣的天然屏障。在這得天獨厚的屏障裡,我們住在裡邊的人是非常安全,也十分安定的。
  
  從同一角度眺望金山平原,也可見到萬里崇山翠嶺和一部分湛藍的海灣。那海灣就是翡翠灣。從法鼓山的角度,翡翠灣就像是一池明潭水,也像一顆明珠,在我們眼前瑩瑩閃耀,便如「龍吐明珠」!所以我說,法鼓山的氣勢渾然天成,實在是太難得了。
【書籍目錄】
第1頁:楔子 第2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第3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第4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補「天窗」煞費周章
第5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第6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第7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第8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忽然眼前一亮
第9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第10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第11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第12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第13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第14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如地涌出的建築群
第15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第16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三個三門
第17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第18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步道、溪流與公園
第19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第20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菩薩上山來
第21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第22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山的迴響
第23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從一塊菜圃開始 第24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第25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第26頁:附錄 - 法鼓歌曲輯
第27頁:附錄 -- 禮讚法鼓山 詩文/鄭石岩 第28頁:附錄 - 編輯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