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走自己的路
  
  我們買下金山的土地以後,接著便是整地與開發工程,這又是另一段艱辛歷程,其中又以聯外道路的工程最是周折。
  
  法鼓山這塊地,最初是無路可走的,唯一可通行的只有三界村的一條鄉道。可是那鄉道太小,就連小型車會車都勉強,何況是大卡車進出。而且早在我們動工之前,凡是有大型車輛行經鄉道,附近居民都會有意見,有時甚至會擋路攔車。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否則來日開山是有問題的。另一方面,當我們向台北縣政府申請山坡地開發之際,縣政府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也是:法鼓山要有自己的道路。
  
  走自己的道路,則非得買地不可。這件事還是交給了廖今榕、施建昌和林玫卿三位居士去奔走;只要有地址、只要找得到線索,他們就去拜訪。但是多數地主並不願意賣地,甚至有的找不到地主,有的是原地主的家族龐大,常常為了一塊地要訪上好幾十戶人家。而這些地主或者是地主的後代,多半已搬離了金山,遷居各地,甚至已到了國外。買地過程之所以困難重重,這也是原因之一。
  
  還有,我們買地的大小與多寡,無法順隨我們的意思。不是我們想買多少就買多少。有的地主開出條件要整片山一起賣斷,否則不賣。大約經過十年的時間,我們總算把道路的土地買齊,也才有了屬於法鼓山的聯外道路。那是在台北縣尤清縣長任內完成的,距離現在將近十年了。
  
  法鼓大學的買地過程,同樣也是勞心、歷時、費周章。全度法師轉讓的土地之中,有一部分是現在法鼓大學的土地。但是要辦一所大學,那些土地顯然不足,因此還是由找地小組不斷去拜訪地主,一次又一次,一年復一年,始終鍥而不捨地努力,才終於有了圓滿的結果。
  
  這當中也有兩塊地,因為地主堅持不賣,我們一度以為要失望了。那是在哪裡呢?一塊位於大停車場轉入臨溪步道邊上的儲水塔上方,一塊位於法鼓一橋的對面山坡上。這兩塊地相加有六百多坪,同屬一個地主。對我們來講,少了這兩塊地,要做景觀、闢道路都是瓶頸。因此我們想盡方法,希望以地易地,或者提高價錢,但是地主皆不為所動。
  
  然而,就在二○○五年法鼓山落成開山的前一個月,這位地主主動找上了廖祕書,說他考慮賣地了,希望我們能給個好價錢。我說:「只要他開口,二話不說!」現在這兩塊地已買進來了,從此以後,我們的聯外道路全線開通,而臨溪朝山步道也完整了。
  
  有一樁很得意的事,與大停車場這塊地有關。這塊地的原地主,是一位已卸任的鄉代表,他希望把地賣給我們,可是開的數字滿高的;又說如果法鼓山不要,他打算就在那裡經營海鮮店。我說:「當然要買,就是忍痛也一定要買!」那塊地有三甲四,是一處現成的大停車場,買進以後足以消化來山的車輛,也可作為疏散交通的中心樞紐。但是當時好多人都說:「師父,這塊地太貴了,況且山上規模已經不小,不差那一塊地的!」我說:「阿彌陀佛!將來這地方用來停車還嫌小呢!」現在就足以證明了,一到假日,光是大停車場已不敷使用,尚有許多車子都停到馬路邊上了。後來,這位鄉代表一見到我就講:「當初師父嫌我的地貴,現在再賣給我好不好啊?」我只有笑著謝謝他了。這塊地非常好,我們的聯外道路沿著這塊地,就有數百公尺長。
  
  我們還有一小塊地,靠近三界壇,本來打算在那裡設一個儲水轉運站,但是附近居民很緊張,甚至有人揚言一旦動工,他們絕對不接受的。語氣頗凶悍。現在我們暫且不用它,只放了一塊法鼓山的地標在那裡。這也很好,凡是人車經過那裡,就知道前往法鼓山的方向了。
  
  現在,法鼓山的土地已經完整了。關於買地這樁事,我非常感謝當時負責買地的廖今榕、施建昌和林玫卿這三位菩薩;通常由他們三位去拜訪地主,方甯書教授從旁給予協助。法鼓山現有土地,包括一期工程的十八甲,二期工程的二十六甲,加上周邊林地和道路用地,總共約八十甲。

  

  

【書籍目錄】
第1頁:楔子 第2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第3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第4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補「天窗」煞費周章
第5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第6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第7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第8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忽然眼前一亮
第9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第10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第11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第12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第13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第14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如地涌出的建築群
第15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第16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三個三門
第17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第18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步道、溪流與公園
第19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第20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菩薩上山來
第21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第22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山的迴響
第23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從一塊菜圃開始 第24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第25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第26頁:附錄 - 法鼓歌曲輯
第27頁:附錄 -- 禮讚法鼓山 詩文/鄭石岩 第28頁:附錄 - 編輯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