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之後,我們終於擁有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市政府也允許我們變更此地為保存區,土地仍為中華佛教文化館所有。至此,農禪寺成為合法登記的寺廟法人,除可保有原來一百坪的原始建築和三門之外,市政府也希望農禪寺增建,成為台北市的代表性寺院。
  
  另一方面,我們也對大業路六十五巷及怡和巷的近鄰舉行公聽會,瞭解到鄰居的意見主要有二。一是希望農禪寺的進出不再走六十五巷,包括工程期間乃至增建完成以後。二是要求農禪寺增建時不可填土,因為他們擔心填土之後,農禪寺的地勢變高,颱風豪雨季節,他們所處地勢較低,會有淹水之慮。
  
  因緣不可思議!就在農禪寺與大度路之間,有一塊國有財產局的土地因地主積稅未繳,就把土地讓給了國有財產局。而在政府尚未規畫土地用途之前,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因此我們把握難得的機緣趕緊買下這塊土地。從此以後,農禪寺有了新出路;將來的主道將是朝著大度路的方向。所以,鄰居的第一個意見也迎刃而解了。
  
  至於不填土的要求,我說:「不填土也無妨!那就蓋一座水月道場。」我們不但不填土,反而要蓋一棟水上的房子,叫做「空中樓閣,水月道場」。房子建在水上,離水面有數公尺,就像一座空中樓閣;水底則可養魚、植蓮、種水草,便是一幕幕的水月道場。這樣的道場應該是滿特別的。
  
  我相信大家一聽到「空中樓閣,水月道場」,一定非常驚喜的!如何的呈現法呢?那就是平時建築物的四周是一片水域,水面上設有一根根的木樁,看起來像裝置藝術,一有大活動的時候,就在木樁上加舖一片片的活動面板,便成為具有高度實用性的活動廣場。這樣一來,居民提出的兩個意見,我們全解決了。
  
  最初由於農禪寺的鐵皮屋,老是面臨被拆除的危機,缺乏安定感,所以我說:「能用一天是一天啦!等到要拆再說吧!」也就在這樣經常面臨無常感中走了過來。正因為農禪寺面臨隨時被拆撤的危機感,所以我們找到金山這塊土地創建了法鼓山。如今,法鼓山成為我們整個體系的總本山,農禪寺則屬於總本山之下的分支道場,然而農禪寺之於法鼓山的意義,乃至於帶給台北市民的貢獻,將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在農禪寺面臨可能被拆也可能不拆的十多年間,我們也在北投公館路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座現代型態的寺院;先是稱「新農禪寺」,後改名「雲來寺」,已於二○○六年秋天啟用,現為法鼓山在台北市的行政中心。
  
  法鼓山以農禪寺為發源地,有了法鼓山,農禪寺也轉變成為正式寺院,同時又在北投增建了一座雲來寺;因緣的如此發展,真非我始料所及。

  

  

  

  

【書籍目錄】
第1頁:楔子 第2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第3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第4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補「天窗」煞費周章
第5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第6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第7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第8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忽然眼前一亮
第9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第10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第11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第12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第13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第14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如地涌出的建築群
第15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第16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三個三門
第17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第18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步道、溪流與公園
第19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第20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菩薩上山來
第21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第22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山的迴響
第23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從一塊菜圃開始 第24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第25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第26頁:附錄 - 法鼓歌曲輯
第27頁:附錄 -- 禮讚法鼓山 詩文/鄭石岩 第28頁:附錄 - 編輯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