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山上的信仰焦點,除了大殿三尊佛像之外,尚有三尊觀音:「開山觀音」、「祈願觀音」和「來迎觀音」。這三尊觀音的造像不同,風格互異,然而觀音菩薩平等度化眾生的悲懷則完全一致。在造像上,開山觀音屬清代風格,祈願觀音和來迎觀音是唐朝意象,但造型上加注了現代的詮釋手法。
  
  開山觀音
  
  開山觀音,最早是玻璃纖維材質,安置於原先的觀音殿室內。為了感念法鼓山是一處觀音道場,而我自己是修的觀音法門,因此將此觀音像改稱為「開山觀音」,並翻製成銅像。此像含基座共有五公尺高,重二‧八噸,目前安座於大殿後方的山丘平台上。
  
  開山觀音的位置,在全山來講相當特別,這裡正是法鼓山園區的正中心點。已故地理學家李易濃先生曾講,這種地理形勢恰是「側蒂蓮華」。開山觀音坐於蓮心底,四方呈放射性佈局的建築台地,則如一片片的蓮華花瓣,原點總在蓮心。如此的蓮心位置,是唯有佛菩薩才能安坐的。法鼓山開山觀音坐守蓮心,一者俯覽法鼓山全山,一則照顧法鼓山整體,由此更加深了法鼓山觀音道場的蘊涵。我們也把開山觀音的四周闢為公園,本來此處是雜草及雜木叢生,很少引人注目,經過整理美化,現在已是修竹環繞的露天聖殿了。
  
  祈願觀音
  
  「祈願觀音」一詞,是由我新創,在佛經或者佛教文獻不曾見過。為什麼以「祈願觀音」為名呢?因為觀音是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大悲心菩薩;觀音是大慈大悲、廣大靈感的大道心菩薩。所謂「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無有分別的,只要有人向祂祈求、發願,觀音菩薩必定給予救度。這就是我們命名「祈願觀音」的由來。
  
  至於誰來祈禱、誰來發願呢?當然是你我等凡夫眾生。但是發願以後,就一定可以滿願嗎?那是當然,因為觀音菩薩時時刻刻準備救度眾生,只要我們祈願,觀音菩薩就能及時傾聽,回應我們。這個世界苦難的人太多,觀音菩薩弘誓圓滿每一眾生的心願,為這個世界帶來平安與希望。
  
  安座於祈願觀音殿室內的祈願觀音,在造像上屬唐代風格,並不是特別模仿哪一尊像,而是參考幾尊觀音造像之後綜合的想法。祈願觀音坐於蓮台之上,右腳著地,就像是準備隨時接引眾生。此造型是由我發想,由謝毓文居士做成泥塑初胚,再由果梵法師繪像,交由焊唐公司鑄造。祈願觀音總是讓人看了很自在,我也寫了「觀世自在」四字,意謂觀音菩薩慈悲不間斷地救濟眾生,任何時候都自在化世。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也能夠學習觀音菩薩的精神,快樂助人,自己也成長,隨時隨地都是和喜自在的。
  
  祈願觀音,重二‧五噸,高三公尺。像的後牆是一片大玻璃窗,窗外是垂直的水幕牆;牆下的殿內殿外是水池,祈願觀音即坐於池中的海島上,手執倒瀉的淨瓶,普化眾生甘露。殿前四合院中是一方水景,乃在三層樓的頂樓;此施工技術不易,我在眾人反對下,仍堅持這項水景設施,如今已成為山上的特色之一。
  
  來迎觀音
  
  來迎觀音,露天安座於大停車場對面的小山頭,即我所稱的「象鼻山」上。「來迎觀音」一詞,也是由我新創,在佛經或者佛教文獻裡也不曾見過;意思是說,觀音菩薩來到人間主動迎接我們。
  
  來迎觀音屬於青銅鑄像,其線條簡潔優雅,就像是菩薩飄逸飛臨人間,衣帶之間微微飄動,兩腳有輕移的動感。此一造型也是由我發想,底稿由果梵法師作畫,在經過果懋法師、施建昌菩薩與游春樹居士等一次次的修改後始成定稿,然後交由聖光鑄造廠完成鑄像。此像高八公尺,銅身重八噸,裡層鋼構有九噸之重。
  
  來迎觀音像已於法鼓山開山週年,即二○○六年十月揭幕落成。由於此像安座於「象鼻山」上,地理位置稍高。大眾昂首仰望觀音,觀音則彷彿正從藍天白雲空中降臨,一腳往前,另一腳微微抬起,如同正在接迎來到法鼓山的每一位菩薩。這種具有動態感的造型,過去並不多見,唯一讓我有印象的是在泰國所見世尊遊化人間的造像。
  
  藥師古佛
  
  山上還有一尊模仿北魏風格的清代石雕佛──藥師古佛,像高三公尺,重十噸。此像是西元二○○○年前後一位信眾送給我們的,今安座於接待大廳對面的右側山坡上。搬運到該處的工程並不容易,有人以為這座石雕巨像原本就在那裡,其實我們來此之前,並無此文化文物。
  
  開山觀音、來迎觀音和藥師古佛,皆是座守於戶外,而其安置位置,都是經過我長期的觀察、思考才做的決定;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恰到好處,均是山上絕佳的地點,也可說都是法鼓山信仰的聚焦點。

  

【書籍目錄】
第1頁:楔子 第2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第3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第4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補「天窗」煞費周章
第5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第6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第7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第8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忽然眼前一亮
第9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第10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第11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第12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第13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第14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如地涌出的建築群
第15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第16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三個三門
第17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第18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步道、溪流與公園
第19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第20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菩薩上山來
第21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第22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山的迴響
第23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從一塊菜圃開始 第24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第25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第26頁:附錄 - 法鼓歌曲輯
第27頁:附錄 -- 禮讚法鼓山 詩文/鄭石岩 第28頁:附錄 - 編輯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