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個堅持
  
  在法鼓山建築成形以後,經常有人問我:「法鼓山建築自成風格,師父您是如何掌握的?」
  
  我是把握一個原則:線條要單純不複雜,顏色要單純不複雜,空間要大氣度且實用,就是「本來面目」。凡是彆彆扭扭、古古怪怪,弄一些小花樣的,寧可修正,否則把蓋好的建築拆掉是件很心痛的事。因為拆掉就代表花錢,拆掉以後的彌補也要花錢,這讓我覺得很愧對護持我們的信眾。可是如果不拆,這些彆扭、古怪的建築,就將伴隨法鼓山千年道場而遺憾千年,豈不更令人歎息!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須要忍痛修改。
  
  修改最多的是大殿、接待大廳、禪堂和國際會議廳。接待大廳,從祈願觀音步道上來的入口,原來的門開在邊上,另一邊是喇叭梯,並不對稱。現在把喇叭梯拿掉,門改在中間。另外接待大廳兩側,原來人群的上下疏通並不方便,現在作了修改,加上兩排大梯。大殿室內,從開山紀念館往上一層到副殿,也是經過修改。現在加上兩道穿越的大梯。
  
  在禪堂的一樓後方,原來是一排廁所,而且三面砌牆。後來我們把牆打掉,把廁所移到樓下,管線也重做整理。現在的禪堂,四面通風、三面採光,既明朗又舒暢,尤其是把廁所搬走,真是太好了!還有接待大廳和大殿的瞭望台護欄,原來是一排硬梆梆的水泥牆,讓人覺得是被閘欄關鎖,很不舒服。修改設計之後,改成柚木及金屬做的護欄,整體看來滿舒暢的。
  
  以我的經驗,堅持原則非常重要,因為不論是建築師、工程人員或者信徒,他們都會提出很多不同的意見;有些意見很動人,就是為了大眾,不是為了師父一人。我則始終堅持「本來面目」的原則。
  
  比如說方丈寮,原來設計師是希望裝潢成宮殿一樣、像大飯店的總統套房,我說絕對不行!他說:「這代表方丈的地位崇高嘛!」我說:「如果方丈住這麼豪華的房子,那這個寺院沒有希望了!」他又說:「您老人家長年建設法鼓山,也該享福了!」我說:「阿彌陀佛!我是為了度化眾生,怎麼是要享受呢?更何況錢是信眾布施的,不是我的。」
  
  我堅持方丈的房間「陽春」就好,方丈寮的地板要跟外面的走廊一致,天花板跟所有住眾的房間相同。我也睡木板牀,就是我的房間大一些。其實,方丈寮不是專屬我一個人的,下一任方丈也住這裡。如果方丈的房間特別豪華,那就不是法鼓山的風格了。
  
  堅持原則真是太重要了,因為誘惑很多,動聽的話也很多。法鼓山建築以「本來面目」為原則,這不是只有方丈寮如此,大殿和男、女寮副殿,也都是一樣的簡單、樸實。可是,「本來面目」是很難掌握的。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已於二○○五年落成,整體來講並沒有完全達成我的期待。建設工程處的陳洽由總工程師就講:「很對不起師父,師父的理想我們只完成百分之六十,無法做到一百分。」其實,這六十分已經很不容易了,也是盡了最大努力了。
  
  房子建好之後,許多的問題解決了,許多新的事情也接踵而來。我總是想到:將來山上住眾滿千人的時候,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如何做到最完善?將來飲水的問題怎麼解決?山上如果沒有人來的時候怎麼維持?如果人潮湧入卻沒有經濟收入,又該怎麼維持?總之,房子建好以後,所有關於營運的問題也伴隨而來。因此,建築物周邊的景觀設施、防火設施、儲水設施、節能設施、園林規畫、對來山信眾及訪客的修行設施,和從每一寸土地空間運用到每一項自然景觀的開發及命名,一定要配合起來做。雖然有許多事是由建設工程處在做,也有僧團在規畫進行,但是大方向大原則的確定,還得從我開始。

  

  法鼓山即景觀修 (一)

  

  

【書籍目錄】
第1頁:楔子 第2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第3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第4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補「天窗」煞費周章
第5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第6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第7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第8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忽然眼前一亮
第9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第10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第11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第12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第13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第14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如地涌出的建築群
第15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第16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三個三門
第17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第18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步道、溪流與公園
第19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第20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菩薩上山來
第21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第22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山的迴響
第23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從一塊菜圃開始 第24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第25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第26頁:附錄 - 法鼓歌曲輯
第27頁:附錄 -- 禮讚法鼓山 詩文/鄭石岩 第28頁:附錄 - 編輯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