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相隨心滅
把弓的影子當蛇蝎來看,這是疑心生暗鬼。晉朝一位名叫樂廣的人,曾作過河南的縣令,有一個親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聽。原來是親友之前到他那裡喝酒的時候,看見酒杯裡有蛇,回去後感覺精神惶恐而得了大病。他以前所見的蛇影,乃是河南縣府牆上掛著的角弓上面用漆畫的一條蛇。樂廣考察的結果,知道是那蛇畫的影子照到了杯子裡面,於是又把這位親友請來飲酒。當場叫他又像以前看杯子裡面的蛇影,對他說明這是角弓的蛇影,並不是杯子裡面真有了蛇。他的親友豁然大悟,終年的大病也就好了。
楚國有一位熊渠子,有一天走在山裡,看見了一個臥牛石,以為是一頭石虎而用箭去射,把箭射到石頭裡面。另外,漢朝李廣在打獵的時候,看到草裡面有一頭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並不動轉,李廣近前一看。原來把箭射到石頭裡面,連箭尾的羽毛都沒在石頭裡了,這是著名的「射石飲羽」的故事。
以上故事都源於人的心機一動,看見的東西都像要殺害自己的東西,心懷恐懼,從而起了殺機。反之,自己的心念靜止於無念當中,石虎也可以變成海鷗。《世說新語》裡面記載:晉朝有一個有權威的人叫做石勒。當時的人民對於他這一族人都非常害怕,視之為狼虎。有一位高僧叫佛圖澄,很得石?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養子石虎在一起閒遊,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圖澄的道德。這就說明佛圖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為柔順,宛如猛虎化為海鷗一樣無害了。可見一個人如能做到無念無心的地步,對周圍之物都不起敵意。不但不足以畏懼,反而可使他服從自己,共同在一起遊樂。
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珪的一位官吏,他是齊明帝時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裡營造山水樓台,閒暇的時候獨自飲酒取樂,從來不打掃庭堂,以致池塘裡的蛙聲天天喧噪。有人問:「太守是否要效法陳蕃之為人?」他說:「不是的,這蛙的聲音像給我在吃飯飲酒的時候來作鼓樂助興,我並非要效法陳蕃約為人。」蛙鳴之聲本出於無心無念,這喧噪的聲音反而成了助興的鼓樂。
我們眼見、耳聽的一切,如果是起於個人的心念,就發生了喜歡和憎惡。石虎可作海鷗,蛀聲可當鼓樂,所見、所聞之物,不但不含有殺機,反而顯露天然的真機。所以,天地萬物的善惡,共緣於我心一念的變化。
【後集○四八】
機動的,弓影疑為蛇蝎,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