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寓於易,道不在遠
禪宗曾有這樣的一句,「饑來喫飯倦來眠。」就是說餓了吃飯,累了睡覺。這句話打開了佛教禪宗的奧妙之處。禪宗的語句多有高尚深遠的寓意,但是當參禪到了意念極端則理盡而詞窮,欲說而不可說了。當詞窮意盡的時候,只有「饑來喫飯倦來眠」一途了。
古語云:「悟了同末悟。」也就是達到了意念之極,沒有什麼玄妙奇特之處了。對於談論詩的旨趣說:「眼前景緻口頭語。」所謂作詩的妙旨,並不在於強把平生耳目末見未聞之處一一展露,而是口頭當著眼前的景物,而絕不用什麼生澀難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聯對偶,不僅詩與禮如此,世間無論什麼事都是在極平易之處,寓藏著極高深的道理。而世間的困難也多由容易裡面產生出來,禪宗的「饑來喫飯倦來眠」,和詩旨的「眼前景緻口頭語」是參禪悟道作詩填詞,它的玄機妙理高深到了極點,深奧到了至難處,卻反而是存在於極易之處。
所以說,「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近真」。做事於無心之中,反而與天真與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議的力量來。至於作詩填詞,用了好些費解的語句,搜集了許多奇怪的典故,這都是出於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淵明和寒山的詩都是很平易、很淺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緻、口頭的語句,而成為古今的名言。
禪宗李翱說:「我來問道無餘說,月在青天水在瓶。」蘇東坡有詞說:「到得歸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都是寫盡了意念的極端,全都由無心而寫出來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
再者,「饑來喫飯倦來眠」,是王陽明說的話,而不是出於禪宗。無論怎麼說,這句話原來是禪宗的偈語。王陽明是儒家與禪宗的學者,況且,這句話在禪語的全集裡面很多地方出現,縱然是陽明的話。稱他是禪宗也沒錯誤。說這不是禪語而辯論的人,是不知道禪宗和王學的關係。
【後集○三五】
禪宗曰:「饑來喫飯倦來眠。」詩旨曰:「眼前景緻口頭語。」蓋極高寓於極平,至難出於至易。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自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