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中品生觀

[日期:2010-12-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敬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辛二、觀聲聞眾(第十五、中品生觀)分二

初、正明三品  二、總結觀名

靈芝疏云:「第十五、中輩三品,此攝四果聲聞眾。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等。問:彼國純一大乘清淨良伴,何有小乘聲聞耶?答:此土聲聞,則有二種:一者、定性,謂沉空滯寂,取滅度者。往生論云:『二乘種不生』,即此類也。二、不定性,謂中間迴心,已經開顯,知常獲記。雖是聲聞,不住小果。法華真阿羅漢,涅槃出家菩薩。淨土聲聞,即同此類。已聞大教,發菩提心,但先學小乘,聞說苦空無常無我,發其本習,先證小果,終歸大乘。此三品中:上生常持五八十具四種戒行;中生亦持四戒,但一日一夜;下生孝養仁慈。上二專持佛戒,並有迴向願求。下一止依世教,故但臨終遇善。三階行別,故分高下。」

壬初、正明三品分三

初、中品上生  二、中品中生  三、中品下生

癸初、中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初、明修因。靈芝疏云:「五、八,在家二眾戒。諸戒,即包十具,出家五眾戒。五戒者: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八戒加三:六、不著華鬘瓔珞,香油塗身;七、不坐高床,及不歌舞倡伎;八、不過中食。婬斷邪正,名加淨行。齊一其心,故名八齋。禁閉諸根,亦名八關。廣如律中。然此四戒,或道俗各持,或出家兼具。既持淨戒,必離眾過。五逆,過中之大,故特標之。以下,示願求。善根為因,生彼是果。」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次、明感果。演義云:「上三皆言佛與菩薩,今言佛與比丘者,化同行眾,引同類人。以其初習小行故也。故所演說者,亦四念處法耳。」靈芝疏云:「讚歎出家,即明此品多收道眾。離苦者,近離塵緣,遠清煩惑。」行下,明往生。靈芝疏云:「坐蓮禮佛,識神即脫。」蓮開下,生後益。靈芝疏云:「(蓮華開時),合有見佛,文略不明。」演義云:「此品華開見佛,較上中、上下二品尤速。上中經宿,上下一日一夜乃開。今則尋開,一宿亦不經也。但所見佛相不同耳。」靈芝疏云:「讚四諦者,順所習故。苦集二諦,世間因果,是所斷。滅道二諦,出世因果,是所證。四法皆實,故並名諦。」

應時下,明得道。靈芝疏云:「阿即翻無,羅漢為生。結惑已盡,不受後有,故言無生。亦云應供、殺賊。如別所明。三明者:過去宿命明,現在漏盡明,未來天眼明。三皆洞徹,獨得稱明。六通: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盡。六皆無壅,故總名通。八解脫,亦名八背捨。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不壞內身骨人,而觀外色不淨。此位在初禪。二、內無色相外觀色—壞滅內骨人,觀外不淨。得入二禪。三、緣淨背捨身作證—除外不淨,定心清潔,名緣淨。以無著心,受三禪樂,名身證。四、虛空處背捨—滅四禪色,心緣無邊空而入定;知無常苦空,心厭背故。五、識處背捨—捨空緣識入定,知無常,生厭背。六、無所有處背捨—捨識緣無所有入定;知無常,生厭背。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捨無所有,緣非非想入定。知無常,生厭背。八、滅受想背捨—背滅受,捨諸心心數法,入定休息,名背捨。餘如法界次第。」

癸二、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

初、修因。靈芝疏云:「文略五戒,前略十具。前後互見,必具四戒。沙彌戒,即十戒。前八戒中,分七為二,加不捉金銀錢寶。具足戒,即大僧大尼所受戒。七支具發,遍該生境,故云具足。持戒淨業,以求淨報。持戒成德,名稱遠聞,故喻如香。」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次、感果。初、感緣。三世諸佛,並勸持戒,斷惡修善。故今持戒,即是隨順。次、往生。華合即生,亦一念頃。三、生後益。初、見佛。文敘讚歎,理合先見。次、聞法。亦即四諦苦空無常等。下品同然。三、證果。須陀洹,此翻逆流。謂逆生死流。即初果也。(靈芝疏)

 

癸三、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

初、修因。執勞侍奉,順色承志,故名孝養父母。儒教以為百行之本。推愛及物,博施濟眾,故云行世仁慈。儒宗以為君子之德。由生前積善,故臨終遇緣。此人下,二、遇緣。以善化人,眾所知識。知其道德,識其儀貌。法華妙莊嚴王品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即指妻兒為善知識。故知但能開導,不局僧俗。國土樂事,如上依報,及大小彌陀經所說。法藏比丘者,彌陀因名。昔為國王,遇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即於佛前發四十八願。具如大本。三、聞此下,得生。此中合有臨終持華接引等事,文略不敘。壯士屈伸臂頃,亦即少時。前後語變。(靈芝疏)演義云:「聞下二句,正明臨終發心猛利,所以尋即命終也。當此土命終之際,正彼國往生之時。譬如二句,顯往之速。此歿彼生,不經中陰,故如壯士屈伸臂頃也。不言蓮華者,可例知故。彼下三品俱有蓮華,豈此品無蓮?決無是處。四、經七下,明後益。前品經於七日,蓮華乃敷;今云經七日已,較前稍遲時間。斷不至於二七華開也。前云讚歎世尊,聞法歡喜,是聞佛說法;今遇二大士說法。前經半劫已,今過一小劫。可見前之半劫,亦是小劫。以今遜前,理合如是。」

壬二、總結觀名

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書籍目錄】
第1頁:本編所據典籍一覽表 第2頁:壹、釋經題
第3頁:貳、明譯史 第4頁:序分
第5頁:正宗分 第6頁:別明淨觀
第7頁:明十六觀法 第8頁:觀落日(日觀)
第9頁:水觀 第10頁:地觀
第11頁:樹觀 第12頁:池觀
第13頁:總觀 第14頁:華座觀
第15頁:聖像觀 第16頁:佛身觀
第17頁:觀音觀 第18頁:勢至觀
第19頁:普往生觀 第20頁:難明佛菩薩觀
第21頁:上品生觀 第22頁:中品生觀
第23頁:下品生觀 第24頁: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