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文珠法師講述

佛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文珠法師講述

一、佛教的始創者及其思想

[日期:2010-1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文珠法師講述

1975年2月為響應羅省中國同學聯合會主辦

中國文化週於加州州立大學

今天的聚會、並非宗教的佈道,而是學術性的研究,因為貴同學會,現正學行中國文化週,本人應邀前來參加你們的研討會,故特別提出「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問題,分幾點與各位共同討論。

一、佛教的始創者及其思想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它的始創者,並非佛教徒幻想中假定的人物,更非一般人所想像的虛無飄渺的鬼神,而是確有其人、其事,而且是有歷史考證的偉大聖哲--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誕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宮,名悉遴多太子。因不滿當時印度社會階級制度的嚴厲,同時更要拯救當時在不平等待遇下,苦不堪言的群眾,毅然放棄行將繼承的王位,出家修行,以找尋人生真理,作為建設自由平等的社會基石。

太子離開王宮,四處尋師訪道,經歷五載,始終無法發現曾經理解人生真諦的人,因此,希望運用自己的智慧,從苦行中,去求取證,故進入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之苦行林,忘餐廢寢,專事苦行。不覺六年於斯,弄得身形消瘦,面目全非,結果一無所獲,始知道苦行無益,唯有放棄苦行,到尼連禪河去洗除身上積垢,又接受牧女貢獻飲食,以恢復體力,然後到菩提樹下,結跏趺座,止息妄念,正心誠意,參究真理,找尋人生意義,觀察宇宙真相,終於夜親明星,豁然大悟,成為宇宙之大覺,被世人尊稱佛陀,號曰:釋迦牟尼佛。

梵語釋迦,譯能仁,牟尼譯寂默,能仁代表慈悲,寂默代表智慧。故釋迦牟尼佛,即是一位綜合智慧與慈悲於一體的聖者。因為佛陀開發了人性本具至真至大的智慧,所以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止是言論上、信仰上、經濟上、以及行動上的自由;而是心理上、與生理上絕對的自由。真正的平等,不僅是種族的,法律的,經濟的,以及待遇的平等,而是理性的平等。因為佛陀激發了人性原有至圓至極的慈悲,所以為了要使每個眾生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平等,而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入世、救世。一方面協助眾生粉碎煩惱枷鎖,擺脫生死束縛,令獲得真理生命至真、至善的自由,一方面鼓勵眾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福慧兼修,悲智雙運,以證平等的理性。前者是小乘思想,後者是大乘精神。

小乘思想應用於人生,是尋求苦樂之根源,及其對策,使人了解人與人,人與物的種種關係與法則,去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處世做人應有的態度,使人在維持倫理道德的生活中,不斷止惡行善,改往修來,最後,斷煩惱,了生死,超越輪迴,悟證真理生命的畢竟自由。

大乘佛教,除了知道我法二執,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以及獲得斷除我法二執的方法外,還要發菩提心,立大悲願,「願我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內則斷惑證真,心物交融,悟契理性,生佛一如;外則眾生無盡,我願無窮,永遠本著犧牲小我的精神,去教化眾生,利益有情,甚至地獄末空,誓不成佛,

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禽,無非觀機說法,對小機說小法,對大機說大法,前者要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斷惑證真,離苦得樂,然後回小向大,自利兼他,共趣佛道;後者則直指佛性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故需廣修六度四攝等法門,自他共濟,最後同證菩提,

思想雖二,而旨趣是一,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可是,佛教思想,無論大乘或小乘,均可應用於人生,而且是積極而非消極,是入世而非厭世。誠如梁啟超所說:「佛教之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是兼善而非獨善,…是入世而非厭世,…是平等而非差別,…。」

或有人問:既然理性平等,何以生佛懸殊,苦樂天淵?原因何在?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時說:「善哉!善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是可知,妄想執著,就是導致生佛懸殊的主要原因。

眾生本具的理性,亦即是佛性,雖與佛同,但由於眾生妄想執著,致使思想各異。眾生由於不同的思想,策動不同的行為,形成不同的業力,而招致不同的結果,遂形成宇宙間千差萬別的法則,以及人與人間苦樂不同的遭遇與感受。雖然,但其本具之佛性,並不因此而變質,更末因此而失其「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的功能。等如電燈,其款式雖然有長短方圓,其顏色雖然有紅黃藍白,其光亦有深淺明暗的不同,但其發光之電力,並不因燈之形色各異而有別,更不因光之明暗而影響其電力,充塞太空的功能。同樣道理,佛性平等,眾生雖因妄想不同,業力各異,致使現象界有美醜苦樂之分,但其本體的佛性,並不因之而有差別,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又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只要我們不為外境所誘,不為現象所惑,澄清外來妄想,發掘內在智慧,自然可以發現人生的本體,悟證平等的理性,與佛無二。這是佛陀創教之宗旨,亦是吾人學佛之目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佛教的始創者及其思想 第2頁:二、佛教最初傳入中國年代
第3頁:三、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4頁:四、佛教對中國風俗的影響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