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步步蓮華 聖嚴法師著

步步蓮華 聖嚴法師著

自序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自序
  
  詩人欣賞世界,大地萬象都可成為寫詩的內容。
  
  畫伯描繪世界,大地萬物都可成為入畫的題材。
  
  哲學家觀察世界,人生宇宙都是本體產生的現象。
  
  佛菩薩所見世界,有情眾生都是菩薩都是佛,無情眾生都是佛國淨土的眾寶莊嚴。
  
  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景色、同樣的人物、同樣的時節,若以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深度、不一樣的目的來體驗,便會產生不一樣的反應。
  
  我不是很喜歡寫文章的人,寫遊記更不是計畫中的工作,每次遊歷各處的最初動機,是為弘法求法,學習新知,充實自己,奉獻大眾,所以沒有考慮要寫遊記。可是每次遊歷告一段落,多半會寫出一篇文章乃至一本書來。在緊密的日程中,增加這項額外的工作,也不是一樁輕鬆好玩的事,只是覺得應該對歷史負責任,對自己求成長,對他人做交待,否則便是浪費了我這個已屬於全體社會的生命資源。
  
  我在每次遊化到一個陌生地方之前,總要預先收集一些相關資料,獲得若干程度的自然知識和人文背景,才不至於到了任何地方,都好像是相同的山水,類似的景物,差不多的面龐,除了消遣時間,花掉一些金錢,一切都是模糊依稀,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能激發自己成長。
  
  有了若干預備知識,便有親歷其境的感受,也能將現實的景物與歷史的過程連結成為活的生命。每到一地,不僅是面對實景實物,也可與此實景實物相繫的歷史人物對面談心。所以讓我走向自然,也能教我與古人把臂同行。
  
  正因為經歷了實景實物的觀察與體驗,就會發現歷史是永遠不會回頭的,年深日久之後,現實的環境早已見不到歷史上的那些鏡頭;不僅是人去樓空,連那些舞臺也早已變了又變。同時歷史的事實加上後人的傳說,也就無法想像歷史上的情況究竟是什縻樣子了。
  
  這便是佛法所說的真理:「世相無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可是,我們的生命中,不論是肉體的血液,或者是文化的血液以及精神的源頭,都跟我們的祖先是無法切斷的,也跟現實的環境是無法區隔的,時間的延續是歷史的生命,空間的展現是社會的生命。只要用心生活、用心體驗,我們每一個人,都負有歷史的責任和社會的責任。
  
  因此,遊歷之後,應當尚有工作要做:要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成長,與大家分享;把現實的環境做成記錄,留給歷史文化;把陳舊的歷史和傳說,做一番溫習和釐清,勉勵自己,也介紹給他人。
  
  我是一個出家的僧侶,非常重視佛教的興衰及法門的隆污,我特別留心佛教歷史人物的成長過程,及他們的努力和影響。也可以說,如果沒有歷代的古聖先賢,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儀軌芳範,以及他們的智慧財產,我們今日的人間社會就不堪想像。所以每到一處曾有高僧大德駐錫過的古道場,不僅要緬懷他們、禮敬他們,也希望學習他們。所謂見賢思齊,不應僅為自己受益而感恩,更應體驗他們為法忘軀的堅靭心和利益眾生的悲願心,試著來做更多自己當做而能做的佛事。
  
  每到一座古道場,雖已物換星移,可能早已成為荒丘廢墟,但我總覺得歷史上的祖師們,不論有名無名,都還是活生生的在那兒:忙著興建道場,忙著廣度群迷。縱然斯人已逝,他們的悲智猶在。我們便以這樣的心境,到處感恩,到處禮拜,到處憑弔,到處緬懷;我稱之謂進入歷代祖師菩薩們的內心世界。不論目前那些古道場的情景如何,我總是揣摩著去與那兒的古代大德們,做生命的結合。雖無語言,卻勝過有言;雖無問答,卻能獲得來自他們的啟發。
  
  我寫成冊的遊記,這本已是第八冊了。
  
  本書是記述我從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至五月六日期間的參訪行腳、所見所聞及所思所行。
  
  本書的內容寫了些什麼?請讀者自行探索。雖然有人說,日記的真實性很少,遊記的可靠性不多;我的遊記卻是和其他的人一起走出來的,尤其本書的證人,連我在內,多達二百九十九人;不僅沒有虛構的人物故事,而且考證了若干人物故事,例如布袋和尚、濟公活佛、白蛇傳與雷峯塔等,都是家喻戶曉的佛教故事,但在文學性的民間傳說與歷史性的真實故事之間,是有差距的。正好,我這趟所走中國佛教聖跡巡禮的路線,就是極富文學創作的江南地區,也是近千年來中國佛教出現人才最多的地區。所以不必假造杜撰,真實的風土人物和歷史文化已經寫不勝寫了。
  
  本書記載了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的根源,現代臺灣佛教的法脈,尤其是我個人及法鼓山的源頭所在,包括了近代佛教四大師:印光、弘一、太虛、虛雲,加上印順,應該合稱為五大師的事蹟,以及和他們相關的道場。至於跟我剃度師東初老人的禪教戒法相關的道場及法眷,我自己出家及讀書的道場和相關的長輩及同輩,也在本書中做了一次實地尋根的介紹。好讓讀者們瞭解,法鼓山的出現,不是由於我聖嚴一個人的努力,除了跟我同時奉獻的廣大菩薩群之外,也不可忘了法鼓山的源頭活水是從何時何處流傳下來的。因為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是我們法鼓山的主要信條。
  
  本書的命名《步步蓮華》,有三個原因:1.在我們的行程中,始於九華山,經過普陀山,終於上海龍華寺,都見到刻有蓮花圖案的石階級和石地板。2.佛國淨土的諸佛菩薩,都是蓮花化生,行住坐臥不離蓮臺。3.我們法鼓山正在倡導「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雖然處身於娑婆世界,常要照顧心中的蓮花。
  
  我在本書中說:「火焰化紅蓮,雖是菩薩境界,我們每一個凡人,只要能夠用心去解讀古來祖師大德們修行的信心、創建道場的願心、化度眾生的悲心,就能夠體會到他們的內心,每一秒鐘都沒有離開清涼的蓮池。」同時勉勵隨團的諸位僧俗弟子,只要「觀想所處的環境、所到的道場、所走的路,處處是蓮臺,步步有蓮華」,「我們所提倡的人間淨土,也就自然出現了」。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為我錄稿謄稿的是姚世莊及吳昕儀,跟我同樣的不眠不休夜以繼日,五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期間,我除了主持禪七、擔任講座、例行法會之餘,抽空口述、改稿、刪修補充以及校稿,也把她們兩人忙得幾乎喘不過氣來,但是還跟我說,她們真有福報。
  
  本書所用照片,除了我自己拍攝的之外,也謝謝李蓉生等幾位包括影視小組在內的僧俗弟子,為我提供了不少。
  
  本書的出版,則要感謝法鼓文化公司同仁費心的編輯。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聖嚴自序於紐約禪中心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行前說明
第3頁:二、拜訪印順長老 第4頁:三、到了南京
第5頁:四、進入九華山 第6頁:五、九華山的歷史地理
第7頁:六、肉身菩薩金地藏 第8頁:七、肉身寶殿
第9頁:八、蓮華世界 第10頁:九、處處蓮臺.步步蓮華
第11頁:一○、拜經臺 第12頁:一一、天臺正頂
第13頁:一二、地藏洞.小老鼠 第14頁:一三、九華山的現在
第15頁:一四、化城寺 第16頁:一五、祇園寺
第17頁:一六、旃檀林的大悲殿 第18頁:一七、甘露寺的佛學院
第19頁:一八、九華山歷史上的佛教人才 第20頁:一九、棲霞山佛學院
第21頁:二○、同鄉法師.千佛巖 第22頁:二一、三論宗.宗仰
第23頁:二二、棲霞山的殿宇 第24頁:二三、寶華山隆昌律寺
第25頁:二四、寶華山的滄桑 第26頁:二五、寶華山的律統
第27頁:二六、還是「律宗第一山」 第28頁:二七、焦山定慧寺
第29頁:二八、茗山長老 第30頁:二九、金山江天寺‧禪堂
第31頁:三○、張家港會晤俗家親人 第32頁:三一、缺席的那一房
第33頁:三二、我自己的家 第34頁:三三、反其道而行
第35頁:三四、苦與樂 第36頁:三五、狼山廣教寺
第37頁:三六、法乳堂.法聚庵.山頂大聖殿 第38頁:三七、祖堂.八小名山.佛學院的可能性
第39頁:三八、兩則遺憾的小插曲 第40頁:三九、從南通到蘇州
第41頁:四○、姑蘇城外寒山寺 第42頁:四一、懷恩‧寺志‧尋根
第43頁:四二、靈巖山寺 第44頁:四三、印光大師在靈巖山
第45頁:四四、念佛堂.佛學院 第46頁:四五、歷代興替.高僧群像
第47頁:四六、西園戒幢律寺 第48頁:四七、五百羅漢
第49頁:四八、通往杭州的路上 第50頁:四九、淨慈寺‧雷峯塔的故事
第51頁:五○、永明延壽禪師 第52頁:五一、湖隱道濟禪師
第53頁:五二、淨慈寺的歷代高僧 第54頁:五三、靈隱寺
第55頁:五四、靈隱寺與南方佛教 第56頁:五五、靈隱寺的高僧群
第57頁:五六、今天的靈隱寺 第58頁:五七、弘一大師受戒處
第59頁:五八、西湖.西泠印社.鳳林寺 第60頁:五九、新昌石城山
第61頁:六○、大佛寺的彌勒大佛 第62頁:六一、天臺山的國清寺
第63頁:六二、禪與教的興替 第64頁:六三、寒山子
第65頁:六四、智者塔院.高明寺 第66頁:六五、隋塔與隋梅
第67頁:六六、奉化雪竇寺 第68頁:六七、布袋和尚
第69頁:六八、雪竇寺的祖師們 第70頁:六九、天童寺
第71頁:七○、密雲圓悟禪師 第72頁:七一、近世諸大師
第73頁:七二、阿育王寺.瞻仰佛舍利 第74頁:七三、歷代高僧.寧波到普陀
第75頁:七四、普陀山的出典 第76頁:七五、梵音洞
第77頁:七六、普濟寺 第78頁:七七、日僧慧鍔
第79頁:七八、普陀山的今與昔 第80頁:七九、印順長老出家處.佛學院
第81頁:八○、紫竹林 第82頁:八一、佛頂山的慧濟寺
第83頁:八二、太虛及印順二師閱藏處 第84頁:八三、法雨寺的印光大師關房
第85頁:八四、虛雲和尚等四位大師的參學修行處 第86頁:八五、從普陀到上海
第87頁:八六、訪靜安古寺 第88頁:八七、龍華寺‧功德圓滿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