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安樂集白話 凡夫居士譯

安樂集白話 凡夫居士譯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日期:2010-12-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凡夫居士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接到你的信,讀了之後覺得心神暢快。蘧伯玉將近五十歲時,能夠知道自己四十九年來的過失。孔子快要七十歲時,還希望老天爺多讓他活幾年,好來學易經,以免犯大的過失。儒家的聖賢之學,沒有不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下工夫的。然而近代的儒者,只知道學詩詞文章,對於正心誠意的事,完全不講究。因此他們雖然每天都在讀聖賢書,卻一點也不知道聖賢寫書訓導世人的用意。而他們口裡所說的,和身體所行的,與聖賢所說所行的,猶如光明與黑暗的不相融和,方形和圓形的不相切入,更不用提在微細處的修為了。佛經教人們要經常懺悔,以便能夠把無明斷除乾淨,而成就圓滿的佛道。雖然彌勒菩薩都已經證到等覺的地位了,都還從早到晚,禮拜十方的諸佛,以期望把無明斷除乾淨,證得圓滿的法身,何況是在下位的眾生。

而博地凡夫通身都是罪業,卻絲毫不生慚愧心,不修懺悔法。雖然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諸佛是平等的,然而由於煩惱及惡業障礙遮蔽了心性之源,以致於真心不能顯現。譬如又大又圓的寶鏡,無始劫來沾滿了灰塵,不僅一點光明都沒有,連銅的鏡體都看不出來了。若是知道這個全體沾滿塵垢的鏡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人們就會用力磨擦,每天不停的擦洗,這樣銅鏡的本質就會露出來。於是又再加緊用功磨擦,這樣銅鏡的光明就漸漸發出來。雖然光明已發,磨擦卻要更加熱切,等到功力達到極點時,污垢全部去掉,光明完全恢復,這時大圓寶鏡就能照天照地,成為世間的珍稀寶物。要知道銅鏡的光明,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不是因為磨擦才有光明的。如果不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而是由於磨擦才有的話,那麼磨磚和磨石,也應該會發光才是。不過又必須知道,這個光明雖然是鏡子本身所具備的,然而若是不加以磨擦的話,鏡子就永遠沒有發光之日。

眾生的心性也是如此,雖然和佛是平等的,然而若是不改惡修善,背塵勞合覺悟的話,那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永遠也不能發出來。卻反而用本自具足的佛性之心識,去造作長劫沈淪苦海的惡業。好比在黑暗的屋子裡,去碰觸到寶貝,不僅得不到受用,反而因此而受傷,真是可悲哀啊。念佛這一個法門,是背塵勞合覺悟,返回根本,歸向元始的第一妙法,對於在家人而言,更是親切。因為在家人身在世俗之網上,事務多得很,想要收心參禪,或在靜室中誦經等,不是環境不允許,就是能力做不到。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最為方便,只要早晚在佛像前,隨自己的時間和能力,禮佛念佛,回向發願。除此之外,不管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

在乾淨的地方,恭敬的時刻,出聲念或默念都可以。如果在不乾淨的地方(譬如上廁所),或不恭敬的時刻(如睡覺或洗澡等),只可以默念,不可以出聲念,而並非說在不清潔的地方和不恭敬的時刻不能念佛。因為睡覺時出聲念佛,不僅不恭敬,而且又傷氣,久了之後還會生病。而默念的功德,和平常出聲念是一樣的,所謂心念所在之處即是,倉卒的時候也如此,受困挫折的時候也如此。

你既然能夠發露罪過而懺悔,這是最容易和淨土法門相應的了,正是所謂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了。然而既然知道過失,又肯發露懺悔,就必須要改過遷善。如果不改過遷善的話,那麼所謂的懺悔,都只是空談而已,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

你說想要不貪圖身外之物,只想專心念佛,然而卻無法一心專念。如果心不能專,要它專,心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一心,要它一心,這也沒有什麼奇特奧妙的方法,只要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在眉毛上,就可以了。

心裡要常想,我某人從無始劫來,一直到今生,所造作的惡業,有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形相的話,十方的虛空也容受不了。我又何其幸運,今世得個人身,又能聽聞佛法。如果這輩子再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話,一口氣上不來之後,一定會到地獄的湯鍋、爐炭、刀山、劍樹裡去受苦了,還不知道要在地獄中受多久的苦呢。

縱然出了地獄,又會墮入餓鬼道中,肚子大得像海,咽喉細得像針,長劫處於飢餓狀態,喉嚨中火在燃燒,漿水的名字聽都沒聽過,很難得有吃飽的時刻。

從餓鬼道出來之後,又投胎到畜生道中,或是供人乘騎,或是被人當成食物。縱然能夠投胎人道,也是愚癡無知,以造惡業認為是功德能耐,以修善事認為是腳鐐手銬,數十年命終之後,又再度墮落。這樣經過塵沙般多的長劫,在六道中輪迴,雖然想要出離,卻身不由己。

如果能夠這麼想,一心專念佛號,馬上就能辦到。所以張善和及張鍾馗,臨終時地獄之相出現,他們念了幾聲佛號之後,就親眼見到佛來接引他們往生。這樣的利益,是佛陀示現八十年中的教化裡,百千萬億的法門中所沒有的。我常說,九法界的眾生,遠離這個法門,向上不能成就圓滿的佛道。十方的諸佛,捨離了這個法門,向下不能夠普遍的利益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了生死的心真的很急切,信得過這個法門,心裡不生一念的疑惑,那麼雖然現在尚未能出離娑婆世界,也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留的客人了。雖然現在尚未能生到極樂世界,也已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見到賢人就想向對方看齊,對於仁德之事一定不讓別人專美於前,怎麼能夠因循怠惰,以致於一錯再錯,而永遠錯下去呢?有血性的男子漢,一定是不肯做行尸走肉,死亡時與草木同樣的腐朽而已,要自我勉勵啊。

念佛固然最好能專一,不過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本分之外的鑽營謀求,希望獲得富貴享樂,實在是不應該的。至於分內所應當做的事,也必須要盡力去做,並非一定要把一切都摒棄,才叫做修行。如果摒棄一切,而仍能夠供養父母妻子的話是可以的,否則便和孝道相背,雖然你說是為了要修行,然而這實在是違背佛教的,這點不可以不知道。

此外,還必須要把淨土法門的利益告訴父母,勸他們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們能相信並照著做的話,臨終時一定能往生的。只要能往生,馬上就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參與蓮池海會眾菩薩的行列,親自受到阿彌陀佛的教誨,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世間的孝道,如何能與此相比呢?

如果你和父母還能把淨土法門的利益,遍告其他的人,使他們每一個人的父母,也都能夠往生,那麼度化眾生的功勞就會歸自己所有,而且父母親與自己的蓮品,就會增高。詩經上說:「孝子是不會有所缺乏的,這類人是永遠會獲得賞賜的。」想要孝順雙親的人,最好要深思而力行啊。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前言
第3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 第4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一譯
第5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 第6頁:復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第7頁:(1)第一大門 第8頁:第一大門譯
第9頁:(2)第二大門 第10頁:第二大門譯
第11頁:(3)第三大門 第12頁:第三大門譯
第13頁:(1)第四大門 第14頁:第四大門譯
第15頁:(2)第五大門 第16頁:第五大門譯
第17頁:(3)第六大門 第18頁:第六大門譯
第19頁:(4)第七大門 第20頁:第七大門譯
第21頁:(5)第八大門 第22頁:第八大門譯
第23頁:(6)第九大門 第24頁:第九大門譯
第25頁:(7)第十大門 第26頁:第十大門譯
第27頁:第十一大門本文 第28頁:第十一大門譯
第29頁:(9)第十二大門 第30頁:第十二大門譯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