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三○、王舍城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王舍城
  
  在恆河兩岸,也就是在印度中部,很不容易看到山脈和山嶺,但在現今巴特那南方的Bihar,有一個山區,四周環山,中間是一個相當大的平原,四周群山似乎是天然的城牆。《大智度論》卷三中說,該地五山周匝圍繞如城,並說建有溫泉涼池,都很清淨。可知當時中印度最大的強國摩揭陀,選擇這個區域作為建都之地,的確是由於其地理形勢具有防守之利。
  
  王舍城的舊名叫曷羅闍姞利呬(Rājagriha),現在稱為拉吉爾(Rājgir),根據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九所載,他訪問印度時,所見的王舍城外城已經毀壞,連痕跡都不見了。內城雖然已毀,但基址還很清楚地看到,其周圍方圓有二十餘里,正面有一個門。可見玄奘時代王舍城已經不見了。據說頻婆沙羅王時代,原有的王舍城內常常失火,城中居民不安,有大臣建議,以後凡是起火的禍首巿民,便罰以遷往寒林──所謂寒林是棄屍之所。可是未久之間,王宮首先失火,因此頻婆沙羅王自己搬進了寒林,當其鄰國吠舍釐的國王得到消息,就乘機來襲,由於邊防告急,王乃在寒林建造城邑。因為國王先起舍於此,所以叫王舍城。另一個說法,王舍城是頻婆沙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未生怨)所建,這是從《大唐西域記》所見,有關王舍城的傳說。

  

  ▲王舍城的印度兒童。
  
  《大唐西域記》中所說,玄奘大師在王舍城附近見到許多名勝,例如杖林、二溫泉、伏醉象塔、阿濕婆恃比丘說法處、室利毱多火坑、時縛迦大醫法堂、畢鉢羅石室、提婆達多入定石室、自錫比丘塔、迦蘭陀竹園、佛舍利塔、阿難半身舍利塔、第一結集石室、迦蘭陀池、阿育王石柱等。
  
  王舍城在阿育王時代已經施捨於婆羅門,成為印度教的聖地,新的王城就是波吒釐子城,又叫華氏城。有關王舍城的情況,在《長阿含經》卷三、卷二一和《阿闍世王經》、《十二遊行經》等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我們訪問的是靠近靈鷲山山麓,一塊方圓不足兩英畝大的地方,該地有用紅磚堆砌成方陣形的城牆基礎。其實是出於現代人的建築,而不是古蹟,因為在那個位置,曾經挖掘出類似阿闍世王囚禁其父母頻婆沙羅王及王后韋提希夫人的地牢的遺跡,所以就判定那是王舍城舊王宮所在地。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敍述,當時摩揭陀國的太子阿闍世,因為受到提婆達多的唆使︰「你做新王,我為新佛。」故將其父王頻婆沙羅囚之於內外七重的深宮之內,欲將其餓死,母后韋提希夫人以蜜和麵塗身,每天進入禁室送食,經過二十一天,被阿闍世王發現,也把母后關入深宮。韋提希夫人每天面向靈鷲山方向禮佛祈求。釋迦世尊即帶著目犍連和阿難,以神通力經天空進入王宮,出現在韋提希夫人之前,為她說出阿彌陀佛淨土的修行法門。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緣起。我們這次為朝聖而來,所以在王宮右前側,標示為頻婆沙羅王幽禁處的一個土坑之前,全體團員穿海青,披袈裟,也效法韋提希夫人面向靈鷲山,俯伏頂禮三拜,以感謝釋迦世尊的說法之恩,也感謝韋提希夫人的求法之恩。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朝聖與旅遊
第3頁:二、印度朝聖的因緣 第4頁:三、準備工作
第5頁:四、好不容易上了路 第6頁:五、臺北.香港.尼泊爾
第7頁:六、朝聖的首站─尼泊爾 第8頁:七、加德滿都
第9頁:八、阿育王塔 第10頁:九、四眼天神廟
第11頁:一○、活女神 第12頁:一一、巴丹
第13頁:一二、西藏難民營 第14頁:一三、尼泊爾手工藝中心
第15頁:一四、萬佛寺 第16頁:一五、巴德崗
第17頁:一六、恆河上游的虎河 第18頁:一七、西藏難民的喇嘛寺
第19頁:一八、虔慶寺 第20頁:一九、塔里寺
第21頁:二○、意外事件 第22頁:二一、好大的三顆舍利
第23頁:二二、召開護法會幹部會議 第24頁:二三、進入印度之前
第25頁:二四、選購佛書 第26頁:二五、印度的第一站
第27頁:二六、步步生蓮 第28頁:二七、那爛陀大學
第29頁:二八、中國廟和日本旅館 第30頁:二九、迦蘭陀竹園
第31頁:三○、王舍城 第32頁:三一、靈鷲山
第33頁:三二、悟謙法師的大覺寺 第34頁:三三、尼連禪河
第35頁:三四、菩提樹 第36頁:三五、正覺道場
第37頁:三六、佛陀伽耶 第38頁:三七、覺音論師
第39頁:三八、婆羅奈斯 第40頁:三九、恆河沐浴及火葬的宗教信仰
第41頁:四○、恆河日出 第42頁:四一、印度的宗教
第43頁:四二、鹿野苑 第44頁:四三、鹿野苑博物館
第45頁:四四、初轉法輪 第46頁:四五、拘尸那羅
第47頁:四六、涅槃場 第48頁:四七、火化場
第49頁:四八、科拉坡的旅館 第50頁:四九、藍昆尼園
第51頁:五○、舍衛城 第52頁:五一、歷史的祇園精舍
第53頁:五二、今日的祇園精舍 第54頁:五三、印度的中國寺
第55頁:五四、華光寺 第56頁:五五、我是中國比丘
第57頁:五六、斯利那加的動亂 第58頁:五七、朝聖檢討會
第59頁:五八、印度的回教王朝 第60頁:五九、新德里
第61頁:六○、阿格拉的國王套房 第62頁:六一、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堡
第63頁:六二、德里車站 第64頁:六三、揮別印度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0-12-22 0:10:51
师公悟谦老法师,已于2010年12月8日在香港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