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間佛陀 于凌波居士著

人間佛陀 于凌波居士著

第三講 長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證道

[日期:2010-12-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于凌波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講 長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證道

一、  人間佛陀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為世人所公認[四大聖哲],是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地、耶穌。                                                     

中國人稱頌孔子, 有謂:「 天不生仲尼, 萬古如常夜 ]。我想、這句話如果用在人間佛陀釋迦牟尼身上, 也是十分妥切。正如三寶歌所云:「 人天長夜, 宇宙甚闇, 誰啟以光明? 」是誰呢, 是人間佛陀釋迦牟尼。

我們在此一再強調[ 人間佛陀 ], 那是有別於後代經典中聖化後的佛陀。

佛教傳入中國已逾兩千年, 中國人多具「大乘根性], 所以盛行大乘佛教。早期譯經師雖也把原始佛教的 <四阿含經> 譯為漢文, 但中土的大乘行者, 極少有人注意及所謂[ 小乘經典 ]。因之我人在大乘經典影響下, 認為小乘行者是[ 自度自利 ]; 是[ 蕉芽敗種 ]。因此連帶對小乘經典也不屑一顧。

以此之故, 我們所認識的佛陀, 是為後世佛弟子聖化後的、大乘經典上的佛陀, 而不是歷史上的、由人證道的佛陀。由人證道的佛陀, 是兩千五百餘年前, 出生在北印度伽毗羅衛國的喬答摩、悉達多太子。他有感於人生生老病死的苦惱, 十九歲出家修道。他曾歷訪各派宗教哲學人士, 不得要領, 最後在苦行林中自行參究, 終於證悟了真理, 成了人間佛陀——人間的覺者、智者。他後來被尊為[ 釋迦牟尼 ], 意謂[ 釋迦族的聖者 ]。

佛陀涅槃後, 由於後世弟子對於佛陀的崇敬與懷念, 或為了宗教上的原因, 把佛陀聖化、神化、梵化、塑造成了大乘經典中理想化的佛陀。這位理想化的佛陀, 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與法力, 他超越了人間, 上升到天界。他不是人間的覺者和智者, 而被塑造成了神——眾神之上的神, 有如造物主似的上帝。有些經典中誇張的稱: 佛陀居則金剛寶座, 行則地湧蓮花, 外出則梵天執傘, 帝釋前導; 講經則天龍八部護持左右。於特殊事故, 則大地震動, 天雨香花。這種超乎常情的渲染, 絕不是佛陀生前的真面目。

人間佛陀的真面目是什麼樣子呢? 他有如中國的孔子, 是一代聖哲, 是人間偉大的教化師。他成道之後, 四十五年遊行傳道, 席不暇暖, 汲汲於宣示真理。他遊化期間, 身著壞色之衣,手持乞食之缽, 千里遠行, 赤足徒步, 直到八十歲最後一次遊化仍是如此。他沒有權勢, 沒有武力, 也沒有錢財。但是, 在當時諸國林立的印度社會中, 上至國王大臣, 中至工商人士, 下至賤民奴隸, 都對他有著至高無上的祟敬與信仰。

佛陀是人間聖哲,人間聖哲被聖化、塑造成天上眾神之神的時候,這就模糊了佛陀本來的面目。以指示月,若以為手指就是月亮,不惟失去了月亮,且亦失去了手指; 聖化為神的佛陀,不惟天上的神不是佛陀,且亦失去了人間的佛陀。這就是為什麼西洋學者、不以為釋迦牟尼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甚至於說佛陀是神話中太陽神的化身。

由於佛陀被後代弟子的聖化和神化,連帶著佛教也變了質,變成了神佛不分的宗教。尤其是號稱大乘之國的中國佛教,歷來只是高僧大德、文人名士的佛教。而流傳在民間的佛教,只是中國民俗化以後的佛教,所以給人的印象,是燒香、膜拜、求庇佑、求福報。以至於求子、求壽、求官、求財。這就與佛陀要人依正法而求智慧、求解脫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了。尤其是與民俗宗教合流,在葬儀中超度、薦亡、誦經、禮懺,使人諷之為完全是為死人服務的宗教,這就使佛陀的正法完全變了質。

如果我們要想認識佛陀的真面目,想要瞭解佛陀的正法,我們必須自原始佛教的經典中去探索; 尤其是南傳佛教的經典,有著與佛陀思想更接近,更較真實的資料。於此,我們就從早期的經典中來認識佛陀。

二、  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羅衛國

信仰佛教的人, 莫不知道佛陀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 這伽毗羅衛在什麼地方呢? 印度的地形是[ 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 實際上是在印度東北邊境。雪山北麓是我國的西藏, 南麓是現在的尼泊爾, 古代的北天竺。

在現代尼泊爾的泰來地區, 是一處高原性的盆地。於天氣晴朗時, 由此遠眺, 可以看

到喜馬拉雅山萬年不化的積雪。夏季一部分積雪融化, 彙成許多條河流, 其中有一條羅泊提河, 向南流入印度第一大川——恒河。而迦毗羅衛國, 就是在雪山南麓, 羅泊提河東北的一片土地上。許多佛教書籍上稱迦毗羅衛地大物博, 社會富饒。那是誇張之詞, 迦毗羅衛土地約長二十公里, 寬十六公里, 面積約三百二十平方公里。據說這片土地上有十個城邦, 共有八萬戶人家, 約有五十萬人。十城邦各有城主, 早先是由十位城主開會, 推出一位有德威聲望的人為王——類似聯邦制的主席, 後來演變為世襲, 這世襲的王就是迦毗羅衛城的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王。

釋迦牟尼, 不是佛陀的名字, 是佛陀的稱號, 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所以釋迦是族名。釋迦族不是雅利安人, 聖嚴法師著<世界佛教史>, 稱釋迦族與跋耆族相近。他們不願與雅利安人通婚, 視為非我族類。而後來釋迦族與跋耆族出身的比丘, 都有以佛是我族而誇耀者。我國地理學家李學曾著<亞洲種族地理>, 書中分析不丹、錫金、尼泊爾都是蒙古西藏的民族, 故其人面部平坦, 膚色較黃 ( 佛經中說佛陀的身體是金色 ) ,與歐洲的白種人迥異。本來尼泊爾與西藏只一山之隔,釋迦族與西藏民族有血緣關係,亦非不可能。

佛陀的家世, 據說他的家族姓喬達摩Gotama(早期譯為瞿曇), 祖父師子頰王有四子,即是淨飯王、白飯王、甘露飯王、和斛飯王。佛陀出生時, 淨飯王是迦毗羅衛的國王。佛陀就是淨飯王的長子。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 是羅泊提河西岸, 拘利族天臂城城主、阿拿釋迦王的女兒。拘利族, 是釋迦族的胞族——胞族, 是社會學上的名詞,是由血親氏族或親屬集團組成的群體。他們的結合是由於相信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或由於採用共同的祭禮。他們採近親聯婚制度, 以保持血統的純淨。據說阿拿釋迦王的妃子, 就是師子頰王之妹; 而後來, 悉達多太子的妃子耶輸陀羅, 又是摩耶夫人的侄女——她哥哥善覺王的女兒。

佛陀入滅於西元前四八六年, 一般資料都認為佛陀八十歲涅槃, 則其出生年代應在西元前五六五年——關於佛陀生滅年代, 有數十種不同的異說, 前後相差數百年之久。印度是一個素來不重視歷史的國家, 自古以來, 互相矛盾的傳說, 任其同傳並存而不以為怪。印度古代沒有書寫的工具, 一切經典、史傳, 都是口口相傳的傳到後世。佛教的貝葉經,是西元前一世紀才出現的。所以對於佛教早期的史料, 也只能從眾說紛紜中加以抉擇了。本稿所稱的生滅年代, 是在北傳佛教中,為較多人所認同的、根據<善見毗婆娑律>所附的[ 眾聖點記 ]所推算的年代。

三、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

寫佛陀傳記, 說容易很容易; 說難又十分困難。往容易地方說, 以大藏經中的佛傳資料如: 佛本行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十二遊經、佛所行讚、或普曜經等等, 以[ 八相成道]的順序, 平鋪直敘的寫下來, 就是一篇無懈可擊的佛傳。但我們是要探索人間佛陀的真面目, 當然不能用這種寫法。說難呢, 在所有佛傳的資料中, 任舉出一個問題稍加考證, 全是眾說紛紜, 矛盾百出。諸如佛陀的生滅年代, 佛陀青年時的婚姻情形, 佛陀究竟多少年歲出家, 佛陀獨子羅侯羅何時出生………等等, 全不易考證出結論。本稿限於篇幅, 也不能一一細述, 我們只能擇重點加以說明:

傳說淨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 中年時才初次懷胎。妊娠期滿, 按照當時習俗, 頭胎的孩子要回娘家生產, 淨飯王派遣宮女侍從, 護送夫人歸甯。夫人一行人到了中途, 經過一處叫[ 藍毗尼園 ]的時侯, 可能是旅途勞頓驚動了胎氣, 就在園子裏的樹林中生下了孩子。<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二十, 有下述誇張的聖化記載:

摩耶夫人往藍毗尼林攀無憂樹下, 暫時佇立便於右脅誕生菩薩( 菩薩, 是經中對佛陀未證道前的尊稱 ), 爾時大地六種震動, 放大光明與入胎無異。菩薩生時帝釋親自手承置蓮花上, 不假扶持, 足踏蓮花行七步已, 遍觀四方手指上下作如是語: 此即是我最後生身,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梵王捧傘天帝執拂, 於虛空中龍王注水, 一溫一冷灌浴菩薩。初誕生時於其母前, 自然井現, 香泉上湧,隨意受用。

所有的佛傳, 都是在佛入滅數百年後才成書的。至此、佛陀的人格已被聖化、超人化、神化。後世的佛弟子中, 許多是出身於婆羅門種姓而出家修道的, 這樣就把婆羅門教的眾神吸收到佛教中, 以抬高佛陀的地位——後來婆羅門教的後身印度教復興, 照樣也把佛陀吸收到印度教中, 說他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濕奴九次化身救世的化身之一, 印度教的廟宇中, 也有把佛陀塑像供奉於側殿的,新德里的貝拉廟便是一例。

說佛陀是右脅生的, 也有其根據。梵書時代的生主神, 從祀口胸股腹等處, 生出不同的神和人。到後演變成 「梵」 是創造之神,婆羅門種性是由梵的口中生的, 剎帝利種性是脅生的, 吠舍種姓是腹生的, 首陀羅種姓是腳底板生的。所以說釋迦牟尼是脅生的, 那是一般性的說法。也可以說, 剎帝利種姓全是脅生的。

摩耶夫人生子, 這是轟動全國的喜訊。淨飯王為孩子命名悉達多,梵文的意思是[一

切義成 ]——具備一切德行的意思。不過很不幸的是, 太子出生七日, 摩耶夫人便因病逝世了。這樣一來, 撫育太子的責任, 就落在夫人的妹妹波闍波提身上。波闍波提也是淨飯王的妃子, 她於悉達多太子, 是姨母, 也是繼母。資料中說、波闍波提夫人愛護太子, 有如己出。這當然無可置疑。但是, 姨母、繼母之愛, 是否就等於母親之愛呢? 所以太子自幼就性格沈默, 好沈思冥想, 這可能與他繈褓喪母有關。

據佛經記載,太子出生後,有這麼一段插曲,說是南方大山中,有一位名望素著的阿私陀仙人,到王宮求見淨飯王,聲稱要為太子占相,淨飯王命人抱出太子,請阿私陀仙人觀看,阿私陀觀察良久,最後歎息著說

[ 大王啊! 照太子的相貌看來,在人間找不出第二個,將來長大,他若在家,一定為轉輪聖王; 他若出家,可以成就一切智慧,利益天人。但據我觀察,太子將來必定出家學道,轉大法輪,可惜我老了,恐怕將來看不到這種情形了。]

說罷歎息著告辭而去。

太子七歲, 淨飯王為他請婆羅門跋陀羅尼為師。教授[ 四吠陀 ]、[ 五明 ]之學——五明, 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 因明, 內明。十多歲時開始學武——釋迦族義譯為強勇之族, 剎帝利又是武士階級, 習武是理所當然之事。據說他精擅擊技射術, 一箭能射穿七張皮鼓。有一次, 太子隨父王到郊外巡視, 太子見田中農夫, 裸背赤體, 在烈日下耕作。老牛拖著犁奮力前進, 還被鞭打的皮破血流。田中犁出的小蟲蚯蚓, 為鳥雀競相啄食。一幅活生生的生存競爭圖, 使太子看的觸目驚心, 無限哀痛。於此, 他感到人生是大苦聚, 心中時有出家之想。                       

四、  太子出家——太子為什麼出家

依據<中阿含柔軟經>說: 佛陀在郊外看到農民在烈日下耕作的情形, 引起無限傷感。他不忍眾生自相殘殺; 不忍老死憂苦迫逼, 使他有了出家的念頭。

淨飯王見太子日常沈默不樂, 想起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怕他心萌遁世之意, 乃想如及早為他結婚,或可打消他出家的念頭。淨飯王乃太子完婚, 妃子是天臂城善覺王的女兒, 即是太子的表妹耶輸陀羅——太子的婚姻, 有許多異說,成婚的年齡,有謂十七歲,有謂十九歲; 婚姻的物件,有謂太子有三位夫人,一為耶輸陀羅,一為喬比迦,一為鹿王。另一說謂太子的三位夫人一名瞿夷、一名耶惟檀、一名鹿野。這兩種說法,都載之於經典。其實這也無關緊要,一國王儲,有三位妃子,也事屬了尋常,此處不再細述。

據經典中說, 淨飯王為太子完婚, 為他在宮苑中造了冬天住的暖殿, 夏天住的涼殿,和春秋住的中殿。苑中廣造池台, 栽種花木, 並以許多宮娥彩女隨侍。淨飯王希望以人間宮室犬馬, 聲色歌舞來羈絆太子, 以免他出家修道。關於這些, 經典中有許多誇張性的敘述。關於完婚, 則謂:「 王即令諸臣擇採吉日, 遣車萬乘, 而往迎之 ]。關於宮中生活, 則謂: 「 太子父王為立三時殿, 殿有二萬彩女, 三殿凡六萬彩女、、、、、]云云。這誇張的十分離譜。迦毗羅衛距天臂城一河之隔,「 遣車萬乘 ]迎親, 怕不把道路塞滿? 以人口有限的蕞爾小邦, 何來此六萬名適齡的少女? 在<中阿含>一一七的<柔軟經>中, 稱成道後的佛陀, 在舍衛城祗園精舍, 為弟子們說到他出家前的宮廷生活, 大意是說:

比丘們呀! 在沒有出家以前, 我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我家的宮苑中有著池塘, 漂浮著美麗的蓮花。在房間裏, 也時常飄浮著□檀的芳香。我所穿的, 都是伽尸所產的最上等的布帛。有三處宮殿供我住用冬天就住在冬殿,夏天就住在夏殿,春天就住在中殿。在夏天的雨季裏, 整天躲在夏殿裏, 以歌舞取樂。出門時, 自有一把白傘為我遮太陽。別人家以米糠絆稀飯供養傭人和寄住的人, 我家供養的卻是米和肉。

上面一段經文, 說的十分樸實可信。淨飯王是城主也好, 是國王也好, 在宮苑中蓋上不同季節居住的房子, 房中使用檀香木的家俱, 穿著迦尸產的上等布帛, 家中傭人和寄居者都吃米和肉, 這都在情理之中。一般富有人家尚且如此, 何況是一國之主呢?

與一般人來比較, 太子的身份是既富且貴, 一呼百諾。若是一個普通青年, 過著這種安富尊榮的生活, 且身居王儲之位, 他大可安於現狀, 等待著繼承做國王了。無奈這位悉達多太子, 他具有超人的宿慧, 悲天憫人的性格。在當時四姓階級制度下, 婆羅門高高在上, 假藉神命, 謀取私利; 剎帝利的王室貴族, 執掌軍國大權, 是統治階級, 生活奢靡; 上二種姓究竟只是少數, 而廣大的奴隸賤民階級——腳底板生的首陀羅族, 一生作人奴隸, 一代一代生下來的孩子, 先天的就注定了他們作奴隸的命運, 這能算一個公平的社會嗎? 他不滿於當時的宗教及政治, 他把眾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 為了探索解脫自我與眾生痛苦的大道, 他決意擺脫一切去出家——他以他個人的意志力,克服了宿命的安排。

在許多佛傳的經典中, 記載有[ 四門遊觀 ]的故事。大意是說太子在宮苑中日久, 想出外遊觀, 淨飯王十分鋪張的命臣下陪同太子出遊, 首次經過東門, 淨居天王化作老人:[ 頭白背傴, 柱杖贏步 ]。太子問從者曰:「 此為何人 ]? 答曰:「 此為老人 ]。太子又問[ 何者為老 ]?「 唯此人老, 他人皆然 ]? 後來見到病者、死者, 都是照這一模式問答。最後出北門遇到淨居天所化的比丘, 太子說:「 善哉善哉, 天人之中, 於此為勝, 我當決定為學是道]。太子返宮即行出家。其實這只是經典文學表現的一種手法。太子出家時,年已二十九歲, 豈能對老病死人都分不清楚?

認真探討, 太子出家, 可能亦與他身為王儲的身份有關。那時印度諸國林立, 征伐兼並, 習以為常。迦毗羅衛蕞爾小邦, 無四兵之戰備——四兵, 是步兵、騎兵、車兵、象兵——有強鄰之覬覦。如果不能使迦毗羅衛國富兵強, 屹立於強國之林; 那麼出家修道, 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者, 亦可間接維護國家的安全。觀諸太子成道後, 以舍衛城為其弘法據點,與波斯匿王維持良好的友誼, 事實上就是保護了他的國家。

五、  菩提樹下,證悟真理

佛陀出家時代的所謂[ 出家 ], 是離開家庭, 住於森林, 或參訪師友, 切磋學問; 或寂默冥想, 參究真理。並不是後來的[ 捨親割愛, 剃度出家 ]。

太子出家之前, 他的兒子羅侯羅已經出生。羅侯羅Rahula, 在梵語中是日蝕或月蝕——日月上有覆障的意思。太子以為兒子是出家的障礙, 所以命名羅侯羅。

太子離開迦毗羅衛, 初到一苦行林中訪一跋伽仙人, 跋伽所領導的沙門集團, 是修苦行的。太子居留數日, 與跋伽反覆討論, 認為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乃辭別跋伽仙人, 南下摩揭陀國, 去訪師學道。

太子出家的時侯, 恒河中游的國際形勢已有了極大的變化。這時恒河南北岸兩大強國對峙, 恒河南岸的是摩揭陀國, 北岸是拘薩羅國。此外還有跋蹉國、阿槃提國也是較強大的獨立國, 以及許多城邦式的小國, 多數是附庸國。拘薩羅的國都舍衛城、摩揭陀的國都王舍城,是南北兩大政治文化中心。舍衛城在伽毗羅衛之西, 距離不到一百公里。而摩揭陀國在恒河之南, 距離四百餘公里。太子何以捨近求遠, 不到舍衛城, 而南下王舍城呢? 也許, 拘薩羅是迦毗羅衛的宗主國, 他以王儲的身份, 有所不便吧!

太子到王舍城, 暫在郊外靈鷲山棲止, 摩揭摩國的頻婆娑羅王獲悉他的身份, 到山中相訪, 要推國相讓。太子怕節外生枝, 立即離開靈鷲山, 到各處參訪——本來,[ 志士入山恐不深,人知已是負初心 ],太子出家,為的是解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問題,如欲為王,自已本來就是王儲,又何必出家呢?

許多經典上說:「 太子出家, 六年苦行 ], 可能不是如此。在前一段時間, 他必是到各地訪問各宗派的沙門集團, 去瞭解他們的哲學理論。他也曾從數論派的先驅、阿邏邏伽羅摩、和郁陀伽羅摩等修習禪定。最後他到王舍城西南方、伽耶山附近的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修苦行。

本來, 婆羅門教就有修苦行的方式, 而沙門集團出現後, 又有了多種的[苦行外道]——如自餓、投淵、赴火、自坐、禁語、持牛戒狗戒等等。不過廣義的說, 在林中沈思冥想、參究真理也就是修苦行。我相信太子修的苦行是屬於後者, 而不是外道的苦行。

太子在苦行林中, 參究真理——組織他自己的思想體系。最後, 他坐在菩提樹下, 作思想上最後的突破。據說, 魔王波旬此際曾來威脅利誘, 橫加干擾。並要他的三個女兒染欲、悅人、可愛樂以美色誘惑太子。太子在金剛座上。戰勝魔軍。其實所謂魔(梵文Mara,本譯為磨,後來梁武帝改磨為魔), 不是來於外境, 而是生自內心。這是我人內心深處的種種欲念——愛欲、貪婪、權力、財富等種種欲念的化裝表現而已。

太子在菩提樹下, 苦心參究, 終於在某一日淩晨, 面對滿天繁星, 思想豁然貫通, 證悟了真理。這在佛經上稱為[ 睹明星而證道 ]。

太子成道了, 自此成為佛陀Buddha——覺者。就是真理的證悟者。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講 佛教誕生的背景 第2頁:第二講 百家爭鳴——思想混亂的時代
第3頁:第三講 長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證道 第4頁:第四講 僧伽——僧團的成立與發展
第5頁:第五講 佛陀證悟的真理——緣起 第6頁:第六講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十二緣生觀
第7頁:第七講 緣起的組成架構——三法印 第8頁:第八講 緣起說的具體表達——四聖諦
第9頁:第九講 證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10頁:第十講 四十五年遊行教化
第11頁:十一講 佛陀的遺教——以己為洲、以法為洲 第12頁:第十二講 佛經結集與佛教流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