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第一節戒律的由來
  
  我們已經說過,佛教的戒律是由於事實的需要而制,比丘比丘尼戒的完成,也不是一天的事。在最初的佛教僧團中,根本沒有成文的戒律條文,所有的出家弟子,都有很深很厚的根器,往往都在佛陀三言兩語的開示之下,便能悟證聖位,低則得法眼淨,見道證初果,高則直證四果阿羅漢,所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這是由於聖位的道力而致的道共戒。僧團之中,既多是位階聖果的聖弟子,所以在道共戒的道力之下,自然合乎戒的要求而不犯罪,既不犯罪,所以也沒有制戒的必要。
  
  據律中的記載,舍利弗先請佛陀制戒,佛陀則說無犯不制。佛在《五分律》卷一中說:「舍利弗,我此眾淨,未有未曾有法;我此眾中,最小者得須陀洹。諸佛如來,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結戒。」(《大正藏》二二.二頁上)這與菩薩戒是不同的,菩薩戒是諸佛法爾,三世諸佛一律以菩薩戒而成佛,菩薩戒不是某一尊佛所制,而是諸佛同制,本來如此。比丘戒是根據事實的需要而制,佛陀雖然知道必須要制那些戒,但他絕不預先制定,這有兩重理由:一是表示民主,二是表示尊重弟子們的人格,如果不犯便制,弟子們當然會接受,但那不是出於弟子們的意思,而是出於佛陀的強制了,犯了罪才制戒,這是出於僧團大眾的一致要求。我們在律中可以看到,佛陀從未主動地制過一條戒,都是由於有人犯了過失,遭受了外人的誹謗譏嫌,才由知足、少欲、樂頭陀、知慚愧的弟子們稟告佛陀而由佛陀制戒;為了順從大眾的要求,佛陀甚至也不惜將他已制的戒條再三地修正,這都是表現著充分的民主風範。佛陀絕不希望弟子們有過失,好心出家的弟子們,自也絕不希望僧團中有過犯,這是一種自尊心的要求。如果佛陀預先制戒,便表示看不起他的弟子們,並也看準了弟子們必將有過失出現,這對僧團大眾幾乎多了一層憂慮,甚至有尚未犯罪之先,就被加上了枷鎖的感觸,這樣的作法,無疑是侮辱了弟子們的人格;犯了過失再制戒,那是出於戒的原因而制戒,不是佛陀的強制。
  
  佛陀制戒的精神,從表面看,是佛的意思,從實際看,乃是僧團大眾的意思,佛陀僅是制戒過程中的主持人或證明人。戒是僧團大眾的防腐劑,這一防腐劑的處方者或配方者是佛陀,要求處方或配方的,則是僧團大眾;佛陀是為僧團大眾看病的醫生,僧團大眾是請佛陀醫病的患者。因此,如果人尚不曾患病,先就他處方配藥,他一定會罵你是在觸他的楣頭;人患了病,才給他醫療,他便感激萬分了,這是眾生所以為眾生的通常心理。
  
  因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佛陀是一位多麼偉大而慈悲的大導師啊!佛陀救護眾生,用心無微不至,既尊重大眾的意思,並也處處護念到眾生的缺點。想到這裡,不禁要使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了!
  
  除了大乘菩薩戒是諸佛相同的而外,諸佛所制的比丘比丘尼戒是不盡相同的。不過,行淫、偷盜、殺人、大妄語,這四條根本大戒,諸佛也是相同的。如《善見律毘婆沙》卷八中說:「一切諸佛,波羅夷罪無異結;四波羅夷,不增不減。」(《大正藏》二四.七二九頁中)除此之外,不唯諸佛所制不同,即使我們所見的諸部廣律所收集的,也各有多少出入了。
  
  據《僧祇律》的記載,佛陀為比丘們制第一條戒,便是淫戒。那是:世尊於毘舍離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食後,東向坐一人半影,為長老耶奢迦蘭陀子制。
  
  第二條制的是盜戒:世尊於王舍城,成佛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食後,東向坐兩人半影,為瓦師子長老達膩伽,因洴沙王及糞掃衣比丘制。
  
  第三條制的是殺戒:世尊於毘舍離城,成佛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北向坐一人半影,為眾多看病比丘,因鹿杖外道制。
  
  第四條制的是大妄語:世尊於舍衛城,成佛六年,冬分第四半月,十三日,食後,東向坐三人半影,為聚落眾多(相互妄稱是羅漢而大得信施供養)比丘及增上慢比丘制。(《大正藏》二二.五四九頁下)
  
  在各部律中,僅《僧祇律》載明制戒的年月日時,《僧祇律》中,也僅此四條波羅夷戒,載明制戒的年月日時。但是據說,初十二年,只有犯一戒制一戒,並無再犯的人。
  
  即使如此,我們已可明白,佛陀為比丘制戒,已是成佛之後的第五年冬季了。這也說明了佛教的僧團中,到五年以後,分子漸漸複雜了,有許多根機稍淺的人進入了比丘僧團,發生了問題,所以必須制戒防腐,到了第六年以後,問題更多了,所以在一個冬季尚不足五十天的短時間內,竟然一連制了三條重戒。於是,比丘戒的創制,可能斷斷續續地,一直到了佛陀入滅之前,才告停止。像這樣完全本著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的需要而制成的戒律,自然不能與諸佛所制的戒律完全一樣,自然也不能將此戒律條文,完全適應於各個不同時代及不同地域中的比丘生活了。所以佛在《五分律》卷二二中要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大正藏》二二‧一五三頁上)這是多麼開明的聖教啊!
  
  至於比丘尼戒,除了為女性特制的部分之外,多數的戒相,則與比丘戒相同,比丘尼戒的出現,當然遠在比丘戒之後了。
  
  第二節比丘及比丘尼的身分是怎麼完成的
  
  比丘及比丘尼,固然必須守持比丘及比丘尼戒,但是,比丘及比丘尼的身分與資格,並不是由於守持了比丘及比丘尼戒而來。在過去七佛之中的一二三佛──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沒有結戒,也不說戒,他們同樣也有七眾弟子(不過佛滅之後,佛法也就消失了);釋迦世尊成佛後的最初五年,並未制戒,卻已有了很多的比丘弟子,可知比丘及比丘尼,不是由於戒律而來,相反地,比丘及比丘尼戒,倒是由於比丘及比丘尼的需要而有。
  
  那麼,比丘及比丘尼的身分或資格是怎麼完成的呢?這就要說到比丘及比丘尼的種類了。現在先說比丘的種類,這在各部律中,也有多少不同:
  
  《五分律》有十一種比丘:1.乞比丘;2.持壞色割截衣比丘;3.破惡比丘;4.實比丘;5.堅固比丘;6.見過比丘;7.一語受戒比丘;8.二語受戒比丘;9.三語受戒比丘;10.善來受戒比丘;11.如法白四羯磨受戒比丘。(《大正藏》二二.四頁中)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有十種近圓:1.無師,謂佛世尊;2.證智,謂五苾芻;3.問訊,謂鄔陀夷;4.皈依,謂大迦攝波(即大迦葉);5.五人,謂是邊國律師為第五;6.十人,謂在中方;7.受敬法,謂大世主;8.遣使,謂達摩陳那;9.二眾,謂二部俱集;10.善來,謂大師親命。(《大正藏》卷二四.五九九頁上。案:其中7.8.9.三種是比丘尼受戒法,其餘七種皆為比丘受戒法)
  
  《十誦律》有十種受具足戒法:1.佛世尊,自然無師得具足戒;2.五比丘,得道即得具足戒;3.長老摩訶迦葉,自誓即得具足戒;4.蘇陀,隨順答佛論故,得具足戒;5.邊地,持律第五,得受具足戒;6.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受八重法,即得具足戒;7.半迦尸尼,遣使得受具足戒;8.佛命善來比丘,得具足戒;9.皈命三寶已,三唱我隨佛出家,即得具足戒;10.白四羯磨,得具足戒。(《大正藏》二三.四一○頁上。案:其中6.7.兩種是比丘尼受戒法,其餘八種皆是比丘受戒法)
  
  《毘尼母經》有五種受具足戒法:1.善來比丘,即得受具;2.三語(即三皈),即得受具;3.白四羯磨,受戒名為受具;4.佛勅聽受具(八敬法),即得受具;5.上受具,佛在世時不受戒,直在佛邊聽法,得阿羅漢果者。(《大正》二四.八○一中)
  
  《四分律》有八種比丘:1.名字比丘;2.相似比丘;3.自稱比丘;4.善來比丘;5.乞求比丘;6.著割截衣比丘;7.破結使比丘(煩惱斷盡,證了羅漢果);8.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大正藏》二二.五七一頁上。案:其中唯有4.7.8.三種是真的如法比丘,其餘五種是假的非法比丘)
  
  我們舉了五種律本的比丘種類,都有小小的出入,但可歸納為十類:無師、一語、二語、三語、破結使、自誓、善來、問訊、論答、白四羯磨(含邊方五人及中方十人僧的兩種),比丘得具足戒,大概不出這十種方法了,但是佛世通常使用的,只有善來比丘與白四羯磨比丘。其餘八種乃是局限於特殊根性的人物,比較起來,破結使比丘,要比其他七種多些,餘如無師受具足戒的只有佛陀一人,自誓受的只有大迦葉一人,問訊受的只有鄔陀夷(迦留陀夷)一人,隨順答佛論受的只有蘇陀一人。至於善來比丘,一直用到佛陀入滅,便告終止,佛滅之後,只有白四羯磨受比丘戒的一種受戒法了。在佛陀時代,善來與白四羯磨是並用並行的,但有一個分別:佛陀親自度比丘出家的,便用善來比丘。佛陀只要說一聲:「善來比丘!」受度的人,便以自己的宿根及佛陀的威神,當下鬚髮自落,袈裟著身,鉢盂在手,儼然就像老參上座一樣的比丘威儀了。但這必須是宿根深厚,能夠當下證果的人才行。善來比丘的意思,據理而推,應該含有三層:1.你要出離生死,來得正是時機;2.你能來做比丘,真是最好的事;3.你來出家做比丘,佛教非常歡迎你。
  
  至於在佛陀的一生中,一共度了多少「善來比丘」?佛陀初期所度的大弟子,幾乎都是善來比丘。比如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滿慈子等三十人,波羅奈城善勝子,優樓頻螺迦葉及其弟子五百人,那提迦葉及其弟子三百人,伽耶迦葉及其弟子二百人,優波斯那及其弟子二百五十人,大目(犍)連及其弟子二百五十人,摩訶迦葉、闡陀、迦留陀夷、優波離,釋迦族的王室子弟五百人,跋度帝五百人,群賊五百人,長者子善來。(此一資料見於《摩訶僧祇律》,《大正藏》二二.四一二頁下)以此可見,善來比丘在當時的僧團中,是領導階層,也是主要的成分了。
  
  白四羯磨受具足戒的比丘,那是佛陀的比丘弟子們,再度第三代的比丘出家時才有的。因為印度的地域很廣,佛的諸大弟子,已在各化一方,各方都有人求度出家,各方都將求度出家的人,跋涉了長途的旅程,送請佛陀來度感到非常麻煩,甚至在中途發生變故,所以佛陀規定比丘弟子們,也可以度人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人,必須要在十個比丘以上的僧團中,求得一致的通過與承認,才能算是合法的比丘。所謂白四羯磨,乃是一番報告,三番徵求默認,便稱為白四羯磨。十人之中,只要有一人反對,便是僧不和合,便不成受戒羯磨,受戒者便不得比丘戒。這是一個簡單而神聖的儀式,目的是在取得僧眾的認可,而不是私下的授受。雖然如此,在佛世的僧團中受具足戒,也是平常的佛事,通常都是就著半月說戒的機會舉行,因為這是規定的集會日期。除此以外,例如安居日及自恣日等,也都是授受具足戒的好機會。比如佛在《五分律》卷一六中說:「聽我於布薩時、自恣時、僧自集時,受具足戒。」(《大正藏》二二.一一一頁下)絕不像中國的佛教,分成禪寺、講寺、律寺。唯有律寺學律持律而傳戒,禪寺及講寺,不學不持也不傳戒了!這當然有其社會背景的因素之所形成,我們不必苛責,直到今日的傳戒,卻又有些濫了!
  
  再說比丘尼的受戒種類: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有五種苾芻尼:1.名字苾芻尼;2.自言苾芻尼;3.乞求苾芻尼(俗人女以乞求活命者);4.破煩惱苾芻尼;5.白四羯磨苾芻尼。(《大正藏》二三.九一三頁上。案:4.5.兩種為合法,其餘皆為非法)
  
  《毘尼母經》卷一,比丘尼有五種受具足戒:1.隨師教而行(八敬法),名為受具;2.白四羯磨而得受具;3.遣使現前而得受具;4.善來而得受具;5.上受具(破結使)。(《大正藏》二四.八○一頁中)
  
  其實,這兩種律本中所列合法比丘尼,只有四類:破結使、八敬法、遣使、白四羯磨。至於善來比丘尼,若照佛陀不親自度尼的慣例(《薩婆多論》卷二,《大正藏》二三.五一二頁下),這當不是佛陀親度的,而是由大比丘尼弟子度的;然照比丘尼的出現,遠在比丘之後十四或二十多年,那時的比丘僧團已經有了白四羯磨度人出家的軌式,比丘尼當不致仍學佛度比丘的方法,而以善來度比丘尼了,所以這是尚待考證的問題。
  
  誰是破結使比丘尼?未見明文記載;以八敬法受具足戒的比丘尼,只有大愛道等五百釋種女人;遣使受的,在佛教史上,只有達摩陳那(《根本雜事》卷三二譯為法與)或半迦尸尼一人。因她生得太美了,很多男人,聽說她出家,都想從半路上把她破了,若從尼寺親自去比丘僧寺受戒,那就不能出家了,所以佛陀特許絕世的美女出家,若防中途遭破,可以派遣代表去僧寺求取羯磨,也可得戒;其他的,都是在二部僧中白四羯磨受。所謂三部僧中受,乃是先在比丘尼十人僧中白四羯磨,稱為作本法,再往比丘十人僧中白四羯磨受戒,得戒是在比丘僧中受,若不作本法而直往比丘僧中受具足戒,可以得戒,戒師則得罪。中國的比丘尼戒,曾否建立過在二部僧中受的制度,今已無從查考,有史可稽的,都是直接在比丘僧中受;中國的戒師,雖然歷代都因授比丘尼戒而得罪,但亦甘之如飴,未能使之如法如律!
  
  所謂受具足戒,是說接受了全部的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全部受持之後,便可優入聖域,階登聖位,直向阿羅漢果,而至了脫生死。不像受五戒、八戒、十戒,只是戒的一部分,而未具足全部戒。但在新譯的律典中,不稱受具足戒,而稱近圓。圓是圓滿寂滅,也就是圓寂,也就是涅槃,也就是了生脫死,也就是不生不死,也就是指的阿羅漢果的境界。這個「近」字,可以當形容詞解,說是靠近在圓寂的邊緣;也可以當動詞解,說是去向圓寂的境界接近。若以比丘戒的功能來說,近圓的近字,用動詞解釋是比較恰當的。我們可以憑著比丘或比丘尼戒的受持與堅持而漸漸接近於圓寂,並也必將接近於圓寂,最後進入於圓寂。因此,比丘戒及比丘尼戒,乃是我們用來通向涅槃之境的橋樑了。圓寂本是涅槃的意思,然而,中國的凡夫僧尼死亡,也都稱為圓寂,準律而論,那是代替死人妄語!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受戒學戒與持戒 第4頁:第一篇 緒論 第二章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第5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一章 三寶及皈依 第6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二節 什麼是皈依三寶
第7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8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9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10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第11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三章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12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13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第14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二章 沙彌戒與沙彌的類別
第15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三章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第16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四章 沙彌受戒及其持犯威儀
第17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種種 第18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緒說
第19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20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第21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第22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23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五章 羯磨法與懺悔法 第24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菩薩的層次與境界
第25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二章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 第26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三章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第27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四章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第28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29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素食者 发表于 2012-12-31 2:38:27
戒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在涅槃時 告戒弟子們 以戒為師 弟子合十禮拜
第 1 楼
能悟 发表于 2012-11-13 1:24:42
真正的佛法 弟子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