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三章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章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第一節何人能做沙彌之師
  
  在中國,沙彌是子孫傳代的小廟上的產物,沙彌也只有小廟上的當家住持夠資格剃度。十方道場的大叢林裡,寧可收受未滿二十歲即受比丘戒的冒牌比丘,也不會容納童年剃度的沙彌;據說,這是為防偏黨鬥諍的緣故。
  
  在佛制的僧團中,為沙彌剃度做師,乃是沒有特權階級的。沙彌在僧團中,也是到處受歡迎的,沒有子孫傳代的所謂小廟,也沒有十方道場的叢林的分別,凡是佛教的道場,都是十方常住,出家人任到一處道場,不論大小,沒有不歡迎的道理,也沒有把你當作外人看的道理,在何處住下,就要負起護持此一道場的義務,也可享受此一道場中的所有權利。沙彌,是隨著剃度師走的,但在任一道場中住下,除了服從剃度師並服侍剃度師之外,也得接受道場執事比丘的差遣及所分配的工作。所以沙彌隨師到了任一道場住下,也是任一道場的沙彌。在佛世的僧團中,到處都有沙彌的踪跡與沙彌的活動,甚至在僧團中也不能沒有沙彌。
  
  因為有許多事,比丘不許做,沙彌則可以代做。所以沙彌在僧團中的重要性,並不因其年齡小而不受歡迎。
  
  在修證方面,沙彌可跟比丘一樣,小小年紀,同樣可證四沙門果,所以佛陀也開示大家,不要小視年幼的出家人,並以王子雖小將能做王,毒蛇雖小能使人中毒為比喻,要大家應該尊重年小的出家人。所以沙彌在出家眾中的位次雖小,也不致受到大人的歧視。
  
  僧中的利養,沙彌幾乎跟比丘有著同等享受的權利。比如《十誦律》卷二七中說:「沙彌若立若坐,次弟諸檀越手與布施,多少應屬沙彌。」(《大正藏》二三.一九八頁下)又說:「諸檀越不分別,與作四分,第四分與沙彌。」(《大正藏》二三.一九八頁下)又說:「安居起衣,與沙彌分;隨比丘所須物,與沙彌分;因緣衣,與沙彌分;未說非時衣,與沙彌分。」(《大正藏》二三.二○二頁上─中)
  
  至於何人能度沙彌出家,雖無特權階級,但有資格限制。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說:「(比丘戒)滿十歲,當得度人;若不知五法,盡命不得度人。五法者:一者廣利(比丘及尼)二部戒;二者能決弟子疑(問及所犯輕重之)罪;三者弟子(在)遠方,力能使弟子來;四者能破弟子惡邪見及教誡勿使作惡;五者若弟子病,能好看視,如父養子。」(《大正藏》二四.九一三頁下)又說:「若不知五事者,終身不得度人,度人者得突吉羅罪。」(《大正藏》二四.九一三頁下)又說:「比丘欲起沙彌,法有五事:一者當知四阿含,二者當知戒,三者當知經,四者當知有慧,五者當有德。復有五事:一者當持戒,二者當不犯戒,三者當能解經,四者當忍辱,五者當自守一切。」(《大正藏》二四.九二○頁下)
  
  因為沙彌戒的十戒和尚,就是剃度師;如果剃度師未還俗、未死亡,也未去遠方,具足比丘戒的戒和尚,也就是剃度師。所以剃度沙彌的資格,亦應同於為人做比丘戒和尚的資格。在《僧祇律》卷二八中,有十事規定度人的師資:「(佛說)從今日,有十法成就,聽度人出家受具足。何等十:一、持戒,二、多聞阿毘曇(論),三、多聞毘尼(律),四、學戒,五、學定,六、學慧,七、能出罪、能使人出罪,八、能看病、能使人看,九、弟子有難,能送脫難,能使人送,十、滿十歲。」又說:「下至滿(比丘戒)十歲,知(比丘比丘尼)二部律,亦得(度人出家)。」(《大正藏》二二.四五七頁下)
  
  《善見律》說:「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羅(經)、阿毘曇(論),不得度沙彌。」(《大正藏》二四.七八六頁中)
  
  綜合以上所舉三種律本對於師資的要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為人做師度沙彌,最好能夠具備《僧祇律》所舉的十德,如若不然,至少也不能缺少兩個條件:一是比丘戒臘滿足十年,二是通解二部律典。若再缺少二者之一,那就不夠資格剃度沙彌了。原因是自己不滿十夏,很難窮通律儀,若不通解律儀的行持作法,生活起居,持犯開遮,輕重等次,那又用什麼東西去教誡他的弟子呢?這在律中有個比喻:自己尚未斷乳,何以有能去餵他人之乳呢?
  
  比丘也只能剃度沙彌,而不得剃度沙彌尼,因為佛也從未親自度過一個女人出家,佛曾親度許多的比丘,親度過兩個沙彌──難提及耶奢,但未親度一個女眾(《薩婆多論》卷二,《大正藏》二三.五一二頁中─下),這在律中有明文記載。尼眾的最初是由八敬法而出家,後來即由尼眾剃度尼眾,所以《沙彌尼離戒文》(這個離字有問題)中要說:「自非(聖)菩薩阿羅漢,不可度尼。」(《大正藏》二四.九三九頁中)女人可以在佛法中出家,但為防止漸染,杜絕譏嫌,不許比丘剃度女人出家,比丘也不得做比丘尼的和尚,只能做尼眾的羯磨阿闍梨與教誡阿闍梨。
  
  沙彌尼應由比丘尼剃度,資格的要求,大致與比丘度沙彌者相同;所不同的,比丘尼需要戒臘滿十二年以上,才許度人出家。
  
  第二節剃度沙彌的規矩
  
  無論比丘或比丘尼,除了具備上面所說的資格而外,尚須求得僧團大眾的同意,所以在律中另有一種乞度沙彌(及尼)羯磨。若要度人出家,先得向僧中求乞,如果僧團大眾以為此人已滿十夏,已有能力教誡弟子,已有足夠的力量來負擔弟子的衣食所需,便予許可,否則便不許可;僧團既不許可,那就不得度人出家了。如果僧團大眾未能集合一堂,度人的比丘(尼),應當逐房白知,使得大眾瞭解,取得大眾的同意,然後才得為人剃度。
  
  這有兩層理由:第一,曾有比丘,自己不夠做師度人,竟然自行做師度人;度人之後,不能如法教誡,無力如法供給衣食所需,致引起外人的譏嫌,所以需要取得大眾的同意,由大眾來衡量度人者的資格。第二,曾有比丘度一個孩童出家,既未得到孩子父母的同意,也未取得僧團大眾的認可;孩子的父母進入寺院,詢問了其他的比丘,都說不知此事,未見此兒,事實上卻又被那父母發現了他們的兒子,已經剃了頭,出了家,於是譏嫌比丘們不該以有道之人而說無道的妄語。所以佛陀規定,度人出家者,必須先要求得僧團的認可。
  
  再說度人出家的數目,也是有限制的。《毘尼母經》卷八中有這樣的規定:
  
  「受大道人具足戒已,十二月中教授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然後更有受具足者,當為受;未滿十二月不得受也。沙彌受大戒已,後更得受一沙彌。」(《大正藏》二四.八四四頁中─下)這是說,十二個月之中,只能度一人出家,第一個沙彌弟子受比丘戒後的十二個月之中,也不得另度第二個沙彌出家,應在第一個沙彌受了比丘戒的十二個月之後,再度第二個沙彌。《毘尼母經》卷八中又說:「沙彌尼受戒,式叉摩尼戒二年,不得度(另一)沙彌尼,式叉摩尼受具足(比丘尼)已,得度沙彌尼。比丘尼亦如大僧(比丘)十二月中教其所應作法竟,後若有式叉摩尼欲受具足,聽與受具足。」(《大正藏》二四.八四四頁下)這是與比丘相同的,一年之中,只能為一個弟子受具足戒,但又不相同的,兩年之中,只能有一個式叉摩尼弟子,一個沙彌弟子。
  
  在道宣律師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略稱《行事鈔》)卷下四之中說:「四分(律)不得(同時)畜(同蓄)二沙彌。」(《大正藏》四○.一四九頁下)又說:「四分(律)不得(同uote>(僧)祇(律)中不得畜眾多沙彌,聽一,極至三人。」(《大正藏》四○.一四九頁下─一五○頁上)
  
  這一不得同時剃度兩個沙彌出家的規定,也有兩層理由:第一,曾有一個比丘同時蓄著兩個沙彌,那兩個沙彌無知而又貪欲,以致兩人互相行淫,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所以只許有一個沙彌。第二,沙彌弟子多了,剃度師的教導力及供給力,往往不能兼顧並重,沙彌弟子們,不能得到應得的供給,不能受到應受的教育,唯恐誤人子弟而又為害佛教,所以不得同時蓄有眾多的沙彌。但在律中也有開例:如果為師者的智慧高深,福力殊勝,能教能養,不妨可蓄兩個沙彌以上。
  
  在律中又說,師分四等:第一是有法又有衣食者,第二是有法而無衣食者,第三是有衣食而無法者,第四是無法亦無衣食者。弟子的理想之師,自然是既有佛法可學又有衣食可用的大德比丘,投在這種比丘座下的弟子,那是不該離開的;如果雖有佛法可學,而無衣食受用,那也不要離開;佛法是難得的,衣食是易得的。如果僅有衣食而無佛法的比丘,那是不足為師的;至於既無佛法也無衣食的比丘,那根本不必也不可投他為師的了。
  
  事實上,只知廣收徒眾出家,自己又不能如法教導出家弟子的人,那是有罪的。如《菩薩善戒經》卷四中說:「旃陀羅(印度在四姓以外操惡業的賤民)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中;為師不能教訶弟子,則破佛法,必定當墮地獄之中。為名譽故,聚畜徒眾,是名邪見,名魔弟子!」(《大正藏》三○.九八三頁上)
  
  當然,今日的出家人,能有幾位是通曉二部律的呢?如要合乎規定,幾乎無人敢度俗人出家了。所以我有一個希望,若不能自行教育弟子,最少也要轉請他人代為教育,佛學院的出現,就是投合這一時代的要求。
  
  第三節沙彌出家的儀式
  
  沙彌,需要出家,出家之後與受十戒之前,雖不是法同沙彌,已被稱為形同沙彌了。
  
  出家,有出家的儀式。中國的小廟帶小和尚,很少舉行出家的儀式,一般的出家人,既不知道出家的儀式如何作法,也不懂得出家儀式的可貴,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出家之有出家的儀式,正像學校開學之有開學典禮,黨員入籍之有入黨的宣誓,乃至總統就職之有就職大典的宣誓就職。儀式雖是一種形式的表現,但卻由於形式的表現,能夠影響到心理的轉變。所以無論那一種宗教,都會有他們的儀式,乃至最原始的宗教信仰,雖然沒有宗教的倫理,他們卻把宗教的儀式,當作信仰的中心。如果專事儀式的舉行,而無宗教信仰的倫理價值,那是原始宗教,那是佛教所反對的。佛陀時代的婆羅門僧侶,便是只知繁複的宗教儀式而不知宗教理念價值的宗教道具,所以佛教反對。甚至初期的佛教,根本沒有任何的宗教儀式,但到後來,僧眾多了,儀式的要求也跟著來了,沙彌出家的剃度儀式,最早的雛型,也就是由於羅[目*候]羅出家的事實需要而來,乃至全部的戒律,也都是由於事實的需要而來。佛陀發現了一個問題,就為僧團大眾做一項規定,甚至隨著事實的發展,能將某一項規定,修正到五、六次之多,最後便成為一條戒律。
  
  沙彌出家的儀式,在《行事鈔》卷下四中有詳細的規定,那是由道宣律師根據《四分律》、《度人經》、《善見論》等的資料編集而成。(《大正藏》四○.一五○頁)這一儀式的最初,是由於比丘們隨便接受沙彌出家,致使不能如法教導,被度者也就不能如理如法地生活於僧團之中,所以規定:由僧團大眾集會一起,與度人者白二羯磨,由度人者在僧團大眾之前,具儀三乞,當僧團大眾的羯磨人將此乞求度人者的意思,向大眾做一番宣布,再做兩番徵求同意的說明,此便稱為白二羯磨,如果大眾之中,沒有異議,便算默認同意,度人者便為沙彌剃度。
  
  但是,沙彌出家,須有二師:一是剃度師,也是戒和尚;另一是教授阿闍梨。所以出家者應先禮請和尚,和尚代為禮請阿闍梨。
  
  出家者請了二師之後,先於道場中,設兩個座位,準備給二師就座。然後便以香湯沐浴,表示除去俗人的氣味。浴罷仍著俗服,向俗家的父母尊長,一一拜辭,互跪說偈:「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說偈完了,便脫俗服而改著僧裝。入道場,至和尚前,胡跪合掌,和尚為說人身的毛、髮、爪、齒、皮等種種不淨之相,使之觀想,色身不淨,如幻不實。厭離生死而決志出家。接著便至阿闍梨前為之香湯灌頂,並讚:「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捨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
  
  出家者再禮十方諸佛,而自說偈:「皈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願諸眾生,普入無為樂。」
  
  接著,阿闍梨即為剃髮。若有觀禮者,則為同誦出家偈:「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棄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
  
  阿闍梨當於頂中,為少留幾根頭髮,然後到和尚之前胡跪,和尚執剃刀問道:「現在為汝剃去頂髮,可否?」出家者答「可爾」之後,和尚便為剃去頂髮。接著授與袈裟(無縫縵條衣),出家者應該頂戴而受,受了交還和尚,經過三次授與,和尚便替出家者著袈裟,並為說偈:「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
  
  出家者著好袈裟,即行禮佛,而又遶壇三周,說自慶偈:「遇哉值佛者,何人誰不喜?福願與時會,我今獲法利。」
  
  接著禮謝二師,再下座,而接受俗家六親的拜賀。
  
  這是很簡單的儀式,如果省略不做,真是說不過去!
  
  但在義淨三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中,更為簡單,他說:「僧眾許已,(和尚)為請阿遮利耶(即阿闍梨),可於屏處,令剃頭人為除鬚髮,方適寒溫,教其洗浴,師乃為著下裙,方便撿(檢)察非黃門等。次與上衣,令頂戴受。著法衣已,授與鉢器,是名出家。」(《大正藏》五四.二一九頁上)這裡多了一項和尚為出家者於浴畢著下裙,就便檢查是不是正常的男子或女子,不正常者,不予剃度。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受戒學戒與持戒 第4頁:第一篇 緒論 第二章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第5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一章 三寶及皈依 第6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二節 什麼是皈依三寶
第7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8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9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10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第11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三章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12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13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第14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二章 沙彌戒與沙彌的類別
第15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三章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第16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四章 沙彌受戒及其持犯威儀
第17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種種 第18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緒說
第19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20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第21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第22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23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五章 羯磨法與懺悔法 第24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菩薩的層次與境界
第25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二章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 第26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三章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第27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四章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第28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29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素食者 发表于 2012-12-31 2:38:27
戒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在涅槃時 告戒弟子們 以戒為師 弟子合十禮拜
第 1 楼
能悟 发表于 2012-11-13 1:24:42
真正的佛法 弟子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