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時也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然後可以成就圓滿無缺,正覺、幸福、快樂的人生。否則,有福德沒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沒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為,一個只擁有福氣而沒有智慧的人,雖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會令人生活腐敗,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處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樣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為了我的滿足與享受,貪名貪利,貪財貪色,甚至陰險奸詐,或恃勢凌人,何止「生無益於世,死無利於後」;而且生時要受法律裁判,死後要墮惡道受苦,永劫淪沈。反之,只擁有智慧而沒有福氣的人,雖然明白人生的意義,是貢獻不是佔有,是互利不是獨利;可是生活窮困,衣食不足,無以利己,何以利人?結果,雖然希望當仁不讓,濟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徒自苦惱。因此,佛教我們福慧雙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眾,甚至覺悟成佛。
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佛教:「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應無所住是修慧,行於布施是修福。修福,用外財布施,不及用內財布施;用內財布施,不及用法布施;用法布施,又不及無相布施。所以說:「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學出世聖人的真空智慧;獲得出世聖人見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諸佛親證實相理的無上智慧。我們若能多聞佛法,憑藉文字般若的啟示,成就聞慧;進而思維修習觀照般若,「應無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故能嚴淨佛土,成就眾生,修慧故能斷盡無明,親證法身;如是福慧雙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覺,圓成佛道。所以福慧雙修,正是圓成佛道的主要條件,對學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雖然,我們初發心學佛,未能做到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作,而生其心。」但我們一定要福慧雙修。不但要修福,種福,惜福,勤儉節約以自求多福;還要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多思維佛法,多修學佛法,以開發智慧,使自己在充滿幸福與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會,以發揮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間的樂土,以續佛慧命於永劫。
最後,我引用一個故事來結束今天的演講。據說:從前有二個師兄弟,同時出家修行,師兄沉默寡言,喜歡研究經典,專心修習禪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斷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道。可惜平日很少與人結緣,又不布施修福,所以雖證聖道,卻很少人供養,出外乞食,多數空缽而還。師弟則個性好動,喜歡布施修福,廣結善緣;由於追逐名利,高扳顯貴,常受國王大臣們供養。可是戒行不淨,又不肯多聞佛法,修習禪定,信施難消,結果死後投胎畜道,供給王宮作為坐騎,以還宿債。但是由於生前喜歡布施修福,故貴為象王,身披纓絡,珠光寶氣,莊嚴其身。
有一天,師兄出門乞食,又空缽而還,途中巧遇象王,被國王坐騎出外遊行,不禁感慨萬千的說:「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說:我不修福,所以福報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墮落,不如我解脫生死,得證聖道。這就是不能福慧雙修的結果。古人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福慧雙修,特別是出家人,更要福慧雙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窮釋子一名,生來寒酸相,雖有智慧,可以弘人揚佛法,廣作佛事,利益眾生,可惜缺乏福報與助緣,無法滿其所願。反之,修福不修慧,生來福相,名成利就,財富億萬,身為富僧,雄視同倫。可是沒有智慧,弘經演教,廣度眾生,續佛慧命;加以信施難消,一息不來,財富帶不去,業力卻隨身,業果報應降臨,將悔之巳晚,不可不慎。因此,無論在家學佛,或出家修行,非福慧雙修不可,願與各位共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