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了凡四訓大意 淨空法師主講

了凡四訓大意 淨空法師主講

改過之法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 改過之法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二篇。分成四小段:第一、「改過之因」;第二、「改過之基」;第三、「改過之法」;第四、「改過效驗」,就是成績、績效。

一、改過之因

吉凶之兆: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

『兆』是預兆,無論是吉利或是凶災,未來臨之前都有預兆。古代讀書人對於這些徵兆,都能看得很清楚;現代人即使是非常明顯的預兆,都不能覺察。這跟讀書有很大的關係,古人讀的是聖賢書,目的是志在聖賢。「聖賢」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通達明瞭;完全通達明瞭稱作聖人,不能圓滿的通達明瞭,也認真努力的學習,就稱作賢人。在佛法裡,聖就是佛,賢就是菩薩。而今天讀書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為了名聞利養,人沒有智慧,所以吉凶預兆在面前也看不出來。志在聖賢,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清淨心、定心能生智慧,即使是很不明顯的預兆,都能夠覺察。此書舉的例子很多,要細心去體會、觀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有能力趨吉避凶。

此地講了一個大原則:「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一個人心地厚道,不欺騙人,就常得福報;心地非常刻薄之人,容易得到災禍。可是現代人的觀念,反而認為厚道被人欺負,刻薄厲害能顯示自己有能力,這是顛倒是非,不知因果報應之理。心地厚道之人眼光遠大,心地刻薄之人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這兩種人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古代如是,現在依然。刻薄之人即使能興家,聚集億萬財產,但死了之後,兒子不爭氣,三年五載就揮霍殆盡,隨之而來的就是殃禍。這是前生修的福報大,這一生衰相尚未現前;若過去生中福薄,今生就會衰敗。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人事,不難發現,有人發財,三年五載就破產衰敗了;有人能夠支持十年、二十年,依舊是曇花一現,晚年生活貧窮潦倒。

有人告訴我,香港半山區都是很好的別墅,過去住的都是電影明星,現在都換了主人。那些人享受富貴的日子,沒有超過十年。在有錢、有地位、有勢力之時,不知道修福,還盡情的揮霍、享受,福報就享盡了。處事待人刻薄,自欺欺人,都沒有善終的。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而且都很明顯。心地厚道,肯吃虧、肯忍讓之人,眼前似乎吃虧,別人輕視、瞧不起,但是有後福。常言說,年輕時運不好,中壯年勉勉強強,年老福報就來了。我們要曉得,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若年輕享福,晚年沒有福報,沒有人照顧,生活非常貧窮困苦,這是無福之人。許多作大官、發大財的,在得志時,有很多佣人伺候;到年老之時,無人照顧,病死了都沒人曉得,這是我親眼所見。原因都是得志時不知道修福、惜福。

釋迦牟尼佛是大聖,孔夫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聖。我們讀佛經、讀《論語》,釋迦牟尼佛和孔夫子當年在世的生活,不但勤奮、節儉、惜福,而且心地厚道仁慈,盡心盡力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孔夫子的後代迄今七十多代,無論在中國、在海外,都受到社會尊敬,此福報很大,歷代的帝王都比不上。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漢高祖的後代沒人知道,唐太宗的後代也沒人曉得。釋迦牟尼佛雖然出家沒有後代,但至今全世界有很多人供奉釋迦牟尼佛,此福報更大!福從何來?心地厚道超過常人,所以福報幾千年都不衰。

而心地刻薄,無論眼前如何輝煌、發達,終有衰敗之一日。心地厚道仁慈,眼前雖然窮困,將來一定有大福報。看人從此地看,看一個家庭亦如是。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是很平常的家庭,甚至於相當貧困,將來一定會興旺。一個事業再大、財富再多的家庭,彼此面和心不和,此富貴不長久,一定會衰敗。再擴大到社會、國家,若此地的人民普遍都很刻薄,此地就不是福地;多數人民都很厚道,就是福地。夫子所謂「危邦不居,亂邦不入」。

在日常生活當中,心地厚道之人一定節儉,懂得惜福;心地刻薄之人恰恰相反,享受奢侈,這不是福的預兆。再看社會、國家的吉凶禍福,古人所謂「明若觀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誠合天: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獲福遠禍,先須改過。

「至誠合天」,『天』,現在的說法是指自然的道理,這是從性理上說的;原文是指上帝、天地鬼神,這是從事相上說的;性理跟事相是一不是二。

「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一個人的福報快要現前時,觀察他的善行就能明瞭,一定是心地善良,行事善良,這是預兆。這些年我提倡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能夠符合四好,就是福報快要現前之人。

「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一個人有災難來臨,觀察他的行為就曉得,一定是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這是預兆。看看別人,回頭反省自己,若是善的就要增長,要繼續保持;若發現自己的惡,要立刻改過,後不再造,就能「獲福遠禍」。遠離一切禍害,最重要的是「先須改過」。

改過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過失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心是惡心,自私自利的行為是惡行,自私自利的言語是惡言,心不善,言就不善;心惡、言惡、行惡,災禍就來臨。反之,心善、行善、言善就遠離禍害,而得福報。這是古今中外永遠不變的因果定律,也就是現代人所講的「真理」。所以,首先要發現自己的過失,絕對不能大意、疏忽。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整體的安全著想,所作所為都不離開此原則。要想存心、言語、行為都善,就一定要改過。

二、改過之基—三心圓發

改過的基礎、根本,是「三心圓發」。『三心』不是佛法講的三心,是了凡居士在此篇文中講的三種心。

第一要發恥心—知恥能生大勇;第二要發畏心—知畏則生誠敬;第三要發勇心—知勇則能振奮

第一:「要發恥心—知恥能生大勇」,即古人所謂「知恥近乎勇」。『勇』是勇於改過,不知恥的人永遠不肯改過。『恥』就是過失,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都是恥。學佛之人善惡的標準,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標準;中國古代讀書人善惡的標準,是以孔夫子為標準。《論語》說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第一溫和厚道;第二善良,心地善良;第三恭慎,對人恭敬,沒有傲慢的習氣,做事小心謹慎。第四節儉,節儉是惜福,人力、物力絕不浪費;不浪費人力是愛人,不浪費物力是愛物,所謂「仁民愛物」。第五是能忍讓。釋迦牟尼佛的大德就是十善,身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世出世間大聖人善惡的標準。我們存心、言語、行事違背十善,這是恥辱。

不知恥在佛法裡稱「一闡提」,一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之人,就是不知恥、不改過。佛的教學分五個時期: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前四時,佛對於一闡提者不教,是無法教導,他不肯回頭,所以說一闡提沒有佛性,不能作佛。可是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佛說一闡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但不是指這一生,是來生、或再來生,佛度化眾生生生世世,也許過無量劫又無量劫,他才肯回頭。但是佛很有耐心,還是不捨棄,顯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佛法以十善做為善惡的標準,很容易明瞭。我們的思想、言行與十善相應是善;與十善相違背就是惡。

前年,我在休士頓講經,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兒子,他是個大學教授。他說現代人的病根是「不知恥」,此話說得很正確。另外還有兩位教授,談論如何喚醒社會大眾的覺悟,就是「要知恥」。我當時提議,他們可以組織一個團體,名稱為「知恥學社」,來推動此運動,他們很贊同。人人都知道羞辱,都知恥,就能挽救世界災難;人人都不知恥,這是大災難來臨的預兆。我們能否自救,能否幫助社會、幫助眾生,關鍵就在「知恥」。

第二:「要發畏心—知畏則生誠敬」,『畏』是畏懼,畏懼果報。現代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迴,所以不怕果報;學佛的人知道有六道輪迴。《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說明地獄的狀況,讀了信不信?過去古老的中國,每個縣城都有一個城隍廟。實在講,古代的政治是人與鬼神共同治理;一個縣,陽間有個縣長,陰間有個城隍,陰陽共治。城隍廟裡有十殿閻王、地獄變相圖。地獄變相圖像現在展覽會一樣,展示善惡果報的形相。很多人到城隍廟看過,就知道改過,不敢再作惡,作惡將來就要受果報。「畏」就是怕將來受果報。所以「知畏則生誠敬」,明瞭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誠敬之心油然而生,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至誠恭敬。知恥、誠敬,這是善。

第三:「要發勇心—知勇則能振奮」,能發勇猛心,就能提起精神,真正斷惡修善;反之,不能發勇猛心,雖然知恥、誠敬,還是懈怠、懶散,因循苟且,最後還是墮落,還要受三途果報。

了凡先生的改過之方,就是基於此三個條件。以佛法來講,這三條都是屬於菩提心的「深心」。「菩提心」,即《起信論》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深心就是好德好善之心,所以這三條都是屬於好德好善,這是自利、自受用,這是世間法。若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必需具足三心,而此三心是以真誠心做基礎,真誠到極處。

我以二十個字,概括佛法教學的精髓,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倘若我們的心不真誠,就是虛偽;不清淨,就有煩惱、習氣;不平等,就有是非人我、有高下;迷惑顛倒,就不覺悟;自私自利,就沒有慈悲。與這二十個字相反,就是恥辱。他們已經作佛、作大菩薩,我還在六道輪迴,奇恥大辱莫過於此。所以能知恥才能發憤,勇猛精進,在這一生當中要迎頭趕上,我也要作佛、作菩薩。能否做到,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一生就做到了。所以發勇心是關鍵。

大乘經講,菩薩唯一善根是「精進」。世間法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瞋痴,這是世間善法的善根,這都是屬於菩提心的深心。深心是自利,迴向發願心是利他。將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功德、福報,供養給一切眾生,自己不享受,讓大家來享福。所以佛家講的三心,比這三條的範圍還廣,此三條只是菩提心之一。

有這些基礎,改過才有效果;反之,縱然想改過也很難。許多同修說,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改不掉,就是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了凡先生改過,有其一番道理和程序。這是他以自身經驗來教誨兒子,循著這些理論與程序,才能收到改過的效果。

三、改過之法

第一、就事而改之—強制於外,病根終在

這是第一種,從事相上斷惡修善。但心裡沒有改變,其效果不大。若從事上修,其目的是希求名利,希求別人的恭敬、讚歎,是為自己的知名度而行善,這是不善之心。行善、事善,心不善,所積的善立刻就報掉了。

第二、明理而改之—事理既明,過將自止

這是第二種。「明理」是對於吉凶禍福的大道理、事實真相,清楚明白。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得惡報,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已清楚明白,就有畏心,害怕惡的果報,不敢再做惡事,「過將自止」。不但做惡事有惡報,連動一個惡念都有惡報,千萬不要認為,起心動念微不足道,無人曉得。其實自己還沒覺察到,佛菩薩、天龍鬼神早已覺察到了,因為起心動念是波動的現象。

在五十年前,科學家承認有物質的存在。物質分析成分子、原子、電子,現在講的基本粒子,似乎有物質存在。近代科學更進一步,發現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此說法與大乘佛法講的非常接近,佛法講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確實是波動的現象。什麼波?思想波,起心動念就有微弱的波動。一念善、一念惡,念頭太微弱,自己尚未覺察,佛菩薩早已覺察到。因為佛菩薩心淨,以現在的說法,就是接收的能力很強,極其微弱的電波都能接收到。我們收不到佛菩薩的波動現象,是因為我們粗心大意,我們的念頭,像大海的波浪一樣,大波大浪。而我們的波動,無論是大波浪,還是極其微細的波動,念頭一動,剎那之間遍虛空法界,速度之快不可思議。所以與天地鬼神、佛菩薩感應道交,非常快速。

物質的波動速度緩慢,雖緩慢也達到虛空法界,只是時間長。心念的波動,速度非常快,剎那之間遍虛空法界。如果用比喻來說,物質的波動,就像水的波動一樣,在池塘裡丟一塊石頭,水就起了波浪,慢慢的會遍滿整個池塘。思想的波動,就像無線電波,沒有障礙,所以速度快。

《無量壽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能力都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波動的現象,他都能接收到。而我們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恥辱。過去無量劫來,我們天天做這些錯事、傻事,是沒有聽聞到佛法,不知道事實真相。而這一生有幸得人身、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還不回頭嗎?只要回頭,決定不再做錯事。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十善業道,這就是從事上修。不違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明理而改之。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與這十句相應,就是真覺悟,真正回頭;與這十句相違背,就是迷而不覺,這一生當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成就都有限,不可能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決定在三途。與十善業道相應,才能得人身,所以自己好好反省,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若與十善業道不相應,決定墮三惡道。

第三、從心而改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是第三種,「從心而改」是最高級的,從心改決定出十法界。真正覺悟之人,就是從心而改之,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相應。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分別。「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如如不動」是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再說明白一點,「外不著相」就是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眼見色,耳聞聲,起心動念被境界所轉,這是凡夫,是迷不是覺。無論順境、逆境,心境相遇,心地坦然,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如如不動,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聖人;有能力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

前天有位同修談到中國的風水,是左青龍、右白虎。他說,我們道場的停車場,是在白虎的位置上,而青龍的位置是寮房,這個位置不太好。依我看很好,青龍上面住的是出家人、念佛人,怎麼會不好?真正有修養、有道德,自然轉境界,不必理會這些。凡是算命、看相、看風水,都是心被境轉。風水好不好沒有一定的,要與人的心、情緒相配合。自己居住的環境,覺得很舒服、很快樂,這個風水對你就好。住在此地,心裡總覺得不舒服、很彆扭,煩惱很多,風水就不好。不要去問人,自己有非常明顯的感觸。凡夫會受環境的影響,因此應當要選擇好的居住環境。

中國人居住的房舍是正方的,人住在裡面很舒暢;若房子是五角形、六角形的,住了就很彆扭。我們道場隔壁有一個房子要賣,我去看了之後,它的風水不好。它有四個房間,主臥室是夫婦住的,是長方形;另外三個房間是他的三個女兒住的,都是五角形。我就問他:「你的女兒住在裡面,思想是不是很奇怪?」他說:「我的三個女兒都胡思亂想,無法管教。」依風水來講:住五角形的房子,住滿一百天就會胡思亂想。這就是凡夫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會受環境的影響。外國人造房子,都是奇奇怪怪的,不像中國人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外國人的居處,往往住不長久,常常搬家。中國人建的房子,一住就是幾百年,傳很多代,算是老家。

所以,最高級的改過,是從心地上改,心地真正改了,就能不受環境影響。五角、六角、八角形的房子,真正修道人在那裡入定,絲毫不受影響。有道德之人從心上改,這是菩薩的修學。菩薩勇猛精進,天天改過,菩薩尚且如此,何況凡夫!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改過才能往上提升。等覺菩薩都還有過失,什麼過失?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還要改過自新,將最後一品無明破除,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稱作「妙覺位」。現在人強調「改進」,就是改過進步。過失不改掉,怎麼會有進步?

一心為善,正念現前

這是結論。「正念」就是一心為善。「一心」的意思很深,就是沒有第二個念頭。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每天修福、修慧,這是菩薩行。修福從斷惡修善上修;修慧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修,這是福慧雙修。

無論什麼人指責我們的過失,都要誠懇的接受,不要去辯白,仔細去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聖賢人真實的功夫。若別人說錯了就要辯白,這是拒絕別人說你的過失,自絕於善道,近禍就不遠了。《貞觀政要》上,記載唐太宗接受別人的勸告,歡迎別人說他的過失。他說要是我不肯接納,以後就沒有人敢說我的過失了。有此度量,所以他成為歷史上的明君,有其一番道理。

【書籍目錄】
第1頁:演講緣起 第2頁:四訓宗旨
第3頁:立命之學 第4頁:改過之法
第5頁:積善之方 第6頁:謙德之效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