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了凡四訓大意 淨空法師主講

了凡四訓大意 淨空法師主講

立命之學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 立命之學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一篇。全文分兩段:第一段講「休咎有數」;第二段是主題,「立命之學」。

休咎有數:慈雲寺遇孔公,試數皆驗。信生死榮辱、治亂興衰,數皆前定。澹然無求。

了凡先生在慈雲寺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為他算命,斷定他一生的吉凶禍福。「休咎」就是吉凶禍福。「試數皆驗」,『驗』是靈驗、準確,屢次的試驗都非常準確。所以算命、看相、占卜,不是沒有道理的。真正有學問、有德行之人,就會算得很準確。一般江湖術士靠不住,他雖能說對幾分,實際上那是全憑經驗。因為他每天接觸的人多,看的人多,就能揣摩一般眾生的心理。看你的言行舉止,就曉得你有什麼困難,說些應付之辭,那個不準確。孔先生不屬於江湖術士這類,他確實有學問、有修養、有道德。>

由於試數皆驗,於是了凡先生深信不疑,知道一個人「生死」有命,「榮辱」也有命。『榮』是一生發達,功名富貴;『辱』是所希求的得不到,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非常困苦,這都是命裡注定的。「生死榮辱」是講自己的一生。「治亂興衰」是講家庭、社會,即佛家講的依報環境,就是自己居住的環境。『治』是社會安定,『亂』是社會動亂。社會安定、動亂也有數,國家的興衰、家庭的興衰,乃至於自己事業的興衰也都有數。這是根據術數來推算的,就是現在講的數學,數學為科學之母。中國最古老的術數,就是《易經》。一個人的一生休咎,一個國家的國運,乃至於整個世界的種種演變,都可以從《易經》卦象中推算出來。「數皆前定」,人的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都按照定數過日子,很少人能夠逃出定數。

了凡先生經過孔先生算定之後,知道自己一生吉凶禍福都是前世注定的,所以「澹然無求」。他的心定了,真正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畢竟是個聰明的讀書人,知道求也沒用,爭也沒用,正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了凡先生確實是個標準凡夫,完全順著命運過日子,但這也比一般人聰明。一般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天天虛妄祈求,這是妄念。不但求不到,還造作許多罪業,不懂修福、培福,反而把自己命中原有的福報都折損了,這是最愚痴之人。

立命之學:

分為兩段:「雲谷開示」與「實行功德」。

山中對坐三日無念。師奇相問,知為凡夫。

了凡先生閒暇之時,喜歡到寺廟訪問高僧大德,遇到了雲谷禪師。與禪師在禪堂對坐三日,心無妄念,這是相當好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做到了。雲谷禪師非常讚歎,問他平常用什麼功夫?了凡先生是個老實人,他說:「我沒有什麼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打妄想也沒用,乾脆就不打了。」雲谷禪師一聽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還是被命運所轉。」被命運所轉就是凡夫,能轉命運才是聖人。雲谷禪師就教導他,應當要轉命運,不能隨著命運轉。了凡先生就懷疑了,命既然是定的,難道還能轉嗎?下面是雲谷禪師對他開示的重點。

詩書: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禪師先「引證」。詩書是《四書五經》。命運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定的。一生吉凶禍福,是自己過去造作的因,這一生所受的是果報。佛家則講,我們的身是業報身。諸佛菩薩應化世間是願力身,是乘願再來,不是業力,所以他的應化永遠是自在的。我們被煩惱所縛,毫無自由,所以是業報身。業有兩種:「引業」和「滿業」。引業就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過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很好,這個力量就引導你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這一生當中的吉凶禍福,就是滿業,這是另一個因。

你前生處事待人接物,所修的善業多,這一生就得福報。哪些是屬於善業?布施供養。財富是命裡有的,前生財布施是因,布施得愈多,這一生所得的財富也愈多。命裡有財,不管從事於哪個行業都會發財,工作的勤惰只是緣,過去生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這是前生修法布施,喜歡教導別人,這一生就得聰明智慧。如果修無畏布施,就得健康長壽。世間人希求的果報,總不外乎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類。這一生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是前生修得好。這一生生活很困苦,要覺悟、明白,現在亡羊補牢還不晚,只要懂得道理,認真努力去修因,修得非常殊勝,不需等到來世,這一生果報就現前。

絕不是說賺了錢儲蓄起來,就會有錢,這靠不住!佛經上講「財為五家共有」,世間財物為王、賊、火、水、惡子等五家所共有。這兩年,在新加坡的經濟風暴中,有很多財產上億、上千萬的人,股票跌了,一文不值,最後走投無路,跳樓自殺。有一個同修告訴我:他的一個朋友,有上億的財產,在這次經濟風暴中,全部賠光了,只剩下三百多萬,結果跳樓自殺。其實三百萬也不少,也能過日子,何必要死!所以,財靠不住。倘若他在有錢時,拿這些錢來救濟貧困,做社會福利工作,就不會受經濟風暴的影響。在經濟風暴的浪潮中,還是有人做生意會賺錢,我們同修當中就有一位。命裡有財,肯布施,歡喜布施,經濟風暴對他就毫無影響。所以財富是果,布施是因。

聰明智慧是果,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範圍很廣泛,印善書勸人為善是法布施,以自己的智慧與技術能力教導別人也是法布施。現在科技發達,製做講經的錄影帶、錄音帶、CD,與人結緣,勸人修學佛法,都是法布施。只要認真努力幫助一切眾生,自然就會有福報、有智慧。

健康長壽是果,無畏布施是因。所謂無畏布施,就是別人有恐懼,身心不安時,給予安慰、保護,讓他離開一切恐怖。中國佛教徒選擇素食,不吃眾生肉,不傷害一切眾生,這是屬於無畏布施。

修什麼因,得什麼果報,這種果報稱為「滿業」。得人身是屬於引業,修三種布施是屬於滿業。若過去生中沒有修這三種布施,雖得人身,生活就非常艱難、困苦。世間有些人有富貴而沒有智慧,有些人有智慧而沒有富貴,既有福報又有智慧之人不多。既健康長壽,又有智慧,又有大福報,這才是真正圓滿。

辦老人院,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很多人的晚年生活很痛苦,尤其在現前社會,兒女不孝,父母老了就住進老人院。老人院固然在物質生活上照顧周到,可是精神生活上非常貧乏。我參觀過世界各地許多老人院,澳洲黃金海岸有幾個退休村,我也訪問、參觀過。老人福利事業,以澳洲辦得最好,但仍缺乏精神生活的照顧。所以住在老人院,吃飽了沒事做,一個人曬太陽,連說話的人都沒有,生活非常苦悶,等於坐吃等死。今天看到這個去世,明天又有一個,天天看這種情形,難免有恐懼感。所以,辦老人院不僅是物質生活的照顧,要特別著重精神生活的照顧,宗教修學上的照顧。對於病苦的老人,年歲大的老人,要特別照顧。每天要有人去跟他談話,一天兩、三次,一次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勸導他們念佛,並將三世因果的道理,講給他聽,讓他明瞭,讓他不要對死亡產生恐怖,這是無畏布施。

生死只是一個轉變,這個身壞了,再轉一個身,再換一個生活環境。他果真明白,就不會貪生怕死。年歲大了,想到來生的生活環境,比這一生還要殊勝,自然就不會恐懼。用我們的精神、體力,照顧、幫助老人,這是內財布施,比外財還要殊勝;外財是身外之物。為他講解因果道理,佛法的道理,勸導他念佛,這是法布施。他接受之後,心裡很安慰,沒有恐懼,這是無畏布施。老人院裡,三種布施具足,縱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的果報必定非常殊勝,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所以老人院是真正的道場,天天勸別人往生,自己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得生淨土。

這幾年,經濟不景氣,而居士林的收入卻月月增加,原因無他,居士林依照佛的教誨修布施,愈施愈多。新加坡居士林的餐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免費供應飯菜,無論什麼人,不學佛的,甚至毀謗佛法,都來者不拒。自助餐有十幾道菜任你選擇,還免費供應水果、咖啡、牛奶。每天來居士林吃飯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六、日約有四千人,非常興旺。居士林從未買過米、菜、油鹽,因為大家曉得此地是無條件供齋,所以自然有人送米、送菜、送油。送的東西吃不完,放久了會壞,所以每天用卡車轉送給老人院、孤兒院。所以,真正發心做好事,必得三寶加持、龍天護法。

佛曰:有求必應,內外雙得。

雲谷禪師引用佛家所說的話。佛家講「有求必應」,凡是有求而不得,都是有業障,能懺除業障,就能稱心滿願。何謂業障?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業障,所求就沒有感應。沒有一點私心,完全為眾生、為佛法,感應不可思議。「內外雙得」,『內』是智慧、健康、長壽,『外』是財富、功名富貴,你統統得到。理論明白了,你就建立信心。從何處做起?

指歸實學:

『實』是真實,實實在在,不是玄學、空談。

斷惡修善,廣積陰功。

要想改造命運,就從這兩句做起。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要將之改正。修是修正,修正過來就是善。凡是為自己的都是不善。我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就不善。念念為眾生、為社會,這是善。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都是以此為標準。起心動念一切所為,幫助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奉獻自己的身心;奉獻就是「廣積陰功」,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功德。何謂陰功?做好事不讓人知道。因為別人曉得了,一稱讚表揚,功德就報掉了。做好事不宣揚,這是陰德,此善德愈積愈厚,果報就不可思議。惡事希望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罵你,那個人指責你,惡就報掉了。所以惡不要隱瞞,要宣揚出去;善要藏起來,才積得厚。現在人沒福,做一點好事唯恐人不曉得,大肆宣揚,立刻報光了;造的惡隱瞞,不讓人知道,所以惡愈積愈厚,善沒有積到,將來的果報都是惡報。這兩句真正能做到,就不失人身。

改過指入不二法門

不二就是平等。我們所有的過失,根源何在?就在不平等。我總比別人高一點,時時處處有高下的念頭,這是煩惱,是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佛家講要斷煩惱,儒家是世間法,雖然沒有講斷,但是也教人要控制。《禮記‧曲禮》一開始就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貪瞋痴慢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薰習成種,不需要學習,貪瞋痴慢就現前,傲慢的習氣隨時就表現出來。

有傲慢,只能生欲界,色界沒有分。傲慢、瞋恚斷掉了,禪定修成功,才能生色界天。所以這是大煩惱,嚴重的煩惱,能夠斷掉,心就平等,這才能與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門相應。不二法就是平等法。真正明瞭,法法第一,法法平等,有什麼好傲慢的?怎麼能在別人之上。《華嚴經》講,法法第一,沒有第二。第一就是不二,智慧才能顯露出來。有定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改變命運。

義理再生之身—乘願再來

沒有斷惡修善、廣積陰功、認真改過,就決定被命運所轉,一生脫離不了業報;要認真努力修學,命運才會轉變。義理再造之身超過數量,看相算命就不準了。這就說明命確實能改,有改的道理,有改的方法,有改的效果。真正改過來了,就與諸佛菩薩應化一樣,是「乘願再來」。以上是雲谷禪師開示的大意。

要曉得,十法界裡的菩薩、佛都還有過失,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必須是一真法界裡的佛才沒有過失。我們天天造作無量無邊的過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麻木不仁,這還有救嗎?現在眾生確實是如此,唯一的辦法就是聽經、讀經、研教,希望用這種方法提醒自己。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未中斷。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天天講、天天勸,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產生效果。三天不聽經,面目全非,這都是事實。由此可知,我們的煩惱、業障、習氣是多麼深重,還自以為是,有什麼值得傲慢?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勸勉、教導我們。

自己若能反省,就能發現自己的過失。有些同修告訴我,我們看到別人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怎麼辦?我說,你回過頭來就看到了。如何回頭?別人是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過失,想想自己有沒有,就能發現了。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修道人是指轉凡成聖之人,凡夫決定見到世間過失。過失從哪裡來的?過失在於自己,世間並沒有過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起現行,才看到過失,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但是世間人不知道照看自己,不曉得是自己的過失,總以為是別人錯。真正覺悟之人,會修行之人,見到世間過,立刻反省自己。能發現自己過失,這是覺悟;改正自己的過失,才能轉凡成聖。

過失無量無邊,其根本就是自私自利。好事歸自己,惡事推給別人,這是過失的根本。大、小乘佛法都講究從根本修,效果非常顯著、快速。妄想分別執著也是根本,六根對六塵起分別、執著,執著就是煩惱障,分別就是所知障。執著裡最嚴重的是身見、我見,以為這個身是我,於是就產生自私自利,產生我痴、我愛、我慢,這是唯識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真正覺悟了,所謂是「義理再生之身」,這是明白身不是我。誰是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

曉得為一切眾生是真正為自己,那是正知正見。念念為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縱然行善也不是真善。何以故?不能脫離六道。行善在三善道受果報,出不了輪迴,那就是惡業。所以一定要做一個大轉變,沒有學佛之前,念念為自己;明白之後,念念為眾生,活在世間是為眾生服務的,為佛法服務的。佛法是覺悟一切眾生的方法;換句話說,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佛法。我們到世間來,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一切眾生裡,當然也包括自己,自己不在一切眾生之外,心量就擴大了。時時刻刻想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念頭就轉過來了。

疑為罪根,信為福母。

對於道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照做,每天的生活還是造業,此罪根就是懷疑。能夠斷疑生信,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母」是比喻能生之義,是講「信能生福」。有好老師也要有好學生,好學生是對老師的教誨不懷疑,決定相信,並能懂得教誨的意義,又肯依教奉行。這樣的學生是老師心目當中的傳人,決定有成就。

實行功德:

「功」是功夫,功夫是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下面列了五條:

 

一、體悟凡聖實學,改號了凡。

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覺悟了。聖賢人所教導的是真實的學問,不是空談,確實能夠改變人生,改造命運,這種學問才是真實的。他改號為「了凡」;了是明瞭,明瞭過去凡夫的這些習氣。名是表法,別人見到他稱「了凡」,是提醒自己,我是否真的明瞭,是否真的覺悟。名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否名實相符。古人起名號意思很深,父母給子女起的名號,一生不能改變,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父母對自己的願望有沒有做到,名實相符才是大孝。

二、解行相資,誓行善事三千,定數不驗。

他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斷惡修善、廣積陰功。解是解其理,解幫助行持;行持又幫助深入理解,這稱作「解行相資」。他雖然發願要行三千件善事,但是不夠積極,時間拖得很長,十年才做圓滿,所以感應就沒有那麼快速。可是命運改變了,孔先生算的漸漸不準了。他作官升級,俸祿也增多,與命運不相符,有此效果,他信心更具足。

三、二次誓行善事三千,求子生天啟。

因為他命裡沒有兒子,所以此次行善事為「求兒子」。他後來得到兩個兒子,是命裡沒有的,是求來的。這三千件善事不到三年就圓滿,可見得他做得有信心,也非常積極,而且是全家人都做,果然求子得子。

四、三次誓行萬善事,求進士丙戍登第。

進士是功名,這是他命裡沒有的。從前的學位是考試得來的,縣考秀才,省考舉人,進士是皇帝考的,也稱殿試,是國家頒發的最高學位。那時他做寶坻知縣,看到農民生活困苦,所以實行減稅。此政策全縣幾萬人都得好處,所以做一樁善事,一萬件善事就圓滿了。夢中有境界告訴他,他的善行已圓滿,他半信半疑,請教高僧大德,確實無誤。所以公門好修善,有機會、有權力做這種好事,減輕農民的負擔,讓全縣人都能得到利益。一個好政策是萬善,一個錯誤的政策是萬惡,道理一定要懂。

他求功名果然得功名。他命裡無子,求子得子;他沒有求壽命,但是壽命延長了,命裡是五十三歲,最後活了七十多歲,因為他積功累德,壽命不求自然就延長。因緣果報的道理,我們要懂得。他以一生的經驗,一生的實學,教導兒子。

五、訓子閑邪存誠,知非改過,齊家報國。

《了凡四訓》這四篇文章是教訓他的兒子,內容是「閑邪存誠」。『閑』是防止,『邪』是錯誤的思想、行為,要知道預防。『存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福報就大了。要曉得,心地虛偽是造作一切罪業的根本。處事待人沒有一點誠意,這種人決定墮地獄。我們用真誠心待人,別人欺騙我們無所謂,不必介意。人生短暫,以真誠心待人,來生有好去處,至少生天享天福。他用欺罔心對待我,他造罪業,墮三惡道。各人有各人的去處,各人有各人的因果。「知非改過,齊家報國」,心量逐漸擴大,不為自己,能夠為社會、為眾生,福報就大了。

雲師教誨,精邃真理,熟玩勉行。

這是結論。雲谷禪師的教誨是非常精深的真理,要細心研讀、玩味,勉勵自己努力奉行,決定改造命運。自己命運能改,家運、國運也能改。今天世界上有這麼多災難,只要我們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一切為眾生、為社會,求佛菩薩加持,就能消災免難。為自己是自私自利,為眾生是功德無有窮盡,念頭一轉,這是真修,真正的實學。

【書籍目錄】
第1頁:演講緣起 第2頁:四訓宗旨
第3頁:立命之學 第4頁:改過之法
第5頁:積善之方 第6頁:謙德之效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