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一、略述陳那菩薩所造賢行疏義。丙二、略述釋迦知識所造疏義。)
丙一、略述陳那菩薩所造賢行疏義,有十:(丁一、敬禮。丁二、供養。丁三、悔罪。丁四、隨喜福善。丁五、勸轉法輪。丁六、請佛住世。丁七、迴向善根。丁八、願差別。丁九、願究竟。丁十、願勝利。)
丁丁敬禮有四:(戊一、三門合禮。戊二、身禮。戊三、意禮。戊四、語禮。)
戊一、三門合禮
第一至第四句。
戊二、身禮
第五句至第八句。
戊三、意禮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
戊四、語禮
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
丁二、供養有二:(戊一、有上供。戊二、無上供。)
戊一、有上供
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四句。
戊二、無上供
第二十五句至第二十八句。
丁三、悔罪
第二十九句至第三十二句。
丁四、隨喜福善
第三十三句至第三十六句。
丁五、勸轉法輪
第三十七句至第四十句。
丁六、請佛住世
第四十一句至第四十四句。
丁七、迴向善根
第四十五句至第四十八句。
丁八、願差別、有十六種:(戊一、意樂清淨。戊二、不忘菩提心。戊三、不染加行。戊四、利益有情。戊五、被服鎧甲。戊六、會遇同分菩薩。戊七、令善知識歡悅。戊八、如來現前。戊九、攝持正法。戊十、得無盡藏。戊十一、趣入。戊十二、力。戊十三、修習對治。戊十四、菩薩作樂。戊十五、隨學迴向。戊十六、總結事義。)
戊一、意樂清淨,有三:(己一、如來意趣圓滿意樂。己二、淨治佛土意樂。己三、利益安樂有情意樂。)
己一、如來意趣圓滿意樂
第四十九句至第五十二句。
己二、淨治佛土意樂
第五十三句至第五十六句。
己三、利益安樂有情意樂
第五十七句至第六十句。
戊二、不忘菩提心、有六:(己一、憶念本生。己二、出家。己三、不毀犯戒。己四、隨各別有情言音而為說法。己五、相續調柔、勤修六度。己六、斷除罪障。)
己一、憶念本生
第六十一句至第六十二句。
己二、出家
第六十三句至第六十四句。
此中憶念本生,及常出家,為不忘菩提心第一因。
己三、不毀犯戒
第六十五句至第六十八句。
此為不忘菩提心第二因。
己四、隨各別有情言音而為說法
第六十九句至第七十二句。
此為不忘菩提心第三因。
己五、相續調柔、勤修六度
第七十三句至第七十四句。
此為不忘菩提心第四因。已上三頌有半,名為成就菩提心順緣能治品願。
己六、斷除罪障
第七十五句至第七十六句。
此為斷除發菩提心所治品願。
戊三、不染加行
第七十七句至第八十句。
戊四、利益有情
第八十一句至第八十四句。
戊五、被服鎧甲
第八十五句至第八十八句。
為滿佛法,為令隨順諸有情行,為施正法,於彼未來一切劫中,被服鎧甲,行無厭倦。
戊六、會遇同分菩薩
第八十九句至第九十二句。
此為會遇大乘道中賢善助伴,同學大乘道願。
戊七、令善知識歡悅
第九十三句至第九十六句。
此為會遇大乘善知識已,意樂加行,如理依止願。
戊八、如來現前
第九十七句至第一百句。
親面參覲勝化身已,令歡悅願。
戊九、攝持正法
第一百零一句至第一百零四句。
初句:謂自攝持大乘正法。其第二句:謂是為他開示教法。其第三句:謂是住持增長證法。其第四句:謂於上說三事,一切時中,能正行願。
戊十、得無盡藏
第一百零五句至第一百零八句。
戊十一、趣入,有八:(己一、趣入觀見一微塵上,即是十方塵數清淨器情所住剎土。己二、趣入一切十方剎中,亦如是見。己三、趣入佛語。己四、趣入如來轉正法輪。己五、趣入諸劫趣入。己六、趣入觀見如來,及諸如來所行境界。己七、趣入成立佛土。己八、趣入親詣如來面前。)
己一、趣入觀見一微塵上,即是十方塵數清淨器情所住剎土
第一百零九句至第一百一十二句。
己二、趣入一切十方剎中,亦如是見
第一百一十三句至第一百一十六句。
己三、趣入佛語
第一百一十七句至第一百二十句。
如來一言,成為各別趣中能解音聲,於諸音聲,聽聞不亂願。
己四、趣入如來轉正法輪
第一百二十一句至第一百二十四句。
於佛所轉一切法輪,頓時俱能通達義願。
己五、趣入諸劫趣入
第一百二十五句至第一百二十八句。
趣入三世諸劫如來身語行境。此名以智一剎那頃能趣入願。
己六、趣入觀見如來,及諸如來所行境界
第一百二十九句至第一百三十二句。
一剎那頃,觀見三世一切如來,於諸如來所行之道,一切所作,以如幻定之力能趣入願。
己七、趣入成立佛土
第一百三十三句至第一百三十六句。
此為成立當來自所莊嚴佛土願,名為獲得修淨土時殊勝功德。
己八、趣入親詣如來面前
第一百三十七句至第一百四十句。
盡未來際一切劫中,一切如來,於一切方,現證菩提,轉正法輪,示涅槃相,三種所表,十二所作,諸大師前。自能化現如海之身,作供養等諸敬事願。
戊十二、力
第一百四十一句至第一百四十八句。
即以慧力、方便力、三摩地力、各別其數,成為十力。
戊十三、修習對治
第一百四十九句至第一百五十二句。
業力、煩惱力、魔力,此三種力,依對治品根本損伏願。
戊十四、菩薩作業
第一百五十三句至第一百六十句。
具足力能,成就佛法善根;具足力能,成熟有情;具足力能,淨修佛土。是名於此八如海處能修學願。
戊十五、隨學迴向,有二:(己一、隨學如來。己二、隨學菩薩。)
己一、隨學如來
第一百六十一句至第一百六十四句。
己二、隨學菩薩
第一百六十五句至第一百七十六句。
與彼普賢、文殊二大菩薩同等修學勝方便度、勝般若度圓滿行願。
戊十六、總結事義
第一百七十七句至第一百八十句。
上來已明十六種竟。
丁九、願究竟
第一百八十一句至第一百八十四句。
此願究竟,能獲大果。謂證正等正覺位已,乃至虛空常住中間,作有情事。
丁十、願勝利,有二:(戊一、現法勝利。戊二、後生勝利。)
戊一、現法勝利有四:(己一、攝受殊勝福德。己二、遠離惡趣惡友,親見如來。己三、善得應得,獲與一切菩薩同分。己四、永盡業障。)
己一、攝受殊勝福德
第一百八十五句至第一百九十二句。
己二、遠離惡趣惡友、親見如來
第一百九十三句至第一百九十六句。
己三、善得應得,獲與一切菩薩同分
第一百九十七句至第二百句。
己四、永盡業障
第二百零一句至第二百零四句。
戊二、後生勝利,有二:(己一、因所攝。 己二、果所攝。)
己一、因所攝
第二百零五句至二百零八句。
己二、果所攝
第二百零九句至第二百一十二句。
自此以後,從第二百一十三句起,至第二百四十句止,有七頌文,十大科判所未攝釋。以要言之,一一文句,皆得釋為總結勝利:謂得世、出世一切圓滿;發賢行願善根迴向;斷除諸障,攝受殊勝清淨依身;獲得記別,成辦有情一切義利。
一、得世、出世一切圓滿
第二百一十三句至第二百一十六句。
二、發賢行願善根迴向,有二:(一、隨學菩薩迴向。二、隨學如來迴向。)
一、隨學菩薩迴向
第二百一十七句至第二百二十句。
二、隨學如來迴向
第二百二十一句至第二百二十四句。
三、斷除諸障,攝受殊勝清淨依身
第二百二十五句至第二百三十二句。
四、獲得記別,成辦有情一切義利
第二百三十三句至第二百四十句。
所餘第二百四十一句至第二百五十二句三頌,釋文不現。
上來略述陳那疏義,此與龍猛所造會疏、總義(綱領)、分釋(節目)多分相同。
丙二、略述釋迦知識所造疏義,此疏總標六門:
(丁一、願前方便。丁二、勝解行地願。丁三、增上意樂清淨地願。丁四、果。丁五、願勝利。丁六、暫一誦持願文善根,迴向勝利。)
丁一、願前方便
有十二頌:即第一句至第四十八句。
釋文謂於十二頌後,接誦「普隨一切如來學,善能開演其賢行;善能清淨其智行,畢竟圓滿菩提行。」四句頌文,便能總攝一切願義。
丁二、勝解行地願
有十五頌:即第四十九句至第一百零八句。
丁三、增上意樂清淨地願。丁四、果
有十九頌:即第一百零九句至第一百八十四句。
〔此合初地極喜地,至第十一地普光地而說。〕
丁五、願勝利
有八頌:即第一百八十五句至第二百一十六句。
丁六、暫一誦持願文善根,迴向勝利
有六頌:即第二百一十七句至第二百四十句。
所餘二頌,彼疏釋為亦名迴向。又彼疏中,門類總義,與前二疏,多分相同。莊嚴賢師所疏總義,與前二疏亦同。
上來俱是梵土諸疏所說理趣,藏土亦有數種疏釋,唯從上引諸疏所說,刪易字句,不現餘文。至尊達喇那答及遍知力熾炎光二師所譯,雖略廣大,前者多專約上地說,有多釋法,不合餘論。後者多分沿襲釋迦知識疏義,而以經文分諸章節,強與十地及十度合,亦與一切清淨大論釋法難通;尤以所說和合十地一切道次,當知唯能略等其相,難如實合。今於彼等,亦不意樂廣破廣立,唯由顯說自內宗法,而令了知諸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