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著述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著述

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濟群法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生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學佛與佛學

學佛與佛學是什麼樣的關係?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學佛的人裏面,有的人偏重於信仰,有的人偏重於聞思。有些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視聞思,也就是不注重經教的學習;有些偏重聞思的人,雖然注重經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會出現迷信現象,是非不分,淪於盲修瞎練。佛法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學佛要信仰,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信仰的基礎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們學佛是為了解脫煩惱,證得涅槃,得大自在;靠得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裏邊講:「有信無智長愚蠢」。這句話告訴我們,光有信仰而沒有智慧,就會增長愚癡。真正學佛的人還是要從聞思經教入手,聞,是聽聞正法。依經教引發如理思惟,樹立正知見,然後依法修行。

有的人說,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麼多佛理幹什麼?其實,要念好一句:「阿彌陀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見有許多人,念佛念了幾十年,煩惱執著一點都沒有減少,終日還是妄想紛飛,念到後來越念越沒信心,一旦遇上氣功師,三言兩語就能把他帶跑了。這與缺乏經教的聞思,沒有正知正見,盲目念佛有關係。

有的人學佛偏重於學術上的研究。當然這種人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是不可以稱為學佛的,他們把佛學當做世間眾多學問中的一種,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做所謂「客觀」的研究,他們以為研究佛學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會失去「客觀」。因此,他們在研究佛學上,始終與做人分開。結果,有很多的學者研究佛學幾十年,雖然在佛學研究上,發表過許多「高見」,但佛法還是佛法,自我還是自我。煩惱、痛苦,缺陷的人格,一點都沒有得到改善。這種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過來,研究過去,總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謂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種我見罷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學佛,喜歡追求神秘玄妙的東西。希望出現特異功能什麼的,他們學佛後喜歡講一些離奇古怪的東西。有些人過份追求神奇的體驗,這種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實,神通只是學佛修行的付產品,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是學會做人的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然後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學佛法的過程,是聞思修的過程。

向佛、菩薩學習

我們現在學佛法,比釋迦牟尼修學時方便多了。因為佛陀把自己證悟成佛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和盤托出。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能否照他所說的話去實踐、去修持、去證悟的問題。《普賢行願品》的第八個願,「常隨佛學」,就是教我們如何去學佛。學佛,就是以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們的行為,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怎麼做,我們也照樣去做。

譬如我們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以觀音菩薩,作為我們修學上的典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坐的人多數都念過了嗎?普門品的內容,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大圓滿的宏偉的願力和悲心!可是當你念《普門品》的時候,你想的是什麼呢?你想的是觀音菩薩,請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業順利、找一個理想的職業、伴侶、發財……,是不是這樣呢?可是大家在求觀音菩薩保佑你的同時,你是否想過自己應該向觀音菩薩學習呢?你是否想過照《觀世音菩門品》裏邊的話去做,去學習觀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先得從菩薩做起,要以觀音菩薩的行為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成為菩薩、成為佛。

有的人喜歡念:「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曾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你在念地藏王的聖號時,想的是什麼?耽心我有一天下地獄了,能得到菩薩的關照;還是你想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為眾生下地獄,代眾生受苦,讓眾生生活在這個世界呢?你想過為眾生去死、去受苦,給眾生帶來幸福和歡樂嗎?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見自己喜愛的心上人快要死的時候,心裏痛如刀絞,恨不能為對方去下地獄,受苦受累。這樣的慈悲,在熱戀的情人中,或母親中是有的。但這不是菩薩精神,因為一旦換了環境,這種慈悲就沒有了。

我們念佛往生西方,可是當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向阿彌陀佛學習,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為眾生建立一個淨土,讓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淨土裏面去,讓眾生在你的淨土裏邊得到幸福和安樂呢?也許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要告訴你,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來講,要有這種心襟、願力和氣魄,那我們才能向佛學習。我們學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證佛所證!這才是常隨佛學的意義所在。

我們學佛如果僅僅停留在求佛菩薩加被,求佛菩薩保佑,一天到晚總想得到佛菩薩幫助,那你的學佛是不會有出息的,你永遠都是可憐的被保佑的物件。所以,常隨佛學就是要以佛、菩薩、古代聖賢、高僧大德、及諸善知識,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如像近代的幾位高僧大德: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印光大師……都是我們學佛的楷模。我們要學虛雲和尚的苦修;學弘一大師的嚴持律儀;學印光大師的精進念佛。

釋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堪忍兩個字,就是忍受苦惱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毗盧遮那,也是梵語,翻譯中文有幾種說法,大家習慣用的,是遍一切處四個字,是說佛的光遍照一切地方。毗盧遮那如來,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稱作娑婆世界呢?許多學佛的人,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它的真正含義,也許大家不是很清楚。《彌陀經》裏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生活在這種世界上的眾生,有很多痛苦和煩惱,原因是這個世界本身太污濁了!這是稱為五濁惡世的所以。五濁惡世的內容如下:

一、劫濁:劫,是時間單位,人類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也就是說:世界有形成的時間、安住的時間、毀壞的時間、消失的時間。就世界安住時期,也有種種自然災難:像地震、火山爆發、颱風、發洪水、冰雹、泥石流,這些災害隨時都危及到人類生命的安全,給人們的生存帶來痛苦和不安。

二、見濁:是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而又自以為是,結果造成了思想界的混亂。佛教中說有五種惡見:即身見,執五蘊身為我。邊見,執我為常一不變;或人死如燈滅。邪見,否定因果,否定聖賢的存在。見取,執上面的這些觀念為正確。戒禁取,在錯誤認識,錯誤信仰的前題下,持各種牛戒狗戒。世間上的許多宗教、哲學、以及通常人們的許多錯誤觀念,都是屬於惡見的範疇。像有的人本來是為了求解脫,但沒有明師的指導,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門下,結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脫反而不解脫。猶如傷口上又散上了鹽巴,你說見濁可怕不可怕啊!

三、煩惱濁:是指人間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惑。我們每一個人都被一捆煩惱的亂麻,把自己的身心緊緊地捆住。我們的煩惱到底有多少呢?有這樣的兩句歌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說明我們的煩惱,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樣,永遠也沒有停止過。

我們煩惱些什麼呢?沒飯吃的人煩惱,山珍海味吃膩了的人也煩惱;富貴之人煩惱,貧賤之人也煩惱;有事煩惱,沒事煩惱。如《紅樓夢》裏描寫賈寶玉的心情:「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不僅描寫賈寶玉一人,我們每個凡夫都是如此!所謂「無故」,就是沒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沒有原因,莫明奇妙的自尋煩惱;有時候心裏煩惱,但又講不出煩惱的原因。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吃飽了沒事幹,心裏空虛無聊,坐在那裏感到心煩,做出一些裝瘋賣傻的事,寫得實在恰當!其實,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體會和感受。煩惱濁,使我們無處逃避。

四、命濁:就是人命無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還能夠爬得起來。任何一個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會降臨在自己的頭上。《四十二章經》裏邊,佛陀問他的弟子:「人命幾何?」弟子們有的說「飯食間」;有的說「數日間」。佛陀都不同意。正確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生命就完蛋了。那有的人,端著碗在吃飯,筷子掉在桌下,在撿筷子這一瞬間,一口氣不來就死了。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可見,生命無常,人生短暫。

五、眾生濁:眾生,指有情的生命,從低級的螞蟻、蚊子,乃至高級如人類,每一個有情,都是一團貪瞋癡煩惱。就如人類組成的社會而言,存在各種污濁現象。如爾虞我詐,弱肉強食。人與人之間,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鬥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騙。諸如此類的醜惡、污濁的現象。在各種不同的社會中,有權有勢者表現地特別明顯。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我們要向教主本師釋迦如來那樣,從剛剛發心求成佛的那天開始,一直勇猛精進,一點也不懶惰,一點後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為了尋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經,從中國到印度去,在古代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去尋求佛法。我們今天能讀到經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無數的高僧大德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一百個人去取經,能夠活著回來的人沒有幾個。因此,我們要珍惜佛經和佛法!

禪宗二祖慧可,關於他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慧可,從小愛讀《周易》、《老子》、《莊子》等得道書,後因接觸佛教,發心學佛。雲遊到嵩山少林寺,聞聽達磨西來在此面壁,便來拜師,尋求真理。達磨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對他的求見視而不見。許多天過去了,神光依然跪在洞外,一動不動,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裏,大雪紛飛,寒風剌骨,雪花飄飄,灑滿神光的全身,他成了一個雪人。一夜之間,大雪竟沒過了神光的膝蓋。直到此時,達磨方才開口說:「你這樣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何心願?」神光畢恭畢敬的答道:「唯願老師慈悲,打開甘露之門,普度眾生。」達磨神態淡然說:「諸佛為求真理,不惜犧牲一切,你憑這點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嗎?」神光聞言,便毫不遲疑的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斷了自己的右臂,把斷臂放到達磨的面前。以表示他的求法的虔誠,這就是佛教裏講的斷臂求法。頓時,鮮血染紅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變成了紅雪。達摩為這種捨身為法,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動。後來,把衣缽傳給了他。慧可後來嘛,也就成了禪宗的第二代祖師。

慧可斷臂求法的做法,對我們來說,自然無法仿效,但他的這種為追求真理,不惜犧牲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學習。古人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人生的道路上,要達到預期的目標,障礙、困難是很多的,有的要靠勇氣去闖,有的要靠耐性去忍。斷臂是勇,立雪是誠,二者兼備,方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個羅剎,羅剎說自己懂得佛法,但現在肚子很餓。釋迦牟尼佛為了從他那裏聽到:「諸法無常,是生滅法」這兩句話,當時就捨身了。古代的許多高僧大德聖賢,為了尋求真理,聽聞佛法,不惜捨去自己的生命,像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所以,我們要向諸佛菩薩,古代的大德聖賢學習!學習他們「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這種捨身忘我,不惜生命尋求真理的精神!

「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佛陀為了尋求真理和佛法,不惜布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剝下來當紙用;把身上的骨頭,取出來當作筆;把身上的血刺出來,當作墨用。用自己的皮血骨,這種特殊的「紙墨筆」,來寫各種的經典。所寫的經典有多少呢?堆積起來,競然有像須彌山那麼的高大。前面已經說過,須彌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瑪拉雅山一樣。那你想想,這麼多的經書,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夠完成的。這就是說,積如須彌山這麼多的經典,是古代無數的高僧大德,先賢聖者們,用他們無數的生命和鮮血,為後人留下的。因此,我們現在能夠讀到佛經,應該懷有一種感恩之心。

「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佛陀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來,寫出這麼多的經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重法故,只是為了尊重佛法的緣故。所以,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那麼何況生命以外的王位呢?當然更能夠捨棄了。放棄了王位,那王位所擁有的城邑、聚落、所該享受的王宮、金殿、花園、樹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裏了。

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意思是說,只要早上能夠聞到真理,晚上死了也無所謂,也不感到遺憾、後悔的。反過來說,有的人活了幾十年,佛法的夢也沒做過,也許有的人從來沒有想過要學習佛法,尋找人生的歸宿,是不是?社會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樂,醉生夢死,貪圖享樂,這種人從來就沒有認真地考慮過,生存意義的問題,他們不懂得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你說這種人活著跟死了又有什麼區別呢?

記得俄國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為讀者留下了這樣的名言:「一個人臨死的時候,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應該為自己的一生感到後悔!也不因自己碌碌無為,虛度光陰而感到羞恥!」這句話是這本名著的靈魂所在。你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的呢?我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應該是奉獻,而不是索取!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這樣才不枉來到人間一趟。

佛陀的事業

「乃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下面講諸佛成佛之後,他是怎樣傳播真理的。眾生的根基不一樣,因此佛陀說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對機說法才行。像有的人悟性差,你跟他講禪宗的公案,就浪費口舌,講得再多,也是對牛彈琴,聽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裏非常強調對機說法,就是契機契理,根據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讓對方能夠理解接受你講的道理。在坐的人,如果你們在弘揚佛法時,必須要對機說法,假如法不對機,那弘法的效果就會很差。

佛陀做了許多難行苦行的事,最後到了成佛的這一生,在菩提樹下成就了無上菩提。成佛後,為了度化眾生,方便善巧為眾生說法,然後示現種種神通。神、是難以揣測、無法理解的意思。通字、就是通達,沒有妨礙的意思。有的眾生,只有通過神通的力量,才能夠接受佛法。那麼,為了說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經常顯神通。

南傳佛教的巴利文《沙門果經》中說,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獲得各種神通。所謂神通:是說不可思議為神,如意自在,隨心所欲為通。神通,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門果經》說:獲神通的人,可一身變多身,有時隱身,穿牆透壁,橫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這些神通,頗似吳承恩《西遊記》裏邊描寫孫悟空的七十二變。

佛陀為了度化眾生,在顯示神通時,「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在坐的人,大家也許讀過《觀世音普門品》,經裏邊說:」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如果對方是國王,為了對機說法的需要,佛陀就會以國王的身份出現,為他說法,他才能夠容易接受你的說法。在《普門品》中描寫了,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示現各種各樣的身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為不同的眾生說法。

我們學佛的人,有很多人經常關心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你們說觀音是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體是無相的,法身無相,應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說,心想事成,隨心所欲,憑自己的想法決定自己的形象,比孫悟空還厲害得多。

「處種種眾會」佛陀常常到各種法會中為人說法。「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埸;或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埸;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埸;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埸。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剎利,是梵語,翻譯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說是王、或是王種。所謂的王種是因為他們世代做王。婆羅門,是印度國西天竺地方,四大族裏頭一種。婆羅門,也是梵語,翻譯中文,是淨行兩個字。長者,是對道德高、年紀大的人的尊稱。居士,在我們中國來說,主要是稱呼在家修學佛法的人。但在印度,所謂的居士跟我們所說的居士不一樣。他們把從事商業階層的人也稱為居士。

天,是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龍一類的動物;三、是夜叉,能在空中飛行的神鬼,要吃人的。四、是乾達婆,是帝釋那裏作樂的神。五、是阿修羅,是六道眾生裏的第一道,他們前生也修福,因瞋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羅道裏邊去的,他們常常同帝釋戰鬥,很厲害!六、是迦樓羅,是一種大的了不得的鳥,它們左右兩隻翅膀張開,可伸到三萬六千里遠的地方,也是很兇狠的!七、是緊那羅,也是帝釋裏邊的樂神,他們頭上生角。八、摩侯羅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人非人是什麼意思呢?人、是世間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羅等。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開始了傳播佛法的事業。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懷,有時在大菩薩的法會裏說法。有時在聲聞、辟支佛的法會道埸說法,乃至到轉輪聖王、小王、眷屬、國王、婆羅門、長者、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許多的法會道埸裏邊,去為眾生說法。佛陀在種種的法會道埸裏邊,對機說法,讓眾生早日得度。佛的聲音又婉轉又好聽。佛說法的聲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動一樣,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基,為他們演說種種妙法。佛陀自成道後,為眾生開示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現涅槃,才算功德圓滿。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像上邊所說:佛陀從出家修學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埸,說法度眾生,種種難行苦行,我也要樣樣跟隨佛學習。如果我們用普賢的十大願王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就是普賢菩薩;如果用佛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我們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說我無所謂。那我告訴你,那你就無所成就,那你就隨波逐流,你願意到生死流轉裏邊去浪蕩,你就去吧!哪一天,你實在受不了了,再來學佛,反正眾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多得是,不著急。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這段話進一步告訴我們說,我們不僅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學習的楷模和典範,同時我們還要以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包括上面所說的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善知識……,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不但要跟隨他們修學,而且還要曉得佛本來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念覺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就有無窮無盡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學。所以說「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學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就是說,我們常隨佛學,永遠也沒有停歇的時候。那有些懶惰的人會說,學佛太難了,太漫長了,挺煩惱的,幹嗎要學佛呢?還是自己學自己吧。那我告訴你,你要是自己學自己,你永遠在六道輪迴中去流轉。所以,我們學佛是長時間的,沒有窮盡的時候。要有」念念相續,無有疲厭」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學,要有點「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樣的雄心壯志的味道在裏邊。普賢行願品的第八個大願:「常隨佛學」就給大家講到這裏。

【書籍目錄】
第1頁:整理者說 第2頁:第一章、導論
第3頁:第二章、序分 第4頁:第三章、禮敬諸佛願
第5頁:第四章、稱讚如來願 第6頁: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第7頁:第六章、懺悔業障願 第8頁:第七章、隨喜功德願
第9頁: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第10頁:第九章、請佛住世願
第11頁: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第12頁:第十一章、恒順眾生願
第13頁:第十二章、普皆回向願 第14頁:第十三章、受持利益
第15頁:第十四章、略說前七願 第16頁:第十五章、廣頌第八、九願
第17頁:第十六章、本經的殊勝 第18頁:第十七章、結歸
第19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