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這本書,或許有些同學對佛教產生了好感,希望能夠做一個佛教徒。但心中難免會有點疑惑:怎樣才算是佛教徒呢?
如何做個佛教徒呢?我想這個問題的解答,不必兜著圈子,簡單地可以分成三點來談:
第一 要瞭解佛教研究佛學
我們要做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得圓滿、成功。同樣的要想信仰宗教,就要先瞭解這個宗教的教理,是否可以滿足人類的要求,它對宇宙人生問題的解釋,是徹底呢?還是不徹底?能夠令人心悅誠服呢?還是不能?所以要想做個佛教徒,一定要先瞭解佛教與研究佛學,如此才能基於理智的信仰,才不致於變成人云亦云,自欺欺人的盲信。
比如說瞭解了佛教是不殺生的,那麼殺豬宰鴨拜拜的,就違背了佛教的精神;又一般所謂的「神明」——諸如媽祖、城隍、土地公、天歲君、註生娘娘等,依佛教眼光看來,他們都還沒有得到真正、徹底的覺悟和解脫,所以佛教不拜這些神明。(但也不毀謗、輕視他們。)佛教拜佛、菩薩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薩為模範,勉勵自己要做到像他們一樣真正覺悟的地步。
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那個「神」名氣大就拜他,而是以覺悟的徹底不徹底來做為取捨的標準。
比如說我們讀書時,有疑問一定要找一個學問好的老師請問,絕不能糊裏糊塗的隨便在半路上找一個一知半解的人解答。因為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給你正確的答覆。
第二 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
做一個佛教徒除了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豐富的學識,健康的身體之外,還要加上有「廣大的誓願悲心」。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而做一個佛教徒,「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就是普度眾生的任務),是自己的責任。佛不能離開人間、地獄而享福,他和眾生是一體不可分的,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
古人說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就是佛教徒慈悲的寫照。因此做個佛教徒,要先抱著服務社會,救人救世的悲心,為了達到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目的,不惜赴湯蹈火,犧牲生命。
而做一個佛教徒必須要立下四個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以智慧劍斬煩惱根)。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習救人救世的知識和技能)。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向最偉大、完美的人格學習、邁進)。
能夠達到這四個目標,不但能獨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境地。
第三 受三歸依
什麼叫做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做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
「佛」是個具有真知灼見,大覺大悟的人,他是我們人類最慈祥、偉大的導師,所以我們要向他學習。
「法」是佛所覺悟的道理,是一盞不滅的明燈,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快樂的境地,所以我們要深入研究。
「僧」是嚴守戒律的出家人,他們拋棄人間富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我們在生活中,最親近的、看得見的老師,我們要向他們請教。
「三皈依」有兩種形式:
(一)參加教堂、佛寺的宗教儀式,在佛前正式決定以「佛、法、僧」做立身處世的準則。如此就是一個佛教徒。(就像天主教的「洗禮」一樣。)
(二)自己默默地以「佛、法、僧」做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這種人雖然沒有參加「歸依」的宗教儀式,他當然也是佛教徒。
既然做個佛教徒不一定要經過「三皈依」的宗教儀式,為什麼現在的佛教徒還是要行「三皈依」禮呢?大家都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吧?它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團結佛教徒們,使大家在同一個信仰之下,共同為社會服務,為人群造福。同時也有「立志」自勉的意義在內,使自己警惕自己:從今以後我是佛教徒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壞習慣、壞行為改過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導為依歸,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愛親戚、愛朋友、愛父母、愛子女、愛丈夫、愛妻子,努力實踐佛的教誨,自我完成偉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綜合以上所說的,要想做個佛教徒,努力實踐佛的教誨,以達到成佛的目標,修行的途徑是這樣的:
信→解→行→證
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後(信);就要努力去研讀佛學,瞭解佛的教理(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後,還要進一步地去實踐,照著佛的教導去修行(行);如此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最後一定能夠得到涅槃的快樂(涅槃就是沒有疑惑、煩惱、超越了生死的意思),親自證明佛所說的一切道理——眾生都是未來的佛,終有一天都會成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