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37:如何做功課?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妙澤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37:如何做功課?

修行除了萬事萬物中礪練心性,還應做功課來以維持心性,訓練禪定。同學生做功課是一個道理,我們自然應該儘量努力、精進,把求取大智慧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把做功課看成生活中同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的內容。時間充裕者最好訂一個計畫,比如早、晚各一次定課,每次半小時等等。當然,具體的功課次數及時間長短,應依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本處僅針對在家人而言,因為出家人自有其特定的規定)。

修行的法門很多,說到底開始都要入靜修定,人在禪定中才可能開慧證果。根性不同,相應的法門也不同。一般來說,為了穩妥起見,想修密宗、禪宗的人最好有明師指點,因為許多突發的魔境和不妥之狀態,初學者、不相應者僅憑自己的知見與心性是無法控制和把握的。當然,有足夠的定力和慧力的人,也有可能自己認證和空掉那些魔境與不妥之狀態。但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和人際圈子內,據我所知,這樣的人幾乎很少。尤其是密宗,雖然很殊勝,但沒有根本上師的傳承和指導最好不要自己獨修。因此,想修密宗、禪宗或其他法門者,無緣遇到上師或老師時,最好不要放棄淨土法門。

其實顯密是不二的,密宗也認為即身成佛固然殊勝,但畢竟一生成就者不多,因而導歸淨土也是密法的修行內容之一。當然,若我們真想專一地修學密法(最好先予顯教的義理弄得較為透徹),待機緣成熟時則一定能尋訪到我們的根本上師,也可能自然相遇到我們的上師。說白了,先別怨天尤人,只要我們準備好了,上師一定就會出現。由於密法具體的修持方法和心要不能隨便顯露和外傳(也不可能顯露,因為本人確是個連皮毛也不懂的外行),在本小冊子就不著重講述了。想瞭解密法的人可以閱讀相關書籍,或去密宗寺廟,點擊網上的密宗網站等。下面我將著重講一點淨土法門的修持。

所謂淨土法門就是指專心致誠地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其今生的修行目標。所謂西方極樂淨土,即是指阿彌陀佛所在的殊勝空間。淨土法門安全可靠,下手最容易,收效也很可觀,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除了早晚定課念佛,平時還可以隨時隨地散心念佛。所謂散心念佛,就是指平時不需要動腦做事時都可以起心用來念佛。所以工作繁忙或散漫心嚴重的人很適合修淨土,因為淨土是以修六根中的「意根」為下手處(意業清淨是三業清淨的根本),輔以「耳根」或「眼根」等方面的修證。到後來六根就沒什麼分別了,一就是六,六也是一,最後,順利地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關於淨土法門的殊勝和可貴,我依經典只例舉三處,大家自然就明白了。《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說明淨土法門與我們末法眾生很是相應相契;《佛說阿彌陀經》中有云:「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意思是一個人修行到了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話,他即得阿鞞跋致永不退轉的果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此,等於就是說修行已進入「成佛」的保險箱了。不僅如此,還能同許多馬上就要成佛的大菩薩俱會一處。另外,《大乘無量壽經》上說:「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這是講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為法藏比丘時所發下的大願之一,以及法藏比丘道成佛果後便成就了這些大願,并以這些殊勝的大願力加持一切念佛者。意思是如果我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成功,就比做一個漏盡比丘還要強。所謂漏盡比丘是指小乘聖人修行之極致,其所享之樂,是已證入涅槃性所生起的解脫妙樂。其殊勝境界可想而知。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共發下四十八個大願(詳見《大乘無量壽經》),并以此大願力加持、護念一切念佛者,只要我們專心至誠持他名號必同他自己的本誓願力相感應。但在日常中,我們更應常觀想阿彌陀佛的這些大願,常仔細學習和品味這些大願。我們不妨用心想一想,為什麼阿彌陀佛會發下這麼多慈悲的大願,而我們沒有?我想,如果我們時常用這四十八大願激勵自己,鞭策自己,視一切法界眾生都清淨平等,并以此來激發自己的菩提心的話,那我們做功課的效驗應該是很強烈的!

念佛的方法很多,有意者可查閱淨土宗方面的書籍。最常見的念法是持名念佛:即儘量在意識裏只存有一句佛號,以一念代替萬念,口中念念分明,耳中清清楚楚地專心聆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如是默念則觀想聽見了自己清晰的念佛聲)。心無旁騖,轉萬念於一念,必然入靜得定,禪定中自然可以開慧證果。對密宗有興趣的朋友請注意,其實念「阿彌陀」三個字也是一種「語密」(密法為身、口、意三密相應),能與阿彌陀佛智慧與慈悲心地相應相通,自然感通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之加持(一種能量場、資訊場的相應)。

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我們以何種方法念佛,只要我們念佛時做到心繫佛號,口持其名,耳觀其聲,心無二用,一心不亂,就算這輩子活著時不一定開慧證果,臨命終時必得往生(往生即是證果)。因為死亡(我們的意識體在這一期生命形態裏的結束)同樣是修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詳細情形我們可去查閱一本講述密法的書籍《西藏生死之書》(索甲·仁波切著)的相關章節。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的緣起(前言) 第2頁:1:佛學是怎麼一回事?
第3頁:2:「佛」是一種什麼概念? 第4頁:3:佛學不是宗教
第5頁:4:什麼是「佛法」? 第6頁:5:所謂的「佛教」
第7頁:6:存在的「實相」 第8頁:7:哲學與佛學
第9頁:8:漫談生命與存在 第10頁:9:「業」 是什麼?
第11頁:10:從生命的種類說起 第12頁:11:關於練氣功
第13頁:12:佛教反對迷信與宿命 第14頁: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第15頁:14:修行與入世 第16頁:15:何謂「涅槃」?
第17頁:16:關於「末法時期」 第18頁:17:從「不二法門」說起
第19頁:18:什麼是「五毒心」? 第20頁:19:該不該吃素?
第21頁: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第22頁: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第23頁:22:什麼才叫「去執著」? 第24頁:23:簡述「八正道」
第25頁:24:從供奉佛像說起 第26頁: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第27頁:26:有為和無為 第28頁: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第29頁: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第30頁: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第31頁:30:誰是「善知識」? 第32頁:31:誰該是「外道」?
第33頁:32:從佛門的戒律說起 第34頁: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第35頁:34:關於「在家人」 第36頁:35:從大乘「六度法」說起
第37頁: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第38頁:37:如何做功課?
第39頁:38:念佛的心要 第40頁:39:什麼是「咒語」?
第41頁:40:關於「淨土三資糧」 第42頁:41:真實不虛話「往生」
第43頁:42:閒話「道交感應」 第44頁:43:做功課有何要領?
第45頁: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第46頁:45:解悟空性很重要
第47頁:46:也談禪、密、淨 第48頁:47:修行的本質
第49頁:48:必須走的「中道」 第50頁:49:魔障即菩提
第51頁:50:煩惱即菩提 第52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