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妙澤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什麼佛理都懂,也堅持過一段時間的修行。可身心依舊,總是沒什麼進步,這只能說明他心地功夫不夠,實在沒必要怨天尤人。一個修行者的實際用功,一定要從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下手,從而才能修正和超越自己。比如自私貪財者最好學會布施,不要去計較布施的物件是非值得我們付出,僅是觀照自己內心是否真的「放下」了「我」。妒忌心、虛榮心強的人最好修一下「隨喜」,見別人比自己好或做了好事、善事,由衷地替人家高興,或見了人家「好」時,跟自己得了這個「好」一個樣地感到快樂。我慢心重,自以為是的人最好培養一下恭敬心,學會善於在別人身上找出自己并不具備的優點和長處。總之,佛法是心法,一定要「觀心不自欺,從心地基礎刺刀見紅。」 這樣,我們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因此,不能明心見性、開悟見道者,實在沒必要怨天尤人。面對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時,無論順境、逆境,我們只管問自己的心性標準到底夠不夠高。致少我們應景對人時的我慢心、我執心、差別心、虛榮心、妒忌心都還很重。因為,真正如法的佛弟子應有一個顯著特徵:虛懷若谷。再說,修持功夫高的人差別心還會非常小,明白性體上的自他不二,物我不二,心不為外緣所著,不為外境所轉。我們做不到,自然是因為功夫不到位。但這不要緊,做不到的應該意識得到,這樣,一切「不足」自會漸漸減少。如果連意識都意識不到,那就真有些成問題了。

我有一個朋友,十幾年來一直對佛教修行較有興趣,但一直不肯下功夫實踐佛法。其佛學知見很是似是而非,可他自我感覺卻是什麼都懂。只見他一會兒對氣功感興趣,一會兒又是什麼靈哥算命,法輪功他也沾過邊。十幾年來,總是既不安心於世俗生活,又不能認真入佛修行,這就是意識不到自己「不足」的表現。該朋友看過一些佛書及《金剛經》(但可能連皮毛也沒看懂),有一次我勸他若真想修行,一定得躬身自省,好生踏實地做一下功課。朋友一點不以為然,反而用上面的一句偈語來回敬我:「嗨,管那麼多幹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我聽了并沒有吭氣,我只是不好說他,因為《金剛經》上還有一句「予法不說斷滅相」。我相信這位朋友是沒注意到這一句話的。其實我們奢談什麼有為無為呢?還差得遠哪,連自知本份都沒做不到呢(開悟見道了才算真正的自知本份)。離了有為法,何來無為法?持這種態度的人,仿佛就是說,人生終來有一死,我們何必活得這麼帶勁兒呢?老實說,未知生,焉知死?沒有了有為法,無為法從何處安立?

我們要知道,修證越高的人,只會更加謙遜,更加虛懷若谷,更加慈悲和博愛,毫無差別心、驕慢心。因為他證得「實相」中的眾生平等、萬物同源同體。那些懂得了一點皮毛,不外乎小感應、小德小能就呱呱叫囂,聲稱自己已得道的高高在上者,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心魔」作崇。這世上沒有什麼比佛高,也沒有什麼比佛低,一切都是「實相」,是究竟圓滿。因此,尚沒有明心見性、開悟見道的修行人,一定會在佛學的見地上有所誤差、誤讀,除了趕緊如法努力,自我反省外,最好花點功夫好生克服一下自己的驕慢心,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時下許多人只知道六祖慧能所作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這是大乘了義的文字般若,是勝義諦。然而對於初學者、未明心見性、未開悟見道者,恰好應多留神一下禪宗另一大成就者——神秀禪師的偈語:「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什麼呢?不以有為法時時清洗我們的心靈和精神,我們能從何處下手去具體地修證佛法呢?沒有量變何來質變?漸悟才是頓悟(果)的因。那種不從心地下功夫,動輒玩什麼口水禪,誤讀實相了義法理,實是一種愚暗之舉,這種惡取空,往往貽己害人。因此佛門中常說,未明心見性妄說無為法等同於「魔說」(比喻)。

佛弟子要知道,無修無證的「空」 不是頑空,便是虛妄,而無慧無證的「緣起和妙有」 就是無明和輪迴。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的緣起(前言) 第2頁:1:佛學是怎麼一回事?
第3頁:2:「佛」是一種什麼概念? 第4頁:3:佛學不是宗教
第5頁:4:什麼是「佛法」? 第6頁:5:所謂的「佛教」
第7頁:6:存在的「實相」 第8頁:7:哲學與佛學
第9頁:8:漫談生命與存在 第10頁:9:「業」 是什麼?
第11頁:10:從生命的種類說起 第12頁:11:關於練氣功
第13頁:12:佛教反對迷信與宿命 第14頁: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第15頁:14:修行與入世 第16頁:15:何謂「涅槃」?
第17頁:16:關於「末法時期」 第18頁:17:從「不二法門」說起
第19頁:18:什麼是「五毒心」? 第20頁:19:該不該吃素?
第21頁: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第22頁: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第23頁:22:什麼才叫「去執著」? 第24頁:23:簡述「八正道」
第25頁:24:從供奉佛像說起 第26頁: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第27頁:26:有為和無為 第28頁: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第29頁: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第30頁: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第31頁:30:誰是「善知識」? 第32頁:31:誰該是「外道」?
第33頁:32:從佛門的戒律說起 第34頁: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第35頁:34:關於「在家人」 第36頁:35:從大乘「六度法」說起
第37頁: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第38頁:37:如何做功課?
第39頁:38:念佛的心要 第40頁:39:什麼是「咒語」?
第41頁:40:關於「淨土三資糧」 第42頁:41:真實不虛話「往生」
第43頁:42:閒話「道交感應」 第44頁:43:做功課有何要領?
第45頁: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第46頁:45:解悟空性很重要
第47頁:46:也談禪、密、淨 第48頁:47:修行的本質
第49頁:48:必須走的「中道」 第50頁:49:魔障即菩提
第51頁:50:煩惱即菩提 第52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