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第十三講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吳聰敏居士演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三講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五乘佛法,上面介紹,只限大綱;若細分目,則包無量;經曰:對治八萬四千煩惱,而有八萬四千法門。蓋眾生根性不齊,致施度法門有差;要之,一一法門,總為解脫生死大事,而其中或有偏、圓、頓、漸之異,拙、巧、難、易之別而已。今由一切行門中,擇一特別捷徑之法,以為修行根據。

言特別者,謂至頓至圓,不同於一切通途教門;言捷徑者,乃最巧最易,既能速成且功效又大。斯法門者何?即淨土念佛是也。

甲、學者感想

夫觀察古來學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所得感想,不外有二:一是欣羡其理論,二是畏視其實行。

其所以欣羡理論者,蓋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例如以體、相、用、因、緣、果、事、理諸端,說明各種物理心理現象,可謂裏外始終,罄無不盡;而天臺五玄,賢首十懸,乃至唯識因明等,其中演繹歸納辯正,又遠非世間學術所能及。以故,人人多趨「佛學」,將之作為一般學理之研究。

其所以畏視實行者,蓋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涅槃經云: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里流。夫斷見惑之難,尚且如此,何況更斷思惑、塵沙、無明?又,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古人云:數十年才治得一瞋字。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思,而證四果,利者亦得三生,鈍者必須六十劫;即由初果,至證四果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經歷三大阿僧衹劫之長時(一阿僧衹,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即1047;劫是長時單位,分大、中、小,以小劫說,一小劫,凡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以故,人人嘗疏「學佛」,概多怕作實際修行之功夫。

然而,學佛原則,卻須解行並進;若是單解不行,等於說食數寶,亦同紙上談兵;縱使熟誦三藏十二部,講完千七百則公案,將來還是生死,依舊輪回,寧不哀哉?

是故,釋尊憫念末代,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此乃人人可修,箇箇能成之大道。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

乙、門餘大道

然而,淨土法門所以特別捷徑,而稱門餘大道者,其故何哉?良以其他法門,唯依自力,而淨土兼仗佛力。依自力固難,仗佛力故易,譬如渡水,行藉船力,須臾即至千里,是以十住毗婆沙論名念佛為易行道。

謂佛力者,專指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其力云何?一曰示現佛國:即阿彌陀佛,昔歷大僧衹劫,行菩薩行,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莊嚴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其土殊勝,最為第一,舉要言之:(一)地純七寶,清淨莊嚴;(二)八德水池,長養諸根;(三)蓮華托生,無諸苦惱;(四)無三惡道,人無墜墮;(五)五塵說法,增道損生;(六)上善聚會,良友補仁;(七)橫超三界,得不退轉;(八)橫超四土,一生補處。是故,得往生者,處勝境中,自然永超生死,速圓菩提。二曰宏願接引:即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彼國。如第十九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須知:十方諸佛,雖亦各有淨土,卻無有來接引者;以故,釋迦彌勒淨土,雖近在娑婆之內,若未斷惑,仍復天地懸隔;惟極樂淨土,阿彌接引,雖未斷惑,亦能往生,此佛之助力也。

謂自力者,即指眾生自己修行之力。其力云何?即不斷惑,卻須伏惑。伏者譬如以石壓草,斷者必須連根拔除。須知:眾生起惑造業,而隨業受報;若是通途法門,三界見思二惑,斷而未盡,雖只留一品,依舊輪回;而淨土法門,即使一品,亦不曾斷,但能伏令不起,臨命終時,自然與佛感應,而生極樂;是則名為帶業往生。那先經云:如持百枚大石置於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沒水,若無其船,小石亦沒。是故,具惑業者,亦得生同居淨也。

雖然,一生同居,即已跳出六道輪回,了脫分段生死,此已橫超三界;而往者又皆得三不退轉,一生必補佛處,此復橫超四土。嗟乎!以一法而具二橫超,以凡夫而例登補處佛,洵千古奇倡極談;十方佛土,固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故古德云:此為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然則,其所以稱難信之法。寧非在此?

丙、方法略舉

至於要充自力,而感佛力,俾得生淨土,其修行綱宗,則不外「信願行」三條要素。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行則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譬如登高行遠,固須具備各種資量,始能期達目的;而淨土法門,即以信願行為往生之三資糧。

(一)信

信是深信不疑。略而言之,即對淨土諸經論,所說極樂阿彌勝事,信其既為金口親宣,是聖言量,真實不虛,更無疑惑。詳而明之,尚須分別自、他、因、果、事、理諸端來說:

信自者,謂深信吾人本有心性,清淨廣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無量虛空微塵世界,皆吾心性所現之物,但以無量劫來,迷惑顛倒,遂致枉受輪回諸苦,今苟能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深信釋迦如來必定不說誑語,彌陀世尊必定不發虛願,十方諸佛之廣長舌必定不至二言;是故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其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何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已生淨土之清淨海眾,皆從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是故,吾人念佛,決定功不唐捐,是名信果。信事者,即深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實實在在有極樂世界,最極清淨莊嚴;實實在在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決定不是寓言權說,是名信事。信理者,即深信十萬億佛土,並不在吾人心外,以心無外故;又深信心作心是,西方一切依正主伴,皆吾心之所現;如是我心遍,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亦遍,重重交攝,圓融無礙,是名信理。

(二)願

願是發願往生。略而言之,即將平生所修功德,專求回向往生西方,不作他用;且發大菩提心,乘願再來,廣度一切眾生。詳而明之,須具欣、厭二門:

厭是厭離娑婆。以深知娑婆五濁,眾惡充滿,生死海深,三途劫長;五欲六塵,皆為造業之釣餌;三苦八難,無非親遭之現報;是故知苦斷集,誓度眾生,誓斷煩惱;乃於娑婆,深生厭離,更無貪戀;所謂但求一日之速脫,不欲須臾之暫留,是名厭門。

欣則欣求極樂。由深信極樂清淨,諸善聚會,長生不死,受諸快樂;鳥鳴樹聲,皆是阿彌化身說法;不退補處,多有勝進功果;是故慕滅修道,誓學法門,誓成佛道;遂以極樂,切願欣求,更無二志;所謂求生之心已定,雖萬牛而莫挽,是名欣門。

須知,厭即捨於穢土,欣則取於淨土;此欣厭取捨之方,為十方三世諸佛轉凡成聖之通則。蓋若不厭捨,云何轉凡;若非欣取,何以成聖?故自凡夫乃至等覺,無不欣厭;至於成佛,方無取捨。是以,蕅益祖師云: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而四明尊者亦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無有異轍。若是凡夫初學,就要高談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不免墮空落誚也。

(三)行

行是實行念佛。本來淨土修行,不只念佛,或修禮拜、或修供養、或修五悔、或六念等,無量眾行,回向發願,皆成淨土;而淨土正行,要以念佛為首,故古德判為徑中之徑。

又,念佛一行,亦分多種,大略歸納為四:一者持名,即稱念彌陀聖號,此為小本專重,而大本觀經亦說之。二者觀像,指觀念佛之化身形像,此見於大寶積經。三者觀想,指觀念佛之真身相好,此十六觀經專倡之。四者實相,指直念本具真如理性,見於大集經。而四種念佛中,尤以持名下手最易,雖似曲為中下,仍亦最頓最圓,故得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故古德又判為徑中徑又徑。今且專約持名念佛言之。

其修行之法,有正功有助功;譬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言正功者,即單持一句萬德洪名,或大聲念,或小聲念、或金剛持、或心默轉,總要心裏想得清楚,口裏念得清楚,耳裏聽得清楚,如是相續不斷,求得一心不亂,而證念佛三昧。

持名可分事持理持兩種:若深信西方有阿彌陀佛為我所念,我為能念,以未能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之理;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是為事持。若能了達心佛不二之理,深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故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今不暫忘,是為理持。而一心不亂亦分兩種: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伏住煩惱,乃至斷除見思二惑,皆為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斷除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二品,皆稱理一心。

言助功者,不外止惡修善;亦即謹遵五戒十善等,多起好心,多說好話,多做好事。須知實行助功,無非為輔助正功得一心而已;以一般人難能做到二六時中,一句佛號,相續不斷,故須助功,補其不足。且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今持佛名,即多善根;改惡修善,即多福德;是故正助雙修,因緣具足,得生極樂。

如上信願行三,稱淨土三資糧者,古德判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慧行如目,行行如足,目足並運,乃抵目的。蕅益祖師要解云:「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苟能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品生(四土各分九品,此專約同居九品,上三土例推)。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是知,吾人將來前程如何?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也。

丁、事有特別

關於淨土方便,只要信願持名,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帶業橫超;而不必如他宗,須依教道次第斷證,豎出三界,其事特別,茲設喻明之。

三界凡夫,思脫輪回;譬如竹中有蟲,求出限囿。若修他宗,則須自下而上,節節咬破,然後穿出,故費時而難行。若修淨宗,但須從旁破出,故省時而易為。蓋他宗須先解而後修,淨土則先修隨分解;一者專仗自力,有如徒步;一者兼仗佛力,譬如乘車:是故,其難易快慢,大不相同也。

其實,總攝一切佛教行門,不出禪、淨、密、律、教五大宗;而密、律、教,又可攝之於禪,以同屬專仗自力,見性成佛故;然則,一切佛法修持之要,不外禪淨二門。若比較言之,有宋永明壽禪師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真為生死者,於此不可不加著眼!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介言
第3頁:第一講 先明佛義 第4頁:第二講 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5頁:第三講 消除幾種誤會 第6頁: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7頁: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第8頁:第六講 宇宙有情概況
第9頁: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10頁:第八講 內容設施梗概
第11頁:第九講 方便五乘解脫 第12頁:第十講 五戒十善
第13頁:第十一講 四諦十二因緣 第14頁:第十二講 六度萬行
第15頁:第十三講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第16頁:第十四講 吾人應有之警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