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是迷信嗎?
所謂迷信,是自己未經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說法,盲目的相信。
任何教法,都沒有所謂迷信不迷信。迷信與否,是你信仰的態度。如果你已經深入了解,經過觀察和思考,認為它的教法沒有錯誤,和你的觀念相吻合,而產生信仰,那便是理智的信仰。如果還沒了解,只聽別人說很好,或者依從家族的傳統而跟著信仰,信仰之後還不深入了解,只純粹當做是「信仰」,那即使你所信仰的教法有多好,你本身也是迷信。如果你不了解佛教,只聽別人說佛教是迷信,或看見佛教的一些儀式表相,未經深入了解其義理,就評斷佛教是迷信,那你自己才是真迷信 —迷信他人的說法、迷信自己的成見。
佛教從不贊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勵人懷疑,並把所懷疑的事提出來討論。唯有知道懷疑,才會認真地探討,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產生埋性的信心。事實上,沒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這樣容許懷疑,這樣開放,這樣不迷信的。
二、佛教是消極悲觀嗎?
許多人聽到佛教講「無常」、講「生死」,就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但是事實上,無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這世界存在的事實真相,它不會因為你不談它而消失。
消極或積極、悲觀或樂觀,不是在於無常、苦、空、或生老病死這些事,而是在於你如何面對這些既存的事實?你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它?如果你能正視它,這就是積極;如果你認為這些太消極,而不願意談,或者不敢碰觸,以為不面對它就不存在了,這種逃避的心態,才是真正的消極,不只是消極,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癡想法。如果你面對這些事實,而認為無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沈,或放縱享樂,那是消極;如果能正面探討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積極。如果你不願去突破它,而認為人生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那才是悲觀;如果你能從探討和突破中發現人生的另一層真實意義,那就是樂觀。
佛教正視這世界上一切現實問題的存在,用心來探討,並找尋解決的方法,從內心真正的自己,來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無量的生命的意義。所以事實上,佛教是真正積極樂觀的。
三、佛教是逃避現實、脫離社會的厭世主義嗎?
前面已經談過,佛教不僅是不逃避現實,而且更能徹底看透現實,面對現實,解決現實。一般人把生活的假相誤認做是現實,把沈迷於追逐這些假相誤當做是面對現實,反而把因看清這些假相而不被蒙騙、把真正的生命現實提出來討論的佛教,批判為逃避現實。這是迷信於他們自我的感官,或者迷信於別人對佛教的盲斷,這種人才是最可憐的。
真正的佛教,是以改造社會為目的,而不是脫離社會。而要改造社會,必須先改造眾生的心念和業力,因為社會現象都是由眾生共同的業力所造成的。佛教的教法,就是要教化眾生淨化自己的心念,以改善我們共同的社會環境。而最後的目標,則是要回復眾生清淨無染的真心,以顯現我們自性本具的淨土。
佛教雖然了知世間現象、社會現象,都是假相,但並不因此而厭棄世間、脫離社會。這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發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雖然我們自己知道它的不實在性,但其他眾生並不知道,我們要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和我們一樣成就,都能和我們一樣了知世間假相,就必須進入世間,才能教化大眾。因此,佛教並非厭世,而是入世的。但是我們自身如果沒有足夠的修持相定力,入世常會被世間法所染著、纏縛,所以佛教徒常常都是先遠離世俗,到深山去修行,就是為了先培養自己度生的能力,為將來教化眾生做準備。所以在自度上,就不能不藉用出世的方便,但出世並不是厭世。不過單是遠離世俗修持,將來在面對世間法時,還是要再突破。所以,若是出世與入世交互並進,即時常利用時間做短期閉關,然後再回到世間法上體驗、突破,一段時間後再去閉關、再回來,如是交互修行,或許是較好的修行方式。這樣不管在自度或度他方面,應該都能更快成就。
實際上,佛教是超乎入世與出世的,入世或出世都只是應用的方法,最後的目的是要超越,超越入世與出世,超越一切相對觀念與境界。
四、佛教是禁欲主義嗎?
佛教認為欲是生死的根源,要成就一定要消除一切欲念。但是對冶欲念的方法,並不是用壓抑禁制的,而是要轉化。從徹底的認知欲念的特性,是無常、是苦、是虛妄、是不得自在,認清它的真相,便轉化成智慧;然後再將它提昇、擴展,成為對一切眾生的關懷。
五、佛教違反科學嗎?
現代人最大的「所知障」,就是迷信科學,凡是科學所不能知的、不能解答的,就一律視為無稽,視為「迷信」,以一句「不科學」來否定。
其實,科學也是以人類有限的知識所發現約有限現象,並不是完美的,更不是絕對的答案。新的科學觀念,一直不斷在推翻舊的科學。我們怎能執著迷信於隨時可能被推翻的「科學」,來否定廣大宇宙間未知的事物呢?
事實上,科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正確性。比如佛經中說宇宙是無窮盡的,說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生命,說人體內的細胞和內分泌作用情形,說物質分析到最後所得的最小粒子的狀態,如是種種,在還沒有科學發現之前,一般人也是不相信的,但現在科學一一為它證實了。又如「虹光身」,在還沒有「科學」之前,一般人都不了解,也不容易相信,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其實就是「質能互換」的作用。可以說,佛教不但是符合科學,而且還是超越科學、領先於科學的。
六、佛教崇拜偶像嗎?
所謂崇拜偶像的定義,如果是指對偶像致敬,那所有的宗教,包括批評別的宗教是崇拜偶像的,它自己也都在崇拜偶像。不只是宗教,所有國家的人民,對其國父及元首的銅像致敬,也都算是偶像崇拜。如果定義是把偶像當神靈崇拜,那和佛教是絕對沒有關係。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不以色身相見」。我們尚且不應該把佛陀的應化身當做是真的「佛」了,何況是佛陀的形像?我們尊敬的是佛的人格、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覺性。不只尊敬已經成佛的佛,也尊敬一切末成佛的佛,即一切的眾生。
至於佛菩薩的法相,是隨順世間的習慣,為了讓人生起信心,和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自心的佛性,而設的方便法。
七、佛教是宿命論嗎?
佛教是講「因緣果報」,是因果論,不是宿命論。我們認為一切都是過去所造的因,依現在的緣而成。沒有什麼天生注定的命運,也沒有什麼神、什麼上帝能主宰我們的命運。
所謂因,就是過去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所想的念頭(我們稱為「業」),所留存在我們心中的能量(稱為「業力」);所謂緣,是指現在的環境、和我們的心念。如果現在的環境和心念,適合讓心中保存的能量發展,它就展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果;這種結果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就是所謂的報。
所以沒有所謂的「命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願意去改變它。如果能控制我們的心念,不造成不良的緣,則過去所造惡業的因便無法發展,惡業的果也就不會出現。但最重要的是控制我們的心念,不要再起惡的念、說惡的話、做惡的事,從根本上斷除惡因,才能徹底改變生命、淨化生命、提昇生命、乃至圓滿生命。
八、佛教把別的宗教都貶為「邪魔外道」,不是排他性很強嗎?
(1)首先,要了解「邪、魔、外道」三者是有區別的。
「外道」是「向外尋逐之道」,或「執著外相之道」。他們也有正面性的理想,只是沒有足夠的智慧,不知道真正的自心,而在色身或妄念做工夫,在事相儀軌上修持。他們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就,或者成仙,或者生天,對自己精神的層次有正向的提昇,但都不是究竟,仍舊不能解脫生死。雖然嚴格說來,他們追求的方向也錯誤,但若方便說,外道的教法都只是層次上深淺的差別而已。
「邪道」是「邪曲之道」,是不正的道。一種是邪曲世間法,即違反世間倫常的,如在自己團體內邪淫亂倫、在自己國家內叛亂奪權、在種族國家間爭戰攻伐等,利用宗教的名義,利用信徒對宗教理想的盲目信仰,控制這些盲從的信徒,來執行這些貪瞋癡的行為,滿足某些領導人物的私欲,罔顧社會國家民眾的利益安樂和生死,這便是「邪道」,這樣的宗教便是「邪教」。另一種是邪曲出世法,即攪亂其他宗教的正統教法,扭曲錯解別人的教義,更進而弘揚這種錯誤邪曲的教法,混淆信徒的知見,破壞他人的宗教,引導眾生入歧途,這也是邪道、邪教。
至於「魔道」,則是由外魔附身於某人而教授,或者由外魔教授給某人,再轉授其他信徒。會讓外魔附身或接受外魔教授的情形,通常都是修行人修持到某種程度時,有超乎常人所能感知的境相出現,便於此執著,自以為已經成就,並認為必須依自己如此修才是正確的,自己心念這麼一偏,和他過去世有因緣的外魔便來了,依修行者所喜愛的境相面現,讓他更執著、更狂傲,而接受外魔的教法,並自立宗派弘揚他的魔道。因此修行者在修行的路途中,必須步步為營,隨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千萬不要貪求感應神通,不要起我慢心,不要讓外魔有機可乘。
邪、魔、外道三者的差別,簡而言之,外道雖不究竟,追求錯了,但至少對世間人心還是有所助益的;邪道和魔道則會斷人慧命,而邪道主要是由人在控制人,要想轉念回頭比較容易,但是魔道則是由外魔在控制人,一入魔道,要想脫離便極困難,甚至於生生世世都要受到外魔的糾纏,生生世世都淪為魔眷。然而,魔道和邪道,也會利用世俗的「善行」來博取世間的名聞,以方便於他弘揚斷人慧命的邪道和魔道教法。所以我們要判斷是否是正法,不能由他世間的善行來判斷,而必須依正智慧,從其教法來判斷。
(2)了解了這三者的區別,就可以知道佛教對別的宗教的看法,完全是依事實來探討,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他們不究竟和錯誤的地方,並不是只關在自己房間裡自說自話,所以這絕對不是排他。
(3)各位要了解:並不是把所有宗教都收到自己的宗教來才算有包容性,更不是把別的宗教所崇奉的對象劃到自己崇奉的對象之下才叫包容性強,實際上那是世間最大的竊盜,也是對別的宗教侮辱之極致。
由於各個宗教的教理各不相同,把所有的宗教收為己有,必然要將各種理論重新整合,也必然要改變各種教法的本意,去附會他們自己的論調。所以表面上說是尊重各種宗教、包容一切宗教、對一切宗教都平等,但事實上是在破壞各種宗教、壞亂各宗教的教法。所以事實上,這種做法已經屬於傷害別人、誤導眾生的「邪道」了。
(4)其實佛教才真正是具有廣大包容性的宗教。因為即使對於邪師及魔本身、及他們的弟子,也都深具悲愍,也一樣都是所要度的眾生,而不會「欲除之而後快」。而對於一般的宗教(包括所謂外道及邪道),雖也悲愍他們的不究竟,但卻一樣尊重他們的教法,也尊重他們教徒的選擇,因為眾生根器不同、因緣不同,只要能有利眾生的,佛教都是同樣敬重。這種包容性,是其他宗教所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