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是經首通序,亦名証信序。是敘述佛說此經時,具足信、聞、時、主、處、眾等六種成就,以証明此經確實是佛說的。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意思是說:此菩薩修行的四法,是佛金口親宣,是我阿難親從佛處得聞。阿難稱我,若論本門,該是法身真我;若約跡門,該是無我;今隨順世間,故假言我。阿難常隨佛左右,且多聞第一,凡佛所說法,入耳達心,憶持不忘。今言此菩薩修行的四法,是我阿親從佛聞,并非輾轉傳聞,以顯此四法的真實可信,佛弟子們誠應依教奉行。凡佛經開始,皆有「如是我聞」四字,其原因有四:
一斷眾疑:佛滅度後,阿難被推選負責結集經藏。初陞法座,相好如佛,眾起三疑:一疑阿難己經成佛,二疑釋尊再來,三疑他方佛至。及阿難唱言:「如是我聞」,三疑頓息。
二秉佛囑:佛將入滅時,阿難提出四問:一佛在世時,眾人皆以佛為師;佛離人間,弟子們當以誰為師?二佛在世時,弟子皆依佛住;佛滅度後,當依何而住?三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威德調服;佛滅度後,如何處之?四佛滅度後,結集佛經,經首當置何詞?佛答:一以戒為師,二依四念處住,三惡性比丘,默然擯之,四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阿難因秉佛囑,於一切經首,皆安「如是我聞」四字。
三息爭端:阿難本門雖深遠莫測,但跡門示同凡夫,從佛出家修行,只証初果,雖於結集經前,被迦葉尊者激勵,專心禪定,得証聖果,但德業不及諸大阿羅漢,何況上位菩薩?若不言:「如是我聞」,必招異議,而起爭端;今言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眾人皆知,阿難多聞第一,歷耳不忘,故息爭端。
「一時」是指機教相投,師資會合,佛說此「修行四法」之時。因為佛說法,時在天上,時在人間;即使同在人間,時間也不一致,例如:中國的時間,不同於美國的時間;而美國西部的時間,又不同於美國東部或南部。由於世間曆法不統一,所以佛經不能指明某年某月某日,只言「一時」,以顯時成就。
「佛在」,佛是說法主成就。十方三世,無不有佛;今此佛字,獨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是住的意思。一切眾生,無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人住,十惡是三惡道眾生住,三三昧是出世聖人住,首楞嚴王大定,以及金剛三昧等,是諸佛菩薩住。亦可以說:諸佛菩薩,原無所住,但為廣度眾生,示現人間,應機說法,故言「佛在」。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說法之處成就。舍衛國,譯名豐德國,是當年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是波斯匿王的國土。祇樹,指祇陀太子供給的花果樹木,給孤獨園,是指給孤獨長者須達多,不惜黃金佈地而購買的花園。二人同心,共建精舍,供佛安僧,故又名祇園精舍。佛說此菩薩修行四法時,正是住在祇園精舍,故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大比丘」是明其類,千二百五十人,是標其數。梵語比丘,因含三義不翻。一乞士:佛制出家人實行乞食,有五種利益。一能除驕慢心,二可作世間福田,三無經營之累,四不貪積蓄,五可以一心辦道。因為出家人,外乞衣食以養色身,內乞佛法以活慧命,不同於一般為生活所迫而淪落為乞丐的人,所以名「乞士」。二破惡,貪瞋痴等煩惱,是生死因,當招致惡果。出家人能勤修戒定慧,破除貪瞋痴等惡因;惡因既滅,則惡果不生,當得解脫,名為破惡。三怖魔:魔王貪戀塵勞,喜歡子孫眾多。凡從佛出家的人,受具足戒時,地神讚善,魔王聞之,恐其成道,魔眾減少,心生怖畏,因名怖魔。
「眾」,梵語僧伽,譯名和合眾。出家的佛弟子,無論男女老少,皆共修佛法,共証寂滅理,是理和。出家人若能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謂之事和。凡能在事理和樂的團體生活中,精進辦道的出家人,無論男女,皆可稱之為僧。今言大比丘僧,是指佛的常隨眾。在比丘之前,加一大字,是顯此等比丘,非一般凡僧,亦非小乘聖僧,而是德高望重,人天景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菩薩僧,都能遊戲神通,助佛教化,故名:「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隨眾。佛初成道,先到鹿野苑度父族兄弟馬勝,小賢,摩訶男,及毋族兄弟十力迦葉與憍陳如等五人,是佛教最初的僧寶。其次度耶舍長者的兒子及其眷屬共五十人,再去木瓜林度優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以及度在象頭山的伽耶迦葉,在希運河的那提迦葉兄弟及其徒眾共五百人。接著度舍利弗,目建連等師徒共二百人,總計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言整,故言:「千二百五十人」。
「俱」字,意思是在一起。以上眾人,皆先修外道苦行,勤勞無功,後遇佛出家,如法修行,即証聖果,感佛恩德,誓不離佛,常隨佛左右,助佛教化;凡佛所到之處,無不隨從,凡佛說法,例必列席恭聽,故佛經每舉此千二百五十人代表聽眾,顯示眾成就。以上六種成就,足可証明此經是佛親說,是阿難親從佛聞,我等應當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