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暘日新敬校
辛四 諸人趣 分三 壬初 躡前警起 二 詳列十類 三 結嘆可憐 壬初分二 癸初 負債反復徵償 二 負命殺食不已 今初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
《寶鏡疏》云:人者忍也,謂於世間,違順情境,能安忍故。若論人趣,亦有多種,約而言之,有三差別:一是五戒,及中品為因,直克其果。二是從勝類中來,如聖賢示現,天仙謫降之類。三是惡道中來,如地獄、鬼畜及阿修羅。今且單約從畜復形者,以詳明之。 《正脈》云:以人趣為修進通途,諸趣皆願為之,求轉身之速也。故諸佛但於人中成佛,裴公序《圓覺》云: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且勝劣無量差別,富貴慈善者似天,聰明者似仙,剛暴者似修羅,愚癡者似畜,貧賤者似鬼,囚繫者似獄。夫相似既多,則知來處必多。今亦順序而談,故偏取從畜來者。 夫此文頗似畜生趣餘文,再四研求,前趣之文已結,當是躡前警起之文,故以復次阿難起之。觀文中徵剩索命二意,乃諸畜所以潤生為人也。言警起者,是我佛欲人警悟,於諸畜生,不可鞭策,過用其力,瞋怒枉殺其身也。負債應分兩種:一負物債,反復徵償。二負命債,殺食不已。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者:此負物債也;酬償先世物債,債畢即停,兩不相干矣。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越超過也,超過所應償之分。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者:即乘此因緣,反復為人,索還其前生餘剩之債矣。 《正脈》問:酬滿壽終,或轉別生,則無可越。若酬滿,而彼不死不轉,則凡心何以知其當止乎?答:餵養不到,非禮苦役,鞭策過度,則必越分,於此切宜存心,至於死轉,必有冥冥主宰,不足慮也。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此償物債,而分勝劣。勝者:人中償還;劣者:為畜償還。如彼有力,兼有福德者:彼指被徵之人;有力指有善業之力,兼有福而仁,有德而賢,不必捨命,則於人趣之中,不捨人身,酬還彼索債者,前世過用之力也。如被盜賊劫奪,親友負欠等皆是。此約勝者說。若無福者下:此約劣者說。若無善業之力,及無福德者,則難保人身,還為畜生,或被驅役,或被售賣,償彼前世餘剩之債,故曰餘值。 《指掌疏》云:則現前過用得意,即當來反償之不得意,普願舉世仁人君子,當其得意時,須防有不得意時耳。初負債反復徵償竟。
癸二 負命殺食不已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
此重明剩債易償,言反徵可停。阿難當知者:借阿難以警世人也。若用錢物者:言被徵之人,若有善業之力,不捨人身,而反徵者,不過用其錢物而已。若無福者,則為畜生,而反徵之人,或應役其身力,故曰或役其力。是皆可以償足,自然停止,但不至分越所酬而已。
如其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此正明負命難解。設或為其中間,殺彼身命,食其血肉,如是生生世世,經微塵劫數,怨習難忘。以肉還肉,故互來相食;以命還命,故互來相誅。遞相報復,無有已時;猶旋轉車輪一般,互為人畜,循環高下,無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此唯許佛法能止。奢摩他,為自性本定,法也;佛出世,為照世明燈,佛也;除此佛法之外,不可停寢。奢摩他開解照了,此自性天然本定,返妄契真,能止生死業苦,明自力得解也。遇佛出世,為眾生說法,能解歷劫冤愆,明他力得解也。佛意警誡,不宜恣意殺生食肉也。初躡前警起竟。
壬二 詳列十類 分十 癸初 頑類 二 異類 三 庸類 四 狠類 五 微類 六 柔類 七 勞類 八 文類 九 明類 十 達類 今初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汝今應知者:此警告阿難,以及世人,應當以智而知,今畜報既盡,幸得為人,須及早省悟,不可仍依餘習,旋得旋失;直貫諸科,寄居於此。彼梟倫者:昔因惑習,為怪為梟者,今雖酬債已足,恢復本形;可見原從人道,墮落三途,現三途罪畢,生於人道之中;猶帶餘習,參雜混合於頑類。頑謂惡而且愚,不可化為一毫之善者也。參合頑類者:非彼一類,皆梟所化也。餘準此可知。
癸二 異類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汝今應知,彼咎徵者:昔因淫習,為風魃為咎徵者。今雖酬債已足,恢復本形;可見原從人道,墮落三途,現三途罪畢,生於人道之中;猶帶餘習,參雜混合於異類。異類者,謂妖異之類,如身具二形,六根反常者是也。
癸三 庸類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
汝今應知,彼狐倫者:昔因誑習,為魅為狐者。今雖酬債已足,恢復本形;可見原從人道,墮落三途,現三途罪畢,生於人道之中;猶帶餘習,參雜混合於庸類。庸類者:無超拔之氣,媚世求榮,甘為庸鄙之類。
癸四 狠類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
汝今應知,彼毒倫者:昔因瞋習,為蠱鬼為毒物者,今雖酬債已足,復形人道;猶帶餘習,參雜混合於狠類。狠類者,剛暴自用,毫無仁慈之行也。
癸五 微類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汝今應知,彼蛔倫者:昔因冤習,為癘為蛔者。今雖酬債已足,復形人道;猶帶餘習,參合微類。微類者:卑微下賤,倡優婢僕,雖親附人,人不介意是也。
癸六 柔類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汝今應知,彼食倫者:昔因慢習,為餓鬼為食類者。今雖酬債已足,復形人道;猶帶餘習,參合柔類。柔類者:柔弱懦性,被世欺凌,不能卓立之類也。
癸七 勞類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汝今應知,彼服倫者:昔因枉習,為魘為服者。今雖酬債已足,復形人道;猶帶餘習,參合勞類。勞類者:勞苦不息,碌碌營生者是也。
癸八 文類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汝今應知,彼應倫者:昔因見習,為魍魎為應類者。今雖酬債已足,復形人道;猶帶餘習,參於文類。文類者:合轍云:小有才能,通文合禮,與人應接,不失其序,非經天緯地之大文也。
癸九 明類
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汝今應知,彼休徵者:昔因詐習,為役使鬼,為休徵者。今雖酬債已足,復形人道;猶帶餘習,參合明類。明類者:乃世智辯聰,堪為世用,非仰觀俯察之大明也。
癸十 達類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汝今應知,彼諸循倫者:昔因訟習,為傳送鬼,為循類者。今雖酬債已足,復形人道,猶帶餘習,參於達類。達類者:《灌頂》云:諳練世故,了達人情,非博古窮今之大達也。二詳列十類竟。
壬三 結嘆可憐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酬畢,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此警示,既得為人,當念人身,難得而易失,切宜珍重愛惜!是等皆以宿債酬畢,復形人道者:是等,指上十類人倫,皆以宿生之債,酬償已畢,恢復人道本形。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者:此指多生,皆從無始以來,惡業妄計,種種顛倒,不忘債與命也。為徵債而相生,如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也。為索命而相殺,如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也。
不遇如來出世,不聞諸佛正法,悔過自新,無緣解脫。於塵勞之中,法爾輪轉者:然塵屬惑,有惑必有業,有業必有苦,如惡叉聚,自然不離,故云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憫者:此輩幸得為人,凶多吉少,苦多樂少,若乃一念不慎,轉眼便成墮落;仙天無路可升,佛道從茲永隔,故名為可憐憫者。四諸人趣竟。
辛五 諸仙趣 分三 壬初 結前標後 二 正列諸仙 三 判同輪迴 今初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梵語茂泥,此翻為仙,仙者遷也。故佛告阿難:復有從於人趣,非上之十類人倫,初得人身,猶帶十習餘習。《正脈》云:惟此仙趣以上,方與十習無干矣!欲求仙道,厭懼無常,想身常住,遷入山林。不依正覺,修三摩地者:不依本覺真心,發起始覺正智,而修楞嚴大定,以證究竟堅固之理;而反別修,虛妄之念,撥弄精魂,存想固形,以求長生不死。殊不知慾求長生則可,欲求不死,實是空言,縱使壽千萬歲,亦不過後死而已。
《寶鏡疏》云:但凡存想,便是妄認緣影;但曰固形,便是妄認色身;即佛所謂,錯亂修習者此也。不依正覺,修三摩地者:此不依真本也。別修妄念,存想固形者:此別修妄本也。《正脈》云:山林人不及處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隱跡之處。經中謂:七金山中有一山,乃神仙所居。道家所謂:崑崙倒景,以此山非須彌山也。夫人既不及,彼獨能遊,則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種仙者:但以其所修別之。初結前標後竟。
壬二 正列諸仙 分十 癸初 地行仙 二 飛行仙 三 遊行仙 四 空行仙 五 天行仙 六 通行仙 七 道行仙 八 照行仙 九 精行仙 十 絕行仙 今初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彼諸眾生者:指別修妄本也。總冠十科,步居於此。前五科行字,作平聲讀之,約步履行走而言。後五科行字,作去聲讀之,約功行淺深而論。堅固服餌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服食藥餌,以諸藥物,炮煉修治,為丸作餅;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謂食道圓成。不惟百體康壯,壽年延永,必至身輕行疾,名地行仙,不能升空。故此與下四科,為以步履輕重,遠近高下,而分勝劣耳。
癸二 飛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堅固草木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服食草木。此與上科藥餌,不過生熟之分,惟不餐煙火食,但服紫芝黃精、松枝柏葉;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謂藥道圓成。行步如飛,昇高越壑,身輕勝前,故名飛行仙。
癸三 遊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堅固金石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烹煎鉛汞,煉養丹沙,而不休息。故能化形易骨,點石成金,各獲其效,謂化道圓成。為超脫而遊世外,因利濟而遊寰中,故名遊行仙。
癸四 空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堅固動止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動止;動以運氣調身,止以養精安神;動止以時,起居必慎。由是運養不息,初則練精還氣,繼則練氣還神,終則練神還虛,故得氣精兩化,形神俱妙,謂氣精圓成。乘雲御龍,遊於虛空,故名空行仙。
癸五 天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堅固津液者:謂存想堅固形骸,由於津液;上出為津,下嚥為液;即所謂鼓天池,嚥玉液,能令水升火降,久而不息,水火既濟,而結內丹;內外融通,與物無累,謂潤德圓成。乘正御氣,遊乎天上,故名天行仙。 《指掌》云:此上五仙,前二似屬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圓形,全無利濟之心,但以有煙火無煙火;分之為二。後三似屬彼之大乘,以兼有利濟之心,但遊行未能忘身,不能遠達高舉。而空行,則形神俱妙,雖能高舉遠達,而猶有分齊。至於天行,則與天地合其德,與六氣合其用,利萬物而不宰,處寰中而無跡矣。
癸六 通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堅固精色者:謂堅固其心,以求精色。採日月之精華,食雲霞之彩色,久行不息,粹氣潛通,粹即日月雲霞之精粹,謂吸粹圓成。形與氣化,神與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運無礙,而與造化交通,故名通行仙。 漢武內傳,東方朔遇黃眉翁曰:吾卻食服精氣,三千年一轉,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轉,剝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視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猶旦暮也。
癸七 道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堅固咒禁者:謂堅固其心,以持咒禁。持咒,則延年益壽,護國佑民;禁戒,則止嗜戒欲,降妖袪魔;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謂術法圓成。咒是咒術,法是禁法,咒棗書符,以愈疾病,禁毒驅魔,以利群生。將此道以養身,推此道以濟世,故名道行仙。
癸八 照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堅固思念者:謂堅固其心,沉思靜念,存想頂門而出神,繫心臍輪而練氣;即繫心臍輪下,透尾閭關,上昇夾脊雙關,以至直透泥洹宮,衝頂出神;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謂思憶圓成。神出入而自在,氣上下以交通,形神照應,故名照行仙。
癸九 精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堅固交遘者:謂堅固其心,以成交遘。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萬物化生。《灌頂》云:此以腎水為坎男,心火為離女,取坎填離,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謂感應圓成。感應者,即交遘義,此以坎離,遘精成行,故名精行仙。 《正脈》云:至於用女子為鼎器,而採助淫穢;內教固闢為魔論,而仙道亦鄙為下品。此為投人之欲,狂迷者多惑之,正人君子,絕口遠之可也。
癸十 絕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堅固變化者:謂堅固其心,以窮變化,推求其術,深研化理,久行不息,而得功效。心存化理,久則覺悟,而與造化相通,謂覺悟圓成。移山倒海,翻易四時,故名絕行仙。二正列諸仙竟。
壬三 判同輪迴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此結示妄想,極勸真修。是等,指上十類仙人,皆於人中,怖懼生死無常 ,以求長生不死。《正脈》云:豈覺言長僅以勝短,說生終以待滅,詎識無生之至理,本常之妙體哉! 練心者:即別修妄念,不修正覺真心也。別得生理者:即存想固形,別得延生,妄理相應,故能壽千萬歲;但是後死,非真不死,如松柏後凋,非真不凋耳。休心依止,深山海島,絕於人煙之境:即所謂蓬萊弱水,惟飛仙可度。七金山之外,其水甚弱,舟楫不能至,而羽毛皆沈,為神仙所居之處;並非不死之國,斯亦是輪迴。以所依既未超乎三界,而能依豈能脫於生死?夫法身真常,形骸虛幻,怖速死而求長生,即屬妄想,依妄想而墮生滅,正是流轉。
不修三昧者:乃極勸真修;言欲免輪迴,須斷妄想,欲斷妄想,須憑三昧。三昧者:即首楞嚴大定也。因中,依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若因中,依生滅為因,欲求不生不滅,無有是處。設若不亟早修習楞嚴三昧,仙報一盡,依舊還要改頭換面,而來散入於諸趣之中,可不痛哉!
《正脈》問:修仙者,妄謂釋教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惑此言者甚多,請此附辯,以覺深迷。答:彼所說性命,二俱非真,蓋指身中,神魂為性,身中氣結,命根為命。故說單修性者,但得陰魂鬼仙,無長生身形;兼修命者,方得輕妙長生之身,而誇形神俱妙。安知佛所說性,是人人本有,真如性海,乃無量天地,無量萬物之本體。證此性者,豈但能現無量妙身,兼能現無量天地萬物。其所現者,豈惟但能令住百千萬歲、雖塵沙浩劫,亦可令住。且欲收即收,一塵不立,欲現即現,萬法全彰,得大自在,得大受用,方謂真如佛性。斯言信不及者,請細閱前文顯性處,自然悟彼無知而妄謗矣。
昔呂嚴,三次晉京,求名不遂,乃鬱鬱而返。韓鍾離欲度呂洞賓即呂嚴,在於中途,旅館候之。時呂嚴至,長吁短嘆!韓曰:相公何為如是,莫非功名不遂乎?夫功名猶如夢境,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何為怏怏於懷?呂嚴聞之不語。韓又出枕子一個,語曰:子今路上辛苦,少憩一臥可也。呂嚴受之即睡,夢至一家投胎,既生,聰明俊秀,母愛如掌上之珠,少讀書,有過人之才,年既長成,所試皆捷,出仕為官,運途順利,連陞吏部尚書,為人忠直,竟遭奸臣奏害,令殺其身。一生所處皆順境,忽罹殺身之禍,綁至刑場,利刀一砍,頭落驚醒,出一身大汗。韓語之曰:功名富貴事如何?莫若及早從吾脩道。呂嚴一想,人世總是無常,遂從之,別修異道,易名洞賓。煉一雙雌雄劍,斬妖袪魔,志在利生。一日路經黃龍山下,見有紫雲蓋頂,知有高人,於是入山參訪。適黃龍禪師,上堂說法,洞賓旁聽。說畢,黃龍禪師云:今日有人盜法。洞賓即出眾云:囊有長生不死藥,何用盜法?黃龍禪師斥云:汝這個守屍鬼。洞賓即飛出寶劍,要斬黃龍禪師之首。劍至項,鳴一聲即墜地,插在地中,並不飛回。洞賓用盡心力,亦不飛回,黃首如故。於是相信道高,方向懺悔,請求開示,禮拜為師,有偈為證:蹙碎浮囊棄卻琴,從今不弄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方悔從前錯用心。是可見仙道不如佛道也。五諸仙趣竟。
辛六 諸天趣 分二 壬初 正列諸天 二 通前總結 壬初分三 癸初 六欲 二 四禪 三 四空 癸初分三 子初 標示生因 二 欲分輕重 三 判屬欲界 今初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
此標示生天之因。諸世間人,有欲離苦得樂,不求常住,不生不滅,圓湛之心,但依有為事相,而求有漏果報。是依妄本,而不依真本而修,為三界總因也。未能捨諸妻妾恩愛者:別為六欲天之因,以欲界未離三欲,皆有淫欲,飲食睡眠,今稱欲界。以淫為諸貪之首,故未能捨諸妻妾,深恩重愛,以修出世,戒定之業,而證無漏之果也。 梵語提婆,此翻為天。灌頂引論云:天者,清淨光潔,最勝最尊;或謂天者,天然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間禪定為因。 《正脈》云:天趣與仙趣不同,世人仙天不分,而學仙者,濫附於天,且謂諸天,皆彼祖仙。今略辯之:仙以人身,而戀長生,最怕捨身受身;諸天皆捨前身,而受天身。豈其類哉?又仙處海山,如蓬萊崑崙,皆非天上。四王忉利,曾無卜居,況上界乎?是知天趣,最為界內尊勝之流,迥非仙與鬼神之類也。
子二 欲分輕重 分六 丑初 四王天 二 忉利天 三 夜摩天 四 兜率天 五 化樂天 六 他化天 今初
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王天。
己色為正淫,他色為邪淫。此人遵守五戒,於邪淫中,不唯身無有犯,即心中亦無一念思想;是正淫雖有,邪淫已無,故不奔流縱逸,而得愛水,澄淨瑩潔,心地光明也。今獨約淫欲一事,以是生死根本,故約之而分勝劣耳。此人命終之後,捨人身而受天身,生須彌山腰,鄰於日月宮。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為帝釋外臣:東持國天王,居黃金埵;南增長天王,居琉璃埵;西廣目天王,居白銀埵;北多聞天王,居水晶埵。此四天離人間地,四萬二千由旬,身長拘盧舍四分之一,當此間周尺,七十五丈,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年也。
丑二 忉利天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此比前更進一步,不但無有邪淫,即於自己正妻,房幃之間,淫欲愛念,尚且微少淡薄,所謂有時有節也。然於清淨獨居之時,間有淫念生起,不得全其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之光明,生須彌之極頂即人間頂。再上,即空居天,與人間不接矣。如是一類,名忉利天。梵語利忉,此云三十三,在須彌山頂,四方各八天,中有一天,為善見城,乃帝釋所居。此天離地,八萬四千由旬。身長半盧舍,當周尺,一百五十丈;帝釋身長,一拘盧舍;由其過去,遍修敬恭業故。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數,乃三十六萬年也。以上二天,名地居天,以未離地故也。然此二天,形交成淫,與人間同;但風氣一洩,欲漏便除,非有不淨流溢也。《智論》云:昔有婆羅門,姓憍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發心修塔,以此功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僑尸迦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淨明疏》云:昔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起塔,報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報為輔臣。二緣不同者,以既在輪迴,前後更易,各引一緣耳。
丑三 夜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
逢欲境現前,暫時相交,過去之後,竟無追思回憶;於人間世,非有深染,故曰動少靜多。此於淨居,而得全味,漸近清虛;故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 《正脈》問:空居諸天,宮殿池樹,皆何所踞?答:七寶琉璃,與大地無異,但欲下之時,即虛豁無礙,例如人間大地,賢聖天仙鬼神,皆能出入自在。當知萬法本空,由業力轉,虛實並現,而昧者未達也。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者:前天雖超日月,光猶可及;此天復高,故云光明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者:依正二報,身殿光明互照,故不須日月。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此云善時分,以日月光明不及,無分晝夜。而此天,以蓮華開合,善知時分,隨時受樂,各得相應。諸經多稱夜摩,故科名依之。惟執手成淫,無交遘事矣。此天離地,十六萬由旬,有地如雲,朗然安住。身長,周尺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壽二千歲也。
丑四 兜率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天。
此人於一切時,皆能靜而不動,設有應行之觸,來相逼迫,未能違拒,猶順從之,此較勝於前也。命終之後,上昇精細微妙,不接下界諸人天境。然此天,有內院外院。外院,屬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內院,是菩薩所居,彌勒菩薩為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說法教化。菩薩有時至外院小摩尼殿,說法教化凡夫,倘若機熟領悟,則接引而入內院。且內院,尚非外院所能知處,故不接下界,諸人天境,故精;乃至劫壞三禪,而菩薩住處,水、火、風,三災之所不及,故微。即《法華》所謂:我此土不毀,眾見劫燒盡之意。細察文義,初四句,外院之因,而缺其果:上昇精微下,內院之果,而缺其因;當時譯者,過於省文也。如是一類,名兜率天,此云知足天,能於欲境,生知足故,但以一笑為淫,更不必執手矣。此天離地,三十二萬由旬,有地如雲,於上安住,身長周尺三百丈,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壽四千歲。
丑五 化樂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我本無欲心,應汝而行房事,蓋深拒之也。拒之不已,迫以大事,謂繼承家業,故於是勉從其意。但遇欲境,橫陳之時,味如嚼蠟相似,淡然無味。橫陳者,司馬相如賦云:花容自獻,玉體橫陳,謂橫放其身,陳獻於前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下天;化,謂變化五欲樂具,自所受用。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餘經但稱化樂,謂自化五塵,還自受樂也。今科名依之。但以熟視為淫,不必笑矣。此天離地,六十四萬由旬,有地如雲,於上安住。身長周尺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壽八千歲。
丑六 他化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者:厭離世間,淫欲不淨,全無樂著,心希上界,權同世間。行夫婦事,於行事相交之際,不但無味,而且瞭然超越,神遊境外,毫無欲想。命終之後,超出化無化境:化,即第五;無化,即下四天。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塵欲境,不勞自化,皆他天之所變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但此天,以眼暫視,便為淫事。《正脈》引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有地如雲,安住其上。身長周尺四百五十丈。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
問:欲界頂天,為魔王天是否?答:《瑜伽論》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是知魔天,別是一類,說攝或可;說即,則不可也。二欲分輕重竟。
子三 判屬欲界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此結成欲界之名。欲性躁動,世人無有節制;其動也,若瀑流,若野火,莫能鎮壓。如是六天,漸能節制,而向於靜,因中欲心漸漸輕,生天層層高。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者:如初天,且止外動;二天,內動亦微;三天,遇境方動;四天,境迫不違;五天,交中無味;六天,形合心超。然此等形雖合,而心超出,似離於動,但其心跡,尚然猶交。如前四天,不唯跡交,尚兼心交,以有味故。後二天,雖無心交,猶有跡交,以應事故。此雖欲有重輕,總未離於男女愛情。自此已還,直至阿鼻地獄,皆欲界攝。以諸趣雖異,而欲是同,故名五趣雜居地也。
問:天台云:六天果報,十善為本。兼護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惱眾生,善巧純熟,生夜摩;兼修禪定麤細,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樂;兼未到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後三天,各兼禪定。今何惟約欲事輕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禪定為緣,通修十善為因,但十善之中,斷欲為要,設不斷欲,十善何成?如來為人從要故,惟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 本經修楞嚴大定,以淫欲為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約欲。六天以寡欲而上昇,四禪以絕欲而高蹈。故知,不斷淫欲,上界猶不可望,況欲證無上菩提耶?所以欲修三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須先斬此一關也。初六欲天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八終
癸二 四禪天 分二 子初 正分四禪 二 結屬色界 子初分四 丑初 初禪天 二 二禪天 三 三禪天 四 四禪天 丑初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別相 二 結離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梵眾天 二 梵輔天 三 大梵天 今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前明六天,雖求離欲,未能絕無,以形雖出動,心跡尚交,故名欲界。而此上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衣,惟男無女,純是化生,色身勝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淨也,已離欲染,而得清淨,通號四禪,已離欲界散動也。非但離欲,併離食睡,三欲俱亡,稍涉飢倦,即入禪定,而出定時,則精神飽滿,但以禪悅為食、為息,稍離麤重身心矣。略分四重,詳分十八重,但疑有同處,而區分勝劣為類者,未必十八,皆上下為次也。此明色界,初禪三天;首言世間者,顯非出世;而言一切,所修心人者:謂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錯亂修習也。禪那,此云靜慮;不假禪那,無有智慧者:謂不修首楞嚴大定,無漏之靜慮,即無有出世間,真正之智慧。顯彼惟有漏靜慮,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非無漏真三摩地,妙圓通矣!此是總論,應通下文。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獨顯戒德,未彰定慧。先言執身者:表異六欲,不免身犯。而此天非但執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復俱無。由是身心,俱得清淨,愛染不生,故欲界無可卜居,臨終之時。應念化生上之色界,身為梵世伴侶。如是一類,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眾天。壽二十小劫,身長半由旬。
卯二 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欲界淫習,既已伏除,離欲淨心,已得顯現。初二句,指前天,但顯戒德;下謂本天,戒與定俱。於諸律儀,愛樂隨順者:於諸梵行戒品,愛樂則悅豫,隨順則輕安,即與定共之相;無有強行之苦,乃有安行之樂,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是人應時,能行梵德者:顯是本天轉升,故云應時,非同前天,離下生上,猶待異時,此不但清淨身心,而且弘揚德化,已超梵眾。如是一類,名梵輔天。《正脈》云:既輔化,即天臣矣,壽四十小劫,身長一由旬。
卯三 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此天乃顯戒與慧俱。初天,由執身而攝心;次天,由心現而行德;此天,身心得一如無二之妙,滿足分量之圓。行、住、坐、臥,四威儀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儀可仰,禁戒自然清淨;不唯清淨,加以明悟,此即戒與慧俱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猶體仁足以長人,君之道也。如是一類,名大梵天;位超梵輔,故稱為大。壽六十小劫,身長一由旬半。初示三天別相竟。
寅二 結苦離漏伏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此上三天,稱為勝流者:以身勝樂勝,能勝下界諸趣之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者:指欲界八苦,所不能逼,雖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證真三摩地者,然於持戒清淨心中,而欲界諸漏,所不能動,名為初禪;於九地中,第二名離生喜樂地,離欲界諸惡趣生,而得清淨喜樂也。劫盡火災得至,由其內有覺觀火故。初初禪天竟。
丑二 二禪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別相 二 結憂離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少光天 二 無量光天 三 光音天 今初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此明色界,二禪三天也。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則不假戒扶,而自不動;定深發光,以光之勝劣為次。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似是大梵所為;梵眾天:戒德顯著;梵輔天:戒與定俱;大梵天:戒與慧俱;具足戒、定、慧,故曰圓滿梵行,而升此天。環師亦謂,躡大梵之行,升進者是也。統攝既久,則化他功深,自行益純。澄心下,方入此天;澄心不動,寂湛生光者:謂心水澄凝不動,寂然發用,湛然生光,但心光尚劣,未極其量,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壽二大劫,身長二由旬。
卯二 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溫陵曰: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境隨光發,遍成琉璃。由定力轉更增明,身光心光,展轉相然,如以火傳火,光光迭發,照耀於無盡也。所有依報外境,隨光而發,亦同正報身心,內外明徹,遍成琉璃。映十方界者:約其定光,隨所受用十方言之,非遍一切十方也。按二禪覆以小千世界,遍小千之十方也。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壽四大劫,身長四由旬。
卯三 光音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吸,即取也;持,即執持;圓光,謂前天依正,光明交映,至此定深,而至圓滿,故曰圓光成就。教體者:《正脈》云:以此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間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諸教化,與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 有謂二禪以上,無有語言,恐未必然。《法華》云:光音及遍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悉皆得聞之;此可為證。發化清淨,應用無盡者:發宣梵行教化,清淨無著,應用無有窮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壽八大劫,身長八由旬。初示三天別相竟。
寅二 結憂離漏伏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麤漏已伏,名為二禪。
此三勝流,非但勝於欲界,猶復勝於初禪,以後後勝於前前也。一切憂懸,所不能逼者:以初禪,乍離欲苦,恐其復墜,故一切憂愁懸掛,竟有不安之貌,時時以覺觀拒之。今至二禪,離欲漸遠,恐墜心息,故憂懸所不能逼,而入無覺無觀矣。然雖無覺觀,仍屬有漏,而非依寂常之真心,而修實證真三摩地也。初禪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於清淨梵行心中,麤漏已伏。麤漏,指初禪愛,無所由起,故曰已伏。能以定力,伏前五識,不起現行,故名為二禪。於九地中第三,名定生喜樂地,以定力功德,發生喜樂也。火災不到,而有水災,由其內心有喜水故。二二禪天竟。
丑三 三禪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別相 二 結安隱喜俱 寅初分三卯初 少淨天 二 無量淨天 三 遍淨天 今初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此明色界,三禪三天也。《持地論》目第三禪為樂俱禪,此定功德,與遍身樂俱發故。前二禪雖有樂支,為喜支所障,今滅喜純樂,故得其名。阿難!如是天人:躡前光音天,圓滿光明,成就音聲,而為教體;披發音聲,顯露妙理。此天,即依妙理,發成精行,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恬然安靜,而通寂滅之樂。寂滅樂,亦定清心安所發,不可濫於本性寂體,以名同體異也。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而未能成,名少淨天。初伏第六意識,非真寂滅也。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
卯二 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者:前天通寂滅樂,以其淨境未亡,至此定力轉深,並淨亦空,故曰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者:以空引淨,淨與空發,虛空無有邊際,淨境亦無邊際。自覺正報之身心,猶若太虛,無累無礙,故曰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淨空無際,故無有量也。壽三十二大劫,身長三十二由旬。
卯三 遍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前天淨境,只遍身心,至此定力轉深,並依報之世界,正報之身心,泯同一體,皆得虛寂,故曰一切圓淨。《正脈》云:此但定力所使,所謂境隨定變而已,非唯心觀力所使也。
淨德成就:接上句,既一切圓淨,則純淨之德成就,妙樂無窮;有漏之樂,至此已極。自覺殊勝歸託之處現前,將謂真實安身立命處所,清淨極樂家鄉矣。不知尚屬有漏,即便歸託於此,故云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以其觸處,皆成淨樂,故名遍淨天。壽六十四大劫,身長六十四由旬。初示三天別相竟。
寅二 結安隱喜俱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阿難!此三天,又勝二禪之流。初禪,苦惱不逼,未得隨順;二禪,憂懸不逼,五識已伏,但得隨順;至此三禪,已得寂滅,六識已伏,名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者:前二禪,有喜心動念,故身心不得安隱,今喜心既離,身心安隱,自在受樂。樂稱無量者,以所具妙樂,周遍無量故。界內,以三禪為極樂處也。雖非正得真修實證之三摩地,然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安隱心,即三禪心。初、二禪離障增勝,故曰清淨心。三禪得樂增勝,故曰安隱心。 《正脈》云:仍言歡喜畢具者;以有安隱心中,四字揀之,良以喜是動心所發,樂是靜心所融,若在飛動心,縱說樂,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隱心,縱說喜,而仍是樂支,故通名為三禪。於九地中第四,名為離喜妙樂地。以離前初、二禪之喜,得三禪之妙樂也。水火二災不到,風災得至,由其未離出入息故。三三禪天竟。
丑四 四禪天 分二 寅初 四勝流天 二 五不還天 寅初分二 卯初 示四天別相 二 結不動純熟 卯初分四 辰初 福生天 二 福愛天 三 廣果天 四 無想天 今初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此四禪九天。溫陵曰四禪報境,但有三天,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別開,此外復有五不還天,乃聖賢別修靜慮,與凡夫不同。但以同入捨禪,故於捨心同分中,安立居處。 阿難!復次天人:是指三禪中來者,謂初禪離苦惱,二禪盡憂懸,故云不逼身心。苦惱憂懸是苦因,既皆不逼,是已苦盡則樂生。三禪身心安隱,得無量樂;此天則明樂亦不當受,何以故?樂非常住之法,福業盡時,久必壞生,由是起雙捨苦樂之行,苦樂二心,並已捨除,故曰俱時頓捨。正以二心俱捨,名麤重相滅,以壞則苦生,今苦壞雙超,捨心不動,即淨福性。此定既發,即名為生;故曰如是一類,名福生天。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
辰二 福愛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前天苦樂二心,俱時頓捨,尚未圓融;至此捨定益深,功行純熟,故曰捨心圓融。勝解清淨者:即決定勝解,任持捨定,能所雙亡,不為異緣所轉,是為清淨。然既捨心圓融,無有遮限,而所感淨福,亦應無遮,於此無遮福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妙隨順者,大自在也;所有願求,亦無遮限,得大自在,窮未來際,愛樂隨順也。如是一類,名福愛天,此天之福,於有為界中,最為可愛。壽二百五十大劫,身長二百五十由旬。
辰三 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是福愛天中,有二種歧路:一直往道,趣廣果天;一迂僻道,趣無想天;心念行業各別也。若於先心:即福愛天,妙隨順心,能令所求如意,今無量淨光,即捨俱禪,定深而發光也。於此光中,以四無量心,熏禪福德,增盛圓明,離下地染,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謂廣大福德,所感之果也。壽五百大劫,身長五百由旬,水火風三災,皆不能到。於九地中,名捨念清淨地,謂雙捨苦樂二念,而得清淨也。
辰四 無想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先心是福愛天中,雙厭苦樂之心,至廣果天,增修福德,令得圓明;至無想天,增修捨定,令期究竟;此二天之分歧也。精研捨心三句,即指增修捨定,深搜細索,相續無有間斷。圓窮者:圓滿窮究,必求其究竟;捨道者:即以捨定,為涅槃道也。身心俱滅,心慮灰凝者:謂以捨定,滅除捨心,定中渾成一空,故心身俱成泯滅,令其心思緣慮,有若寒灰,凝然不動,但如夾冰之魚。魚譬六識,心心所法;冰譬捨定,冬天水結成冰,而魚夾在冰中,而不能動。此定亦復如是,祗伏六識現行,經五百大劫,定力攝持,報形不壞也。五百劫後,依舊散入輪迴。然無想報盡,多皆墮獄,因其在定,未證謂證,以為證阿羅漢,已出生死。後出定毀謗三寶,以佛狂妄說法。說阿羅漢,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以故墮入地獄。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者:《正脈》云:出其無常之故,正由向二種根本,錯亂修習耳。前二句明其錯依六識,生死根本,為本修因,強令灰凝。後二句明其反迷識精元明,圓湛不生滅性,而全不知用故也。 初半劫滅者:初生此天,習定半劫,始得想滅,無想定成。後半劫生者:於四百九十九劫半,而想心復生,此定仍壞。有成有壞,終非究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此天依於捨禪,滅除六識,心心所法,令不起現行,故名無想天。但與廣果,同修捨禪,故同一處,以是外道故,分二種名耳。初四天別相竟。
卯二 結不動純熟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阿難!此四勝流者:並超下地故。一切世間:通指欲界至三禪也,欲界為苦樂所動;初禪苦惱不逼,二禪憂懸不逼,均不為苦動;三禪得無量樂,雖不為苦動,尚為樂動;至此四禪,苦樂雙亡,而住捨定,故曰諸苦樂境,所不能動。溫陵曰:四禪不為三災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為真境,而有為功用,至此已純熟矣。
問:不為三災所動,何言器非真常,情俱生滅?答:他經明此天,天人生時,宮殿園林,隨之而生;死時,隨之而滅。器即器世間,宮殿園林,而非真常之境;情即有情世間,與之俱生俱滅。雖非無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動地。有所得心者:即修習捨定,認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顯有為功用純熟,不加勉強,任運不動也。名為四禪。 《正脈》云:初禪共戒,戒德增上;二禪喜俱,光明增上;三禪樂俱,淨樂增上;四禪捨俱,於前三天,福德增上,後一天,捨定增上,此其別也。初四勝流天竟。
寅二 五不還天 分三 卯初 標聖果寄居 二 示五天別相 三 結四天不見 今初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中,即四禪天中,復有五種不還天。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三果聖人,寄居之處。以其於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習氣,已經斷盡,證三果聖位,再不還來欲界受生也。習氣者,思惑種子也。乃貪、瞋、癡、慢,任運而起,微細之惑,與生俱生,非同分別中麤惑也。由彼惑難除,故分八十一品,於三界九地,地地各分九品。今斷欲界,五趣雜居地中九品,於上、中、下,復各分三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受生斷之,乃習氣與現行皆滅,故云俱時滅盡,證三果也。此乃明聖人斷惑之事,有異四禪伏惑不斷也。
苦樂雙亡,下無卜居者:斷欲界地九品之惑盡,故苦亡,欲界無卜居;於初、二、三禪之樂,亦復不受,故樂亡,於色界三禪,亦無卜居;以非其同分也。而所入之定,乃苦樂雙亡,捨俱禪故,於四禪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住此以斷七十二品思惑,求證阿羅漢果也。 然安立居處,確在同分,而雜修靜慮,另有別業。《俱舍》云: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故生五淨居天。雜修者,初起無漏觀,次起有漏觀,後復起無漏觀,以有漏無漏,間雜而修故。靜慮者,定慧均等之謂;五品者,下、中、上、上勝、上極也。問:何故名為淨居?答:三果聖人,於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時滅盡,故名為淨。淨者,所居之處,故名淨居也。
卯二 五天別相 分五 辰初 無煩天 二 無熱天 三 善見天 四 善現天 五 色究竟天 今初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按五品,此應屬下品。苦樂兩滅,即雙亡義。鬥心即欣厭二心,當苦樂未滅時,則厭苦欣樂二心,交戰胸中,互為勝負,故曰鬥心。今既兩滅,是以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正脈》云:盛熱曰煩,亦狀其內心,鬱陶熱中之象,有鬥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涼,故名無煩。壽一千大劫,身長一千由旬。
辰二 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此屬中品。機,即發動之機,狀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狀念之收也。獨行,言其唯一捨念,或放或收,更無餘念間雜。研交無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無,今更以雜修靜慮,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則不唯不交,即欲交亦無地矣。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微煩曰熱,並熱亦無,故曰無熱天。壽二千大劫,身長二千由旬。
辰三 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此屬上品。由修靜慮,發天眼通,既與四禪同分,亦應同見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見: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報得,更勝四禪;圓,即圓滿大千;澄,即澄清朗徹;更無塵象,外境之障隔,故圓;亦無一切沉垢,內念之留滯,故澄。內外虛融,妙見無礙。如是一類,名善見天。體淨用周,所見皆善也。壽四千大劫,身長四千由旬。
辰四 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此屬上勝品。精妙之見,既已現前,此句指前天,見體清淨,見用周遍,此天增修靜慮,體用兼勝。陶鑄無礙者:如陶師之範土為瓦,鑄匠之鎔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運成就,隨心自在,變現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壽八千大劫,身長八千由旬。
辰五 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此屬上極品。究竟,即研窮之義;群幾,即群動之微也。《正脈》謂:研窮多念,至於一念,故曰究竟群幾。以雜修五品,初用多念無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後,用一念無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極品。 窮色性性者:性是體性,上性字指色體,下性字指空體;謂窮諸色之性,而至於空性也。又色依空現,空性即色性之性故;即所謂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窮麤至微是也。至此身雖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無邊際,無邊即虛空,際即界畔,入空無邊處之界畔。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為極頂,故稱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長一萬六千由旬。二示五天別相竟。
卯三 結四天不見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此結示四天不見。阿難!此五不還天,彼諸第四禪天中,四位天王:指正天三,外道一,故成為四,不可指初、二、三、四禪也,因上中隔絕故。唯識謂:二禪以上,不稱王臣,此言四王,或推尊上首,略似如王也。獨有欽聞,不能知見者:以第四禪天,係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還天,是無漏聖人,而能斷惑,聖凡有異,伏斷懸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見其依正也。問:彼之天王,是菩薩遊三摩地,為何不能知見?答:惟其菩薩,示跡凡夫,當與凡夫,同其知見也。如今世間下:取例發明。曠野深山,皆絕無人煙之地,皆是羅漢別境,稱為聖道場地。而世間麤人,所不能見,以不修無漏業故。二五不還天竟。
子二 結屬色界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孤山曰:獨行無交,俱無情慾故。未盡形累,尚有色質故。 以上是十八梵天,清淨無侶,故曰獨行無交。雖然離欲,依舊有化生身,未盡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還,至梵眾天,同一色界。二四禪竟。
癸三 四空 分五 子初 標歧除聖 二 正列四天 三 聖凡出墜 四 通分凡聖 五 結屬無色 今初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溫陵曰:自此而上,明無色界四天,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空識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迴,不成聖道者也。 此將明無色界四天,先簡回心超出也。阿難!從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頂,是為有頂;與無色為鄰,故云色邊際中。其間上進,復有二種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鈍,其利根者,即於色究竟,捨定心中,發無漏人空智慧,慧光圓通即圓滿也,斷盡思惑,即便超出塵界,離分段生,證偏空理,成阿羅漢;不以小果為足,進修大因,故云入菩薩乘。其鈍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復由定心,欣上厭下,滅色歸空,生無色界,此其差別也。如是一類,即利根一類。回心,即回其欣上厭下之心,頓出三界。大阿羅漢,即回其捨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據跡猶在聲聞,故仍稱羅漢,而以大字揀之。初標歧除聖竟。
子二 正列四天 分四 丑初 空無邊處天 二 識無邊處天 三 無所有處天 四 非非想處天 今初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此正示無色界,四空天也。若在捨心:長水曰:捨心有二:一者、若於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於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定,即凡夫外道也。捨厭成就者:即厭有趣空也。覺得有身,尚是有礙,於是銷除形礙,以入於空也。溫陵曰:厭己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即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也。如是一類,名為空處,壽二萬大劫。四空天無業果色,故不言身形之長短也。
丑二 識無邊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溫陵曰: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於色;無礙之喜亦滅,則不依於空。 不依於色,躡前天果相;不依於空,明本天功行與果相,即是雙厭色空,惟依於識也。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者:其中於所存識中,惟留第八阿賴耶識,於全分末那,第七識中,半分微細猶存,即是厭空依識也。阿賴耶,此云藏識,但是常言而已,意顯末那識,言末那以阿賴耶為體故;末那,即第七識,此云染污依,為第六意識所依之根。末那託六識,緣六塵,行相麤顯,托塵似有,離塵實無;今既色空俱滅,識已無托。外緣麤顯者,半分已滅唯留內緣八識。微細者,半分獨存,如是一類,名為識處定,故報生識處也。以末那為能緣心,賴耶為所緣境耳。壽四萬大劫。
丑三 無所有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初天滅色歸空,次天滅空歸識,故曰空色既亡。識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細猶存。此天以緣識心散,反能破定故。憑深定力,將幽微精細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謂都滅。是知此滅,非如羅漢,種現俱斷也。下即定中所證境界,半分微細既盡,唯有賴耶獨存;賴耶是無分別,惟覺十方,寂然冥然,迥無攸往,攸即所也,不復前進矣。此為外道,昧為冥諦之處也。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色、空、識三者,皆無所有也。壽六萬大劫。
丑四 非非想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賴耶獨存,稱為識性。識性即是藏性,藏性由來不動,如本經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是也。惜彼凡天,不達斯理,但見賴耶堅固,不可動搖,以滅定之力,深窮研習,於無盡中,強以發宣;欲盡其性,然識性不盡有二義:一者、識性即是藏性,凡聖皆無可盡之理。二者、若約種子,則凡外未秉如來,斷種法門,終不可盡。那含,復是鈍根,亦非盡時。
此天既欲盡其性,由定力所逼,識性雖存,而不起現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殘燈之半滅也。雖見識性盡,其實未盡,故曰若盡非盡,似殘燈之半明也。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天。《正脈》云:末後環師,承如存不存,以結非想;承若盡非盡,以結非非想;得其語脈矣!蓋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無想耳。壽八萬大劫。二正列四天竟。
子三 聖凡出墜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此辨聖凡,出墜各異。此等,指四空處;窮空者:正脈云:初天,窮色令銷;二天,窮空令無;三天,窮識令滅;四天,窮性令盡。蓋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俱空,故總謂窮空。不盡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聖不達法空之理,何況圓頓之旨,心境本空,豈待銷滅哉?故總斷其不了耳。 此下方明聖凡出墜,今先明聖人超出三界,言彼住非想天中,若從五不還天,修習聖道,窮空而來者,以窮空力,經歷四天,斷四地惑,三十六品盡,證我空理,成阿羅漢,即出三界;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言不回心有二義:一者、於色界頂,不早回厭有趣空之心,速成羅漢。二者,沉空滯寂,不早回捨小取大之心,向菩薩乘。名為鈍阿羅漢,乃對前利根而說。利根者,乃不經四天,少修二十萬大劫也。
次明凡夫墜入輪迴,言彼住非想天中。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者;若從無想,廣果諸天中,但惟修習有漏禪定。窮空來者,則迷有漏天,作無為想;無多聞性,不知三界之內,無有安身立命處。所以八萬劫滿,無所歸託,即當下墜,而入輪迴;隨其宿業;依然流轉諸趣;即所謂: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問:後經謂無想,妄執涅槃,而臨終興謗墮獄,何得而入四天耶?答:但興謗墮獄,間或有之,無想同分,根性萬殊,未必各各皆然,無想天中,壽五百大劫,初半劫滅,後半劫生,滅時似無,生時還有,以還有故,厭有趣空,所以修四空定,何足疑也。
子四 通分凡聖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此明諸天,王民不同也。是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禪、四空,惟除五不還天,是聖人故。不還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者:業果,對業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業,十善八定等,為實功業;而六欲、四禪、四空業果,以酬答之;縱獲勝福,不過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盡,散入諸趣,如鬱頭藍弗天人,因中在山中習定,眾鳥爭喧,嫌其闠鬧,曾動一念瞋心,最好有一飛狸,將其食盡。因中起此一念,後修定生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天報既畢,墮落飛狸之身。問:上界無惡,何以墮落三途?答:藏識種子,歷劫不亡,隨彼熟種,任運而墮,豈揀三途,寧不可惜!所以如來苦勸:老實念佛,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出生死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者: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薩,住於三摩地,遊戲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濟物利生,成就己德。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者:行漸次而增,位漸次而進,無非借此天位,同向無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後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聖人之倫類。所修者,乃楞嚴大定,即所謂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輪迴。
子五 結屬無色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此結四空之名也。阿難!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滅盡;後二天,識亦不起,是心滅盡;身心既已俱滅,定性現前,則在定時,所有定果色,定中隨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顯揚論》說,為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無業果色者:約出定時,無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業果色。《正脈》云:身心俱寂,依正皆空,聖眼觀之,三尺識神,似中有也。 從此逮終者:逮,到也,從初空處,而到非想處,是謂三界終極於此,名無色界。但憑定力,暫無依正,非真蘊空,永絕業果也。初正列諸天竟。
壬二 通前總結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總結三界,皆是虛妄。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覺性,本明真心,此性本來自妙,寸絲不掛,此心本來自明,靈光獨耀,圓陀陀,光灼灼,清淨本然,而覓三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從迷積迷,以妄起妄,遂有業轉現,三種細相發生;由三細,即有六麤;惑、業、苦三,悉皆俱備,故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者:中間,即三界之中間,復隨妄業,沉溺七趣,以受其報。八識田中,無量劫業種俱有,隨何種業成熟,即趣何趣受報。補特伽羅:此翻有情,又云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於三界中,數數取著,諸趣受生。各從其類者:謂各從自己之業因,而受同類之業果;故文中每言,如是一類也。六諸天趣竟。
辛七 脩羅趣 分二 壬初 總標名數 二 別釋趣攝 今初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梵語阿修羅,又云阿素洛,乃梵音楚夏耳。瑜伽論,譯為非天,古德釋云:有天福無天德故。舊譯無端正,《長阿含》云,脩羅生女端正,生男多丑,從男彰名也。按佛序談七趣,皆從劣向勝,今修羅列入於此,因具有四趣故也。復次,阿難!是三界中,按諸經論,修羅所居,似惟局於欲界,今言三界中者,跟據上科,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故云三界中。復有四種者:種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溼、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種族雖然有四,以性多瞋,行多妒,以性行多相類也。
壬二 別釋趣攝 分四 癸初 卵生鬼攝 二 胎生人攝 三 化生天攝 四 溼生畜攝 今初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於鬼道,是此類前因;言彼元從鬼趣,以善願善心,護持佛法,或護經護咒,護戒護禪,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護法稱之。由此善業力故,捨彼鬼趣,來入其中,以護法為因,果中更勝,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羅,從卵而生;卵生飛空,因果類鬼,故鬼趣所攝。
癸二 胎生人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是此類前因;言彼在天中,降德貶墜者:《指掌疏》云:色天以梵行持身,欲天以少欲為德,若梵行稍虧,情慾稍重者,皆為降德。貶謫天位,墜落修羅,福報似天,住處亦等。其所卜居,鄰於日月宮,下接人間。《正法念》云:有阿修羅住須彌山側,於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能作,即此類也。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情重被貶,故感從胎而出,胎因情有故也。以情慾同人,故為人趣所攝。
癸三 化生天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有修羅王者:揀異修羅之眾,此類未說前因,以果詳推,當從人趣而來。以人中有立業建功之績,有爭王圖霸之謀,事不從心,瞋妒以起,故感為修羅王,福報一同天人。執持世界者:《正脈》云:亦能驅役鬼神,禍福人間,如《孔雀經》,有修羅所罰之語,其意可見。 力洞無畏者:力即神通之力,洞者徹也,能洞徹諸天,而無所怖畏也。故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灌頂》云:梵王小千之主,帝釋三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統,各有專司;修羅不攝,妒心起諍,欲竊其權,時來與戰。本與帝釋爭權,而四王為先鋒,四王戰之不勝,方報帝釋,帝釋又復不勝,於是展轉乞力諸天,乃至梵王,出力助戰;此阿修羅,因變化而有。天趣所攝者:此阿修羅,福德力大,不受胞胎,乃因變化而有,能化身大小,大則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手撼須彌,而竟搖動,帝釋宮殿,在須彌頂,搖動不安,心生恐怖。後帝釋兵出戰,令各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而得大勝。而阿修羅,乃化小身,入於藕絲孔中;此乃明變化之事,係天趣所攝。
癸四 濕生畜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溼氣有,畜生趣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者:另有一部分,即指福力不勝。屬於下劣者,與上對論。化生者似王,胎生者似臣,卵生者似民,溼生者似奴婢。生在大海中心,沉下水穴之口,水穴或指尾閭,在碧海之東,其處有石,闊四萬裡,當百川之下尾,而為閭族,故曰尾閭;乃海之穴,洩水之口也。旦遊虛空者:白晝遊於虛空,以供驅使。暮歸水宿者:黑夜歸於水宿,以息勞役。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者:生在大海之當中心,洩水之穴口,故因濕氣而有,其福報下劣,思食雖然得食,初則味美,末後一口,竟變作青泥之味,此類畜生趣攝。二備明諸趣竟。
己三 結妄勸離 分三 庚初 藥病雙舉 二 同別俱妄 三 正勸須除 庚初分三 辛初 總舉妄病 二 指病深根 三 定藥能除 今初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此總明七趣,虛妄因果。如是指前來所說,地獄鬼畜,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細研究,昇沉往返,若因若果,不出虛妄情想而已。皆是下:即指妄因妄果。昏沉惑也,有為業也,無非隨妄想以受生,隨妄業以受報苦也;即所謂惑、業、苦三,如惡叉聚也。於妙圓明下:欲明其妄,先舉其真,以反顯之。空有不羈曰妙,本來周遍曰圓,無所障蔽曰明,無作無為,本有真心;此七趣,皆如空華;以虛空喻真心,以狂華喻七趣;空原無華,病目妄見。原無所著下三句:正當見華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豈有著落耶?是知七趣,但一虛妄名相而已,更無根本頭緒,可研究也。《指掌疏》云:前阿難問云: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今云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是答以妄習生起也。又云:但一虛妄,更無根緒,是答以非本來有也。
辛二 指病深根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溫陵曰:前問妙心遍圓,何有獄鬼,人天等道?故此結示,由殺、盜、淫三為根本也。《正脈》云:上言更無根緒,而此又指病根者;蓋妄雖無體,起固無因,而妄理相應,續非無故,故復指也。阿難!此等七趣,一切眾生:據前阿難疑云: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今如來以不識本心等釋之;本心者,本有妙明真心,亦即佛體真實,由不識佛體真實,故受此七趣輪迴,經無量劫,惡道固為不淨,而善道淨亦非真,以思惑種子,眠伏藏識之中,伏而不斷,故非真淨也。又不識即惑道,受此輪迴,即業苦二道。皆由下:申明隨業,言所以不得真淨者,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則成三惡;反此三種者,知其為惡道之因,而欲違之也。又則出生,無殺、盜、淫,則成四善,三惡固非可隨,四善亦當捨離,以同為繫縛三界之根本也。有名鬼倫,無名天趣者:有則成三惡,墮落三途,地獄亦餓鬼之倫類也。無則成四善,得生四善道。今名天趣,以天趣,攝仙人阿修羅故。 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者:傾者奪也,奪有成無,從下升上,則成四善道;奪無成有,從上墜下,則成三惡道。由是互奪不已,顛倒輪迴,譬如井輪之高下,無有休息,故稱輪迴性;是有為生滅性故。
辛三 定藥能除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此勸修大定。以定藥能除病之深根。若得妙發三摩提者:指妙耳門圓通也。從妙理發妙智,依妙智照妙理,即反聞聞自性,背塵合覺也。三摩提,本經佛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此勸修大定也。妙常寂者:聞性三種德相,無七趣之繫縛曰妙,無七趣之生滅曰常,無七趣之流轉曰寂,但能反聞如是聞性,則有之三惡,無之四善,二俱無有,故云有無二無。此則迥超凡外分段生死,先得人空,證有餘涅槃,而出三界矣。若能將無二之性,亦皆銷滅,正所謂斷性亦無,故云無二亦滅。此則迥超權小變易生死,乃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以至俱空不生,證無餘涅槃,安住首楞嚴大定矣!當此之時,尚無權小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凡外,作殺、盜、淫之事乎?是正道尚不屑為,況邪道豈肯為之耶?初藥病雙舉竟。
庚二 同別俱妄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此正答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前阿難,但問地獄受果時,同受耶?私受耶?此通結七趣也。三業即殺、盜、淫,由不斷此三種惡業,則各各有私造別業,因各各有私造別業,在眾私同分之中,非無定處,即別業同報也。此前二句:佛結答造業各私也。次三句:結答受報,有同分地也。後三句:總結畢究虛妄也。而言七趣果報,但由一念妄動而發生,並非心外。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生相無明,無明本空,如前所云,妄性無體,非有所依,故曰生妄無因,無可追尋窮究,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也。
庚三 正勸須除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此正勸須除三惑。勗是勉也,汝勉力真實修行。欲得無上菩提者,要漸次伏斷三惑,即殺、盜、淫,因迷惑不了,是輪迴根本,故即名為惑。不但只除三惡之有,亦復更除四善之無,是謂有無二無也,又不止此,甚至無二亦滅,無二之性,亦復滅除,此即斷性亦無也。 不盡三惑,但除世惡,而不除世善,則對待不盡,至若善惡皆除,而斷性存在,猶未盡三惑種子,縱以禪定之力,得發相似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間,成就無作妙力,究竟皆是世間有為功用,有漏而已。習氣不滅,對境復發,縱能上昇,終必落於天魔外道。
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此承接上文,既落天魔外道,雖欲修習,銷除虛妄,倍加虛偽。《寶鏡疏》云:以凡夫天人,不達真修,向外求心,已是虛偽。而況外道天魔全無正念,而欲除妄者,正是以暴易暴,以妄除妄,則虛偽中,更加一倍虛偽者矣。以故如來說此七趣,真為可哀而可憐者也。 《正脈疏》云:倍加虛偽者,如各自謂得無上道,實假世智以妄研,乘神通而造業,違遠圓通,背涅槃城,枉費功力,翻成惡因,故如來深憫之也。 且汝前問,佛體真實。云何復有人天等道者,故答之曰:汝妄自造,非菩提咎。故明現前種種諸妄,皆由汝自心所造,實非菩提之過咎;菩提即佛體也。三結妄勸離竟。
己四 判決邪正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若使能作是說,勸人欲得菩提,要盡除三惑者,此人即是代佛宣揚,名為正說。若讚歎殺、盜、淫,不礙真修,無須斷絕,此人即是魔王之邪說矣!亟宜著眼辨識,勿為所惑。古德云:修禪不持戒,即是魔羅業,以妄修於妄,真實可憐憫。是知我正說經畢,重說七趣,不但三惡當斷,縱使四善,亦復要離,是以戒助定而已。大科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竟。
楞嚴經講義第二十一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