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第九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今天,我們《楞嚴經》正式要講到「八還辨見」。就是佛說到我們能夠看見的不是眼睛,眼睛是能見所起的一個作用。現在原文是在《楞嚴大義》這本書上的第五十一頁:

>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那麼這一段我們就簡單過去了。這個時候阿難雖然聽到佛講 了這個比喻,同大家一樣,嘴巴不講,所謂沒有心服口服。嘴巴好像表示不講了,也沒有表示懂了,就是不講;心裡頭實在是悶起來,不懂!還希望佛再講清楚。因 此,就是一個動作表示,把兩手合攏來,規規矩矩坐在那裡,一聲不響,就等著佛說。

>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這個也是描寫當時的情況。就是「爾時」這個時候,佛「舒」就張開他的手,「兜羅綿」就是佛 的所謂成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三十二種相貌跟我們一般不同,就是這個手是軟的、非常軟,「兜羅綿手」就是佛手,就是很軟、很豐滿,指尖細長。所謂 「光手」,手心都發亮,不像我們有些手白白的,血不夠、貧血,或者是發黃,表示有病;佛是很漂亮的手。把五個指頭張開,我們現在看到佛像,有些塑起來一隻 手這樣、一隻手這樣,在佛法這就叫手印。手印就是「說法手印」,也叫做「施印」,實際上就是演講的時候這樣一個手勢。也就是那麼一個手勢,在佛學一說,這 個妙不可言了!這叫手印。這是什麼印?不是大手印、小手印了,這是「施印」、佈施印、法施,就是這個。

就告訴阿難說,他怎麼講?現在佛說了,> 【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他說我開始成道(佛在三十二歲菩提樹下開悟)以後, 首先出來說法,先度五比丘。這五個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太子的時候逃出宮廷,入山修道,那麼他的父親不放心,選了五位大臣的世子,叫他們追蹤這個太子。如 果他不肯下山呢,在旁邊陪著,這五個人就是阿若多、憍陳那等。這個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不講了,這五個人的名字、歷史都不介紹了。我們主要的是研究《楞嚴 經》的佛法的原文。那麼這五位後來真正倒是修道了、出家了。等到佛下了雪山(六年苦行,認為苦行不是道,下山了。)後來接受一個牛場裡頭一位老闆的小姐供 養他牛奶、恢復吃飯等等,身體恢復了,所以到菩提樹下坐著,自己認為:這一下不悟道,坐死在這裡!那麼,七天中間,開悟了,證得菩提。是這一段故事。

開 始佛悟了以後,根據大乘的經典報導、記錄,佛是不想說法,悟道以後想入涅盤了。是感動到玉皇大帝(我們中國人稱的),所謂帝釋天子等天人下來給他跪著,說 你老人家成道了、成佛了,不能不教化別人,你當年多生累世都有這個誓願。佛所以講(《法華經》也提到、《華嚴經》也牽涉到)「止!止!我法妙難思!」就叫 這些天人、玉皇大帝,他說你不要勸我了、不要講了,「止!止!」算了!不要講話了!他說這個佛法、真正佛法沒的話講!不好弘法,一般人不懂,不可思議。一 般人總喜歡用思想、用推理、用想像去追求佛法,所以叫「我法妙難思」,不肯弘法了。後來再經他們的請求,答應了,開始弘法,因此有四十九年的說法。

那麼第一步他想到先去教誰呀?那個時候他還很年輕哦!釋迦牟尼佛是三十二歲,譬如他後來的弟子舍利弗這些,都是當老師、大師了,當時一代大師,年紀比他大。所以他三十二歲出來,還很年輕,教誰呢?先去找這五個人。所以去鹿野苑中先去度這五位比丘。

那 麼,這五個人已經對釋迦牟尼佛不歡迎了,失去了信心。當年那麼苦行,在山上餓得呀肚子都餓扁了,認為那個是道;現在又吃牛奶、又吃營養、又吃補品,一白二 胖的,沒的道了!所以人啊修道的不能胖。不過中國神仙都是胖的,把肚子畫得大大的,都像彌勒菩薩那個樣子。那麼當時五個人不大信他。他還是把他度化了,給 他說法。

所以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根據佛學的名稱,第一次說法是講的小乘四諦法門。所謂叫「四諦法門」,佛學的術語,就是四個大綱要:苦、 集、滅、道,四大綱要,就是四諦法門。世界一切皆苦,世界上沒有不苦的,這個世界上純苦、沒有樂,沒有真正的快樂。所謂一般人認為是快樂,是比較性的、相 對性的輕微的痛苦,一般人認為是快樂。所以那麼佛說的苦就很多種了,後來佛學的歸納,大概我們都曉得八種苦,叫「八苦」。

這個世界是八種苦把它歸納完了:生苦、老苦(老了當然很苦啊!眼睛也老花了,高血壓、心臟病、關節風濕痛都來了)、病苦、死苦,這是四種苦。

愛別離苦:喜歡的東西、喜歡的人跑掉了。當然我們大家最喜歡是錢,都沒有錢,賺一點錢都用掉了,就是愛別離,最愛的這些都沒有了。

怨 憎會苦:不願意碰的人、不願意碰到的環境、不願意遭遇的事偏偏碰上,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聚頭幾時休?」那麼就是「怨憎會苦」。所喜歡的人或者死掉 了、或者分開了、或者走遠了;不喜歡的都在前面,一天到晚的事情!這是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怨憎會」包括一切事情不如意,人生沒有一件事情如意的,都在 痛苦中。

求不得苦:所要求的事情達不到目的。人生希望健康,偏偏生病;希望長壽,要短命;希望樣樣好,做不到,所求都是不如意。七種苦,都是很明顯,歸納的。

第 八種苦就深刻了:五陰熾盛苦。這個意思講這個生命活著就是痛苦的。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我們念《心經》經常提到。色就是地水火風物質世界, 我們身體、這個肉體就是色法做的,地水火風構成的。肉啊、骨頭啊、液體啊這些兜攏來的,就是色法。我們為了有這個肉體,一天到晚很多的痛苦。

受: 感受、感覺上。氣候的不舒服、生病的痛苦、心理上受的難過,不願意受的事情都要受。尤其是這個世界,佛學的名稱叫「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就是「可忍」、 「堪忍」,不能忍受;可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忍力很大、耐力很大,總算把它忍下來,一天到晚那麼苦的一個世界,這個生命能夠忍得住。所以這個都是受陰的自 性。「陰」就是蓋住了、遮住了、看不見了。

想:思想的痛苦。我們這個思想腦筋,叫它休息,它停不了。

行:生命的自動的、本能的活動,它永遠在轉動。像這個太陽一樣,你叫它慢一點下山,不行;你叫它遲一點出來,也不行;它永遠在那裡轉動,這個生命本能的活動、行陰的痛苦。

識:識陰,就是心理意識。

這叫「五陰熾盛」。換句話說,一天到晚受生理的煎熬的痛苦、心理的煎熬的痛苦,簡單歸納叫八苦,所以叫「苦諦」。人生純苦無樂,沒有一個樂的事情。

所 謂樂是比較性的、相對性的,輕一點、薄一點、軟一點的痛苦,我們認為很舒服。比如按摩,按摩有什麼好啊?就是那麼「重一點、重一點……哎喲!痛!輕一點、 輕一點……哎喲!好舒服!」你這個人就是花了錢在那裡挨揍!願意受刺激。那個按摩就叫做「刺激治療」嘛!刺激就本來是痛苦的。不過輕一點刺激呀,就等於說 我們普通話:「打是親、罵是愛。」挨打就是挨打,什麼親不親啊?!他覺得打輕了,「哎!這好愛我!哎喲!打得那麼輕哦!」 這個人就是迷糊的,顛倒眾生!所以佛前面說過「顛倒」。所以純苦,叫做苦諦。

集:什麼集?哎,可是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思想觀念沒有智慧,顛 倒了,集苦為樂。把一般痛苦集起來叫快樂。我也常常感覺,譬如我們愛買書,哎呀有時候看到自己真顛倒啊!為了書花那麼大的時間,這一本要整理一下,要房間 放起來,也是集苦為樂。自己還覺得很……你看收買古董的花那麼多錢,放起來這裡擺、那裡擺,都是集苦為樂。所以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是集苦為樂。這是集諦。

要如何無苦呢?要修道。所以「苦、集、滅、道」。滅掉了一切苦,滅除了一切感受的痛苦、思想的痛苦、生理的痛苦、心理的痛苦,什麼時候才滅得掉呢?除非得道。所以呀,「苦、集、滅、道」,講這個四諦法門。

當然這個四諦法門,不只我們這個世界哦!講世界不只人生哦!連三界的天人還沒有跳出來。「跳出三界外」才是無苦。無苦要得道,道的境界是什麼?「寂滅最樂」。所以佛在戒律上說的這個偈語,在小乘法門常用的: 「諸行無常,為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

所以真正的樂、得禪定之樂並不是你本身的普通發起的欲樂,或者色界的樂、無色界的樂都還不是。真正道的樂是寂、滅,了不可得、空了,那個才是至樂。所以這幾句話就是佛法的要領。

「諸 行無常」,「行」就是一切作為、行動都是靠不住的,不永恆存在的。生命也好、一切事情也好,過了就沒有了,做夢一樣的,「諸行無常。」「為生滅法」,有生 就有滅,滅就是死了,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要求得不死,還是不究竟,最好是開頭那裡就停掉,不生。既不生,永遠不死。你說不生我在哪裡?後面:「寂 滅」境界,不生不死。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涅盤、「道」的境界。

所以「生滅滅已」,生死都了斷了,不生也不死,寂滅境界,那是涅盤至樂,這個就是「道諦」。

現 在我們簡單明瞭順便介紹佛第一次出來說法,告訴鹿野苑中五比丘,初轉法輪說的法是「苦、集、滅、道」。那麼,這個道理我們研究過佛學都懂。你說誰能夠證 得、真正達到這個境界呢?那麼佛當時有沒有傳修定、打坐的方法?有,在我的看法——白骨觀、不淨觀。這是修大小乘佛法的基礎,是一切小乘修法走入大乘的基 礎。這一段介紹完了。

那麼現在佛說,他說我當時(三十二歲的時候)第一次出來說法,告訴阿若多等五位比丘(佛的最基本、最初的弟子,也是少 年時候的玩伴。這幾位出家的他的弟子們,是他少年當太子的時候的玩伴。)他說告訴你們聽著,最初的開示告訴你們,一切眾生不能悟道,「不成菩提」,不能開 悟;乃至不能證果、證得大阿羅漢果,不能得道,都由什麼來的呢?他說我當時告訴你們,「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注意啊!「客塵煩惱」這四個 字,翻譯成中文翻得妙極了,而且很美!文學化的最高的哲學。中國字「客塵煩惱」四個字是分開的,我們學中文,現在諸位年輕同學是白話教育入手,沒有學過中 文哦!學中文先學認字,「客」字怎麼寫啊?頭上戴個帽,下面是各別的「各」,這個字是屬於哪一部?我們當年讀書就曉得這種字屬於哪一部、屬於哪一個部首。 部首就是歸類法。譬如我們經常講一個笑話,中國字的「家」,上面一個蓋子,下面是豬,所以成了家就變成豬了哈!另外我們古人搭高樓,那個時候野蠻的社會進 入到文明的社會,同邊疆那些落後民族一樣,就是搭一個棚棚,上面人住在樓上,下面豬啊、牛啊、狗啊都睡在下面。這是個像形,一個棚帳一樣,下面一個豬。當 然我們人也是豬啦!有了家就蓋起來,永遠跳不出這個範圍。就是眾苦所集的地方,就是「家」,眾苦所集。那麼「客」字也是屬於這個寶蓋部的,「寶蓋部」是我 們現在隨便講的,「寶蓋部」這個字單獨有個讀音的。

「客」,我們曉得「客」就不是主人了。現在不講古文這個字法。

「塵」,外面的灰,外面一層蒙著的灰,所以灰叫做塵。連起來呢,「客塵」這個意義,外來這一層灰,同我們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叫客塵。

「煩」,心裡很煩。屬火旁,心裡發炎、思想發炎、神經發炎,是「火」旁的,煩。

「惱」, 豎心旁,心裡的苦惱、痛苦。煩是煩、惱是惱。經常頭都脹了,這兩天聯考,加上我們陪考的人,那真是又煩又惱。坐在那裡,大人也不考,坐在那裡扇扇子,那烤 得要命!那個又煩、又惱,深悔當年為什麼生孩子,現在還來陪考!因為這個味道我也過過的。現在沒有這個災難了,已經脫開了這一個災難了,所以說風涼話—— 那真是煩惱!所以煩是煩、惱是惱。

我們的煩惱哪裡來的?客塵來的。是外面的,外面一層。拿唯識的道理,是「依他起」,外面的環境影響了自己 的心理,受外面環境、外界的啟發。外界來的一切東西都是客塵,不停留的,生滅來往不停的謂之「客」;主人坐在那裡不同,不動的。這個注意啊!所以,「客塵 煩惱」四個字用的妙得很!

佛說,我當時開始告訴大家:我們之所以不能得道、開悟,我們之所以修道不能證果、證大阿羅漢,因為我們被外面的現 象騙了。他說「皆由」統統由於客塵煩惱所致。我們不能成道,都是受外面的欺騙;受外面的現象欺騙,當成真實。他說當時我告訴你們是這樣。佛講到這裡。那麼 把它歸成中文的原文就是一句話,「皆由客塵煩惱所誤」。這個不是開悟的悟,是耽誤了的誤;都被它耽誤了。譬如我們打坐修道,眼睛看到什麼亮光了、耳朵聽到 聲音了,有些人生活不正常的、瘋來瘋去的、飲食不正常,大家認為這個是有道。自己都是神經了,都被客塵煩惱所耽誤了。生活要正常嘛!不正常的人叫做有道, 這個不是客塵煩惱嗎?笨到極點!

所以打坐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哎喲!這是菩薩跟我講!」誰說的呀?!都是自己的客塵煩惱所耽誤了。他講到這裡。

佛又說,>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那麼他一邊講,一邊這個手在擺,就指著開始的這五位得道的弟子,所謂憍陳如等。他說你們自己報告,你們當時在鹿野苑裡頭 聽我給你講話,這個時候你們就悟道了。現在你們得道了,證成羅漢果位。他說你們自己報告,當時怎麼樣悟道?怎麼樣證果的?

>【時】,這個「時」字照著作的方法應該打一個逗點,「當時」;>【憍陳那起立白佛。】五位裡領頭的這位同學,站起來「白佛」報告。> 【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他說我現在佛說在一班同學裡頭資格最老,年紀大一點,稱「長老」。佛在講《楞嚴經》的時候不是三十幾歲了,是六、七十歲 了,所以憍陳那這五個比丘是他少年時候的玩伴,比佛年輕一點點,也是幾十歲的人,所以資格說起來變成老和尚、長輩。他說我現在在大眾裡頭算是長老,年紀大 一點,修道資格也久一點;因此,在大家一班跟佛在一起的同學們,公眾推崇他是佛的弟子裡頭「見解第一」,對於修道的見解第一等。「獨得解名」,解不是 「證」哦!理解上、理論上、見解上。所以以禪宗、以修持來講,解悟、悟道這個悟,到我們中國禪宗後世還分成解悟跟證悟的不同。理解上「哎呀!我悟到了! 啊!是這個樣子。」功夫沒有到,這個是解悟。功夫到了,理解沒有到,也不叫做悟;那叫做功夫、那叫做禪定,不是禪宗的悟。

所以禪宗的真正的大徹大悟,解、行同時。功夫也到了、智慧也開了、見解也到了。這個叫做證悟。

那麼,他這裡這位憍陳那的謙虛,他說我算是見解方面到了,老實講這是他的謙虛。他親自跟佛,因為佛出家了,修道幾十年在旁邊,他己經證羅漢果了,不過當時在大眾前面他還很謙虛,他說我因為見解而悟道,>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他說佛現在要我報告,他起來的報告,我當時之所以悟道證果,拿中國文字來講,他就是悟到了客、塵,這兩個字,這兩個觀念,現在經典 上的文字叫做「二字」,實際上是兩個觀念,他說我因為悟到了一切外面的境界,所謂身外之物,身外的事情都是假的,沒有一點真的,都是客,不是做主的。塵: 都是外面障礙清淨的灰塵。他說我就理解到,因為客塵二個字,觀念,我就悟道了,成果了,這是憍陳如起來報告的,古文就是白話,白話古文沒有什麼差別。

他說佛啊,什麼叫客塵呢?> 【譬如行客】,譬如我們在走路,等一下諸位就變成行客,現在你們諸位坐在這裡,還是客啊,只有一個半鐘頭以後就回家了,所以這一個地方是臨時坐坐的,行客 都在走路,趕公共汽車,到美國去,都在行客啊,人生活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旅館,我們是住旅館的,住一百年也只一百年,住七十年就是七十年,這個世界不 屬於我們的。所以呢,古人悟道了說:「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就是這個道理,佛學的觀念拿來寫成古文,這個古文是哪一篇啊?《春夜宴桃園 序》,「李太黑」的哥哥李太白(哈),李白的文章,很有名的,「天地者萬物之逆旅」,逆旅是什麼?旅館。旅館怎麼叫「逆旅」呢?逆是倒轉,你來了,我去接 你,剛好碰頭,叫做「逆」。逆就是剛剛在你頭上截住了,謂之逆,倒轉來的。旅,「天地者,萬物之逆旅」,這個宇宙就是我們的旅館,就是客塵的道理。「光陰 者」,活了一百歲,「百代之過客。」活一百年不過是在這個世界上做客人做了一百年;活二十年,做了二十年,如此而已!所以下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啊!這個人生就是做了一個夢,沒有什麼高興、快樂的,都在痛苦中,覺得是苦悶。這是我們李太白先生李白了,那麼因為太白了就加一個太白了!這是他的名著 作,那麼你在《古文觀止》上就找得到的。

那麼李白這個文章思想,你如果沒有研究佛學時,李白的詩啊、文啊真高啊!我看也沒有 什麼高,因為他是學佛的,他也學道的,這些觀念看到了。當時是這些人看到佛經哦!普通像我們每人手裡拿本佛經,在唐朝做不到的喲!佛經很少,宮廷裡頭、大 廟子上才有。民間不像我們現在那麼流行哦!所以千古文章一大偷,李太黑的哥哥李太白他這個觀念是偷了「客塵煩惱」四個字。他偷得好!文章不怕你抄,千古文 章都是偷的,沒有人不偷來;就是「客塵煩惱」四個字也是偷出來的,偷得非常高明!

所以他講到人生一切都是「行客」,在走動的客人。> 【投寄旅亭】,一切事情、做法,都在住旅館一樣,旅就是逆旅。「投寄旅亭」四個字注意啊!為了青年同學們多瞭解自己的文字。「旅」就是旅,「亭」是游亭, 是另外寄放東西一樣的那個亭。古代不叫游亭,叫「驛亭」,驛站一樣分開,趕著送東西那個叫驛站。所以旅是旅,亭是亭。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或者住一晚上叫「宿」,在這裡過夜。所以我們假使回到大陸到北方,現在大概還是那麼講,北方人過了黃昏,「你就在我這裡宿一夜。」就是在這 裡住一夜、過一夜。「宿」者代表夜裡。天上的星座有二十八宿,就是太陽在哪個星座那裡下山,月亮在哪個地方出來,所以叫二十八宿。晚上才出現的星座,有二 十八個星座,這個所以叫二十八宿了。不然你們將來中國文化、文字越來越不懂,什麼二十八宿呀?叫二十八狗不可以呀?就會亂改,改了就會丟人。一丟丟到大西 洋去,變成西洋文化了,不大好!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哦!

他說「或宿」客人住到旅館或者過一夜,「或食」或者吃一餐就走了。>【食宿事畢】,住旅館嘛,先休息一下,吃一餐飯,或者住一夜,第二天就走了。> 【俶裝前途】,還是打一個包袱,把行李一提,趕快前面要趕路。這個人生六道輪迴,一輩子、一輩子就是那麼在趕路,「俶裝前途」。像我們頭髮白了、老了,就 要準備打行李走路了。不過我們人很可憐,結果要走路,行李要人家打,自己這個肉體變成別人、活著的人一個臭的行李了。所以人這個客塵不大高明!

所以「俶裝前途」,>【不遑安住】。客人沒有辦法像主人一樣規規矩矩坐在家裡休息的喲!「不遑」,沒有空、沒有安詳、安住得下來。他說我就懂得客塵兩個字。所謂「客」,這個經典上的文字瞭解了。

他 就向佛報告,他說我為什麼懂得客塵呢?當時他並沒有用《楞嚴經》文字那麼講,還是講的白話;他說我聽你老人家講了客塵,他說我就懂了、開悟了。這個人生一 切啊,就像住旅館一樣,一切過來過去,前天、昨天、今天、明天,住旅館,一天一天過去了,一幕一幕過去了;過去了就沒有了,拉不回來的,江水東流就去不回 了!再也拉不回來的。十歲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很年輕,二十歲就老了,把十歲拉不回來了;過去了就是永遠過去了。就跟旅館一樣,他說我就悟到了這個道理。這個 時間、空間永遠向前面去。我們在這個時間、空間裡頭,時間、空間本身也是客;我們的生命也是客;都在做客。不會永恆長久停留住的。這個道理就是別的佛學講 的「無常」,就是不永恆、不會常在,終歸要變去了。他解釋到「客塵」。這是佛的老弟子憍陳那的報告,先報告「客塵」這個觀念。

那麼他說,>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他說如果是主人家呢?主人家坐在家裡接客,他不會出門的。所以客人來了,「哎,你請!」今天我們請客,準備請二十個人,「請請 請!」結果忙了三個鐘頭,酒醉飯飽,我們主人就站到門口,「謝謝!勞步!」。這個你們都不知道了,你們要懂,現在我看青年都不懂。有時候我這樣跟年輕人 講,我看他愣住了。後來我一想,我在顛倒!他本來沒有受過這個教育,他怎麼懂嘛!我們講,「謝謝賜步!」對長輩來講,今天我請你吃飯,你肯來到我這裡吃一 餐,長輩來,「賜步」。平輩就是「謝謝!勞駕!勞駕!」或者「謝謝光臨!」還要這樣的。不是套個手套站在那裡:「再見啊,快滾吧!」不是那個樣子的。還要 謝謝客人,在家裡吃了飯:「謝謝賜步!」「謝謝勞駕!」在江湖上,以前跑江湖的:「謝謝老兄賞光!」也都很文化哦!現在中國文化,文也不文、化也不化。現 在我跟他講這些話,他愣住了。「賜步、勞駕」,他大概回去比禪宗的話頭還難參!參不出,參不通。現在告訴你們,關於這個「賜步」、「勞駕」。

假 使這個主人家呢,當然是站著送,客人來了,「歡迎!請進來、請坐!」走了,「不送!」或者「不遠送!」當然不送已經送了,送到門口了,就是不遠送。那麼我 們過去的禮貌,譬如像我現在送客,送你到電梯邊上,「抱歉啊!不遠送了!」就表示不下樓了,不送到大門口了。當然因為長輩不在了;假使有長輩在,我也不 敢,一定跟到送到電梯處。或者是老朋友好久不見了,有時候也下樓送到大門口。「哦!不必不必!」「哎!好久不見,不行!」還是要遠送一下。所謂不遠送就表 示不送到大門口了,那就是依老賣老,有點擺架子了,就是主人家。他說主人家不動的嘛!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變成中文八個字。如果真是主 人家呢?他用不著出門的,一天坐在家裡。尤其是家庭主婦,學佛就要學成家庭主婦一樣的,不出去,就坐在家裡,「自無攸往」。「攸往」就是「所往」,自無所 往,沒有什麼往。他說所以呀,我們的思想來來去去,這個情緒感覺一下境界好、一下不好,都是客塵煩惱。這一下覺得「今天難過!」難過,去睡一下嘛!睡醒了 舒服了,那個難過是客塵,跑掉了。那麼你現在舒服了,這個也是客塵哦!等一下累了,又來難過了。就是老張走了,老李又來了,都是客塵。你那個知道難過、舒 服的,那個是主人家,沒有動過。這一段注意呦!

所以憍陳那講>【如是思惟】,佛講了客塵煩惱,我照這個道理仔細研究。思惟就要思想哦!學佛是要思惟。不思惟,打起坐來以為什麼都不想是道,那是修不成的!要思惟修。所以禪定、禪那是「思惟修」。要參透(參就是研究)、參悟透了。他說我「如是思惟」,我這樣正思惟去想;>【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所以我當時聽了你老人家講什麼叫「客塵」,我們的煩惱因為客塵來的。他說我當時想到,不會停留、一切無常、不永恆,叫做客,不住的名「客」。

「住名主人」,旅館的老闆一樣,他永遠在旅館裡頭,要做生意,他不動的、不出門的。所以他說我懂了,「以不住者,名為客義。」這一個思想、感情、痛苦、煩惱、歡樂、是非、喜惡等等的心理狀況,都是不會停留的、無常的,這就是「客塵」。他說我當時懂了。

>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他說同時我又進一步一想;「又如新霽」,下雨天,夏天雷雨已經過了,天晴了。 因為多雨,我們窗子關著的(當然不是玻璃窗,玻璃窗也差不多),天一晴了,剛剛把窗子一打開;他說天上剛剛新霽,烏雲散掉,青天出來了,剛剛新的天、新的 一個面孔、藍天白雲出來了,「新霽」。「清暘升天」,雨後的太陽,我們抬頭一看,那個太陽更漂亮。平常沒有下雨,我們看這個太陽曚曚的,那就是客塵。太陽 光被地面上的灰塵、空氣中的染污遮住了,所以不漂亮了。下過一陣雨以後,把灰塵、地面上的染污把它洗刷掉了,看這個太陽月亮,那真是「清暘升天」,面孔很 清新,特別好看,看到太陽在天上。這就是古文的筆法。現在白話文要形容這個漂亮,「啊呀!雨後的太陽啊!清新的面孔啊!像少女的什麼什麼……」想不出來, 還要想一想,白話文我寫得不大好。你們就會想了,像少女的鼻子也可以,嘴巴也可以,隨便你,有時候寫古怪的,「像少女的耳朵」那麼頭髮遮起來,一下一拉 開,「清暘升天」,呵!就是這個道理。

「光入隙中」,他說那個陽光照到窗孔裡頭進來了。不曉得你們大家有沒有經驗,我們在農 村社會出身、小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下雨過後門窗一打開,太陽光一進來,看那個太陽光照到,那個裡頭的灰塵飛得呀,很好玩的!「發明空中諸有塵相。」一道光 照過來,那個空氣裡頭的灰塵在飛動就看見了。尤其下雨過後,看得很清楚。因為空氣裡頭沒有染污了,所以有一點灰塵一飛起來,就看得清楚了。所以呀,他說一 道光照過來這個比方,新的太陽光透過窗孔裡、透過門縫照過來,然後看到陽光所照到裡頭,那些灰塵有多少在飛動的都看得清楚。

所以因此「塵質搖動」,此外面染污來的客塵、物質的東西,它是動態的。

「虛空寂然。」有一個不動的、靜態的是什麼?這個虛空,它永遠是虛空,它不動的。他比方的,你們注意!做個試驗,那個光線一照過來,灰塵照到,灰塵在光線裡頭是飛揚的;那麼光線所照到這個虛空的境界,這是物理的虛空哦!物理的虛空,注意!虛空是靜態不動的。

注 意喲!憍陳那這位長老現在還是大菩薩哦,他是大菩薩,大菩薩現小乘相的比丘身,他在說菩薩道。當我們一寧靜下來,你那個想靜下來,那個已經等於太陽、這一 道智慧的靈光已經照住了,所以你覺得:哎呀,心裡怎麼不打坐還好,越打坐、越念佛啊,怎麼心裡頭越煩呢?不是煩哦,那個就是客塵煩惱哦!因為你不寧靜下來 不知道哦。寧靜下來,你才發現原來裡頭有那麼多的思想。並不是你打坐以後多出來的思想啊!本來有那麼多,因為你寧靜下來才看得出來。身體也一樣哦!譬如有 些人說,打坐念佛反是生病了。不是打坐念佛生病,本來就有病。因為你不靜態下來,沒有發現;一靜下來,這個病爆發出來了。並不是打坐出來的哦!寧靜下來你 感覺到了。

所以這一段憍陳那講得很科學喲!要注意!我們再念一道。這個文字是很文學的;道理是科學的;思想是智慧的、哲學的;懂進去了可以悟道了!他說: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楞 嚴經》的文字都是六朝文體。講中國文學史給你們瞭解,這是六朝的文體,兩晉(西晉、東晉)、宋、齊、梁、陳、隋這個六朝,這個時候的文體差不多都是這種文 章的體裁。我們現在的中華民國這一段的文體是白話,將來歷史怎麼批評不知道,過五百年後我們大家再來,再坐在這裡我們再來研究。至少現在這個文體是白話, 在歷史上好看不好看不知道。

過去六朝文體是駢文體,所以當唐朝的時候最好的還是駢文體。到了韓愈就文學革命,推翻了,就講用「語體文」 (「語體」現在我們叫它是古文),用古文體;韓愈不喜歡用這些文章。這些文章,文學修養程度差一點,看不懂。美得很哦!我告訴你。我們讀這些文章啊,啊 呀!比那個故宮博物院看畫還美!當然這個是習氣,從小有這個嗜好。這個文章如果給木魚「波波波,波波波」敲來念,沒得味道了!就要照我們老的讀法:「又如 ——新霽,清暘啊——升天。光入——隙中啊……」為什麼「啊……」拉起來呀?在想,腦子裡在想:「光入——隙中」所以又搖頭、手又動,不是發神經,他在 畫、把這個句子把它畫出來了,就是畫面。「塵質——搖動,」飛起來這個灰塵是搖動的;「虛空——寂然啊……」那個「啊……」在幹什麼?就是「虛空——寂然 啊……」他就空了!所以這個東西啊,不是「波波波,波波波」這樣敲,就空不了了。「哆哆哆,哆哆哆」都是客塵煩惱。

所以你看這八個字:「塵 質搖動,虛空寂然。」虛空不動的。這還是憍陳那在講話,變成中文這個佛經,多美啊!所以佛教在中國的文學這個力量大得很,文人沒有不著迷的。就像現在吃了 強力膠一樣,一讀了這些就著迷了。所以古人就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就是文學境界加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果用白話一翻哪,有什麼意思啊?一點意思也沒有。「灰塵在隆隆隆響的、動的、搖動的;虛空是一點都不動的、死的。」那還有什麼意思啊?那就沒得念的了!那這個佛經就完蛋了!

憍陳那的話還沒有講完。>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他說因此啊,我從這個物理的現象,再進一步想佛法的道理;「澄寂名空」。佛法講空,什麼叫 「空」?空是一個代號,沒有一個空的境界。你有一個空的境界,就不空了嘛!對不對?空是個代號。所以他說「澄寂」,乾乾淨淨的,心裡頭沒有事。「寂」,很 淨。這個境界就叫做空,「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心裡頭思想、生理上心理上還在動搖的,你們說氣脈轉動,「哎喲!到了背 上!到頭頂了!」那不是在搖動嗎?客塵煩惱。是啊,氣脈也是客塵煩惱。那是生理上,你用功才有,不用功沒有嘛!無常嘛!所以是客塵煩惱。所以搖動的名 「塵」。因此他說的我的觀念、下一個定義,「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凡是動搖來去、生滅不停的,都是客塵煩惱,不是究竟。

他說的文字我們現 在就解釋完了。你看,也很邏輯。佛只叫他起來報告,佛說你們要知道,我成道以後當初出來說法,第一次告訴你們我講的是什麼?客塵煩惱。什麼叫客塵煩惱啊? 手一指憍陳那:你起來報告!憍陳那起來答覆:我當時理解到,佛講了客塵煩惱,我就悟道了。因此我照這個修去,就成果了。什麼叫客塵?他就把這個定義講完 了,下面不講了。你看憍陳那好像講話報告沒有結果。他非常邏輯!佛只叫他報告,什麼叫客塵?你的理解。他把客塵的意思理解報告完了就好,其它是他老人家的 事、老闆的事,不是我的了!他可以坐下來了,那是主席的事。

所以佛就接著說了,>【佛言:如是。】佛說:對!就是這樣。就獎勵他:你講得好!對!「如是」是古文,翻譯成白話:「對!就是這樣。」

> 【實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這個文字寫得那麼美。實際上幾句話講完了。他講了一句話,說憍陳那你報告的對、你講的對,說「對 了!」佛沒有繼續說話,就在大家前面把這個手一拿,「屈五輪指」,就把五個指頭變成拳,這樣一捏、這樣一放,再到這邊一捏、又一放,就在那裡表演、作手 勢,盲啞學校的教育法,就拿手來教育。

這樣手比了,把它變成拳,又放掉;放掉、又變成拳。搞了一陣,回過頭來,>【問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還在前面合掌,他這樣比了一下,他說你現在看到什麼?

>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阿難講的老實話,不是恭維一番。講佛的那個手掌、寶貝的手掌,世界上珍珠瑪瑙金剛鑽比起來都沒有這樣好看的!當 然這個肉做的只有這一隻手,第二隻都沒有,佛的手就是佛的手。他說「百寶輪掌」,他說我看到你那個寶貝的手掌啊,就在裡頭一抓、一開。就是講的老實話了。

>【佛告阿難。】阿難答話完了,佛又說了;>【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注意!這一段就是有名的《楞嚴經》的「八還辨見」來了!

他說:好!阿難,你看到我的手在大眾前面,一下變成拳,一下放開,又開又合。剛才阿難答覆的我看你手一開一放,佛就問他:好!你剛才說的啊,你看到我的手一開、一放,我問你,還是我的手有開、有放;還是你的見(看見的見)有開有合呢?

這是個邏輯觀念問題,所以要正思維,要辨清楚。比方,我們假使現在看見這個書本子一下開、合,我們看到了;書本子在開、合?還是我的所見的、能見的在開在合?不過佛沒有講的那麼清楚,「還是你眼睛有開有合呢?」

>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這一下很高明了,他說好,「佛啊!」他說你老人家的手當著大眾一下開、一下合,我看 到你的手自己一下開、一下合。但是,不是我的能見那個見性也有開、也有合。阿難這次講話很小心,上面給佛罵怕了,一路罵下來的。他說不是我的見性有開有 合,只是我看到你的手有開有合。這句話講得很對,有點含糊,所以佛又抓到了。

> 【佛言:誰動?誰靜?】他說好,你看到我的手,那麼看。我們大家一邊研究《楞嚴經》,一邊自己那麼來一下,試試看!不過不要給別人看到,不然回家去那麼 搞,說你神經了,對吧?他說,那麼你看到我這個手這樣開、合,根據阿難的答話,他說我問你:哪個在動?哪個在靜?換句話說,「哪樣是動?哪樣是靜?」也可 以那麼講。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阿難又被佛逗迷 糊了!他說你老人家這個手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你的手不停,因此我的跟著你的這個手看到的這個現象,一下看到這樣、一下看到那樣,我能夠看的這個作用跟著 這個現象在轉,我這個見性就停不了了,也沒有靜下來。所以,你手也在動,我的看的跟著你手動在動,他說沒有一個靜態,都在動態中。都是動態的話,永遠就沒 有停住的哦!「無住」,無住就是動態啊!都是動態,沒有停留住啊!

>【佛言】,佛就說,>【如是。】嗯!你說的對!

>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實時阿難回首右盼。】那麼佛在這個時候玩神通了,少林拳來了!他就把這個手掌一來,武俠小說寫的一樣,這個手這 樣一打出去,那個大手印啊!一道電光啊!就向這邊就去了。阿難看到這邊一亮,馬上回頭一看。佛就收回手來,到這邊一打,他(阿難)就跟著這個光向這邊看, 兩邊轉。這個拍成電影就很好看了。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這個文字我們懂了。佛表演了這一下。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他說你的頭髮瘋啦?為什麼那麼搖擺不定啊?>【阿難言】,阿難說;>【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他說剛才是你手那麼玩花樣,左一邊一道光、右一邊一道光;我要看你的光嘛,頭就跟著轉動了嘛!他心裡有點不服氣了:這個你還要問啊!這是你誘導我動的嘛!你這個那麼轉嘛,我頭就擺動了。

佛說,>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佛又來了,他說那我問你。你看佛的教育方法非常科學!第一步是把手一開一合,他問阿難,是手動啊?還 是你的看見的東西在動?這個好了,阿難答的沒有錯。跟著佛又玩一個花樣,你頭這麼動、身體動,你那個能見的有沒有動?他在一步步地引導。

阿難的答覆:>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他說,這個是我頭在轉動,我想像我的這個能夠看的見性也跟著在動啊!「誰為搖動」啊?「誰為搖動」這四 個字文字上寫得稍有一點問題。換句話說,我這個見性也跟著在動,沒有停止過啊!他說我不曉得誰在動;就是我頭在動、見性也跟著動,中間有個誰在動啊?大概 就是見性動啊!

>【佛言:如是。】佛說,你講的也對。第三步又來了!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唸唸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這 一段是佛說的。他說,阿難你講的對!動搖的、有來去、有轉動的叫做客塵,是外面的表層,不相干。「以不住者,名之為客。」不停留的都是不實在的。所以我們 注意呀!這個地方要參究了。你說我打坐有功夫,坐起來那個境界,「哎呀!定了!明心見性了!靜得很啊!好啊!」那你不打坐呢?不打坐就沒有了。睡著了呢? 先不問你睡著了,做夢還有沒有?做夢就兩樣了。那麼睡著了呢?睡著了就沒了!可見你那個清淨境界、你那個得定的境界是自己造出來的,心理作用變出來的客塵 煩惱。再好的境界,心意識造出來的,客塵煩惱。不是道體。只是境界、只是作用、只是現象,不是明心見性見道之體。所以都叫做「客塵」。

他說 阿難你們看,他告訴大家。阿難剛才自己承認,這個頭在搖擺,見無所動。他左邊看、右邊看,能夠看的這個東西沒有動搖過。看的不同,你說我這樣搖得快,看到 是昏的。昏是現象耶!你看到昏的那個沒有昏。你說我頭會發暈了,暈是頭的生理的現象。你知道那個頭發暈了,那個沒有動搖過。佛是引導向這裡轉。

他 說,再說你們看我的手,有開、有合,手的現象、這個作用有開有合。「見無舒捲。」你看見我的手能夠合攏來、能夠開了那個也沒有合、也沒有開。譬如我們現在 冒充,我當演員,假使我來演那個釋迦牟尼佛的樣子,這個手合攏來,大家看到合攏來;放開,看到放開。這個手放、合,合、放,這是手的現象。我看到合、看到 放,這個都在這裡,他說沒有動搖過。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又進一步來了。他說可是你們現在都搞錯了,把那個動態的現象當成了本身。「以動 為境」,而把動態、變化不定的境界當成實在。所以呀,從開始、從生下來、從無始以來,一直到最後死亡,乃至到未來;「唸唸生滅」,跟著這個思想,能夠動、 變化的心理在變化。「遺失真性」,你知道自己變了的那個本性不管了,反是把這個知道的本性丟掉,只跟著現象在轉。所以遺失了真性,這叫做眾生顛倒,「顛倒 行事」。

「性心失真」,所以真正自己的本性、本心認不清楚,就把一切的現象、境界當成真實,喪失了那個真理的一面。「認物為己」,而且只把 物理的境界當成自己。這個身體也是物理的哦!這個身體隨時在老。今天就比昨天老,明天比今天更老,新陳代謝,這個一定變去了,這個不是我。所以「認物為 己,輪迴是中」,所以跳不出生死;「自取流轉」,自己在輪迴裡頭流浪。這是佛說的一段,就要「八還辨見」來了。

現在我們再翻兩頁,再到五十七頁的原文。

佛 好像把明心見性的道理講得很切實、很明白,這一段我們去想一想。所以它叫做「密因」,有許多的修法,都還認為是這樣。一切思想、感受、一切的境界,這個有 動搖。能知道境界的變化、苦樂的感受,他說這個沒有動搖。這個沒有動搖就是自己的主人,就在這裡。換一句話,你坐在硬板凳上,覺著有點難過、背上有點酸、 空氣有點不舒服,這是客塵,外界變化,你的感受就兩樣。你知道自己現在舒服不舒服的,那個沒有動過。要在這個地方認清楚!佛這一段話很要緊!要在這個地方 認清楚。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這 個時候,「爾時阿難」,阿難聽了佛拿這個手這麼比劃一下這一段話,以及大家一聽了佛講的以後,「身心泰然。」心裡安定了,懂了。不一定講大徹大悟哦!懂 了。一個人心安理得就是道。中國人的俗語,心安理得就是道。心安理得的這個道的境界呢?心平氣和了。心安理得了,一定會達到心平氣和。心平氣和是現象、是 境界、是客塵;心安理得是道。所以,到這個心安理得是「身心泰然」,身體也安祥下來,心理也平和了,身心泰然。那麼,泰然就是很舒服;「泰」就是很安祥。 古文這個泰、泰山這個泰,是安祥、平安,這兩種意義都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字。「泰然」,很自然的。

那麼,認為無始以來,大家忘記了這個本心。現在沒有講明心見性哦!佛只講能見之性這個作用。這個作用還是外表一層哦!大家懂了自己現象上這個心性的作用。他說只恨自己失卻了本來心。本來這個心態就是這樣。

失 卻了本來心呢,就是忘記了自己能夠作主的,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忘記了這個作用的本來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自己搞錯了,跟著外界的現象在轉。 「妄認緣(外緣)塵(一切客塵)」,冤枉的跟著外緣、外面的現象在轉,跟著客塵煩惱在轉。然後都把自己意識經驗,所謂「分別」,分別就是意識,現在就是意 識習慣的這些意識形態、意識這些現象。我們打起坐來覺得自己空了,那不是你真的空了,那是你意識裡有個空的境界。所以把眼睛一閉,前面黑黑的,「哦!這就 是空!」那個也是分別影事,是心理意識的一種投影。他說認錯了!

「今日開悟」,阿難當時認為大家悟到了,等於這個正在吃奶的小孩、嬰兒,媽 媽走開了,離開了媽媽半天一天,所以拚命在哭、找媽媽。忽然看到媽媽來了,還是這個奶水,還是很甜的,找到自己的本來心了。「如失乳兒,忽遇慈母。」這樣 一語雙關,形容見到這個道理的高興,也形容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大眾的媽媽、佛母,使我們找到自己的本來。所以大家「合掌禮佛」,然後再拜佛。沒有真正開悟 哦!合掌禮佛在要求哦,要求什麼?

「願聞如來顯出身心。」這個身體(生理)跟心理(思想),身心兩個怎麼樣可以分開?怎麼樣能夠解脫?像我 們普通的人,生理不舒服,心理就煩惱;心裡頭、思想裡頭有煩惱,身體就不對了。身心解脫不了,分不開。所以他要佛明白地告訴身、心這兩方面的情形,它的關 聯。「真妄虛實」,哪個是真正的道、真正的明心見性那個道、真實的道(道心)?哪一種是假的(妄想心)?

現在我們都會思想哦!哪一個才是我的真心?哪一個是妄心?所以「真、妄、虛、實」;「現前」,我們現在;「生滅(心)」,一個思想來去,有生有滅,同那個不生不滅的道;「二發明性」,這兩邊的事情,請你老人家給我講清楚一點。

當 老師、當佛很困難哦!所以為人千萬莫成佛哦!成了佛受不了那個囉嗦啊!那個阿難一步一步地囉嗦。先要身心泰然,很高興、很舒服:「哈呀!高興啊!我的媽 媽!」「啊!我的老母啊,你總算慈悲啊,我懂了!」懂了好了,下座了,該給佛去休息休息了,他又來了。他要他講身心怎麼樣分開的?真心、妄心的差別在哪 裡?身心是一個問題;真心、妄心的差別在哪裡?兩個問題。第三個,現在心理狀況同生理的作用,有生、有滅,這是現象,現象是有生有死,那個不生不死的道在 哪裡?「二發明性」,他說這兩種,那個本心、本性根本的道理,要你老人家徹底地給我「發明」。我們現在科學上用的中國文化「發明」兩個字,就是佛經開始用 的,尤其是《楞嚴經》用的很厲害。「發明」,發就是開發,明就是明白地表示,所以叫「發明」,開發、明示。

那麼講到這裡,阿難還來個幫手。 我們知道《楞嚴經》的故事,當時印度(中印度,比較靠北印度)有個國王(皇帝)叫「波斯匿王」,來請佛吃飯。那一天也等於我們這裡結夏,快要結夏期滿了, 請佛到他皇宮吃飯。佛剛吃了一半飯,那個神通靈感曉得阿難出毛病,所以把飯趕快吃完,就回來了。大家看到佛那個神態匆匆忙忙,跟著回來;回來以後就把阿難 救回來,救回來就辯論,辯論到現在還在那裡辯論。所以這時回來,波斯匿王也跟著回來,他來看鬧熱。主人家也跟來了,他說這是怎麼回事啊?所以這時這位波斯 匿王皇帝站在旁邊。實際上是個諸侯,我們叫他是皇帝了。

>【波斯匿王起立白佛。】他就站起來,他說,>【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盤。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波斯匿王這一段插進來,很有道理,才引起下面的「八還辨見」。

印 度宗教哲學,尤其講追究修行的、找人生究竟的,世界所有民族文化,拿這一行來講,印度是第一。所以釋迦牟尼佛以前,宗教出家修道早就流行了,非常流行。那 個老教就叫「婆羅門教」。釋迦牟尼佛出來,佛教是對於婆羅門教的革命、改良的。印度的文化傳統宗教是婆羅門教。其它的,婆羅門教以外,各種教派還有很多很 多,有各種外道、各種哲學家。

可是印度這個文化、這個民族有一個特別的,同我們中國不同,同世界各國也不同;不管什麼外道,乃至於唯物的、 唯心的,有個共同的,都喜歡出家修道。他們所謂出家修道,並不是永久的。所以印度人上古時代,我覺得很好玩,很有道理。年輕一定要去修道,二十幾歲一定出 家、入山,修道一段時間。現在泰國還流行這個制度,年輕人一定要當三年和尚,回來才取得了國民資格,泰國還如此的。所以世界各國要瞭解國情,這就是印度文 化的遺留。印度過去年輕人一定入山修道,到了二十七、八歲回來成家,結婚、生子。等到兒女一二十歲,走了,正式入山修道去。他人生是三個階段,普遍是如此 的。

所以波斯匿王當時他最後是皈依了佛,他開始也是學印度教、學其它的外道。他說我開始沒有皈依佛以前,他也跟著迦旃延毗羅胝子(黃發外道 們,這是個派系,我們這一本書上白話註解裡頭都有了。我們這些地方把它很快地跳過去了,重要找佛法的重點。)他說這些人、各個學派「鹹言此身死後斷滅」, 他們認為人死了就算了;等於現在唯物哲學一樣,死了就沒有了,人死如燈滅,沒有靈魂,也沒有前生、也沒有來生,是斷滅見,所以佛學認為是「斷見」。他認為 人死了,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什麼都沒有,那個境界叫做「涅盤」。「涅盤」不是佛學的創造,是印度舊有的文化。得道最高的那個境界,不生不死的常樂我淨的境 界叫涅盤。他說這一派的外道(唯物學派的),認為死了就沒有了,沒有了就沒有了,那就叫涅盤。

波斯匿王的報告,他說我現在呢不信他們那一套 了,不對!跟著佛學,學佛了。但是老實講,他說雖然我是學佛啊,心裡頭還在懷疑,說明心見性就成佛,「雲何發揮證知此心?」這個心怎麼明啊?性怎麼見啊? 他說「雲何」怎麼樣、用什麼方法才能「發揮證知此心」,證明明心見性這個法門?以什麼方法說明、修持,可以修到不生不滅的地步?

這位皇帝提 出來的問題,他說不但是我一個人的要求,他說我可以代表大家,「今此大眾,諸有漏者」,沒有得道的,都稱為有漏眾生。不是說你流口水漏了,或者是大小便漏 了,心有滲漏,心裡頭道德的沒有完整,貪瞋癡慢疑,見思惑都在,心有貪瞋癡慢疑一切習氣,沒有了斷,都是有漏之因。這個中國的外道啊,講所謂有漏無漏,只 講生理方面,只講一條戒,那個不對的,那個解釋有漏是錯誤的,所謂有漏,身心無漏,生理心理只有清淨圓明,絕對的清淨圓明就是無漏之果,失去了清淨圓明, 起心動念還有貪瞋癡慢的習氣,都叫做有漏之因。所以波斯匿王提出來,他說我現在同在會聽佛說法的大家們,「諸有漏者」,凡夫境界有漏之因,「鹹皆願聞」, 他要求佛,你明白告訴我們,怎麼樣明心,怎麼樣見性。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