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我們現在認識這個中 國字,「認識」,我認識你,就是認識,中國文字認識這個作用。佛學關於這個識的意思---分別心、分別為識,分別我們看顏色能夠知道大小、方圓、長短、好 看不好看等等,是識的分別作用。第六意識也有分別的作用,我們能夠思想的這個就是第六意識分別的作用。有時我們不思想,比如說我們靜坐,不管你修顯教、密 教、念佛各種靜坐下來心裡頭的妄想分別不動了,你還知道很清淨,這是第七識思量,思量的作用,不是思想,想是想,想是第六意識粗的分別作用。思量不是思 想,能思是很細,好像自己已經不動心了,可是還知道,那個境界是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意根思量的作用。
《楞嚴經》現在討論十八界不討論這個問 題,而討論六根六塵中間十八識怎麼起來的,誰做主的。以佛學的道理,我們由眼睛開始六根能夠看相對的六識這個作用,《楞嚴經》有句名言,我們上面好幾次以 前提到過「前塵分別影事」,這是現前的,我們現實的由第六意識分別而知道各種影像,能夠思想、能夠有感覺、能夠有感情、能夠痛苦、能夠知道歡喜高興,這一 切作用因緣所生,不是有個主宰的也不是自然來的,都是因緣所生。
可是在《楞嚴經》這裡呢?否定了,非因緣、非自然性,這是直指本體,就是 說那個能起因緣的作用的那個功能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因為現在我們上次提到過,佛講的是第一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同時,討論到這個問題,佛說明非因 緣非自然性正是阿難要問的兩個重點,一個重點他問怎麼能得定修止,得奢摩他,不動心,因為阿難這次動了心了,怎麼不動心得止。第二問題問怎麼能夠開悟明心 見性成佛?佛一路答下來,還沒有答覆完,佛一路給他分析,分析到十二根塵,都是非因緣非自然,要抓住那個生命本來那個東西,換句話說你才真正得了定,得到 了止,所謂楞嚴大定,也就是法界大定,不要你去定它,本來就定的,本來得定的,真的止。那麼現在分析非因緣非自然性,修定過程中間的止觀,觀就是分析清 楚,觀察清楚,那麼這個問題還沒有討論完,今天再開始討論十八界的問題。在這個十八界裡頭例子都是一樣,重點我們或者討論到兩三個重點,我們首先先討論眼 與色這個關係,中間我們研究看佛分析我們的感覺狀態---這個受陰,身和觸就是發生感受的作用,譬如我們念佛做功夫,最重要打坐起來都困在這個感覺狀態 上,所以在感覺狀態上要止觀清楚,非因緣非自然,第三我們大概討論意,思想的問題。抽三個要點,下面再跟著討論下去。
「復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所發生的作用完全是本體的功能、自性功能所起的作用。它的現象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都歸到本體的功能上來。本體的功能是我們現在的話,是自性,佛 在這裡有一個名稱叫如來藏,就是心所轉了,歸到心王,圓明清淨自性,如來藏性,妙真如性,真如也就是本體的代名詞,自性的代名稱。他說這個十八界的作用, 不管是物理的、精神的,生理的、思想的,都是這個自性功能所發生的妙用。說明這一點,下面分條的討論。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阿難,照你們學佛的,跟著佛很多年了,跟了很久。「如汝所明」像你一樣,你所瞭解明白了眼睛看外面的色,假使眼睛是主體的因,外面的現象就是緣,因與緣, 「眼色為緣」互相為因緣。「生於眼識」眼睛看外面的現象相對外面的現象,外面的現象就是色,互相為因緣就有眼識的作用,眼睛能夠看東西了。眼睛是個肉體 的、物理的,在我們人來講是個生理的作用,它並不是能夠看,是個照相機一樣是個工具,能夠看東西的那個眼睛的功能是眼識,眼識大家已經很難瞭解了。譬如我 們眼睛看東西,你看到東西曉得那是什麼東西那不是眼識的作用,一看東西,我們看這這個手巾就看到了,手巾是色眼睛看到了,你知道這是手巾已經不是眼識的作 用,是意識,意識知道了。那麼什麼是眼識呢?那麼諸位把眼睛一直向前面看不動,我一直把手巾這麼一晃,你眼睛看到沒有?看到那個影子了,可你注意力呢,你 的思想在看前面,這個眼睛能夠知道了,這一點是眼識的作用,我再給大家講明。什麼是耳識呢?譬如我心理思想一件事,很重要的事在想或者很痛苦的事在想,想 得都昏了頭了,旁邊有人呼架聽到沒有?聽到。可是我還在想,那個想是意識作用。聲音聽到沒有?聽到了,那個聽到的是耳識的作用,不曉得他吵些什麼東西。如 果我們的意識啊,耳識聽到人家吵架,哎,他吵什麼?這已經耳識和意識倆個結合了,起了作用。那麼人死了那個眼睛剛剛死了還瞪在那裡,耳朵聲音也沒有壞擺在 那裡,那個眼識、耳識暫時休息了,關閉作用,可是還是有一點影像的喲,剛剛斷氣的人還有點影像,不過呢,看前面的人站得很近的人看得很遠,站得好遠好遠, 好像台北的那一邊了。他那個眼識的功能作用衰弱了。現在說明就是眼識,眼睛相對的是色相,眼色互相為因緣,「生於眼識」,生出眼識的作用,這道理你是清楚 的。佛講唯識都說過。「如汝所明」這個道理你是明白的。
「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我現在問你,這個眼識起了作用的時候,是因為眼睛來的嗎?「以眼為界」它的作用是不是眼睛的作用啊?他沒有叫阿難答。假使叫我們答,假使有個同學答覆是 的。那麼佛就要問了,譬如我們現在一隻眼睛壞了、瞎了,你看見沒有?眼識還有啊,看見什麼?看見一個什麼看不見的,那還是看,那還有眼識的作用,眼根壞 了,眼睛瞎了,那個眼識能夠看的作用還在,因為看到是黑洞洞的。所以《楞嚴經》上面佛也說過,瞎子能不能看見?能看見,他看見同我們兩樣,他看到前面黑洞 洞的,所以還有眼識。佛說當我們眼睛看見東西,此識,這個眼識,你說「因眼所生」因為眼睛的關係而產生,「以眼為界」它的功能到眼睛為止嗎?是個界限嗎? 還是說「因色所生」或者說不是眼睛的關係,外面的色相進來,我們眼神經起了反影的作用,現在醫學說眼睛有視覺神經起了反應的作用,是神經反應的作用嗎?佛 問阿難,沒有讓阿難答覆。佛又自問自答。
「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阿 難,假定你搞錯了,認為我們眼識能夠看東西是因為眼睛作用而來的話,那麼「既無色空」,如果眼睛前面也沒有色相,也沒有空間,也沒有虛空,前面沒有一個現 象可以分析的,那麼這個時候,「縱有汝識」你的眼識的功能假使還是有用的話,「又將何用」那等於沒有用了。我們眼識的作用就是能分別,喲,這是人,這是男 的女的老的少的,就是這個作用,前面什麼都沒有,這個眼識沒有用了。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況且眼識能夠看見那個見的作用,我們看見你說我們普通人說我眼睛看得見啊?在佛學說你講錯了,看見的是現象,現象有黑的、白的、紅的、藍的,你能夠看見的 那個作用不是黑的不是白的,也不是黃的也不是紅的,所以「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它沒有辦法表示這是個什麼樣子,因為我們心的作用心是什麼樣 子,心沒有色相的喲。胖的呀,瘦的呀,像我這個瘦子心就是瘦心嗎?那個胖的人就是胖心嗎?他說這個心是沒有色相的。「雲何界立」這個界限從哪裡建立呢?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你假使搞錯了,認為這個眼睛看東西這個眼識的作用是因為外界的色相反射過來起的作用。「空無色時」當外界的色相什麼都沒有完全空了,一點影像都沒有了,你 眼識也跟著什麼沒有了,那麼怎麼樣曉得是虛空呢?既然曉得是虛空眼識就有作用啊。佛在一邊自問自答,就替阿難說了。同時,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再說當我們眼睛看亮光,現在假使馬上把燈一關了,這個色相變了,我們看的不是亮光就是黑暗了,就是色相變了。色相變了以後,我們眼睛馬上知道,亮光一關了 黑暗來了,我們曉得現在看到黑了,「汝識不遷」你那個能看光的能看黑暗的那個沒有動過。「如何界立」呢?這個界限你說是在光明上面?還是在黑暗上面呢?界 限怎麼立呢?那麼他在文字上,尤其是翻譯成中文,用字很高明。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恆」。如果說這個眼識跟著色相變了,它的作用也變了,「從變」它跟到外面景象變了,它也會變了,那麼它本身是個變動的東西。「界相自無,不變則恆」那麼所謂十八界,眼界和色界中間這個界限在哪裡呢?沒有界了嘛,都跟著隨時在變,沒有界限了。
「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跟到變它就變的,我們普通形容的話,牆頭的草,風吹兩邊倒,沒有風吹當然不動了,他那有什麼用啊?「從變則變,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它變去了,它隨時變去了,沒有自主的,沒有自主,它也認識不到什麼叫虛空。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如果說我們眼識(眼睛看東西這個眼識的作用)兼兩邊的,內外都帶到關係,同時兼到自己的眼根也看外面的色相,兩方面都有,內外都有,他說那麼眼睛同外面的 色相是共生的。我們上面提到龍樹菩薩也講過,諸法不是共生的。眼色是共同建立的,共生就是三樣東西合攏來,那麼眼睛看到色相,這兩樣一結合,中間就沒有 了。等於兩個人一結婚了,媒人就要滾開了,中間做媒的這個眼識就沒有了。「合則中離,離則兩合」中間沒有了,它兩邊就自己歸成一體了,那麼什麼是眼睛?什 麼是色相?什麼是眼識?這個中間哪個是體?哪個是用?哪個是主?哪個是客?主客雜亂了,體性就雜亂了。「雲何成界」所以眼識界怎麼成立呢?眼識界我們很重 要。我們念《心經》上面這個都有啊,無眼界乃至無有意識界。不過是鳩摩羅什麼法師把十八界就兩句話就帶過去了,無眼界就是沒有眼界,十八界裡頭眼界,乃至 一路下去,無眼界也沒有意識界。這是鳩摩羅什法師照中國古文寫文章的寫法,叫做簡練,很簡化。如果規規矩矩照印度原來的翻法,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 無味界無香界,一路無到底無意識界,那很多,很囉嗦,所以他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完了,這裡分析開來那麼些。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由於這個分析,「當知眼識為緣,」當知眼識看色相,互相為因緣,「生眼識界」中間生出眼識的作用。那麼眼睛看色相,中間知道了,這是什麼東西--- 眼識界,三種,佛說三樣都是空的,緣起性空,「三處都無,」都是空的,只有偶然暫時的存在。譬如我們眼睛抬頭一看看前面,當然你們諸位抬頭正面一看看到什 麼,看到前面人的後腦同他的頭髮,那麼前面眼識就是後腦、頭髮,你眼睛一閉呢,也沒有了。眼識過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眼睛看一切東西過後就沒有了,當場不 加注意也沒有了,三處都無。眼上沒有東西,色界上也沒有東西,眼識緣起性空也沒有東西。「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都是自性空的,緣起 性空。所以不要打坐念佛看到什麼境界,哎喲我得道了,你得了什麼道?食道,沒有用,什麼道?自性本空,那些都是假相。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你:一切有 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假相;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正止觀,般若正觀,這些都把它看到透。所以眼緣起性空,色相也緣起性空,所以我們講懂了這個 佛學道理用在做人也一樣,哎呀這個小孩子好漂亮啊,你看七十年以後,你也說這個小孩子變成老頭好漂亮,漂亮不起來了,一切色相皆空,靠不住的,能知色相的 那個也空,所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眼識這一段我們討論過去了。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所 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 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 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 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 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雲何立 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 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 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 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則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是 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 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蓮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 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識 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復名舌味識界。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於是 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耳識不要討論了,鼻子也不管了,舌頭也不管了,我們看看身觸,看佛的講法,當然這個辯論的方式都一樣,不過我們提這個使自己多一個體會,尤其大家學佛做功夫,最容易被身體的感覺困擾,現在看這個道理。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身:我們這個身體,整個的身體,這是個總名稱,拿現在話講叫色身。
「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因觸所生,以觸為界」以外界的刺激為界限呢?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注意這句話,那麼大家修行、打坐、念佛都用得上了,佛說阿難,你要研究啊,「若因身生」所以你們覺得打坐氣脈通了,任督二脈通了,你要根據《楞嚴經》這一 段問問自己了,任督二脈是生理的作用啊,生理作用哪裡來的?它根本功能那裡來的?「如因身生」如果你認為身體、生理自然的作用。「必無合離,二覺觀緣」, 「必無」是假設,假使徹底沒有兩個東西,哪兩個東西?合與離,合就是接觸,離就是分開,沒有接觸。假使我們沒有接觸就輕鬆了,譬如一個東西重量給你壓到身 上、肩膀上,就有觸接觸了我們曉得受不了;拿開了哎呀好輕鬆,離開。這是觸受,身體的觸受。他說假使沒有合、離兩個作用,兩個作用叫什麼---覺觀,覺: 感覺,觀:觀察,哎喲,拿來打開了,好這一下舒服了。假設沒有這個因緣,「身何所識」身體是物質的傢伙、死的嘛,一堆細胞嘛,它沒有感覺嘛。譬如我們你說 氣脈通了,你睡著了還通不通啊?睡著了說我感覺到氣脈也在通,那麼可見你沒有睡著,那意識跟身體在內部在接觸配合。那麼你說睡著了我不知道,不知道這個氣 脈通了有什麼用啊?說明天起來再打坐重新做功夫,那多麻煩,那不叫做道。得了道不生不滅,就不動了;做功夫才有,不做功夫沒有,不叫做道,那叫做功夫。功 夫就是功夫沒有功夫就沒有用,是這樣一個東西,所以他說你要研究清楚啊,「心無合離,二種觀緣,身何所識」,身體的身識哪裡來呢?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你說不是啦,身體感覺到這樣、那樣是刺激反應的作用、接觸的作用,等於電的插頭一樣,插對了就亮了,這個電就有反應了。「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那 麼這是感覺的作用,等於你的身體是個廢物,同你身體沒有關係了。你的身體沒有什麼作用,這完全是接觸的關係,那我不用你身體接觸也是一樣。「誰有非身知合 離者」他說我們這個人類啊都靠身體作用,哪一個離開身體不是身體而感覺知道有接觸、有分開的作用呢? 這是不可能的嘛。
「阿難。物不觸知」。物理作用同我們思想感覺精神作用兩回事,
「身知有觸」。我們身體知道,碰到外面一刺激,譬如手一打就曉得痛,一接觸身體就感覺到了。「身知」裡頭有知覺,曉得這是痛了。
「知身即觸」。現在我們坐在這裡,你們也沒有人打也不知道痛,也不知道難過坐在這裡,坐在這裡我知道我有身體坐在這裡,知道我有身體坐在這裡這個就是觸的作用,就是接觸東西,物理世界自然接觸的作用。
「知觸即身」。知道我現在身體現在坐在椅子上,知道我現在眼睛張開,知道眼睛開開這個知覺,就是身體有了生理作用,有這個身體。
「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但是你仔細觀察、分析、正觀,「即觸非身」那個感覺作用不在你身體上面,靠身體才起作用。等於我們一個電的插頭,靠這個插頭插到電的開關上電流通過啊,這 個插頭不是電,「即觸非身」插頭插進那個開關電就來了,插頭不是電,「即身非觸」沒有插頭電不會通的,就是這個道理。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 所以身體接觸內外的感覺作用,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你說在丹田,丹田在哪裡啊?肚臍下面一寸三分,英尺啊,還是台尺啊?還是度量衡,標準局那個尺啊,一寸 三分怎麼量啊?況且我矮,我的一寸三分和那個胖子怎麼量啊?空話,所以丹田在哪裡?真正的丹田道家所講的玄關與丹田,也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啊,並不一定在 肚臍眼下面一寸三分,那裡有大便,你不信信挖進去看看,那裡有個什麼丹田啊?腸子,沒有什麼,可是它有這個作用。所以佛說「身觸二相。元無處所」,沒有固 定一個位置。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所以兩種作用一接觸合攏來,我們身體生命還活 著,一口氣沒有斷了,還活著。「合身即為身自體性」自己有個活人的身體有這個作用。「離身即是虛空等相」一口氣不來,這個生死的作用,心意識分別意識思量 作用一離開了就沒有了,整個是虛空的現象。所以我們大家打坐搞了半天,你身見不能空啊,身體感受空不了啊,嗯,我腿發麻了,我的功夫差不多了,再熬一下, 再熬一下這不是在那裡活受罪嘛,還叫修道?你看大家都在那裡自欺欺人,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啊,道在腿上了嘛。但是離開了打坐還是不能成道啊,雖然如 此,這個也同這一段一樣,離觸即身,離身即觸。打坐不是道,道也不離打坐,坐非是道,道非是坐,道即是坐,坐即是道。就要在這裡觀察清楚,不是在玩弄文 字,這是最高一個觀察,因為你界限分不清楚,你覺得這個很含糊,非常清楚。所以「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因此我們假使念佛、學佛、修道,沒有達到可 以離身的境界,感覺不能分離。換句話你坐起來感覺分不開的話,你身體不夠健康,絕對健康的人,忘記了身體。就是我提到過莊子說的,「忘者履之適也」。那個 鞋子穿得很舒服啊,忘記了鞋子也忘記了腳了,對不對?所以你打坐坐起來念佛坐在那裡還覺得有個身體在這裡念佛,還很苦的熬這個身體,可見身體很多毛病,絕 對健康忘記了身體,那舒服得很。那你思想《楞嚴經》佛說的如鳥之出籠啊,那個思想自由飛翔了,很痛快,可是我們做不到,因為身體不健康,這是順便講到感觸 方面。所以他說
「內外不成。中雲何立。內中不復立」。你感覺同生理作用、內在外在都沒有,你說十八界在中間,內在外在都沒有,中間在哪裡啊?
「內外性空。即汝識生」。所以啊性空緣起,裡面我們找這個感覺的作用,空的,沒有一個東西。內在找不到,外在也找不到。內外性空,因為空,空得越厲害,感覺越靈敏。
「從誰立界」。中間所謂身界,十八界的身界,身界他說在哪裡啊?沒有一個固定的身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身體和接觸互相為因緣,緣起生出來身體同身的感覺的界限的作用,三處都無,性空的。
「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換一句話說我們身體的感覺的作用,以及身體的反應接觸的關係,乃至心意識的瞭解自己身體的反應的作用,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所以你們學佛修道,先要找到那 個本體功能在哪裡,就是這個道理。佛沒有叫我們找在哪裡,他只先否定了,他不給你建立,不做一個肯定的,在哪裡?因為那個哪裡是假說的,把一切否定完了, 你自己去找,哪裡都不是。這就是《楞嚴經》講非因緣、非自然性,就是禪宗的手法,釋迦牟尼佛禪宗手法就是這樣傳。
所以在我們中國過去唐末一 位禪師五祖演,五祖寺的廟子,湖北省黃梅縣,五祖演的道場,後來五祖過世了,蓋了一個廟子叫五祖寺。後來這位大和尚眼本禪師(法眼),五祖演禪師就是大禪 師啊,那在唐代不得了的,成就之高啊,可是他也不大讀書了,雖然不讀書,一悟道了什麼都懂了,他的說法很妙。這個故事就是他先說的,有人問他,學佛要求解 脫了,我們說修道人要得解脫啊,尤其參禪要得解脫。他說:師父啊,有什麼簡單的方法?他說有啊,這個學佛修道啊,他說我告訴你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個小偷很 高手,當然不是我們台北市報紙上登的小偷給抓住了,那些小偷不是,當然很高很高,等於我們本省有個什麼蓋的一個廟子叫江漓呀,什麼了天津的,比他還要高, 這個小偷本事很高。小偷的兒子,小偷有了兒子了,兒子說爸爸把那那套本事教給。他說好,我教你,晚上跟我去教你去偷。這個小偷就帶兒子去偷這個人家,進去 了把裡頭房子啊,管你什麼櫃呀,他一弄就打開了。打開了櫃子,讓兒子爬進去。兒子一爬進去這個小偷把櫃子一蓋,就蓋住了,就叫有小偷啊,自己就跑掉了。這 個兒子在櫃子裡這個氣啊,這還得了,父親把兒子關在裡頭,自己跑掉了。這個跑掉當然抓住還不算數,會餓死啊,在這裡頭出不來啊!這個主人怎麼曉得這裡有小 偷呢?他又生氣又痛苦,在裡面動腦筋。這戶人家聽見有人叫小偷,全家人都起來,小偷在哪裡?小偷在哪裡,以前沒有電燈啊,到處點著燈啊,全家人都找,沒有 啊。他在櫃裡面聽到外面有腳步聲音來了,講話,沒有啊,沒有啊,這個房間也沒有啊,櫃子都好好的。這個兒子在裡面想辦法了,臨時急了要出來啊,抓住不抓住 不考慮了,先要出來啊,悶死了,他就在櫃子裡學老鼠叫,老鼠打架,嘰嘰喳喳嘰嘰喳喳,這個丫頭到了這個房間,哎喲,不得了,衣櫃裡有老鼠啊,沒有小偷啊。 快點快點把衣櫃打開,把衣櫃門打開啊,這個小孩在裡頭一放出來,第一口氣把蠟燭吹滅了,就跑掉了。跑掉了,這丫頭又叫,真的有小偷啊在衣櫃裡出來,那不管 他怎麼叫,有小偷沒有小偷不管了,反正出來了。跑回來了,到家找這個老子啊,大小偷,到房間一看爸爸躺在床上睡覺,還睡得很舒服。他就把小偷爸爸叫醒,你 怎麼搞的呀,教我,你是帶去教我,你把我。這個爸爸說你回來了?對。他說你怎麼樣出來的呢?他說我就這樣亂搞。他說好了,你畢業了。他說學佛就是這樣的, 你們看學佛就要學小偷,跳出三界外沒有固定的方法,不管你密宗也好,淨土念佛也好,止觀也好,參禪也好,怎麼樣跳得出來你就成佛,你學小偷也可以,你學老 鼠叫也行,你唸咒子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打坐也可以,拜佛也可以,不定的。現在佛就在這裡,把我們帶到房間裡,他說這個也不是,因緣不是,自然不是,靜坐 不是,三昧不是,說你老人家的佛法在哪裡?他不說,就要我們跳出來。你看到吧,他說非因緣非自然性,一切否定,都不是,你去找在哪裡。但是他已經告訴我們 了,有個東西,這個東西找到了一了百了就成佛了,此所謂《楞嚴經》的密法。好了。我們看他在意識方面再給我們分析。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他說你瞭解的我們人有個意識。法:外面一切事物、物理世界、人類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合起來就叫做法。因為有意識思想,外面有一切物、一切理、一切事,意和法互相為因緣,「生於意識」,一生意識就有我們意識的思想。
「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這個同上面一樣,反問阿難,你說這個意識究竟在哪裡?等於現在的人問這個意識在腦神經裡起作用啊?當然不是心臟起作用,是前腦?還是後腦?還是唯物還是唯 心的?現在的問題是討論這個了。當時三千年前沒有這些學識,人類沒有那麼複雜。所以佛只從現狀來講,他說你那個意識思想以什麼為界限呢?
「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 這一段我們注意啊,他說我們的思想感情是意識自己生出來的嗎?「於汝意中」在你的意識作用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一定有你的思想引起才有意識作用。這 話怎麼講?我們大家都坐在這裡啊,諸位,你們想不想家裡啊?我這樣一講都上當了。你看大家都想到家裡那個影像了,因為有個家,有這個思想這個思量的作用, 現在一提到家裡,馬上我的家裡電燈關了沒有?出來門鎖好沒有?「於汝意中,必有所思」。這個思量作用「發明汝意」才起了意識作用,有思想才能發起了意識的 作用。所以西洋哲學家比格爾(笛卡爾)就講我思則我存,我有思想所以有我,那是意識境界,我思則我存。換句話說比格爾的境界我剛才把他的價錢講得太低了, 他不只懂到第六識,第七識他懂了,思量意識他懂了,他只懂到第七識。等於王陽明,我們中國的理學家王陽明,叫良知良能,也是第七識這個思量作用。第七識是 第六識的意根,有思想就有我,就有意識,「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如果沒有前面一個依他起,唯識講依他起, 沒有前面一個思想作用引發,那個意識形態就不會構成了,「若無前法,意無所生」意識形態不會構成。「離緣無形」離開了思想因緣,我們的意識狀態沒有了。 「識將何用」這個意識沒有用。所以我說講意識很有趣的。
我們講一個宗教意識,在這裡可以談了,有些地方不能講,講了人家要打死我。呵呵。這 個世界上帝、菩薩、宗教很好玩,都是人類的意識造成的。你看我們也有上帝喲,中國人的上帝玉皇大帝,什麼樣子?中國人的樣子,五縷長鬚,那個眼睛、眉毛也 都是中國人的樣子,當然也像我這個樣子,立起來很凶相。然後頭戴中國人的帽子平冠,穿的中國道袍是玉皇大帝,我們一看噢這是上帝,欲界的。西方人那個上帝 高鼻子,藍眼睛,那個就是歐洲人的樣子,白種人的樣子。東方人阿拉伯人的上帝啊,一塊大布纏在頭上,鬍子是那麼彎彎的、翹起來,像印度人髒兮兮的那個樣 子。西方人的天堂是西方人的樣子,中國人的天堂是中國人的樣子,中國的地獄是中國人樣子,西方人地獄是西方人的樣子。西方有神通的人有很多啊,美國也很多 呀,那些女的會算命,你去問她,你呀是印度人投胎的呀,你那個丈夫呀是前生你的太太。她從來沒有講過你是中國人投胎的,因為她從沒有到過中國,她那個意識 形態裡頭沒有個這個形象,她就起不來。所以人類的一切宗教家每一個上帝畫的都不同,不相信,你想的鬼呀的同我想的鬼兩樣,因為我見的鬼呀不是你見的那個 鬼,所以你的活見鬼不是我的活見鬼。哈,每一個人意識形態都是自己搗鬼,懂了吧?
所以意識思想,所以你看到的菩薩不是我看到的,我看到你們 諸位都是菩薩,活的菩薩,你們看到的他薩菩,他菩薩也兩樣啊,我們這裡這個面孔圓的,有些地方方的、長的,你看那個佛像啊,泰國人塑的就是那個泰國臉,馬 尼拉那些地方塑的佛像就是他那個樣子,中國人塑的就像中國人的樣子,不過都笨笨的,大肚子,好像豬肉吃多了,到了五十多歲的樣子,就像他一樣(指彌勒菩薩 像),中國樣子,彌勒菩薩是印度人是不是這個樣子?這些就是「意法為緣,生於意識」由你思想形態引發了意識的思想,所以佛學是很科學的呀,它是破除迷信 啊,真正信一個如來,菩提真理啊,找你生命的本來,那個才是真佛啊。所以你懂了這個道理。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 再說你的意識心理,「與諸思量」以及你能夠思想的,思想是思想啊,思量是思,不是想啊。我們現在這個傢伙講得對,不對,這是想啊。什麼是思啊?你回去了想 想這個傢伙坐在那裡亂七八糟亂吹,閉著眼睛亂吹,那個樣子你沒有去想它,那個影像是思,所以想和思倆兩樣。現在又出來一個心理上有個叫了別,那不是思啊。 現在大家在想,如果回去了想到,那個影像很好玩那個是思。那麼你曉得自己,現在我怎麼去想那個南懷瑾那個傢伙,是啊,我怎麼想到那邊去了,那個是了別,明 明瞭了。了別的意思中文:明明瞭了,分別得清清楚楚,綜合起來叫做了別。這些中文要搞清楚了,這是中國文化,不要一天中國文化,你懂什麼中國文化?所以 想、思量、了別不同。不然你說我都認得中國字,這是中國文化,那不行,你對於每一個名字觀念的邏輯範圍沒有瞭解。現在我們瞭解了,「汝識心。與諸思量。兼 了別性。為同為異」。譬如我們現在自己在思想,知道自己想什麼那個了別的作用,「為同為異」你自己反省觀察一下看,這是止觀哪,你自己馬上正觀一下,是一 個還是三個,還是兩個?是同一樣還是兩樣?
「同意即意」。如果你觀察出來說這個就是意識作用,那就叫做意識嘛。何必叫思量?何必叫了別?它的作用怎麼有那麼多不同呢?
「雲何所生」。 如果你籠籠統統認為這是意識作用,他問意識哪裡來呢?哪裡生出來的?是上帝生嗎,菩薩給你的?有許多人說,哎呀老師啊,我這個不是我的智慧啊,是菩薩給我 的靈感哪,平常跟我倆講話,我總說好好好,你真了不起啊,有感應,有感應,菩薩給你靈感。那叫我的方便般若,那是姓方的。菩薩給你靈感,沒有你靈感菩薩要 給也給不上啊,所以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這是講空。但是講有呢,自他不二,菩薩就是你,你就是菩薩,自他不二,所以你念佛必 定往生西方,念佛必定成佛,自他不二,沒有兩樣一體的。可是你講一體嗎?要分別起來作用絕對兩樣,一切眾生一體都是佛,可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 個體又不同,要瞭解這個道理。所以「同意即意,雲何所生」你要追問觀察自己這個意識思想,他第一念,不是現在的第一念,最初有我生命的第一念怎麼來的?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如果你說那個了別那個思量那個作用,同第六意識兩樣,「異意不同」,既然兩樣,就另外有個東西了,你要找出來。「應無所識」那個就沒有意識作用,意識作用在哪裡呢?
「若無所識。雲何意生」。如果說真的沒有意識這個作用,它怎麼來的?就是參話頭了,父母沒有生我以前,我究竟在哪裡?假定我現在就死了,死了我要到哪裡去?天地沒有以前,先有雞先有蛋?先有外公還是先有外婆?哪裡來的?找出這個才是學佛。
「若有所識。雲何識意」。假使有一個意識分別的作用,這句話佛問得更厲害。「雲何是意」你怎麼樣自己反觀追究一下認識這個意識的作用怎麼來?怎麼樣認識這個意識的作用?怎麼來的?
「惟同與異。二性無成。界雲何立」。 不相信,你自己打起坐來,打起坐來已經是止了嘛,至少身體不活動是止了嘛。你再觀察這個道理,已經是止了嘛,念頭不亂想,專門觀察道理,止觀同時的,這是 大止觀。那麼這個止觀「二性無成」兩邊同異都沒有,找不到,都空掉了,「界雲何立」所以意識中間有個意識界,這個界是假設的有這個名詞,沒有這個事,邏輯 的說法上有這個名詞,邏輯是為了思考論辯,有這個名詞,實體上沒有這個東西,本來無一物。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意識裡頭討論多一點了,「若因法生「你認為意識思想是外界引起的,如果唯識所講的依他起。現在教育學的理論這個人性是可塑性的,可以塑造的。換一句話說也 是可以染污性的,可污性的,你把它染成什麼顏色就變成什麼顏色,思想就變了。其實,我們講到教育學,這是教育博士,你博了半天,中國幾千年都說過了,墨子 就講過這個話嘛。你說中國墨子講的不科學,不是高鼻子藍眼睛講的沒有價值,現在中國人的悲衰,外國人說了就對,其實中國早有。墨子說「素絲染色」人性無所 謂善無所謂惡,像一個絲一樣,一個蠶做的絲,一塊白布一樣,你把它染成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但是墨子、荀子講人性是後天的,現在佛所討論的明心見性不是 後天的,後天就是有了生命以後,佛所討論的明心見性是最初那個生命哪裡來的?討論這個地方,界限要搞清楚。所以依唯識學講我們意識思想是後天依他起性,靠 外界的染污,外界所引發的。「世間諸法,不離五塵,」如果你認為外界引發,外界的東西不離五塵啊,什麼五塵啊?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外界的佛學的歸 納。「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你看這個色聲香味觸,「相狀分別」每個感覺每個現象都不同啊,你看色法,眼睛只能看顏色,眼 睛不能聽。耳朵不能看顏色只能聽聲音,所以五塵不同啊。「以對五根」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都是相對的作用。「非意所攝」,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不是意識 能夠包含的,譬如我們的嘴巴吃到好吃的,哎呀,真好吃啊,意識說少吃一點吧,吃多了會血壓高啊,那個嘴巴實在好吃,我再吃一點點吧,它意識控制不了,意識 對它沒辦法。你說這個地方不要去了,不好看啊,自己喜歡好看的地方,不好看看了出毛病,偷偷看一眼總可以吧,意識控制不了,所以它前面五根五法相對。非意 所攝。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汝今諦觀」。你如果認為這個意識境界是依他起,靠外面一切法相所引起的,他說那麼好了。你再來觀察參究分析,不要向內觀,向外觀,汝今諦觀,你仔細觀察,觀察就是般若啊。所以《心經》要你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個行就是觀察得深深的,智慧的觀察。「汝今諦觀」,你仔細觀察,
「法法何狀」。每個外法---色聲香味觸法,它的本身,拿物理的本身你去分析研究它是個什麼樣子?現在科學已經分析到物理的後面還是空的啊,同佛說的一樣緣起性空,是個空相。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所以整個的物理世界的作用以及我們生命、身體同這個思想感覺作用,「若離色空」,開了色法、離開了生理物理作用;離開了虛空;離開了動相動的作用、靜的作 用;離開了通塞的作用(鼻子冒了不通,感冒好了通。);離開了配合攏來離開了離開;離開了生、離開了滅,這都是相對了。換句話離開色空動靜合離生滅相對的 這些現象都把它拿到了,「越此諸相」超過了相對的現象以外,你把那個自性的作用在哪裡你找出來?「終無所得」,所以六祖在這裡悟道: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 埃呀。離開這些外界的現象,你們注意喲,打坐腿痛、麻,那是腿坐累了,氣不通;背上發脹,氣不通了,那是神經反應疲勞,瞪發勞相,都不是道。離開了這些以 外,你曉得有個了不可得,那個差不多了。離此諸相,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以啊這個生滅法,要有的時候一切都有,要空的時候一切皆空。
「所因既無」。所以你找它最初的來因,自性空的。
「因生有識」。因為身體作用才有意識的思想。
「作何形相」。這個意識沒有形相,用過了就是空的。
「相狀不有。界雲何生」。 意識形態現在哲學上經常用,以我們拿佛學來看意識就沒有形態,屁的形態,形態是人為的假造的。所以我常常講,講到哲學問題,思想有問題這是講錯了的話,思 想本身就是問題。人生來就有問題,有問題所以會思想,有思想就有問題,思想誰沒有問題啊?個個都有問題,我說你講錯了的。這個話不能隨便給人家帽子戴的 呀。世界上只有兩個人思想沒有問題,那個是死掉的殯儀館的那個沒有問題,一個是沒有投胎的,就是一個白癡都有問題,白癡「啊啊,」那個也是思想問題。你麼 講這個人政治思想有問題,這個人文化思想有問題,這個話通了,上面要加上一個範圍啊,不要隨便講思想有問題,思想就是問題。所以現在哲學名稱什麼意識形 態,我說意識就沒的形態,你拿來一個意識形態我頭都給你,我兩個頭都割掉,當然我三個也有啊,再出來一個。所以這些都是人為假造的,本來空的。「相狀不 有,界從何生」所以意識無界,因此你懂了《楞嚴經》,也懂了《心經》了,觀自在菩薩告訴你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下面一路無到底,無智亦無得,真到了一切空 了,無智亦無得。那叫什麼?你就是菩薩,菩提薩多,那就是成了菩薩境界了。你真空到了底你就是菩薩了,那麼空到了底就是菩薩了?還沒有,剛剛入門。無智亦 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密多故,空了以後再起修,那才可以成菩薩。以般若般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磐,同樣道理。講《楞嚴經》怎麼把《心經》也說了?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意和法互相為因緣互相為因果生出來意識界,三處都無。你仔細觀察自性本空,
「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及意識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佛把十八界也駁完了。不過意這一段我們修止觀的修行人好好參一下。十二根塵不是因緣不是自然,兩面佛都否定了,但是佛沒有告訴 阿難,不是因緣不是自然,是個什麼?他開始就講了,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都是它起的作用,都是自己的這個東西自性起的作用,那麼他的結論佛講出一個東西, 就是那個小偷啊教兒子跳出來就是。你怎麼跳出來不管,你打出來也行。那麼現在阿難又搞糊塗了。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阿難聽到這裡代表我們出來講話了,他是我們的代言人,「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他說你老人家平常說法都告訴我們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你平常講的因緣合 和攏來才有萬法。「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你告訴我們世間種種變化,都是因為地、水、火、風這四大湊和攏來、因緣和合才有這個物理世界 啊。是啊,佛說四大,不過《般若經》講四大皆空啊,都是這個四大湊攏來。「雲何如來。二俱排擯」為什麼你老人家今天說話,這麼奇怪啊,他不好意思講他顛 倒。他說你怎麼那麼奇怪啊,講到今天了,你告訴我要注意呀,這是因緣哪,這是和合啊。他說你現在因緣也不對,自然也不對,兩邊都不對,「二俱排擯」。「我 今不知斯義所屬」我越聽越顛倒越糊塗了,本來已經成糊了,現在成了乎圖克圖了,很糊塗了,搞糊塗了。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開示眾生不但開導顯示這個佛 法,乃至給將來的眾生。「中道了義」,所謂中道不屬於空也不屬於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在一邊謂之中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要走中觀、中道觀、中 觀正見。所以修黃教的密宗,主要的大法不是什麼唸咒子,不是觀想,就是這個智慧的觀察,所謂《菩提道次遞論》的重點不在修止修觀,尤其修大乘觀的那個重 點。所以中道觀的了義法門,徹底一了百了。「無戲論法「他不好意思講佛,他說你不要給我開玩笑好不好?講了那麼多年都是因緣,現在說又不是因緣,哄了我們 半天,稀飯說是干飯,等到我們拿到來吃稀飯,你說那不是,那是廣東豬,那不是高梁米飯,他說你究竟叫我們吃什麼呢?所謂戲論法,戲論是佛學的名詞。什麼叫 戲論?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落邊際的都叫做戲論,戲論就是小孩子說笑話的,小孩子玩的,戲論。所以《金剛經》上叫你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哪四句? 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都空掉了,這同見性差不多,離四句偈,這個無戲論法,這要搞清楚。阿難現在要求了。現在注意喲,講到物理世界的來了。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他說阿難你怎麼那麼昏頭啊?你先跟我剃了光頭出家修的是小乘聲聞、緣覺,小乘法門特別一路,所以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叫別解脫,特別走一路,專走解脫的一 路,解脫世間。你先跟我修小乘法門出家,你後來中間發心勤求無上菩提,回小乘心向大乘道裡走,要求走大徹大悟成佛之道,至高無上的菩提大道,大徹大悟的道 路---菩薩道、大乘道。那麼我才轉來告訴你大乘道的法門啊。「故我今日,為汝開示第一義諦」。我給你講的至高無上最高的那一個啊,你在下面還在摸什麼 啊?等於小孩子在地上摸到來爬,這個媽媽和爸爸在上面,說「在這裡,在這裡」,小孩子還在地下摸,他說你在下面瞎摸嘛,他說我告訴你第一義是至高無上的 啊,我上面講的非因緣非自然都是第一義諦啊。他說你怎麼搞錯了呢?
「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你怎麼那麼可憐啊,你還拿世間的智慧、人世間的戲論,普通一般知識的智慧,妄想都靠思想出來的,因緣啊自然啊,把自己的思想困擾了。
「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你呀,記憶力很好,學問很好,記性很高,知識很多。你等於藥店裡頭的藥劑師啊,給人家會報藥的,說了半天,自己不會看病,換句話你是賣藥的,自己還不懂得 醫理,又不曉得吃藥。我現在告訴你那個靈丹妙藥啊,吃下去立地成佛啊,可是你就吃不下,真藥現前不能分別,你搞不清了。所以我認為你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一個 可憐人了,不好意思講是可憐蟲了,你是最可憐的人。學問越好,成道越難,你真不懂。尤其學佛修道的,方法越學多了,成道是永遠無希望,因為不能專心一致 了。這個不對,要學止觀嘛;不對,要念佛,糟糕,不聽話,念佛唸唸又懷疑;學密宗好,那咒子力量大,咒了半天頭痛了,我不能咒;我看我還是拜佛吧,一輩子 在那裡顛倒妄想,兒戲其間,如來說為真可憐憫。最可憐的人,什麼是可憐者?不懂的人不可憐啊,越認為自己越懂越聰明認為自己懂得多,世界上最可憐的笨蛋, 佛說的不要說是我說的,不要說我在罵人啊,我沒有罵人啊,佛說的。
「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你現在認真聽,我給你好好講。我不但為你們講,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為將來世界上包括我們願意修大乘佛法的人,通達實相般若,什麼是實相?實相無相,本體實相無相,無相不是沒有啊,實相空相。所以《心經》上觀自在菩薩告訴你是諸法空相。
「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物質,地就是固體,水就是液體,火是熱能,風大是大氣氣流,物理世界這叫四大,四大類,你剛才說明說的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物理世界才有這個變化。
「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佛現在講物理的哲學,我們注意啊,首先他已經提出來了物理的哲學。他說阿難「若彼大性」,什麼大?四大本身最初最初那個本能那個性能,「體非和合」它不是 和合攏來的。譬如一塊木頭,木頭是固體的,有沒有液體啊?把木頭用高壓一壓還有漿流出來就是液體了;把木頭一摩擦就生火,它有熱能;把木頭碾成灰了,散開 了,空氣變成風了。每一樣物理,我們身上也一樣,四大裡頭地水火風都有,合和而成。但是它的體性、第一義根本的功能體非和合而來,「不能與諸大雜合,猶如 虛空」。四大最初那個功能不是物質了,不是物質他沒有說是什麼。比方象虛空一樣「不合諸色」,虛空同一切物理世界的色相不相融合,
「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假使四大彼此是融合不可以分離,「同於變化」那同物質世界的變化是一樣的,物質,我們也是變化的,我們怎麼變化?每天啊早上起來,媽媽太太上菜場,青菜蘿 卜豆腐辣椒鹽巴白糖,和合攏來把我們維持下來。然後我們夏天流汗,每天上幾次大號,大概一次大號吧,有些便秘還三天一次呢,上大號上一號都變化排泄出去 了。排泄出去了,又變成東西我們吃進來了,你以為我們吃進來是那麼精華?都是大便尿變的,大尿不壞呀,很香啊。香水是最臭的東西做的,四大就是這樣變化 的,始終相成。臭到極點變香了,香到極點變臭了。垃圾堆裡提練的,變成最好的尼龍,給我們穿在身上好漂亮,都是拿垃圾渣子化學鍋爐裡提煉出來的。「生滅相 續」,所以有物理世界的現象生生死死,生生死死如旋火輪,這個世界上沒有東西,沒有物理,沒有物質世界也沒有精神,只有一點東西,我們點一個香頭,只是一 點香頭啊,把它那麼一轉轉得很快,我們看的不是一點亮光喲,就是一個火圈圓的,叫旋火輪。旋轉的太快了,這個輪圈子實際上只有一點火光而已,這個物理世界 同精神世界是這樣,如旋火輪。你知道啊,現在不要光去看那個火輪啊,看火輪的最初的那一點,原來這個圓圈是個假相,輪迴是假相啊「未有休息」。阿難啊,這 個物理世界同精神世界究竟哪個是主哪個是賓?哪個是客觀?哪個是主觀?
「如水成冰。冰還成水」。你說冰塊是水變的吧?我說水是冰塊變的,究竟哪個是老闆?哪個是夥計?還是冰先變成水呢,還是水變成冰啊,回去參一參看。下個禮拜一帶冰來,免得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