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十四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今天我們這個《楞嚴經》是九十頁,接著上一次討論的這個見性、能見之性,就是我們這個生命的本體這個問題。那麼上一次 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所講的,就是一個現象界同本體關係的論辨。一般人錯認了,把所有的現象、作用當成了本體了。甚至於說有一點清淨,清淨也是一個現象。那 麼,佛所討論的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重點現在再繼續下去。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 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 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這 是阿難提出來的一段要問的問題,三個問題,中間有許多是申述理由的。阿難對佛講,他說:「世尊。」這是尊稱。「誠如法王所說」,誠然,照你(佛)前面所講 的話,「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他說照你這樣講,我們這個本覺、自己的覺性,能夠一切見聞覺知,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見,身體有感覺、能夠 知道思想的,這一切根本的作用,本來無所不在,遍滿十方,本來是不變的。雖然有萬象的變化,它本體是不變的。「湛然常住。」「湛然」是形容,清清淨淨的, 隨時都在那裡。現象儘管有變化,它不動。那麼,所謂見性,這個覺性是不生不滅的。他說剛才你所講的是這個意思。先把佛上面講的,我們上禮拜一所討論的到這 裡為止,他把它歸納起來,這幾句話。

他說根據你所講的這個道理,那麼同印度過去所有的外道。印度很多宗教,婆羅門教,現在所謂印度教, (是)婆羅門教的演變起來。這各種的哲學的學派,所謂「先梵志」,是婆羅門教的一派;裟毗迦羅這一派(這是他們一個祖師爺的名字)所談冥諦,宇宙生命同我 們生命最後那一個是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什麼都看不見,那一個所謂「冥諦」,靜默的。這是婆羅門教一派所講的。這是一個,所謂叫做總名(中國翻譯)叫冥 諦。就是說什麼都沒有,一切都空完了,那個默然不動的,那個就是,就是道。他說,你所講的同他講的,一樣嘛。

還有,「及投灰等諸外道種」, 印度還有些外道,修苦行的,所謂「投灰」,不洗澡,不洗臉,而且把人搞得很髒。中國道家也有這一派,一輩子不洗澡,說洗了澡啊,是傷了元氣了,把元氣就弄 掉了。那麼印度也有這一派,「投灰外道」。那麼我當年在大陸,還真實看到一個修道家的,每一天還要跳到廁所裡洗澡,他說「道在屎溺」,這句話是莊子說的, 道在大便、尿裡頭,所以每天跳進去洗一趟澡,一天兩次。所以這個世界上的人類很有趣,各種各樣修道的法門。目的都追求一個道,所謂真諦,可是方法就產生了 千差萬別。所以這些,所謂「心外求法」,佛法講外道,指他們都在心外求法。他說你所講的那一個不生不滅的體性,同一般投灰外道他們所說的,他們怎麼講?他 們的理論,說有一個真我。我們這個身體我是假我,所以髒一點乾淨一點都不相干,這是外相。那個真我啊,是不垢不淨的。他說同那個真我,遍滿十方,那個真我 也叫做「大梵」,遍滿十方。現在譬如說瑜珈,修yoga 的,它的基本理論也如此:有一個真我,這個身體是假我,那個真我也是遍滿十方,無所不在。

他說佛啊,你所講的同他們這些所講的,「有何差別?」這樣看起來是一樣啊。你說這個東西也無所不在的啊,他說沒有什麼兩樣啊。這是第一點,第一個問題,他提出來,你所講的我們這個自性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同他們講的這個最高的哲學,他說沒有什麼兩樣。

第 二點,他說你老人家(講佛自己),也曾在楞伽山(楞伽山就是現在在錫蘭,在錫蘭島山頂上,講過一次說法,那麼記載下來,現在我們就叫做《楞伽經》,佛教裡 有一本《楞伽經》,是唯識宗、法相宗、禪宗最重要的。)他說你曾經也在楞伽山頂為大慧菩薩們敷演斯義,也講過這個道理,這個本心本性無所不在,常住不變 的。他說你當時在楞伽山上說《楞伽經》的時候,也講過這個道理。而且你講的,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們常常說這個生命是自然來的,由一個自然的體來的。那麼佛 說非自然,不是自然的,一切萬有現象變化是因緣所生。他說你也常說,批駁外道們說自然,不是自然來的,一切萬有是因緣所生。「非彼境界」,你講一切萬有的 構成是因緣所生,不是外道們所講的那個自然來的那個境界。那麼,這幾句話,是阿難引用佛在楞伽山上說《楞伽經》這個階段,要點。

「我今觀 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他說照剛才你講的話,講到這個本體問題,據我的瞭解,我們一切生命一切眾生, 本覺自性覺性自然,也是很自然的啊,無所不在啊,因此它是不生不滅的啊。只要不作顛倒妄想,所謂常住真心,現在就在這裡啊,「常住真心」。只要不作顛倒妄 想啊,那麼此心本來如此嘛,常住真心。

那麼這樣一來啊,好像同你老人家自己在楞伽山頂講的話又不同嘍?又不是因緣,又不是自然的,他說我越 搞越糊塗了!「雲何開示?」請你怎麼樣開解明白地告訴我們,使我們不走岔路,不要走到邪道上去。真正能夠明心見性,獲得自己的生命真實真心,得到「妙覺明 性」,使我們真正能夠見到真心,見到本心。那麼,三個問題。

現在佛的答話:【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

佛 說,我不是跟你兩個講得那麼清楚啊,「如是」這個樣子,很開明地明白指示給你。他說我講的話都是方便(方便是教育的方法),明白告訴你了,已經直接告訴你 了。他說你還是沒有懂。「惑為自然」,又生出懷疑,又牽扯到同其它外道哲學,這個宇宙生命是自然來的,你怎麼又有這個懷疑呢?

【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他說你假使認為宇宙萬有這個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代表一個什麼東西啊?自然是個名詞。他說,總有一個真正存在的一個功能、一個體。所謂「自」,現在經典上用中文這個「自」,它自己本身,有甄別、可以能夠分析、找得出來的,有一個自己來的、當然的本體的功能。【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你現在仔細自己研究研究(研究不要叫我們看外面),我們自己反省自己,眼睛張開能夠看見、思想能夠懂得一切,這個作用。他說,你觀察自己,這個非常玄妙、非常明白這個能見的自性中,「以何為自?」它的體在哪裡呢?你所謂自然這個「自」在哪裡來呢?

【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譬 如我們眼睛張開看東西,前面有光明才能看見了,這是要光明。假使沒有光明,我們也看見了,看見了黑暗。光明過去了就是黑暗,黑暗的反面就是光明。他說那麼 你說自然會看見,這個自然是在光明那裡來?還是在黑暗那一邊來?還是以空來的呢?還是以阻礙來的?四種:明、暗、空、塞,這四種。哪一方面來的?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假使說我們看到東西是靠光明看見,靠自然光明看見,那麼光明走了,黑暗來了,光明跑了,那麼這個本身看的功能屬於光明的,光明跑了,我們就看不見黑暗了。事實上黑暗我們還看得見,不是屬於物理自然來的,是我們自己的作用。

【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同樣的理由,假使以虛空為自然的自體,那麼障礙的時候我們就看不見障礙了。

【如是(像這樣)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同樣的理由,當我們看見黑暗的時候,你認為黑暗的本身是一個自然的功能,那麼黑暗跑了的時候光明來,我們怎麼樣又看到光明呢?

那麼這是反問阿難。阿難的答話:【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性,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阿 難說,對呀,阿難的問題本來在這裡嘛。他說現在你老人家講的,我們這個能見之性不是自然來的,「性非自然」,不是屬於物理的自然。那麼據我現在所瞭解的, 我們看東西是因緣所生。但是因緣生,看東西有東西、有虛空、有光明、有眼睛、有各個作用,很多的原因兜攏來,才看見一個東西,就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 「心猶未明」,但是,他說我心裡還不明白,所以再提出來問你老人家,「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所以我再請問你,既然不是自然,怎麼樣合於因緣所生 的道理呢?佛法本來講一切萬有是因緣所生,怎麼樣合於因緣的道理?

【佛言】佛就說了。【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佛 又在因緣上面跟阿難論辯,所謂論辯就是解剖分析給他聽。他說你所講的因緣,我們現在把它加一句話,他說你又執著了這個因緣的道理了。他說我現在問你,譬如 「汝今因見見性現前」,你張開眼睛看東西,就看到東西,譬如我們張開眼睛看這個本子上的字,就看見了。「因見見性現前」,那麼我們生命中能見的自性這個功 用就出來。他說你假使認為是因緣所生,「此見」這個能見之性啊,還是因為光明才能看見呢?還是因為黑暗才能看見?還是因為有空、有空間才能看見?還是因為 有阻礙才能看見?就是明、暗、空、塞四個方面。

【阿難!】佛又說了。【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譬如我們眼睛看東西,因為光明而看見。那黑暗來了,我們也看見黑暗啊。可見能見的不是屬於物理自然光明的作用哦,那個明暗是個現象,空(空間)同阻礙也是個現象,我們能見之性不屬於這個現象上。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所以由這個道理,不管是有空間的關係、阻礙的關係,同明暗的道理是一樣的。這一段我們比較講得快一點,因為我們中國一般人的個性,對於這個邏輯的論辯不大歡迎的。簡單明瞭,一看回來,都懂了。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同 上面一段是一樣,不過把明、暗、空、阻礙,分開來一層一層地講,道理是一個道理。他說你看我們這個能見之性,不屬於這個現象界的。「阿難,若緣空有,應不 見塞。」我們眼睛張開能夠看東西,因為前面有虛空有空間才看得見。那麼閉起來的時候,眼睛受了眼皮的阻礙,我們就看不見了。事實也看見啊,看見眼睛受了眼 皮的阻礙,前面是糊塗、黑暗的。「若緣塞有,應不見空」,那麼張開眼睛,同時又看到空了。可見空、塞,同我們見性沒有關係。「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 塞。」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這裡有個重要的問題 來了,佛的直說來了,直話直說來了。所以你應該瞭解,「如是」,這個推理下來,我們的本性,能夠看東西的、能夠起思想的,見聞覺知這個本體。「精覺妙 明」,這是形容詞,這個本心本性有這個功能,不是因緣來的,不是因緣所生的;也不是自然而來的。但是,因緣、自然是兩個名詞,你不要執著了。你說絕對不是 自然、也不是因緣,你又給名詞騙了。所以,「非不自然」,也不能講它不是自然。它本來自性功能本來是這個作用。「無非不非」,否定了一切,都不是,「無非 不非」。

那麼,你說那個能夠否定,也是你的思想出來的,這個東西也是主觀的作用,也不對,「無是非是」。換句話說,你說哪裡不對啊?哪裡都對。

現在一個結論,只有兩句重要話,包括上面七處征心、八還辨見,非常重要的來了,千萬記住哦。【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佛 在這裡直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都說完了。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現象界都不是它。所以阿難講了七處征心呢,心在內,不是;在外,不是;在中 間,也不是;在眼皮合攏來,也不是。佛說哪樣都不是。看光明也不是,黑暗也不是。你不要給佛瞞過去了,佛沒有騙你哦,都不是,執著了的都不是,阿難都在執 著,顛倒妄見。實際上啊,內外中間統統是,沒有哪樣不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叫不即不離。

因為宇宙萬象就是這個本體變出來的一個 投影。所以「是第二月,非是月影」,佛在前面都講過了。所以他的話處處都是直講的。佛說,我是實語者、不誑語者,所以明心見性的道理,他給你講的清清楚 楚。尤其這八個字,注意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它。那麼再回轉來說,妄想是不是它呢?「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妄想不是。不是呢,不是本體的功 能,它哪裡起得了妄想呢?也靠這個功能起來的。等於說,我們點一支蠟燭,點一個煤油燈點起來,有亮光、有黑煙,黑煙不是亮光,亮光絕不是黑煙。但是黑煙不 是油燃燒的功能、這個能源出來的嗎?也是它出來的。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佛給我們說完了,明明白白指給我們。

【汝今雲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他 說你啊,他講阿難,你怎麼搞的啊?他說你都被自己的思想觀念、學過的主觀成見,或者你是學宗教,或者你是學科學,或者你是學哲學,或者你是學什麼東西,先 學的那一套成見、主觀的觀念名詞,自己給自己騙了。他說你為什麼在這個中間,用心抓住自己的東西,「以諸世間戲論名相」,以世間一切的學問說明這個東西, 都是戲論,戲論都是笑話,都是說的笑話。「而得分別。」你拿那個笑話當真實。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他說等於拿這個手掌啊,拿這個手去抓這個虛空一樣,你怎麼樣抓也抓不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另一個說法,同一個道理。

所 以在這裡,我們插進來中國禪宗祖師一個故事,在禪宗最有名的。因為《楞嚴經》,大家素來把《楞伽》、《楞嚴》,尤其是學禪的人,所謂「《法華》《楞 嚴》」,一本《法華經》、一本《楞嚴經》,「抱本參禪」,離不開這兩本經典的。尤其是《楞伽經》。後來五祖、六祖他們兩位師徒,以《金剛經》,加上四本, 最重要的經典。

那麼我們曉得禪宗最有名的百丈禪師,唐代百丈禪師,中國的叢林,所謂禪宗,是百丈師徒所開創的。百丈禪師是馬祖的弟子,得法 的大弟子。不是我們這裡這位媽祖,這位媽祖是姓林的,不是姓馬,不是禪宗,這位媽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個禪宗的馬祖姓馬,他的法名(出家的名字)叫道 一禪師,四川人。那麼,是六祖下面非常有名的。百丈,所以講到禪宗啊,我們特別注意,統計下來,禪宗的大部分祖師啊,福建特別多,台灣、福建特別多。你像 百丈,是那麼了不起,影響一千多年的這一位大師,哪裡人啊?福州人,就是福建人。這位百丈禪師去跟馬祖參禪,很久了,做侍者、做小沙彌,師父上堂啊,他端 茶啦、拿毛巾啦,就跟在旁邊,叫小和尚的。那麼他當然參禪哦,那個時候參禪,並沒有什麼參話頭啊,就是怎麼樣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在哪裡?性在哪裡? 一切經典都是話頭,並不要另外有個話頭。那麼他跟馬祖很多年沒有悟道。

馬祖是在江西,江西所謂在中國的地區都作為南方,三江地帶,有名的, 所謂江南,江南包括了這三江的地帶。馬祖在江西有一天晚上啊,晚邊了,出去廟子外面散步一下,因為跟他的學生太多了,這些出家人、徒弟。百丈啊,侍者就跟 在後面。師父出去了跟著,算不定還拿著拐棍啊,要什麼用的東西都帶著。那麼我們可以想像:馬祖慢慢在前面散步,他就跟在後面走,一邊走一邊心理在參究這個 問題。

等一下馬祖走到水邊,看到一群野鴨飛過來了。野鴨你們在台灣海邊,大概中歷一帶、桃園一帶海邊上就看到了。在江西,我們浙江、江蘇都 蠻多的。野鴨,就是「滕王閣序」上所講: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個孤鶩,鶩就是野鴨子。那野鴨子啊,當然我們吃素的人不要談了,吃葷的人特別 好吃那個野鴨子,野鴨子晚上啊,有時候住在田邊哪、水邊呀,自然歇到。馬祖在前面走,有人過來,野鴨子就「噗——」這樣飛過去,一群「噗——」這樣就飛起 來了。馬祖就回頭看看這個百丈。不過如果我們要把它演成一個電視啊,百丈一定低個頭,很專心在想一個問題,比方:「怎麼樣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馬祖看 到他那個樣子,他就問他:哎,這是什麼啊?飛過去了那個。這個百丈大概看到師父那麼一問啊,心裡頭正想「怎麼樣是離一切相……」這個師父莫名其妙,野鴨子 他都不知道啊?他問他「這是什麼啊?」百丈說:「野鴨子。」「到哪裡去了?」他說:「飛過去了嘛。」這一句話答得很不禮貌,野鴨子嘛,飛過去了,這你還要 多問。

那麼他講了這一句話以後啊,百丈這個當老師的就拿這兩個指頭把他鼻子一轉過來一夾住,這個鼻子這樣抓住,你們自己試試看!一扭。以前 老師們處罰學生常常這樣,再不然就拿這個在頭上一敲:怎麼那麼笨,所以經常吃這個* 了。他就這樣把這個指頭啊,把他鼻子一扭。他本來問「這是什麼啊?」 「野鴨子。」他就把他鼻子一扭。這一扭啊,鼻子連頭都歪過來,「哎喲。」好痛哦,就叫了,硬是好痛。馬祖就放掉了,他說你怎麼不說飛過去了呢?你懂了吧? 鼻子一扭。他先問他,這是什麼啊?「野鴨子。」哪裡去了?「飛過去了。」大概這個態度有一點:飛過去了嘛。好像老師很囉嗦,飛過去了還要問。所以他把鼻子 一扭。一扭了以後,「哎喲。」他就放掉了,他說你怎麼不說飛過去了呢?

百丈回頭就跑,跑到房間裡來了,跑到那裡大哭。那麼這些師兄弟就跑攏 來了:師弟啊,怎麼搞的啊?想家啦?想回福建哪?想回去看媽啊?就是像我們同學們,用功用得不好就想回家去看看媽媽去了。「不是想家。」那是什麼啊?他說 「你去問師父。」這些師兄弟們就跑來問馬祖,說百丈怎麼剛才跑到房間裡呢,大哭哎,什麼事啊?馬祖說:他會了。就是他悟道了。所以我們大家回去夜裡多扭幾 下,一扭就悟道。他會了,他悟了。那麼這些同學都「啊,悟道了。」大家又跑回來,說師父我們問了,你哭個什麼啊?師父講你會啦。百丈就哈哈大笑。所以同學 們又怪他了,說你這是神經了,一下哭、一下笑,什麼意思啊?他說這個意思很簡單啊,剛才哭,現在笑嘛。就是那麼一回事。所以有名的百丈悟道的公案,「野鴨 子飛過去了。」

到了第二天他還是做侍者哦,馬祖上堂說法,等於說要上來講《楞嚴經》。那麼過去那個大叢林,他們師徒興的,當時改革是佛教革 命,本來佛教是出家人不准種菜、不准種地,到處化緣;也不准大家住在一起。他兩師徒不管,就蓋大叢林,大家共修在一起,可以種地,自謀生產,不靠化緣。所 以當時很痛苦哦,大家罵他們是破戒比丘,都在罵他。他兩師徒不管。所以他變成一個共修的大叢林。

那麼他上堂說法,等於皇帝上殿一樣。你們沒 有看過叢林,那個說法堂很高啊,和尚說法的那個座位,就是皇帝上來朝見一樣,大和尚出來說法,那威風大得很啊。要人到方丈裡頭請,請了以後大和尚出來了, 上堂說法,前面一個小和尚端著一個茶盤,裡頭還放著個香爐,檀香燒的香煙繚繞;這邊還有個和尚拿著拂塵,馬尾做的;這一邊還拿著錫杖;這一邊……哦,大家 一排喲,兩邊一二十個,慢慢把他擁護出來,然後登台坐在上面。前面還有個簾子,一個維摩龕一樣,前面一個簾子,侍者把簾子拉起來,看到他很端莊坐在那裡。 大家都磕頭膜拜,他再開口說法。說法不講經哦,隨便他怎麼說,罵人也可以,什麼也可以,這叫開堂說法。說法不是講經,所以叢林下說法有說法堂,講經有講經 堂,課堂是講經的,那是兩樣。

他第二天出來說法,百丈還是做侍者哦。把簾子一拉上去,師父已經坐好。還沒有開口呢,馬祖準備:「今天——」 「今天」還沒有講出來,嘴巴動了一下,百丈「呯」把簾子就放下了,這個好不禮貌。把簾子一拉,師父要開口了,他「呯!」把簾子放下。表示電影閉幕了,已經 說完啦,馬祖只好穿個鞋子也下座了。也沒有說,也沒有罵他。

回到自己方丈,馬祖就打個盤坐在禪床上一坐,百丈這個侍者他就過來站在旁邊。這 個中間還有些過節,我們大概講。後來啊,馬祖看看他,又看看旁邊那個牆角里頭和尚用那個拂塵,那個拂塵我們唱戲也看到,掛的很長的馬尾巴的那個毛做的拂 塵,馬祖看了這個東西一下。百丈就把這個拂塵拿起來。這個不是開玩笑的哦,這裡都是傳法哦,所以禪宗在這個地方不用言語文字了。百丈就懂了,把這個拂塵一 拿起來,說:「即此用,離此用。」馬祖(師父)就是那麼看那個東西一下,哎,他就懂了,跑過去把拂塵在師父前面一拿:「即此用,離此用。」

馬 祖呢,在古代的語錄上記載啊,就給他振威一喝,這四個字要注意,「振威一喝」。「振威」兩個字。因為馬祖的相貌啊,馬祖畫的像這個是真像,不是假的,所以 歷史上記載他很威嚴,相貌如帝王,威風很大啊。「振威」,那個眼睛一瞪,大叫一聲,就是喝他一下。百丈又把這個拂塵放回去。等他把拂塵一放回去了,馬祖就 說:「即此用,離此用。」這麼一段。這叫做禪宗。

你們學禪宗的所謂參公案,所謂公案,就是故事。百丈禪師怎麼悟道這個故事,這個歷史的故 事。所以後來到了百丈禪師出來說法的時候了不起了,那下面的黃檗啊、臨濟啊,那是禪宗鼎盛的時候啊。我們上面這個「百丈清規」就是他所建立的。那麼,他常 常告訴後輩的弟子們,他說我當時給馬祖這樣振威一喝啊,「三日耳聾。」三天耳朵都聽不見聲音了。並不是他聲音大把他耳朵真的震聾了。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他一拿起拂塵,這一點我可以給你們講了,免得你們去參了,你們也不會去參。拂塵拿起來;他悟了道了,悟了道還修不修啊?再說啊!給你們講明白一點。野鴨子 飛過去了,對不對?野鴨子是飛過去了。我們現在上課到現在,講的《楞嚴經》都是野鴨子,你們還有沒有?哪一句還記到的啊?——飛過去了。都空了嘛!一切現 象過來,都是飛過去。

所以他就把他鼻子一扭,「哎喲。」這是真痛哦,他馬上放了,他說你怎麼不講飛過去了?你說痛過了,是不是飛過去了?舒 服過了呢?也飛過去了。高興過了,飛過去了;痛苦過了,飛過去了。那一個知道喜怒哀樂、知道痛苦、知道飛過去了那個沒有動過哦。所以他悟道了,回去大哭, 高興的哭。所以師兄弟們問他,你為什麼哭啊?「你去問師父。」他也很調皮,他也不好講我懂了,自吹自擂也不幹。師父告訴他,「他懂了。」他就哈哈大笑。師 兄弟們問他,你怎麼剛才哭現在笑呢?他說對呀,剛才哭,現在笑。沒有錯嘛,是剛才哭、現在笑,都飛過去了嘛。但飛過去了,還修不修呢?所以他也在逗師父 了,他也不請問師父,不像阿難問佛一樣,一點一點問。禪宗歸禪宗之徒,不問了,等到師父上台了:你還說個什麼法啊?!就「呯」把它放下了。假使是平常,他 要挨揍哦,那不得了哦。這一下他會了,這兩個在打機鋒,所以他也不罵他,回來師父在打坐。

他心裡還不穩當哦,不曉得這一下做對了沒有哦,所 以站在師父前面看著師父。那麼師父看看他,就眼睛歪過來看看那個拂塵。不能說沒有錯哦,這種做法不對哦,他也懂了,拿起拂塵,拂塵是打灰塵的啊。「錯 了。」即此用,離此用。那麼馬祖就喝他一下:「沒有對。」沒有對,他就歸還原位。歸還原位,馬祖告訴他,還是他那兩句話:「即此用,離此用啊。」離一切 相,即一切法。這個道理。

那麼,我們現在拿這一段公案說明這個事情,大家比較有味道一點。一切用,一切法。那麼你知道了「離一切相,即一切 法」,修行不修行呢?更要修行。所以即此用,離此用,執著了一點都不對。上面七處征心、八還辨見,那麼辨了半天,所以佛說阿難這樣不對、那樣不對。因為阿 難認為這個是道吧?那個是道吧?他說都是顛倒妄見。顛倒妄見一拿掉了,就對了。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那麼我們現在再繼續下去。

【阿難白佛言(向佛講):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阿 難又問,他說你剛才講的,我們能見之性既然不屬於因緣,那麼你平常為什麼同一般比丘們說法、出家人說法,你說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你說眼睛能夠看東西,必須 要有空間、有距離才能看,必須要光明才能看,必須要心動才能看,必須要眼根才能看。只講四緣,這是這裡講的。在法相唯識上嚴格地講,眼睛看東西是九個因 緣,才能看東西,缺一不可。耳朵聽聲音只要八個因緣。眼睛必須要光明、有距離、有眼睛,眼睛壞了也不能看哦,還有視覺神經,種種作用,九個因緣。耳朵聽聲 音並不需要光明了,但是要空間,要空;沒有空,耳朵也聽不見。所以有九個因緣、八個因緣的差別。那麼在這裡只講四緣。

他說你平常跟一些比丘們講,眼睛看東西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剛剛你也說不是那個因緣的道理。這是什麼道理啊?

佛說阿難啊,【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啊!他說我講因緣沒有錯啊,是講世間萬有現象的構成,世間一切作用,都靠因緣而生。一切的有法、一切有,都靠因緣而生。「第一義」,就是哲學所講形而上的道體,這個就不是因緣來的了。所以我講的因緣法是世間法,非第一義。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他說阿難你還沒有懂啊,我現在再問你。就憑世間一般人,都說我能夠看見,我問你,「雲何名見?」怎麼樣叫做看見?「雲何不見?」怎麼樣叫做看不見?

【阿難言。(阿難答覆,)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說,世間人看見東西是太陽的光、月亮星星的光,或者是電燈的燈光。因為有這三種光明的關係,就看到一切現象,就叫做看見了。假使沒有光明呢,就叫做看不見了。他說這很簡單,這是阿難的答話。

佛說,【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他 說假使照世間的觀念,沒有光明的時候就叫做看不見,他說這是世間人的粗心大意。沒有光明的時候也看見,看見什麼?看見了黑暗,他不能叫看不見。假使對於黑 暗的境界裡,就叫它看不見呢,那麼黑暗境界只是沒有光明,我們眼睛還是看見哪,看見什麼?看見前面都是黑暗,還是叫做看見。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他說假使在黑暗中間,沒有光明,我們隨便就叫它看不見。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在光明中,看見一件東西,但是看不見一個東西哦——看不見黑暗。他說那也可以叫做看不見嗎?這個是不對的啊。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所 以照世間人習慣,粗心大意,只是把光明來叫做看見,黑暗就叫做看不見。「如是二相」,光明跟黑暗兩個現象,「俱名不見」,那麼我們也可以講,黑暗的時候看 不見光明,光明的時候看不見黑暗,隨便籠統地叫做看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所以只有光明跟黑暗兩個現象彼此的變化。我們看見光 明、看見黑暗,這個見性的作用沒有變動過。這是這個道理。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所以(如是)由這個道理你要知道,「二俱名見」,當我們在黑暗裡頭,看見黑暗,在光明裡頭看見光明。他說在這兩個現象裡頭,我們那個見性都叫做看見,不能叫做看不見。

【是故阿難,】由這個道理,阿難你要知道。【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所 以由這個道理,你就要瞭解,當我們看見光明的時候,光明是個現象哦,我們能看見那個東西不在光明上面。「見明之時,見非是明。」那個能見光明的,並不在光 明上面。「見暗之時,見非是暗。」當我們把燈都關了,夜裡看到黑暗的時候,我們能見暗的,不在黑暗的上面。同樣的道理,看見虛空的時候,我們能見虛空的那 個能見,不在虛空上面。當我們受了阻礙,受了牆壁的阻礙,或者手掌把眼睛蒙到看不見的時候,我們那個手掌蒙到看不見,我們還是看見了,看見我們現在看不 見,所以也不在那個阻礙的上面。這個道理你懂了,「四義成就。」明、暗、空、塞,因緣所生的,同能見之性沒有關係。下面重要的來了,最重要的要你們記住, 要背得來,就受用不盡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現在更重要的來了。【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叫我的外婆啊,見啊、見啊、見,我的媽都不夠,他不曉得講些什麼。這四句除非當成咒語念,當成止血咒也可以,流血流出來,你把它畫一個符,再念一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個血就止掉了,哈哈,這個是講些什麼東西呢?

注 意喲,你要明心見性啊——他說阿難啊,你現在懂了沒有?「汝復應知」,你現在應該知道。「見見之時」,第一個「見」,見道的見。「見見之時」,當我們見道 的時候,見到現在所見的那個後面、那個本性——明心。換句話說,明心見性的時候,那個見道這個見,「見非是見。」不是眼睛看見這個見哦,所以你們注意喲, 打坐起來有一點亮光了,閉著眼睛,看到一點亮光了,看了道家的書,圓陀陀、光灼灼,哎呦,這是本性。

道家有些書上說的,打坐看到亮光了, 「圓陀陀、光灼灼」,形容詞,然後一般學道的人,打起坐來看到眼睛啊、眼角膜啦,或者眼睛發炎啦、肝經發炎了,看到一個亮光來,腦神經發炎,「哎喲,見道 了,你看,發亮,發亮,圓陀陀,光灼灼。」那是相啊,那是你心裡頭起見的作用了。那不是見性耶。「見見之時」,當你見道的時候,「見非是見。」那個見道的 能見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這個所見的見耶。那麼見道的時候、明心見性的時候,能見的見有個見嗎?那個能見的見,能所雙亡,所見的現象一切皆空了,沒有了, 能見的作用也不動了。「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啊,那個能見的本能所達不到的。換句話就叫做,能見所見是能所雙亡。

所以見性、明心見性,你說我見道了,見到空空洞洞,哦喲我見道了,見到法界自在喲,圓融法界喲。我不是眼睛看到,是心見到的也不對哦,心見就是能見哦。

名 詞,這個理論,都無實義,沒有真正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東西有一個境界就不是了。所以我們學佛做功夫的,要想明心見性,千萬記住哦,今天有幾句《楞嚴經》的 要點哦,不要白聽了,要背來哦,青年同學們。像我們學佛啊,老實告訴你,比你們年輕多了,二十一二歲,這些要緊的地方都背來了。現在老了,想都不要想,一 講到就背出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就要背來。那麼你用工夫啊,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止觀也好,修 密宗也好,顯教……到哪個境界自己就清楚了,就不是者,不要被他騙了。什麼叫做魔境界來也不怕了,佛境界來也不喜歡了。因為真見道的時候,「見見之時,見 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啊,放下的更要放下。

所以,百丈拿起這個拂子,「即此用,離此用。」馬祖就給他「喝。」他就趕快放下了。振威一喝,一放下了,他就告訴他:「即此用,離此用。」見不能及,不能抓一個東西。

因此佛說,【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所 以在這個道理上,他說你怎麼樣還迷糊啊?還在那裡講什麼因緣生法;還在講自然的道理;還是講因緣和合才生出一切。他說這個不是第一義啊,第一義講見道,最 高的境界是一切相皆離。所以我們念的《心經》,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是「是諸法空相」,一切空啊,「是諸法空相」,一切相空完了。你有個清淨、有個光明、 有個自在,還是相嘛。所以是「諸法空相」,真得到諸法空相以後嘛,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一路無到底,「無智 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是大乘菩薩道。《楞嚴經》也是這樣告訴你啊,所以他告訴你不要執著因緣與自然。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他說你們啊,一班跟我學的聲聞眾,依到我的嘴巴上在轉,依到佛的嘴巴在轉,聞聲而入道,永遠不能通達自性本來清淨的這個實相般若。實相無相,本來無相。這是第一義。

他 說你們不能瞭解這個大乘的義理,所以我現在嚴重地教誨你,你要好好去思惟哦。思惟就是禪,就是禪那,叫思惟修,你要仔細去研究。不要「哎呀,反正我沒有用 啦,參不通了,我再用功也沒有用了!」不精進,容易退悔,就不行哦!「無得疲怠」,不要放逸,不要懶惰。大道、妙菩提路,只要一味地精進,總有成就處。他 是勉勵阿難的話。這一段。

那麼這個講完了,阿難開悟沒有呢?阿難到底難,蠻困難的,阿難又來了。我們翻過來,九十七頁。

阿難聽到這裡,【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 難同我們一樣,聽了佛的話,他又提出來說,他說佛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現在你替我們大慈大悲講了那麼久,講了因緣也不是,自然也不是,和合所生因緣 道理不對,不和合也不對。他說老實講我聽了心裡頭沒有開悟耶。阿難講的很老實,他說我沒有開悟耶。最後尤其聽到你什麼見啊見啊、不見啊、又見哪,他說我今 更聞見見非見,見道的時候、明心見性的時候是沒有可見的,那我還學個什麼啊!換句話他早應該去留頭髮去了,他說我何必跟你出家呢。他說你來一個什麼「見見 非見」,「重增迷悶。」他說越來越糊塗。他說你使我越來越糊塗,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施大慧目」,把我們智慧的眼睛打開。「開示我等覺心明淨」,怎麼 樣能夠明心見性。講到這裡他自己也很痛苦,怎麼那麼笨啊!所以話講完了,他又站在那裡「悲淚頂禮」,一邊哭一邊磕頭,他說你再慈悲講一講,我在這裡等著 聽。

【爾時世尊(這個時候)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陀羅尼是密宗經常用的,總持法門,翻譯的意思「陀羅尼」,總綱要,「大陀羅尼」,大的大綱要、要點。所以有些咒語也叫做陀羅尼,這一切大綱要。佛要講一個大綱要了。這個大綱要是什麼東西?我們要注意。

【諸三摩提妙修行路。】這 個我們要特別注意了。一切修行的法門,最高的三昧、這個境界,最妙的修行的道路。現在不講明心見性嘍,講我們怎麼樣修行。修行跟明心見性,修行是有為法, 有所為,要去做功夫的哦。上面七處征心、八還辨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那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哦,不修而修,頓悟法門。現在講 漸修法門。漸修到了就會頓悟了。他說現在要講一個「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佛同阿難講,)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注 意喲,修止觀哦,這是大乘的止觀。佛告訴阿難,他說你呀。阿難是多聞第一,所謂我們中國文化裡頭就叫博聞強記,學問淵博得很。阿難頭腦好得很,佛講的什麼 他都記得,淵博得很。換一句話記憶力特別強,悟力並不那麼高。有人,我們普通教育也知道,有些學生啊,悟性特別高,一講什麼,還沒有講完,他已經懂得了。 你說「有沒有水啊?」「哦,老師啊,你要喝茶啊?」他就那麼聰明。有時候說:「要不要水啊?」「水有啊,我們這裡自來水素來沒有斷。」然後講了半天,說我 要喝茶,「哦,老師要喝茶,那我再去買茶葉吧。」那……有些人是這個樣子啊。阿難是博聞強記,佛說「但益多聞」,多聞也有個難處,修行有兩個障礙,所知越 多啊,障礙越大。道理懂得越多了,方法懂得越多了,修行越困難。

所以我常說,真的修行人兩種人,一個大字不認識,也不問道理,信就得救, 「阿彌陀佛」,好了,他就成功了。要麼絕頂聰明,「見非是見,見不能及。」乾脆就不見了,「野鴨子飛過去了」,那也行。可是飛過去了又想把它抓回來,抓也 抓不回來,半吊子的都很可憐。所以越學得多了,成道越難,佛也講這個道理。「汝雖強記,但益多聞。」

「於奢摩他微密觀照。」你對於修止觀、修止這一條路,尤其是修心地法門修止的,這個最微細、最奧秘,如何起觀照法門,「心猶未了。」他說你心不知道,我現在要告訴你。

【汝今諦聽,吾今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他當時同阿難講,你現在仔細聽,我為你分別的、一點一點慢慢來,分析給你聽。他說我不是光為你哦,也流傳後代,使將來修道的人,一般有漏眾生,能夠大徹大悟,得菩提道大果。這是佛說的,這是佛要講這個法門了。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注 意喲,還在明心見性這個見的作用。我們不要忘記了,因為我們現在重述佛的話,時間過的久。如果我們大家有阿難的頭腦一點點哪,應該還記得佛在說明心見性以 前做了這個表示,他說你們看,這樣……他說大家看到我的手啊!大家說看到了。你說現在,這個手你說哪個是正的啊?哪個是倒的啊?阿難的答覆說:依世間一般 人的觀念,這樣叫做正的,這樣叫做倒的。佛沒有說哪一樣是正、哪一樣是倒哦,佛只說世間一切人都在顛倒。本來是這個手,你說究竟哪一樣叫正的,哪一樣叫倒 的?人為的觀念嘛。我們躺在地下的人,一定說這個手是正的;啊呀這樣倒起來了。究竟哪個是正哪個是倒?一切眾生都是顛倒妄見。去掉了顛倒妄見了,不顛倒, 就得正見,就成佛了。

那麼佛在前面拿手表達了以後,然後講一切都是顛倒妄見,都是你的主觀成見擋住了,不能成佛。佛講了一個空,你又抓一個 空;講一個清淨,你又抓一個清淨;講一個菩提,你又抓到「鼻涕」; 講一個波羅蜜,你又抓到「菠蘿」, 講一個菠蘿,你又抓到那個菠菜;抓一個真如,你又「粉蒸」真如去了。他講一個名詞,你抓一樣。眾生,世間人,講一個道,抓一個「道」;說有一個外教講一個 上帝,就抓一個上帝,那個上帝哦喲,又可以這個樣子、那個樣子……那都是代名詞,顛倒妄見。所以不能見道,自己被顛倒妄見困住了。佛說有個三摩提,就講一 個「四摩提」了。現在,佛又退而求第二義。他說所以啊,你因此不但不能悟道,你得定得止都不能得。為什麼呢?他說都因為顛倒妄見。

佛說,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兩種)顛倒,分別(心所生的)見妄。」見,就是觀念上、見地上、觀點上所產生的,虛妄分別。「當處發生,當業輪轉。」怎 麼講呢這八個字?在你本身在那個地方動機、出發點,就在那個上面受果報。「當處發生,當業輪轉。」就在它轉動、被業力所轉去了。當你在那個地方一動念,著 在某一點,你就某一點困擾了。當我們一個人說,「哎呀,那個東西,今天想看電影了。」哎呀想的要命啊,這個電影不看哪,夜裡都睡不著覺,一個禮拜以後都在 後悔。「當處發生,當業輪轉。」真的看了電影以後啊,那才上當了,那一次哎呀我不去看就好了。就是當處發生、當業輪轉。我舉看電影這個例子,隨便舉了。任 何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你自己認為怎麼樣才對,自己被它轉。誰困擾你呢?沒有人困擾你。都是你自己。

那麼,現在佛分析,哪兩種妄見呢?【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第 一個,一切眾生個別業力,譬如我們,我們都是人,我們人都受人的果報。譬如今天我們都是台北人,下一場雨,大家涼快了,這是我們同業,共同的業力。但是 啊,有人還覺得還不夠涼快,還流汗呢。有人體質弱一點,要加衣服了。那個是別業,業力。業從哪裡來啊?業由心造。所以病從哪裡來?病由業生。輪迴果報。病 由業生,業從哪裡來?業由心造。所以要找到明心見性,找到本來,心空業也空,就可以轉業了,就轉這個輪迴,就把它倒轉來轉了。倒轉輪迴,就倒駕慈航,就成 菩提妙道了。所以他說業分兩種,別業妄見、同分妄見。你們學唯識的知道,別業妄見,異熟果;同分妄見是等流果。這兩種妄見。

那麼佛說了,【雲何名為別業妄見?】個別的業力不同,所產生的虛妄,自己妄見、虛妄觀念,自己的妄想。

【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迭。】他 比方,世間人眼睛生了病了,得了角膜炎眼睛發紅了,那麼,厲害了,眼睛發炎了,眼睛看到夜裡的燈光,光上都有圓圈。眼睛有病了,這個燈光並沒有圓圈,但是 因為眼睛有病,看到燈光才有圓圈。乃至有顏色,看到燈光上面有彩色,紅、黃、藍、白的,其實燈光沒有彩色,是眼睛的病態,反影。

【於意雲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他說我問你,有病的眼睛看燈光上面,有彩色有圓圈,你的意思怎麼樣?夜裡看這個燈光有這種現象,還是燈光出了毛病呢?還是我們自己的眼睛能看見的這個作用出了毛病呢?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他說,你假使說是燈光本有這個顏色的,是燈光的病態。那麼,我們眼睛沒有角膜炎、沒有發炎的人啊,何不同見呢?他就看這個燈光很正常啊,並沒有圓圈,也並沒有彩色。為什麼這個燈光上的圓影,只有有病眼的人才看得見呢?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假 使你認為這個是我們能見的那個作用出了毛病,「見已成色」,那麼,這個能見的東西已經構成了有彩色有圓圈了。那麼,「則彼眚人(一個眼病)見圓影者,名為 何等?」那個眼病的再看到圓影,是什麼東西呢?這個意思,這一段大家覺得搞得難懂一點了。「若是見色,見已成色。」能見的、所見的這個東西,已經變成色相 了、光影了,那麼,有病眼的人,這個光影是病眼來的,並不是這個能見來的。就是這個道理。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他說假使認為燈光上那個幻影、圓影,離開燈光,它本身是存在的。那麼好了,不要燈光,隨便看桌子上啊、看椅子上啊,都有這個幻影出來嘍?事實上沒有。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雲何眚人目見圓影?】他說,假使離開了我們眼睛能見所見作用,另外有個幻影,應該不是眼睛看得見。它本身像一個茶杯一樣,它本身永遠存在的,那個幻影應該存在的。其實幻影不存在,只有有病眼睛的人才看得到,叫做幻覺。

【是故當知】,所以你要知道,【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對方,物理世界這個光明,是燈發出來的,那個色相是這個燈光發出來的,我們看了這個光,反影過來,產生了一個反影,有個幻影的影像,是眼睛生病了。「見病為影。」

【影見俱眚,見眚非病。】那 個幻影,幻想的,譬如一個神經病了,看到鬼、看到什麼,他看到是……他腦子有了問題,才看到這個景象。「影見俱眚。」那麼因為腦子有了問題看到這個幻影, 那個幻影存在,更加引起這個神經問題了,它兩個都是病態。「見眚非病。」可是就是神經病的人,背後有一個不病的。他那個能想能知的那個沒有病。可惜精神病 的人他自己好不了,他沒有回轉來找自己那一個沒有病的。他只跟現象跑了,沒有找自己那個。「哎呀,我不舒服啊。」不舒服是感覺,那一個能感覺的那個沒有不 舒服的。

所以,【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所以不應該說是燈光看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所 以,他說你不應該說,看見幻影,或者屬於燈光,或者屬於我們這個眼睛的那個能見的作用;也不能夠說是燈啊、或者是見啊、能見的本性啊。他說等於這個幻影是 第二月,「非體非影。」幻影就是幻影,不是本體上出來。你說沒有啊,但是也靠本體,也靠那個本身的起了一個病態的功能,才有這個幻影。

【何以故?】什麼理由呢?【第二之觀,捏所成故。】一 切幻影,幻影,注意喲!譬如我們人的幻想,幻想靠在你的思想過去有這個影像,才出來一個幻想。所以幻想是第二月,還是靠你那個本質來的。因為你意識上面聽 過有鬼,才有鬼。外國人那個鬼跟中國人那個鬼兩樣,他那個意識從小的教育,他所熏習的影像就兩樣。所以這個第二月影是兩樣的。所以,一切的幻影,所以你打 坐起來,哎呀,我的境界、我的工夫,也是你的第二月。因為你學了那一個法門,受了那一個主觀的影響,就在意識的影像出現這個作用。「捏所成故。」等於我們 把眼睛拚命地揉,揉一陣,眼睛張開就看到眼睛前面有一點一點,這個是自己造出來的。我們心理狀態也是這樣。

所以【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所以有智慧的人永遠不會認為,所有的幻相,你說它是真的嗎?它是假的。但是你認為幻想是假的,也錯嘍。哎,它也是因為你本身的影像裡頭所變化出來的。所以呀,他說「諸有智者」,不要講這個捏出來這個影像「是形、非形,離見、非見」,離開了這個幻像以外,另外有一個別見。【此亦如是】,這個道理也是這樣。這是講別業的妄見。

【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所 以啊,他說,剛才舉這個例子、比方,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眼睛有病,看一切,等於我們戴一個有色的眼鏡,看一切東西都會變色了。這個變色了的,你不能夠說這 個變色是燈光變的,或者是眼睛變的。這個中間這個差別啊,那個能見、能看、能變的,始終沒有動過,我們沒有錯啊,時間來不及了,他就講等於我們眼睛有病所 看的影像、觀點都不同。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理,我們的智慧程度有差別,也是心理的病態,智慧的病態,各人的病態不同,觀念思想差別就不同了,這個屬於別 業妄見的範圍之一,還沒有完,時間到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