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十二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們《楞嚴經》上次講到「八還辨見」。能見的、看得見的這個見,我們眼睛能夠看得見的這個作用、它的性質。那麼,最重 要的幾句話,八還:明暗、通塞、分別、虛空等等,都有所來源的。每個來源找到了以後,我們生命中自己有個東西,還不掉、無所歸的,就在這個本位上。這個道 理,佛跟阿難辯論得很清楚了。那麼後世都習慣性認為「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就是明心見性最重要的關鍵。可是有一個搞錯了,把現在佛說的眼睛看見、能見的這 個性質,當成見道證得菩提那個見。這個中間有個關鍵的,上一次我們也沒有說明,留到現在大家要注意的。現在阿難再提出來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原文在七十四 頁,接下就是七十四頁本文: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我們表面上看這個文字, 好像看到阿難尊者比我們都還要笨,佛說了那麼多了,他還有問題。但是你仔細研究他的問題,是問得非常正確的。那麼這個文字上告訴我們,阿難對佛說,我現在 雖然認識了,「此」這個,我們眼睛能夠看東西這個見性、能夠看的這個作用,「無還」,沒有地方可以歸還,只有歸還給我自己,所以我們自己能夠抬起來看見 的。 

那麼這個道理他說我認識了,認識「見性無還」。但是,(下面就是有個「但是」了,)「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他說我眼睛張開能夠看見、 閉到也能夠看見、看到自己裡頭空洞的,這個當然屬於我自己了,他說這個道理我知道了。「雲何得知」,現在我怎麼樣可以瞭解、自己知道「是我真性」,我這個 生命的本來,我生從哪裡來?這個是生來以後才有的啊!那個真正的能夠見性、那個基本的功能在哪裡?換句話說,我們父母沒有生我以前,我怎麼來的?這個宇宙 是哪一天開始的?人類幾時才有人?幾時才有東西?這個「見性」,如何得知是我真性?

所以,這個「見性」同這個「真性」,因為中國的文字上都是「性」、都是「心」,看了兩個字認為認得了——這兩個觀念不同。他上面所講的「見性」是眼睛看見東西的那個作用的「見性」。現在講的「真性」,宇宙萬有生命根本的那個真性。是這個道理。

【佛告阿難】,佛的答話了,【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娑婆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這 幾點,佛提的問他,他說我現在告訴你,他說像你,「今汝未得無漏清淨」,你沒有證果,沒有證到無漏果、阿羅漢果。無漏清淨是證果的境界,小乘極果這個境 界,一無滲漏、一無缺點了,圓滿了,周詳了,清淨圓滿,他說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換句話,你沒有功力、見地,智慧上功夫上都沒有到。但是,「承佛神力」, 因為他跟在佛的旁邊,他說以我神通的功力加持你,可以看到初禪的境界。

初禪是修禪定大小乘基本的見地,所謂初禪境界,系心一緣,「離生喜 樂」,這是講心理上那個境界。一切精神不散亂、專一了,又不昏沉、又不散亂,有出離之感、跳出物理世界的感覺,生理發生無比的快感、快樂;心理上是一心不 亂的,有無比的喜悅,這是功夫的境界,初禪。這裡講的初禪是初禪的果位,初禪天果是欲界天,這個天人境界比我們人高。比如說太陽、月球、其它星球四天王 天,這些超過我們這個地球以外的其它星球世界,如果這個人得了初禪天的果位、定境,都看得見。我們很簡單,坐在這裡,尤其戴了近視眼鏡,沒有眼鏡,書本都 看不見的。得了初禪天的境界,可以看到超越太陽、月亮、外星球的境界。不需要那麼閉眼,也不需要這個樣子才看見(師示範),他在禪定境界上自然就看見了。 不是這個肉眼,但是也離不開這個肉眼的作用,自然的。那個說有些人有眼通,要這樣看,或者這樣看(師示範),那都不是。是很自然的,這個初禪天境界。

現 在佛告訴阿難,他說你現在沒有達到禪定的果位,因為我的神通力量加持你(加持,加上去、加工;持,使他的功力增強。)那麼你可以看到初禪天的境界。這是講 阿難本人,講眼睛的作用,這個眼睛看到了,「得無障礙」,他說我幫助你,你可以看到初禪天沒有障礙。等於我們坐在這裡打開電視機,可以看到「華視台」、 「台視台」裡頭搞些什麼,但是靠電視機幫忙的,電視機對我們的加持,我們才看見。他是講阿難。

「而阿那律見娑婆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可 是佛有個弟子叫阿那律,眼睛瞎了,那麼佛叫他修天眼通。天眼通比受加持的初禪天境界還要高,他說你看阿那律(當然現場還都那裡),像他眼睛看不見,肉眼看 不見了。所以阿那律有一天衣服破了要縫衣服,線穿不進去,眼睛看不見,他就在那裡叫,他說哪一位同學幫幫忙啊,幫忙我穿個針線,我好補衣服。沒有人答應, 大家都入定了。佛聽到了,下座了,趕緊來幫他穿上。他(阿那律)不知道他說「是哪一位啊?謝謝你。」佛說是我。他說世尊啊,佛啊,你怎麼樣……你老人家聽 到我穿針線,還要來?他說你不要管嘛,各人培各人的功德。他說你都成了佛還要做功德啊?他(佛)說做功德啊,「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永遠沒有停止的事。 所以誰都應該幫人忙的,不要認為我是爸爸,不幫兒子的忙;不要認為丈夫不幫太太的忙,沒有這回事。佛所謂大慈悲。

那麼這個道理就是說阿那律 有天眼通,但是你注意喲,他這個肉眼還是照樣看不見,天眼通不是這個地方。所以現在有些人,「唔,他有天眼通。」我說眼睛發紅對不對?那是眼睛充血了,有 神經病。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天眼通不是這個眼睛,當然也離不開看見這個功能。他說譬如阿那律他看整個的娑婆世界,如「掌中」手掌心裡看一個橄欖一樣。 庵摩羅果不是橄欖,但是橄欖一樣大,台灣有,就是叫「余甘子」,是庵摩羅果。他看整個世界好像我們手掌心裡看一個鈕扣那麼清楚,可見阿那律天眼通比禪定初 禪的境界這個看的功能(不能講「視野」了,視野是指這個肉眼的。就是看的功能,)比這個還要大。這兩個,阿難跟阿那律都是小乘的境界。

第三 個,「諸菩薩等」,他說那些大乘道的大菩薩們,他不只看一個世界,看百個、千個世界,乃至看十方虛空,東西南北四個角、上下,十方虛空,一切佛的境界, 「窮盡微塵」,都看得見;乃至世界上每一顆小灰塵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大菩薩的境界。「清淨國土,無所不矚。」乃至世界各個國家、每一個地方,在大菩薩的大 禪定境界裡頭,整個都看見了。這是三個比例。

第四個比例呢,就是我們普通一個人、我們大家,「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至於我們這一班普通的人、眾生,「洞視」,空空洞洞的,張開眼睛拚命地看,不過前面充其量幾丈遠。有近視眼把近視眼鏡拿掉,前面還看不見,這很可憐。他說不過是如此。

先 講眼睛看的作用。這個眼睛看的作用,所以有人眼睛特別明瞭,譬如我們要拿十個人照醫學上來測驗,十個人看東西,沒有一個視力是真正標準的。有人左眼近視、 右眼散光,什麼這隻眼這樣、那隻眼有人老花,看到每一個東西都是這個東西,大家都覺得看到了。真的做科學儀器測驗研究下來,大家看的都沒有看對。這就是眾 生的視力,看的是這樣,佛作這兩個說明。

那麼,他再說了,【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這個很重要了,我們大家千萬注意,佛說的。

佛 說:「阿難!」叫他的名字,提起他的注意,他說阿難哪,你要知道啊,「且吾與汝」,佛現在離開他那個神通的立場,離開神通立場同我們一樣,他說我跟你倆一 樣,這一雙肉眼。「觀四天王所住宮殿」,四天王天在太陽系統以內,就是說像我們這個地球以喜瑪拉雅山為最高了、為中心,四天王天就是太陽、月亮這個系統范 圍,拿現在來講,地球所帶領的九大行星這個範圍,其實我們還看不見,要到天文台上要很好的望遠鏡才看見,這是大概的比方。他說我跟你倆眼睛最好,只能夠看 到太陽系統以內。中間在太陽系統這個以內,「遍覽」你仔細地看,所有的「水陸空行」,中文古文四個字就解決了。白話呢,「陸地上跑的、水裡頭游的、空中飛 的、地上走的」,就那麼多字,都要把它說清楚。中文古文呢,那些文章寫了,紙都浪費了,印刷起來堆起一大堆。古文所謂「遍覽水陸空行」就完了嘛,都解決 了,一讀到這裡就知道了,水裡頭游的、陸地上跑的、空中飛的、地上爬的,都清楚了,何必說那麼多。可是寫白話的人沒有辦法,不會把四個字組織攏來,就要寫 多了。

他說,「雖有昏明種種形像」,雖然說白天是亮的,看得很清楚。我們到晚上看不清楚。所以有人就問佛,他說那個狗為什麼看得清楚啊?佛 就答覆,很科學,他說狗的眼球啊,它的業報不同,所以狗的眼球一圈發紅的。換句話說有紅外光,所以它能夠黑夜看東西。黑夜裡頭的眾生生命比我們白天還多 啊!但是要透過紅外光,黑夜裡頭看東西,看的像我們白天看東西一樣亮。所以有些生物夜裡看東西,它那個眼球組織的色素,同我們就不同。

佛 說,雖然空中飛的、陸上走的,各種現象,「雖有昏明」,雖然有黃昏,黃昏就是晚上,明就是白天,種種形像不同。不是我們大家都看到哦,注意喲,尤其是我們 學佛的人要講修行,「無非前塵分別留礙」。你不要相信自己眼睛看的是真的哦。我們的眼睛剛才講,拿科學道理也是講看得都是不準確的呀,都是大概的形象啊, 迷迷糊糊一種形象。「無非前塵」,因為眼睛看的功能留下那個影子,我們覺得「哎呀,這個人我認識。」你心裡想想某人、認識那個人什麼樣子,你在你那個腦子 意識裡境界,只有分別留礙的前塵影像而已,絕不清楚的,對不對?不相信,大家想想你的爸爸媽媽那個面孔坐在這裡,或者想你最愛的人、你最喜歡的,你說她好 漂亮,你怎麼想,想起來還是模糊的影像,意識境界、腦子模糊影像,不是真的。要注意,乃至你打坐中間看到那些境界怎麼起來,因為你下意識裡看過了東西, 「哦喲!這是看到鬼了。」「哦喲,有個菩薩好光明啊。」那也是你意識的前塵留礙,分別影像而已。你看佛說的非常科學哦,叫你們把自己搞清楚哦。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他 說你應該在各種現象當中仔細分別,分別就要思維了,研究、思想,什麼是自己看見的能看的功能?什麼是前面看見的影像?拿佛學來講,前面的影像各種看見的是 所看的「所」,自己看到東西的功能就是能看的「能」,所以佛學用兩個字的差別:「所見」與「能見」。那麼拿現在的觀念,就是我們眼睛張開,前面看到的東 西,都是我們眼睛這個工具、加上我們生命中間能看的功能,所看到前面的影像,這是影像。

你不要認為說「哎,你看見東西在哪裡?」「我看見東 西,哎,就在那裡。」錯了,那是影像,你的功能不在那個上面。譬如現在我舉一個手,大家看到我的手,你所見的東西不在我手上。如果在我手上,我手那麼一 戳,把你眼睛不是戳壞啦?你那個能見的在你那裡。這個所見的影像上面沒有,這是個影像。喏,手這樣擺動,是個影像。「能見」在你那個本位,沒有動過。學佛 要從這個地方開始哦,所以佛講的非常科學的哦。

他說,這八個字我們再講一道,「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你應該在這各種現象上,哪些是他,外面所看見的他、它們;「自」,我自己能見是什麼?你要搞清楚。所以,能見、所見,能看的、所看的現象搞清楚,不要把所看的現象就當成自己能看的功能,那就搞錯了。

那麼佛再說,【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他說阿難,我再分析給你聽,「今吾將汝」,他說我現在替你分析給你聽。「擇於見中」,在這個能看的與所看的中間,「誰是我體?」哪個是我們能夠看的功能的那個自體?這個體不是指本體喲,能看的自體。「誰為物象?」哪一個是我們所看外面物質世界的現象?他說我給你分析清楚。

他說阿難啊!【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你 看他古文寫得很美。「極汝見源」,他說你用眼睛,用你的能看的能力拚命抬頭看,「極汝」極力地用你的能看見的力量,「見源」,能看多遠就看多遠。「從日月 宮」,我們抬頭看遠方,看到太陽,看到月亮,「是物非汝」,那是物理世界,太陽也是東西,是個物質的,月亮也是個物質,天上的雲也是個物質的。你說我看到 個虛空,這個虛空也是物理的,這個虛空有形狀的,大家都看過虛空,前面空空的。佛講的空不是這個虛空。我們看到前面空,這是物理世界的虛空,所以虛空是個 物理的,佛說的空不是這個虛空。所以「極汝見源」,用你的能力,能夠看多遠你看多遠,縱然你看到太陽月亮等等,都是物質,都是所看的現象,「是物」,它都 是物質,「非汝」,不是你明心見性那個能見的本源。

【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第二 個。第一下叫他抬頭看天上太陽、月亮。第二下平面看,看這個世界。佛說的,我們這個世界的邊緣、地球,這個世界講國土世界,不是講娑婆世界了。國土世界, 我們這個地球,佛說每一個地球的邊緣都有七金山,都有礦。所以我們這個大陸的邊緣就是台東,台東那一邊就有各種石,石頭啊這種礦產。這種礦產,地球越邊緣 產金礦啊、銀礦啊這些礦藏,佛叫做「七金山」,這個國土地球的邊緣都是由堅固的礦藏所構成,使這個地球不會塌方了,這個地球的構成是這樣。

他 說你平面看這個物理世界的地球、國土世界,乃至看七金山,「周遍諦觀」,你用地質學的眼光來考察這個地球。「雖種種光」,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光怪陸離的東 西,乃至我們到了北極,沒有看到像現在我們這裡的太陽月亮,它有半年的亮光、半年的黑夜,那個叫極光,乃至北極的極光也是物理的作用。「亦物非汝」,那個 也不是我們見性的作用。很神妙的,都是物理世界的作用。

【漸漸更觀】,下面文學好句子來了,【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這 些文字青年同學注意了,都是很美的四言的詩句,四個字的一句一句詩。他說「漸漸更觀」,你慢慢地再看這個地球國土世界的東西。「雲騰」,那個雲啊,我們天 上的雲哪裡來?地下起來的。地下的蒸氣一點一點冒上去,慢慢擴充了,碰到冷氣團了就散開了,我們看到就是白雲。所以我告訴你們經驗,我們年輕時候想做菩 薩、想做神仙,人站在雲裡頭飛呀,飛得多舒服啊。那我住了兩三年那個雪山的頂上,一天都泡在雲裡頭,討厭死了雲。雲一來就關窗子,那就是濕氣團來了,那個 衣服都是濕的,都是水,泡在水裡頭,所以千萬別做神仙了,做神仙還不如去做魚,泡在水裡頭有什麼好玩嘛!我們這裡看到白雲飄啊飄的,那是在這裡乾燥地方看 它啊,你到了雲端裡頭去,唉呀!那才痛苦啊,一天討厭這個雲啊,所以雲是地下起來的,雲騰。鳥飛,這個形容得很好,那個風吹得快,那個雲也像鳥飛一樣,所 以雲在騰起,鳥在飛翔。

「風動塵起」,形容得多妙啊,地下的灰塵沒有風沒有事,風一來了,灰塵就揚起來了。

「樹木山川」,木是大木,樹是小樹,樹跟木有分別,所以大木頭叫神木,小的叫樹,樹林可以稱木……。

「草 芥人畜」,是菜,我們吃的菜,草芥,人是人,畜生是畜生,畜生包括很多,牛啊,狗啊,馬啊,等等,他說這一些,一切一切等等,都是物質,世界裡生物、植 物、礦物,動物等等,都是物質,你都看到了,這個上面都沒有我們能夠看見的生命本源,那個見精,現象都有了,見在哪裡?那都是他們,不是我們能夠看見的, 能看的這個「能」。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有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他說阿難現在我指給你 看,這些分析給你聽。「諸」,那麼多,近的、遠的,所有這個物質世界各種形態,形象各有差別。同樣看一個人群,人群裡頭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高的矮的、 胖的瘦的、黃的白的,各種各樣,牙齒掉了的、沒有牙齒的,都差不多啦,他說各有各的差別。「雖有差殊」,他說這個都是看到的現象。「同汝見精」,看到的現 象,我們這個精神作用。「清淨所矚」,當然眼睛前面清淨的,假使眼睛生病了包個紗布,什麼都看不見,眼睛不清淨看不見了。

【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但 是你要知道,他說我剛才帶領你看了那麼多東西,我們都看見了。物質世界各種形象、各種種類有它的差別,但是,我們能看見這個功能沒有差別,無分別。譬如, 還不要說看見的功能,我們眼睛也沒有分別呢,同樣是這個眼睛,這邊看,看到出家同學;這邊看,也有一個。雖然男女有差殊,這個能看的,他說這個沒有動過。 眼睛也是這樣。當然眼睛還是物理的哦,還不是「他」哦,「能夠看」那個沒有差別。

【此精妙明,誠汝見性。】他 說你要注意喲,你不要認錯了,眼睛能夠看的這個就是明心見性的見性。所以有些人修道、打坐坐著看到前面「哦喲,出現一個亮光,啊。」道家說結丹了,「這個 就是丹。」學佛的:「哦喲,我已經看到明點了,這個是自性亮光。」那是你的影像哎,前塵分別影事啊,不是啊。你能看見那個亮光的不是那個亮光啊!(若)你 的見性是亮光,我把光關掉了,你的見性不是死掉了?那怎麼叫不生不滅呢?

所以他說你要知道啊,「此精妙明」,我們能看見、所看見這個精神作用也很神妙的哦,也很好哦。「誠汝見性。」佛說的並不是說這個就是你的見性,「誠汝」,假定你認為眼睛能夠看得見、這個所見的,你當成就是能見的見性的話,他說那糟了。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那 麼,我們這個能見的這個東西也是同物理一樣哦。同物理一樣的話,喏,這個是物質做的,同物質一樣的話,我現在拿這個小鐘,大家看見,如果能見的東西、明心 見性說有一坨亮光、有一個明點,這個就是自性,那就是個東西了。「若見是物」,能見的東西是個東西的話,「則汝亦可見吾之見。」那麼,同七處征心的時候講 的一樣,當我們眼睛能夠看見外面,自己那個見的作用自己也看見了。當我們手裡拿一個手電筒,把它一捏,那個亮光出來,同時自己也看到手電筒的影子了。「則 汝亦可見吾之見」,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能見的這個東西了,因為你認為是個物質的作用了嘛。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好, 假定你那麼認為,「若同見者」,你說這個自性、明心見性這個見性這個見啊,我們是可以眼睛肉眼、或者是你定中看得見的。「若同見者」,也同於一般物質一樣 可以看得見的,「名為見吾」。那麼,就是「唔,我已經看到我的本性了、」假定你這樣認為的話,明心見性這個本心是可以抓得著、摸得著、看得見的話,有許多 人都「唔,我看到光啦,老師啊,我這個見到性差不多啦。」我只好對他笑。你說差不多,我說不對了,你不是睡不著了?讓你空歡喜一場再說嘛,只好騙騙你。因 為我不騙他,他要騙自己啊。你不騙他,他會埋怨我的,騙死人有時候不要本錢的啊,而且騙死人不犯法的,沒得證據,哈,所以人啊,尤其是自己騙自己,都把自 己騙死了。所以佛在這裡不騙你,講真話。

「若同見者」,見性如果像一個東西一樣看得見,「名為見吾」,如果你這樣認為「我見到我的本性了。」佛說,那麼我就要問你,【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啊? 你完全睡著了,我心都不動,沒有有意去看東西的時候,你那個功能(能見之性)到哪裡去了呢?還是放在抽屜嗎?還是放在枕頭下面呢?還是放到鞋子裡頭去了 呢?他說「吾不見時」,當我不起看的作用的時候,「何不見吾不見之處?」他說你那個能看見的是不是在口袋裡呀?還是在胸口啊?摸一摸看!你那個明點、亮光 在哪裡去了?你要找到它的來源啊。你說我打起坐來都有,你天天坐到看,都有啊?沒有啊。那我告訴你,你這樣揉幾下,眼睛閉著就有亮光了。那麼你說怎麼樣是 見性?「哼,這個就是見性。」那不是神經了嗎?他說你不用它的時候,當我們睡著了,也不聽,眼睛也看不到,你那個生命的根本,「何不見我不見之處?」那個 什麼都看不見那是什麼東西?在哪裡?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你說睡著了,什麼都沒有,那個我 也看到空洞洞的。你既然看到了空洞洞的,可見你沒有睡著嘛。「若見不見」,你假定說我看到了,那個什麼都看不見的我看到了,那個是「黑黑的」了,什麼都沒 了。他說有個「黑黑的」就不對囉,那就是我們媽媽拍小孩,叫「嗷嗷困」,那還是有個東西了。「若見不見呢,自然非彼不見之相。」那已經看見有個東西了,看 見什麼?「黑黑的」,那也不對了,那就是東西了。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注意喲。 你要明心見性啊,嘿,他說你怎麼樣見?怎麼樣找都找不到。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也不在。那是什麼?算了,睡覺去。哎,你真放下了萬緣,睡覺也把 它睡著了,把睡覺也空掉。「若(假定)不見吾不見之地」,你說我那個看得見、看不見那個來源在什麼地方?根本不是這個肉眼之見。所謂明心見性見道之見,不 是這個肉眼看得見一個形象的。假定你完全看不見,六根大定,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切都放下,放下的也放下,放下把你身體也不管了。你說我打坐在這 裡,哦放下,「哦喲,我放下了好舒服哦,都有定。」可見你不放下嘛,身體還在嘛。你守在身體有什麼用啊?身體是物啊,不是性啊。所以你真見到「不見吾不見 之地」,了不可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東西就不是物理作用了,「自然非物」,那個自然不是物理作用了。那個屬於《楞嚴經》後面有,現在我們 出家人學佛的,早晚做功課首先念的:「妙湛總持不動尊」,無所不在,不需要你去用心去找的。「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那個不是物理的作用。「雲何 非汝」啊?他說那個不是你自己是什麼啊?!佛問阿難,他說那個不是你自己是什麼?所以佛法講空是空到這個樣子,一切都放。

我們大家現在學東 西學佛是抓「有」的。而且在那裡拚命抓一個「見性」,抓到身體、抓到空。都不是。他說「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那個當然不是物理的,「雲何非汝」 啊!佛說,阿難啊,那個不是你自己的東西是什麼啊?!佛沒有給他做答案哦,他問他,他說你研究研究看,那個不是你,是什麼啊?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他 再進一步分析給你聽。他說當你,我們手拿起這個東西,你們大家眼睛看到是這個東西,這個是物。他說阿難,「又則汝今見物之時」,你看到這個東西、你們看到 這個書本上這個字,這個也是物嘛,你看到它的時候,「汝既見物」,你看它,書本也在看你哦,這個字也在看你哦,你也在看它哦!「物亦見汝」,那個外面的物 質也在看你,兩個是相對的能看見嘛!

【體性紛雜】,那麼這樣一來啊,哪個是主體?哪個是客體?哪個是主 觀的?哪個是客觀的?我們覺得我看了書了,如果書會說話的話,書一定說看了我們了。尤其我們讀書啊,看了半天都看不進去,實在不在讀書,書在讀我們,是它 來看我們。他說我們在看書的時候,書也在看我,究竟誰看誰呢?「體性紛雜」,這個邏輯觀念上他說你搞清楚了,哪個是主體?哪個是客觀呢?如果這樣一研究 啊,【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我們眼睛看東西看得到,都是相對的作用看得到,這個中間如果你要用邏輯來分別,哪個是主觀?哪個是客觀?

譬 如說我們小的時候玩的時候說:「哎,你不要看我啊,哎,你怎麼看我啊?」「咦,你不看我怎麼樣知道我看你啊?」這一樣的。尤其我們小的時候說:哎,你看你 看,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裡頭有個神仙,你的眼睛裡頭有個狗。兩個瞳孔裡頭都有兩個人對面的影像嘛。他說這個,哪個是主觀,哪個是客觀呢?「則諸世間不成安 立」,如果你用邏輯的分析來研究見性的道理,用思想去搞明心見性,完了!世間的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東西,他說你要搞清楚。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再說你看東西的時候,佛說譬如你看我的時候,「是汝非我」,是你看我,不是我看你。【見性周遍,非汝而誰?】我們能見之性,我看你也看到了,看他也看到了,看上面看到了,看下面也看到了,這個能見之性不在這些現象上。所以能見之性周遍圓滿,無所不在。你不要去找它的,這個生命本能就擺在這裡,那個就是你的本性,見性的本性。「非汝而誰?」那不是你還是什麼?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他 說阿難你為什麼自疑汝之真性,你自己對自己相信不過呢?相信不過自己生命的自性。「性汝不真」,這個「性」字做動詞用了。它能夠使你有生命,這個本性的功 能使你才有這個生命。他說這個生命,我們這個生命能看、能聽、能見、能起作用、能思想、能感覺的,就是那個功能來的。他說你為什麼有懷疑啊?「性汝不真, 取我求實」,佛說你到我這裡找個「道」,找個什麼道啊?道在你那裡啊。大家都有啊!講了半天,怎麼樣看見啊?不曉得怎麼看見。他說那個看不見的。

那 怎麼樣明心見性呢?這個理一定要搞通哦。所以《華嚴經》先也提「信為道源功德母」。自己一信得來,信了這個理、佛說的理,你就進去了,進到明心見性境界 了,不需要去用心的。你用心找出來的所有的境象都不是。他說「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啊!他在感歎,他說你為什麼在我這裡求一個道、要找 一個東西啊?你假使有個境界有個道,那都是意識分別心所起的啊。你自性的功能無修無證,是無修無證的。所以《心經》上告訴你,「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 不減。」怎麼樣做到呢?本來如是。當然無修無證以學密宗來講,非成了佛、到了家的才做得到。不需要再修了,你證個什麼?無證,無證之證才是證道。那麼, 《心經》上告訴你,「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無修無證。你修也多不出來,不修也少不了,所以不增不減的,自性的功能,佛說這一段。

那麼講了很重要了,佛法的精要,所謂明心見性、眼睛能見這個辯論到這裡最重要。阿難同我們一樣,幫忙我們,我們還是不懂。

【阿 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閻浮提。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 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那 麼,阿難又提出問題了。他當時比我們高明多了。他問佛,他說你說的,這個眼睛能見這個見性(能見之性)那就是我,就是生命的真我。他說那麼我現在有個現 象,「我與如來」,因為佛加被他、加持他,所以他眼睛能夠看到太陽、月亮、天宮的境界(欲界天的天宮,色界天他看不到的,要到大阿羅漢的境界,二禪、三禪 以上才看得見,佛現在用功力加持他在初禪的境界。)他說那好,我跟著你的功力加持,「觀四天王勝藏寶殿」,看到太陽系統的天人境界,所住的宮殿都看見了。 「居日月宮」,他們在這個太陽系統的中間,地球跟其它星球的中間,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他眼睛看到了外層空間,不是太遠的,不是銀河系統的那一面,是銀河系 統的這一邊,我們這個太陽系統裡頭的。

「此見周圓」,佛的功力收回了一點,他說我能夠看的這個東西啊,當然很大了,這個眼睛的功能放得很 大。「遍閻浮提」,南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世界國土名稱,尤其是印度、中國這一帶。換句話說,亞洲地帶,南閻浮提。在佛學的名詞,這個世界叫「南閻浮 提」。閻浮提就是由金色的世界,產生黃金礦產比較多的,「遍閻浮提」,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眼睛都看見了。換句話說,這個地球,我們坐在飛機上,你們大家現 在找個機會坐坐飛機看,買個機票半個鐘頭嘛,到高雄,你看上到台灣上空一看,哦喲,整個台灣下面蠻好看的,整個台灣就看見了。他這個天眼到那個境界就是這 樣。再高空一點看這個地球,太平洋啊、大西洋啊,洗澡盆一樣,沒有什麼了不起。月球上的照片看這個地球,我看看……很好玩。我們這些人在這個上面還自己認 為什麼了不起,其實都是起不了的眾生。你把衛星裡頭照的看地球世界拿來一看,沒有什麼道理。他說我們看到這樣多。

「退歸精舍」,他說現在佛 把手拿開了,大概佛啊手放在他這裡,他看見了,佛把手一收回了,「精舍」就是這個講堂裡頭。「只見伽藍」,伽藍就是寺廟,我們現在講寺廟,伽藍是清淨道 場,伽藍也就是清淨道場,這個寺廟。他說我們就看到了,這個清淨道場,換句話說只看到這個講堂。他說當你把功力一收回了,我的眼睛視線也退回來。「清心戶 堂,但瞻簷廡。」他說我再把眼睛抬著,窗子外面看看,只看到房子的簷頭啊,「廡」就是走廊,看見了。他說世尊啊,佛啊,「此見如是。」他說你把我帶領眼睛 看了,由外層空間看到自己講堂裡頭。「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他說原來你看你這個神通加持我,整個的世界、這個太陽系統看得見了,等於我們在飛機上看那麼高 空,看台灣阿里山頂啊,好像小孩子擺家家酒一樣,我們爬上去要三、四天。他說現在回到房間裡頭啊,「唯滿一室」,這個眼睛看的作用,就是看到窗子、門,到 這個地方。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他說這個我能見的功能,他說這個是不是像橡皮筋一樣、像橡皮糖一樣,可以那麼放大,可以那麼縮小?還是那個能看見的給牆壁這麼一切,就把它切斷了?

阿 難問的這個問題啊,替我們問的,蠻好玩的,現在學科學的人也不會問出這個問題來。可是阿難當時問了這個問題,替我們這些眾生問的。他說這個道理我不懂,希 望佛大慈大悲,「為我敷演」,這個敷演啊,不是我們講「這個人敷衍我」,「敷演」的演不是那個衍。「敷衍」是這個「敷」,說我去問他借錢,他說哎呀,今天 沒有啊,過兩天我給你想辦法啊。那個是敷衍,本來也不給你想辦法。這個「演」呢就是開發的意思,敷演。那麼阿難提出這個問題。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注意喲。)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這 一點要注意喲,特別注意,學佛的。佛同阿難講,一切世間上,大的、小的,裡面的、外面的,所有所做的事情,所有這些影像,「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什麼前 塵?都是外面的影像。我們人生你看,我們在座的最年輕的也活了二十歲了吧,老的活到八、九十都有了,我們一生所經過的都是前塵。自己是演員,昨天的事就是 昨天的電影,過了就沒有了,都是前塵,前面的影子。「不應說言見有舒縮」,所以當你看到大的境界,那個現象就是大的;一回頭啊,前面就看不見了;看到小的 時候,大的就沒有了。大的、小的,都是前面的影像。這個影像過了就沒有了,空了。我們自己能見之性沒有變過啊!你說大的看完了來看小的,沒有大的;你再回 頭看大的呢,它又起來作用,又看得見了。所以大小內外等等,都是前塵的影像。我們能見之性,你不應該認為有「舒」(就是擴充)、「縮」(濃縮來的),他說 你不能夠這樣想。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譬如這個方的東西,譬如我們現在這裡有個煙灰缸,又圓又方,裡面圓的、外面方的。他說你看拿一個方的東西來,我們眼睛一看,這個中間空空、方的,「中見方空」。【吾復問汝】,那麼我問你,【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他說這個空空裡頭方的形象,是一定的是方的,還是不一定?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他說你認為這個四方的空間是呆定的,他說那我們中間把它弄一個小的、圓的東西在中間一套,我眼睛看的這個裡頭就是圓的,不是方的。所以它是個無定的東西。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為在?】所 以你問說,我們看的現象大的時候看的就那麼大;看的小的時候,這個所見的這個見性就縮成那麼小。你說你這個道理你不懂。「汝言(你講)不知斯義所在」,不 懂這個道理在哪裡。「義性如是」,他說我現在不是比方給你聽?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形象有變化,這個能見之性沒有變化。所以不要把變化的形象 留下來當成自己的見性,就錯了。他說你問這個道理在哪裡?「義性如是」,這個邏輯道理如是,就是這樣。「雲何為在?」哪裡另外有個道理啊?所以道理就在這 個地方嘛。道理就是道理,他說哪裡還另外有個東西呢。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他 說你假使證到看一個東西,也沒有方、也沒有圓,他說那你只要把物質的東西、方的形象拿掉,圓的形象也拿掉。虛空,虛空呢也不方也不圓。「空體無方」,就是 有相的虛空哦。所以你不應該講,離開虛空以外,另外有個方的固定形象在什麼地方。他說那個固定影像是你腦筋不清,思想裡頭留著的影像,把影像當成真實了, 你是給自己欺騙了。千萬不要留這個影像。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他說假定照你剛才那麼問我的,進到房間裡頭了,「縮見令小」,那個能見的東西縮小、濃縮了,他說那如果說照你這樣講啊,當我們抬頭看太陽的時候,難道你把那個眼睛拉長、橡皮筋一樣拉到太陽那裡去啦?他說「汝豈挽見齊於日面」,你哪裡能夠把看見的作用拉到太陽的平面上去呢?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竇跡?】他說你說我們這個見、看見的功能被牆夾斷了,那你把牆上再挖個洞嘛,那個小洞裡頭又透明、又看見了。那個虛空沒有跡象的啊。【是義不然。】他說所以你講的道理是不對的。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注 意喲,這是佛法重要的地方又來了。他說一切眾生啊,從無始以來這個生命,「迷己為物」,可憐哪,都把自己本性忘記了,都跟到物理的作用在走。所以你們大家 許多修行,昨天講一個同學一樣,始終在身上轉,身上氣脈。我們這個身體肉體也是東西哎、物理哎。你只要放下這個肉體不管了,哎,你的見性之理差不多了。可 是大家放不下,他坐在那裡,我講了半天。昨天一個同學修持,然後還瞪起眼睛,嘴巴要開口跟我來辯。我說不准辯。他也只好嚥回去。嚥回去,我說把身體放下。 你看他放下沒有?還在身體上轉,就是放不開。你把身體真一丟開了,見性現前。所以他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真正不認識自己的本來,被物質物理 的作用迷惑了,「失於本心」,因此不能明心見性。「為物所轉」,結果呢,活到這個世界上,都被物質的影響你,我們跟著物質作用在跑。尤其作一個現代人,科 學文明的發達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我們的精神文明都沒有了,跟到物質在跑,「為物所轉」。

「故於是中觀大觀小。」他說所以你這個觀念不對了。你拿物理的有形世界大小內外來研究這個自性本來虛空的,他說完全錯了。

下面又是佛的最重要的名言: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學 佛注意喲,假使能夠把生理丟開了,一念放下。不過講起容易了,吹牛容易的啦!你一念就放不下,一念就包括五陰哦,色、受、想……感覺、知覺一切都擺脫掉 了。「若能轉物」,我們現在被物理世界所轉。如果真禪定、佛法到了以後,可以轉物理世界,我不被它所轉,那叫佛的大神通了。「若能轉物」,所以你們打坐坐 起來給氣脈所轉,多可憐呢,那個氣脈都轉動了你。你要它氣脈轉就轉,你做到做不到啊?做不到啊?不能轉物,即同如去,去你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就 來我的。「如來」跟「如去」倆很好吧?如去者就是滾蛋;如來者就成佛。

他說「若能轉物」,注意喲,「若能轉物」還沒有成佛哦,注意一個字。 不要說我能夠轉變物質,那個科學家能夠操縱物質,他就是如來啦?不是。假定能夠心能轉物,「則同如來」,見地上到達佛的見地,功力上不一定到。假使功力跟 見地一齊到了,哈,那就是下面「身心圓明」,你生理也轉了、身體也轉變了。所以真見道的人所謂氣脈通不通,那一剎那之間所有的氣脈都打開了。是有氣脈的作 用,不能不承認沒有——有;但是不是你這樣一點一點:「督脈呀,通這裡呀,這裡痛啊,那裡要扎個針啊。」有個指頭在下面一頂,「哦喲,打通了。」明天又閉 掉了,又大便氣脈秘結了,那就不成話了。

所以真到了那個境界,身、心圓滿清淨、明白的,自然如如不動。所以剛才說的「妙湛總持不動尊」,所 以禪宗講開悟是這個境界。注意啊,「身心圓明,不動道場。」這個時候你的本事,「於一毛端」,你手上拔一根汗毛下來(不拔也可以,並不一定叫你拔掉,拔掉 犯殺生之戒。佛身上毛都不能拔。因為你悟道了你就是佛,所以你拔了自己的一根毛,也犯了「出佛身血」的戒律。)他說只要在一根「毛端」,毛的頭髮的尖尖 上,「遍能含受十方國土。」一切世界就把它裝進來了,就有這個神通了。所謂芥子納須彌,那麼佛經上有,須彌山那麼大。

所以禪宗裡頭有個祖師 答覆這個公案很有意思:有一個讀書人學問很好,所謂讀書萬卷,古人形容「學富五車」,讀書人書讀的多得很,學問很好。他研究佛學佛經,有一天去問這個禪 師,他說師父啊,佛經上說「須彌納芥子」,他說這個理由不要問了。須彌山,不要講須彌山,阿里山放一顆青菜籽上面,青菜籽放在阿里山上那當然很現成,他說 這個道理不需要問你。佛經上說「芥子納須彌」,就是一毛端上含受十方國土,以小容大,這個怎麼可能呢?他說這個道理我不懂。這個禪師說,「不是人家都講你 學富五車,讀書萬卷,真的假的啊?」他說「那……師父啊,那豈敢,豈敢,書是我讀的不少啊。」「你都記得?」「我都記得。」他說「你的心臟雞蛋那麼大,五 車的書怎麼裝得下呢?」「哦,」他說「我懂了。」就是這個道理。「芥子納須彌」。所以真悟道了以後啊,「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 土。」

佛在這裡又走漏了消息了,他又把秘密告訴我們,就是這樣。你全體真放下了以後,要轉物,不被物轉。所以你打坐氣脈來呀,不要管氣脈, 要轉氣脈,我叫你不動,就不動。哪裡還「哦,哦,任脈、督脈,這裡通不過。」還屁股搖兩下,腿扭一扭,都不是的。若能轉腿呀,即同如來。你腿都降伏不了 嘛,打坐起來酸痛麻癢脹,叫做學佛?我說你把腿先修好再來學佛嘛。連個腿子、心都不能轉物,怎麼「即同如來」啊?這個地方都切實告訴你了。

那麼,阿難悟了沒有?還沒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這一段話問的邏輯高得很哦,很嚴謹哦。所以阿難有時候裝小孩子問的話,小兒一樣的、小孩一樣隨便問,這個地方他又來了。

他 問佛,世尊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好!他說你講的,這一個我們拿眼睛看東西來講,能見這個「見精」,你看注意啊,《楞嚴經》上佛講我們這個肉眼能看東 西這個是「見精」。「必我妙性」,能夠看的這個見精所看這個作用,是我們生命的本性發出的功能,他說「今此妙性現在我前」。我們大家都有眼睛,都能夠看見 啊,可見我們這個本性就在我們的前面了。

「見必我真」,假定這個本性,你老人家講無所不在呀。無所不在,就在我的前面也有、後面也有啊。 「見必我真」,能見之性,那個是我們生命的真正本來,他說那我們現在這個身(身體)、這個心、這個思想,身心是兩種事哦。一個是生理的,一個心理的。他說 那麼我們現在活到這個現象、這個生命,「身心復是何物?」這兩個是什麼東西呢?哪裡來的啊?佛說是見性變出來的,怎麼變成兩樣呢?一個是思想的,那個思想 的在肉體上找不出來,肉體上可是又有思想的作用。他說「我今身心復是何物」?這兩個東西(生理跟心理)、感覺跟知覺兩個是什麼東西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而 今身心分別有實」,而且現在,他說我坐在你前面,身體跟心裡的思想,這是兩回事哦。這兩個用我們的意識思想把它分得開哦,分別起來,實實在在有這個東西。 我身體坐在這裡,屁股坐在凳子上,自己感覺到有個屁股有個身體坐在凳子;腦子在看書,我曉得現在自己在思想,這是兩樣東西呀!是「分別有實」啊。

「彼 見無別,分辨我身。」他說那個見性啊,譬如剛才我們講,現實一點講,我們大家坐在椅子上坐了一個多鐘頭了,這個冷板凳啊,雖然現在是冷氣機熱板凳,下面屁 股上還流汗,不大舒服的,這是身體的感覺。思想看到前面,這是兩個東西。那麼你說這個都是見性來的,「彼見(這個見性、能見之性)無別,分辨我身。」他說 找不出來在哪裡耶,在這個身體上也找不到,身體上不是啊。這是第二個問題。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第三個問題,「若 實我心,令我今見」,照你老人家說,我們這個本心本性,使我們這個生命能夠看得見東西、聽得見聲音,「令我今見」,使我們現在起看見的作用。那麼,「見性 實我」,現在我眼睛張開能夠看到字、看到書,也能看到你,這個見性應該說就是我的本有生命哦。那麼這個見性不在眼睛上哦,當我們眼睛休息了不看它時,「而 身非我」,這個肉體難道就不是我啊?換句話,心跟物兩個怎麼樣是一體的呢?這兩個是怎麼樣分成二重的呢、變成二元的呢?怎麼樣又是一體的二元呢?他說這個 道理在哪裡我不懂。他說如果照你那麼講,同樣犯一個邏輯的錯誤,「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他說那麼等於你剛剛罵我的,這個話請你老人家收回去。「先 所難言」,你困難我、使我答不出來的,「物能見我」,外面東西你看它,它也看你啊。見性如果無所不在,那麼見性就在我的前面,它也看到我啊。我也看不到 它,它怎麼看到我?而且我現在裡頭有個思想能夠想、身體能夠動作,他說這變成好多樣東西啦,怎麼叫一體呢?就是這個話。他說你老人家的話那也不合邏輯呀。

「惟垂大慈開發未悟。」他說我實在悟不了啊。同我們一樣,再也悟不了啦!他說我實在悟不了,你還要慈悲慈悲,再跟我們講。他耍賴,替我們耍賴,一步一步來。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佛 第一個,這個論辯的邏輯很清楚,先把前提、主題先要解決了。他告訴阿難,他說你剛才講「見在汝前」,那個見性就在你的前面,前面就是我們面孔這個前面。他 說你這句話犯了邏輯上的錯誤。「見在汝前,是義非實。」這個道理就錯了!他說我沒有講過說見性在你的前面。本來嘛,佛的話上面原文裡頭都沒有,這是阿難自 己又編了一套,吵架一樣,又抓到雞毛當令箭。他說你說無所不在,我認為一定在我的前面,等於這個樣子。他說你講見性在你的前面,「是義非實」,這個「義」 (這個道理)不對,不是真實的,你錯了。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你說這 個我們眼睛張開看,能見的這個見精就在我的前面。如果真在你的前面,「汝實見者」,你當然看見嘍。那麼這個能見的見精「既有方所」,在我的前面,前面就有 個目的了,有個地方、有個所在地。有個方向、有個所在地啊,「非無指示」,就可以指得出來,它在這裡、它在那裡,就應該可以指得出來啊。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這 一段文字,我們現在簡略地不一句一句說了,這個文字很美的,要各位自己研究。他說,你說在我們的前面,眼睛張開看。現在你跟我倆坐在這個林園裡頭,祇陀園 裡頭,在外面看看這個講堂外面,有樹林、有河流、乃至有宮殿,乃至上面外面看到太陽月亮,而且講堂前面對到恆河。你現在坐在我講台的前面,他說你看看外面 這些東西,種種的現象,暗的是樹林,發亮光的是太陽,擋住的是牆壁,看得通是前面的虛空。乃至前面一棵草、一棵樹,乃至一顆灰塵,大小現象不同,都有形象 的。一指,都可以看得出來它的形象。

【若必有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你剛才講錯了。你說這個見精就在我們的前面,那麼同前面這些東西一樣,你應該手指給我看,哪個是你的見精在哪裡呀?能夠看見的見精在哪裡?那這就活見鬼呢,一個東西都沒有。他說你指出來看。

他說阿難你應當知道,【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注 意喲!你們打坐有時候看到空空洞洞,「哎呀,我見到道了。」你見到道了,那就不叫做空了,那就沒有空了。等於有些人來說:「哎呀,我這幾天坐得非常好哇, 清清淨淨啊,一念不生啊。」我說真的呀?真的一念都不生。你知道啊?「我知道一念不生。」你看,知道了一念不生,這不是一念了?!就是犯邏輯這個錯誤。他 說你講空,既然看到了空,能夠看到空,那就不叫做空了,那就是有嘍!「何者是空?」哪裡還有個空呢?

【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假使說前面物質的東西,就在這個玻璃缸上;既然變成玻璃缸,上面就沒有看見的精神。物質上面沒有精神,精神裡頭怎麼樣找物質?就是精神跟物質這二元,「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他 說你應該很仔細地解剖各種現象,分析出來這個精神、我們所見的這個作用、精神。這個眼睛能夠看得見東西,光明乾淨微妙,再講能見見性的見元、這個功能,他 說你給我找出來。「指陳示我」,你說在前面,在哪裡?他說你帶領我去找。佛逗阿難玩,他說你帶我,我去找找看,是哪裡?是在哪個地方?「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你要同外面的這些物質一樣,你明白告訴我。「分明無惑」,你要很明白地告訴我哦,哪個是看見的精神?

這個地方只好留到了,我們時間到了。因為我講累了,我看你沒有敲(磬),你閉著眼睛你不累,我累了,啊!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