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須菩提請問世尊四大問題——眾生修行步驟
(一)云何啟發?
佛答:應先啟發四種菩提心:
1、廣大心——空門——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無色、若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悉皆普覺普救。
2、第一心——非空非有門——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引導九類眾生息除妄念,匯歸真性——六大歸元。
3、常心——亦空亦有門——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4、不顛倒心——有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二)云何應住?
佛答:「不住於相而修六度萬行。」——空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離一切相,了悟真空,無法可得,無言可說。譬如佈施,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佈施時,內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輪體空,福德不可思量,其餘五度亦復如是。
(三)云何修行?
佛答:修假觀,觀一切相如夢如幻,不取不捨,如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四)云何攝伏其心?
佛答: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有形有相人物境——六欲——境生心——假觀。
不應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無形無相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內事生心——空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譬如明鏡當前,物來即顯即現,物去不留不染,不取不捨——中觀——清淨心。
二、生清淨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由斷疑生信——一心淨信、淨願、淨行,專修三觀法到空幻一如,便可明心見(現)性,畢竟證得自性清淨心。
三、般若本義:
一心三觀:一心淨信——始覺。
不應住六塵——六欲生心——假觀——外覺。
不應住非六塵——七情生心——空觀——內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觀——直覺。
四、八句偈:(梵本原為八句,羅什法師漏譯後四句,後經義淨法師補譯。)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現)如來;應觀法界性,即導師(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了。
五、金剛經修持心要:
(一)制心(二)住心(三)澄心(四)攝心
偈曰:制心一境,住心觀性,澄心外照,攝心內證。
制心一境——始覺——一心。密義經云:「其在禪定,不著內外,亦無中間,是曰一心。」
住心觀性——內覺——空觀。離一切空相,靜心內觀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五蘊歸空性,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寂靜如虛空,妄念不起,泯識歸性,第七識(末那)清淨。
澄心外照——外覺——假觀。離一切有相,守六根,淨六塵,六塵塵相假,於一切法遠離生滅相,於境無心,於心無境,觀一切外境如夢如幻,妄想不行,返染還淨,回歸實相,前六識清淨。
攝心內證——直覺——中觀、雙離二邊—— 離有形之長短、大小、方圓、男女相,亦離無形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相,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不住空有,離相寂滅,深得真空無相之妙,心不染萬境,真性 常自在,所謂「三際二邊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八識各種妄用不行,返流入法性,第八識(阿賴耶)清淨。
六、總結金剛經真諦:
偈曰:「佛在本心,眾生自度,修不著相,其福無量。」
佛歷三○○一年歲次甲寅年十二月廿一日
地點:菲律賓諾那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