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依據緣起性空的佛法理論來解釋眾生 本空,現在我們再以現代科學來舉例說明眾生本空。不過我得聲明,這個說法,只能說是我個人的經驗,提供各位參考。我個人覺得以現代科學作譬喻來體會,要比 引經據典似乎更容易瞭解,因為這種現代科學知識是現代人所特有,古代並沒有。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譬喻就是說要用這個時代所能 懂的例子來作比較,這就像如果我們對美國人講在河中淘米,他們決不能得解一樣。所以這也是身為現代人的福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研究,我想先請問各位,如 果你和一位朋友在美術館欣賞同一幅畫,你和你的朋友所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樣呢?假如你的視力是正常的,而你的朋友有高度的近視眼,現在請他拿掉他的眼鏡, 再請他看這幅名畫,那麼你們兩位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樣呢?如果你再換上一副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做的眼鏡,那麼在你們兩人的眼中,這一幅畫是否完全一樣呢?這說 明了每一個人所看出去的世界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我們的眼睛的構造是差不多相同,所以即使有小小的不同,並不會妨礙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個色盲的人就沒有這麼簡單了。一個生下來就瞎了眼的人,可就不能瞭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出去的世界。你不妨找一位天生的瞎子,向他解說什麼是你看到的,例如天上的飛機,或者早上海邊的朝陽等,看他能不能懂。
這些例子只是說明我們所看出去的東西,並 不可靠,但並不表示這些東西是虛妄不實,或者是本性是空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己也是虛妄不實世界中的一份子,時時受我們的眼睛、耳朵等影響,而不能看 到宇宙真相。那麼怎樣才能不受眼睛和耳朵的影響呢?數千年來,不少宗教所教的禪定,其目的就是在減少因受眼耳等所受的影響,而造成不實的印象。
禪定的要點,是先得把你腦子裡裝滿不真實 的印象、思想和觀念都空掉,這好比你要裝東西到一個瓶子裡,你得先把瓶子裡原有的東西都倒乾淨,瓶子空了才能裝東西。禪定也是如此。禪定和裝瓶子不同之處 在於,修禪定的瓶子空了之後,並不另外再裝東西進去,而這個瓶中會自然散發一股香氣。什麼香氣呢?就是譬喻你本具的智慧。這種禪定的修習,在佛法中稱為止 觀。也就是妄心降伏,本性自顯,或者明心見性。
可是我們還沒有這種禪定工夫,妄心未降伏,本性也未顯露,怎麼辦呢?這裡提供一個以科學智識作譬喻來做觀想,隨時隨處持之以恆,不斷地觀想,慢慢的,妄想心自會減輕,這和一心念佛使妄心沒有機會生起來,是同一道理的。
怎麼觀想呢?先觀想所有的東西都是「能」。這個「能」只是人類用來表示一種概念的名詞,英文稱它為ENERGY,這也是人定的一種名詞,至今尚無法嚴格地下定義說明ENERGY究竟是什麼?或者「能」究竟是什麼?
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 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物質,二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以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 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件基本原素,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發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也是能的理論。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之下變現出來的現象。
現在我們將這個觀念先肯定下來,然後再練習觀想。以我個人的經驗,開始時先觀想簡單的物質(即無情的眾生),這樣較易下手。例如從水開始觀想:先拿一杯水,先透過水的外形,想水是H2O, 是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而成。再想這種原子都是能,想想什麼是能?能是不可捉摸,看不見,也沒有聲音,我們叫它能。再看這隻杯子,也是許多原子組合 而成,原來杯子也是能的變現,如此透視觀察下去,在你的眼睛前,這還是一隻裝滿水的杯子,可是在你的觀念中,這全是不可捉摸的能,已經無形無相了。等你把 簡單的物件觀想純熟了,就可逐漸透視比較複雜的東西。試試看,拿一隻小狗來透視,觀想它的毛、皮、肉、血、骨等,你會發覺這些都是各種原子組織起來的。這 些都是能,狗的叫聲也是能,它能跑、能跳也是能。而你手裡抱著的仍是同一隻小狗,但是在你的透視之下,已完全變了不可捉摸,無形無相的能。
各位請自己試試看,你也可以透視自己最喜 歡的東西,或自己最討厭的東西,而不論是你最喜歡或最討厭的,都是能,二無區別,這就是利用現代知識,使你能透視和觀想宇宙的真相,如此不斷地觀想,你可 以得到一個結論,不論是有情或者無情的眾生,其本性都是能,都不可捉摸,都是無形無相,這就是宇宙的真相。
經過這一連串的觀想透視之後,如果我們將 「能」字換成「空」字,又有什麼不同呢?這還不都是人定的名詞而已,這就變成眾生本空,但在人的眼睛之中,眾生依然遍地皆是。由此觀之,佛理如能通達,觀 想如能成就,雖然可以在理解上減輕煩惱和執著,但還不是實證的。甚至於還未達到阿羅漢的能空掉肉體的我的程度,或大菩薩的能變化如意的境地。換句話說,我 們理解了眾生本空,是可以減輕精神上的痛苦,但還是凡夫,不能消除肉體上的痛苦。人有傷還是會痛,有病還是會苦。這個認識非常重要,所以瞭解眾生本空是修 慧;要減除現世的苦痛,就必須消除以往的業障,就必須修福。也就是說在你還未實證之前,因果的自然法則還是控制著你,唯有修福,才能消業除苦。單單瞭解業 是空的,苦是虛妄的,雖然是正知正見,但還是不夠的。佛陀在金剛經中並不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而先強調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滅度無量 眾生就是修福。而且佛陀接下去又說:「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也是修福。
我們所謂知識份子的,往往喜歡修慧,而忽 略了修福,這實在是我們的弱點。我們千萬不可以為自己經論已通,辯才無礙就夠了,這種人往往會業障叢生,不是做事不順手就是多病多痛。因為過去無數世來的 宿業積怨沒有減輕消除,就成為有慧缺福。這正像那位阿羅漢所說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如果各位有了這種感覺,就應該力行積福,以求平衡。由此可看 出平日福慧雙修是最妥當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