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恆河七寶不如無為分第十一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陀在第八分以三千大千七寶布施的福德,與般若的福德性作校量,表明珍寶布施的福德是世間有漏的果報,般若性德則是出生無漏的善法功德。第十一分佛陀再次申述,以恆河沙數珍寶的布施,比不上無為福德的勝因。

一、財施破慳獲福無量
二、受持讀誦第一供養
三、深解經義解脫生死
四、無為福德究竟常樂

經文中,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用恆河中所有的沙數來做比喻,一粒沙喻為一恆河,那麼所有的恆河中的沙數是不可計算。如果有人以一粒沙做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再用七寶充滿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以此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獲的福德是很多的。

一、財施破慳獲福無量

佛陀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恆河沙數七寶的布施,比較有為無為的福德差別。財布施可以使我們放下財物的貪戀,以此破除內在的慳吝,佛陀並非完全否定資生布施的利 益,在佛陀本生譚中,佛陀捨王位、國土、財寶、童僕、車乘、妻妾等等,看似有相的布施,但是以恆順眾生,心不起瞋怨,也能感應到三輪體空,無為功德的法 喜。

《諸福德田經》有七法布施,名為福田,可得生天:

一者興立佛塔、僧房、廟堂。
二者建立林園、果樹甘泉。
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
四者作牢堅船、濟渡人民。
五者安設橋樑,過渡羸弱。
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
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

這七法皆從方便利行眾生,心存慈祐悲愍而來的,我們知道天人的特點之一是身形巍巍,五欲滿足快樂。其實能施與的人,所行就如同富有的天人,內在充滿濟渡眾生莊嚴的心念,自然獲得快樂滿足的回報。

因此,我們讀誦《金剛經》不要只讀半部經,佛陀雖是強調無為福德的勝妙,並非完全否決有為布施的福德,而是付囑我們從財施的階位,再上一層樓去開發無為解脫的性德。財富是毒蛇是黃金,端看運用者的智慧,財富能自利利他,也能令父子、兄弟、宗親等怨隙叢生。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稟告:

「佛陀!舍衛國內,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訶男,他擁有金銀珠寶數千萬億,無法稱量,並且有許多房舍田產也難以計算。摩訶男坐擁財寶千斛,良田萬頃,這千千萬 萬的富有,他卻無法享用。每天吃粗糠米渣,殘餘腐酸的食物;穿著粗劣的布衣;乘破舊的車。他從不供養沙門、婆羅門,更不施捨貧苦的乞丐。每到吃飯時,一定 要把門窗鎖緊,恐懼有人上門向他乞食。

「佛陀!巨富的摩訶男,卻如此貧窮恐懼的生活,我們對於財富要如何運用,才合乎正道?」

「大王!如摩訶男等人,內心充塞無知的邪見,雖得到豐富的財利,卻不能自己受用,又不知孝養父母,及供給妻子、宗親、眷屬;也不救濟奴婢僕役;不施與知識 朋友;更不知供養沙門、婆羅門,以此種植福田,長受福樂。摩訶男獲得財富,不懂廣為應用,借此得到世間的喜樂和出世間的功德。

「大王!慳貪者就如一塊鹼地,雖有少許池水,但由於本質鹼苦故,沒有人願意飲用,最後乾涸枯竭。布施者,譬如聚落裏的一泓清泉,流出好水,滋養周圍的林木 繁茂,並生長柔軟的香草及種種鮮花和果實。一切眾生,都能在水池洗浴,渴乏時可以擷取清泉和美果。林間的鳥獸,也能無懼的快樂嬉戲。

「大王!擁有財富者,要如瀅澈的泉水,使人得到歡喜飽足的受用,如此,生活自然富足自在,死後能生於天界,享受福樂。」

人的一生又有多長?不過如晨間的露水,空中的電光,水中的泡影,瞬息的火焰。財富的生命,又能綿延持續多久?如何從有限的財富經營,看到精神性靈的財富,做一個永續經營的智者?

(一)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
(二)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
(三)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
(四)經營知足不經營五欲。

有形的財富終有散盡毀壞時,人與人的情義相助,彼此分享成果的交流互動,善友的護念提攜,聞法知足的安適等,是永續經營我們內在的財富。

二、受持讀誦第一供養

經文中說:「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在第八分中我們已說明財施與法施功德之差別,及受持四句偈的殊勝法益,此分以「為他人說」的法布施,進一步做闡述。《華嚴經》說: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

說法者如燈炬,為人照見種種寶珠,再微妙的佛法,沒有人演說,智者也難以入解脫門。財施與法施的方法,對象、利益各有不同。

一、財施簡易可行;法施唯有智者,能廣說法義。
二、財施一般對象即可;法施則須具有善根者,才能信受奉行。
三、財施利害參半;物質的施與,易令眾生起貪心和懈怠;法施普施利益,令眾生開展覺性,生慚愧勇猛向道心,不只自利也能利他。
四、財施享用有限;一時的救濟,並無法使眾生永久身心安樂;法施則是救濟眾生的心,正觀的播種,令眾生今生後世利益無窮。
五、財施功效短暫。財施僅能利益色身,無法令人見性成佛;法施的一言一偈,如醍醐灌頂,令眾生轉凡成聖,頓開佛慧。

已判別財法二施功德的勝劣,對於「法」要如何受持?我列舉出受持《金剛經》的十法行。
一、書寫:恭敬抄寫經文。
二、供養:供奉經典於塔廟、佛殿。
三、施他:印行經典流通。
四、諦聽:專注聆聽經教法義。
五、宣說:為他人講解經文,解除文字義理的障礙。
六、受持:奉行教義,應用於生活中,自利利他。
七、開演:廣開演說微妙經義,令他人開悟自性。
八、諷誦:專心稱誦,持念經文。
九、思惟:深入法海,靜默思惟,以悟解奧妙之處。
十、修習:由思惟深解義趣,因此發起大行,證入聖果。

受持十法行,可以做為我們日常修持的指導。為了增長受持《金剛經》功德的信心,我用一則故事說明。

以前,有一個苦行僧,每天耐煩做種種勞役苦行,一有空閒,不和人攀緣戲論,一天定課六十卷的《金剛經》,數十年如一日,從未荒廢休息。

有一天,和以前的師兄重逢,師兄已是個鼎鼎大名的大和尚,四處有人邀請,前往講經說法。十幾年沒有見面,師兄關切的問他:

「師弟,這十幾年來,你是怎麼用功呢?」

「師兄,除了寺裏的勞役工作,我每天只有讀誦金剛經。」

師兄聞語,氣惱他沒有多多學習經教,十幾年來還是做雜役的事務,搖搖頭就要和他告別。

「師兄,我們難得見一次面,我就誦一部金剛經來祝福您吧!」

苦行僧就席地而坐,開始誦念。從一開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頓時空中響起梵樂絃歌;誦到「一時,佛在舍衛國」,四周異香撲鼻;再誦念到「爾時,須菩提即從座起」,只見天雨曼陀羅花,紛紜四落!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師兄能演說經教,如人有眼目,師弟奉持經教,如人有足,能感天華梵樂,稱揚歌詠。成佛之道,教義如地圖,其中的端嚴曼妙風光,唯有生起行力,邁開腳步,才能印證經典所言的涅槃聖境。

一個做小偷的父親,有一天兒子問他:「爸爸!你老了,我怎麼來謀生呢?你總該傳授我一點秘訣吧!」父親說:「好啊!今天晚上傳授給你!」到了夜靜更深的時 候,父親叫兒子隨他出去,找到一家就下手偷東西,他們偷偷的跳了牆,進了室內,打開了櫃子,父親叫兒子先藏在櫃子裏,忽然父親大叫:「啊!有賊!有賊!」 主人聽到後,馬上醒來捉賊,老賊已經跑了,小賊就關在櫃子裏面,心想:父親真是豈有此理,怎麼把我關到櫃子裏,就大聲一叫跑掉了,叫我怎麼辦呢?這時候他 只能靠自己才能脫離這個危難。情急智生,他想一個辦法。在櫃子裏學老鼠叫,嘰嘰喳喳……。主人拿著燈在找賊,聽到老鼠叫也就鬆懈了,「唉呀,這是老鼠叫, 賊跑掉了。」當他們防守一鬆,小賊衝出去,把燈用力吹滅。主人立刻隨後追趕,小賊很是著急,糟了,後面又追來了。他又想了一個辦法,走到一個古井邊,拿一 塊石頭丟入井中,主人追到井邊說:「唉!今天出人命了!」說完就走。這小賊就這樣安然的回家。」

回到家,就責問爸爸說:「你今天怎麼這樣捉弄我?」爸爸問:「我怎麼捉弄你?」兒子說:「你把我關進櫃子,大叫有賊!有賊!」爸爸就問:「那你怎麼出來的 呢?」兒子就如此這般一說,爸爸聽了很高興,說道:「兒子!我有傳人了!你悟到隨機應變要靠自己啊!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麼啊!」

受持《金剛經》的十法行和功德,都已說明了,如何獲致這無上法寶,就像故事中小偷的父親所說:只能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麼啊!

三、深解經義解脫生死

擁有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瓔珞,人的心也未必能知足常樂。《正法念處經‧觀天品》卷三十四:

寶物歸無常,善法增智慧;世間物破壞,善法常堅固。
若有順法行,隨人百千世;雖種種寶物,不能至後世。
種種財寶物,則可強劫奪;王賊及水火,不能拔法財。

受持四句偈的法益,像於正法田中播種,因緣合會時,必成長菩提華果。法財不畏水、火、惡王、盜賊、不肖子孫的掠奪,由此法財登法王寶座。法財之性德能渡眾 生至清淨莊嚴、究竟常樂的佛國。因此,《金剛經》才會再三叮囑,短短的四句偈勝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布施。財寶只能資長一時的色身端嚴,無法使我們 獲取內在的平靜和面對無常的超然自如。

有四個婆羅門,他們精進修行,各具有五種神通,但是對死亡仍然感到怖畏恐懼。他們相互討論著,如果有一天索命的小鬼來到時,就各顯神通,讓小鬼找不到。

第一位婆羅門用飛行術,也逃脫不了死神的追趕。
第二位婆羅門潛藏海中,也難逃拘魂的鍊鎖。
第三位婆羅門隱入須彌山裏,還是躲避不住索命的刀斧。
第四位婆羅門遁進土坑地層,仍舊抵擋不了業風的崩裂。

佛陀觀見四位婆羅門,各自想盡辦法要逃脫死亡,卻無法如願。佛陀以此事告誡諸位比丘:

「空中或海中,深山或地底,這些處所都無法避免無常的來到。想要真正不死,應該思惟四法。什麼是四法?
一切諸行無常,不起貪戀,如是修行。
一切有為皆苦,厭苦欣樂,如是思惟。
一切諸法無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滅三毒火焰,涅槃為安,不依神通,如是證得。

信受奉持經教聖諦,乃至四句偈等,都是解脫煩惱的入手處。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請法。因為身軀肥胖的緣故,全身汗水淋漓,氣喘如牛的向佛陀頂禮問訊。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大王的身體太肥胖了。」

波斯匿王羞慚地回答:「佛陀!我真的是太胖了,才走幾步路就氣喘如牛,我也常為肥胖感到羞愧和苦惱。」

佛陀說:「人應該常常憶念,飲食應該知量,身體才能健壯,不但不受肥胖之苦,而且腸胃容易消化,得到養生延壽之利。」

波斯匿王聽完後,歡喜地返回王宮,叫一位鬱多羅的少年,在每次進餐時,就大聲念誦佛陀的偈言。每當波斯匿王想要大快朵頤時,鬱多羅就開口念誦:夫人常當自 憶念,若得飲食應知量,身體輕便受苦少,正得消化護命長。波斯匿王因為佛陀這首偈言,從此節制飲食,恢復健碩的身材,行動輕便敏捷,不再受肥胖之苦。

一首偈言可以使人遠離口腹之欲,護命延壽,也可以止息眾生三毒的造作,解除身心揹負的重擔,得到寂滅的輕安與喜樂。

四、無為福德究竟常樂

《金剛經》一再強調無為福德的勝妙,為什麼呢?前文我們也提到要行財施,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做到,一般的眾生也歡喜接受施與。財物的布施,就像我們面對一 群哭鬧不停的孩童,用糖果或玩具的給予,暫時安撫他們的哭鬧,這種「欲鉤牽」只有短暫的功效,無法讓孩子永遠不哭不鬧。反觀法布施就不同,是用種種方法, 調理孩子的情緒,教育他們不是用哭鬧就能解決問題。就像一句俗諺:「你應當教孩子點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送他們黃金。」

每個人都期望過著平安吉祥的生活,周圍的人事都能和極樂世界一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冤仇瞋怒的逼害,但是現實的生活中,往往適得其反。阿彌陀佛用四 十八願建設他的極樂淨土;釋迦牟佛更以五濁惡世,做為他萬德莊嚴的淨土世界。淨土在哪裏?如何得生彼國?在《阿彌陀經》說,要得生彼國,不可少善根福德因 緣。什麼是善根福德?

一、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
二、四聖諦八正道是善根福德。
三、三十七菩提分是善根福德。
四、四攝六度是善根福德。

修諸善業都是培植善根福德因緣,由此入解脫門徑。一個無憂無懼的生活,當然須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外在的祈求,不如返觀自求,用念佛停止人我的爭執用忍辱贏 得自在,用持戒遠離恐怖,用慈悲廣結善緣。「從心開始」,改革我們的內在,如禪門的詩偈:「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斐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賜封為翰林。裴休不希望兒子因為少年得志,造成心高氣傲,因此把他送到寺院裏修行參學,並且要他從行單(苦工)上的火頭和水頭做起。

這位翰林學士,每天挑水砍柴,工作十分勞累辛苦。看到寺裏的老和尚每天就是閉目靜坐,心中憤憤不平。但礙於父命難違,只得強制忍耐。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按捺不住的開口道:「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得怎能消?」

老和尚聽了,微微一笑,也念了兩句詩回答他:「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這一炷心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無為福德相應,不僅能消萬劫糧,更勝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珍寶的布施。因為無為福德之性,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一、轉煩惱為菩提。
二、止啼哭得安樂。
三、導迷津至彼岸。
四、渡有情登佛境。

從捨財寶破慳貪,繼而開拓無為的財寶,一分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或缺;四句偈等,都應全力依法而行。含藏自性的寶礦珠玉,遠勝恆河沙數……

[習題:]

1.如何正確使用財富?
2.財施和法施的差別是什麼?
3.什麼是受持《金剛經》的十法門?
4.無為福德具有什麼功德?

原典.譯文.注釋

原 典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譯 文

「須菩提!像恆河中所有沙數,每一粒沙又成一恆河,這麼多的恆河沙數,你認為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個恆河,恆河尚且無法計數,何況是恆河裏的沙數呢?」

「須菩提!我現在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寶積滿恆河沙數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來布施,他們所獲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進一步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對這部《金剛經》能夠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夠將經義向他人解說,使別人也對這部經生起無限信仰之心。那麼,這個法施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

注 釋

*所謂的「福德」,有兩種:一是有為的福德,一是無為的福德。有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謂種如是因,即得如是 果。無為福德,並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證,是稱量法界,周遍虛空。用財寶布施,所獲得的,就是有為的福德,受持本經,體悟般若無住真 理,就是無為的福德。本分要說明的,就是無為福德勝過有為福德的道理,故曰「無為福勝」。

恆河:
為印度五大河之一。發源於西藏的雪山(喜馬拉雅山),向東南流,注入孟加拉灣。其源高且遠,其河寬且長,河中的沙,因細故多,為閻浮提諸河所不及,又為大家所悉知悉見,所以佛說法時,常以譬喻極多之數。

*在前面經文中,佛陀用「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第八分),此處用「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來與四句偈的法布施相較,都 比不上持經信受的功德來得無邊無量。因為一個是財布施,一個是法布施。財布施是有為法,因此,它的布施是有限的,所以所得的功德也就有限。法布施是無為 法,可以有無限的布施,所以功德也就無量無邊。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序 第2頁:法會啟建因緣分第一
第3頁:勸轉般若法輪分第二 第4頁: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
第5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四 第6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五
第7頁:真實信心解脫之道分第六 第8頁: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第七
第9頁:般若為三世諸佛母分第八 第10頁:實相無相四果性空分第九
第11頁: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 第12頁:恆河七寶不如無為分第十一
第13頁: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 第14頁: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
第15頁:四相寂起大乘行分第十四 第16頁: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第17頁: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第18頁: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第19頁: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第20頁: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第21頁: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第22頁: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廿一
第23頁:菩提性空得果無住分第廿二 第24頁:淨心行善法分第廿三
第25頁: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廿四 第26頁: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廿五
第27頁: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廿六 第28頁:斷滅知見造生死業分第廿七
第29頁:不受不貪無住福勝分第廿八 第30頁:正報無住如如不動分第廿九
第31頁: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 第32頁:總除諸執法相不生分第卅一
第33頁:受持演說勝無住行施分第卅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