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己二、釋由顯勝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何以故」:為什麼相信般若法門那樣的殊勝呢?這底下佛說出理由。「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佛說在一切法門中,說一切法自性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般若法門,是最殊勝的法門,是第一波羅蜜。

佛是這樣讚歎!如果我們深入地學習《大智度論》,就會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究竟說什麼道理。如果能從這裡認識,佛讚歎說這是第一波羅蜜,勝過其它法門,是最殊勝的!這可是有意思了!

「非第一波羅蜜」:習慣於執著而生活的人,常在勝劣上起分別心。所以當佛說金剛般若法門是第一、最殊勝的,我們就輕視其它法門,而執著般若法門了,這不是對的,是故佛說「非第一波羅蜜」。因為這都是相對的,對此說彼、對彼說此,對大說小、對小說大;若不相對,無大也無小,無勝亦無劣。所以,不要因為說第一,就執著這個第一。「是名第一波羅蜜」:只是相對而假名字為第一。

丁九、(十三)忍苦依離障礙住 戊一、如所能忍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現在第十三段「忍苦住處」。要能夠容忍痛苦的事情,有不如意的境界出現,使令我們身心苦惱,要能忍苦。那怎麼辦呢?要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問題就解決了。這是說要用般若來化解,困難就由有而無了。若不能容忍而向後退卻,無上菩提心保持不住,福德、智慧資糧不能成就,就不能得無上菩提。為了圓滿福慧資糧,能得無上菩提、廣度眾生,要忍苦,不要只是想辦法避免啊!

這裡一共分三大段:第一段說能忍苦惱的境界;第二段說苦惱的相貌;第三段對治彼苦惱的因緣,顯示如何破除苦。

現在說第一段。「須菩提!忍辱波羅蜜」: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要學習佛法、廣度眾生,一定會遇見困難的,所以需要忍波羅蜜。

《攝大乘論》說,忍波羅蜜共有三種: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第一、耐怨害忍:有怨仇的人來加害,要能忍。第二、安受苦忍:比如說修般舟三昧、打念佛七、打禪七,或者是學習佛法、修學種種殊勝法門的時候,很辛苦,要忍得住,若不能忍,法門就修不成了。或者大寒大熱、或自己本身有病苦的這些事情,都要能夠容忍。第三、諦察法忍:觀察怨害和一切修行時所接觸到的苦惱境界,都是畢竟空,使令心裡空無一物,就能忍受得了。這個諦察法忍非常重要!

現在此段主要只舉「耐怨害忍」為例,但也包括其餘的忍在內。有仇恨、不講道理的人來加害、毀辱時,究竟用什麼樣的道理與智慧來忍受呢?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觀察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能忍的心、所忍的境,都是空無所有,就能度過困難。在法無我上修行忍辱,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就名忍波羅蜜。如果不能觀一切法空,就不容易忍受得住。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修學忍波羅蜜時,要觀察:能忍的智慧和所忍的苦惱境界都是空無所有,離一切分別相,所以忍波羅蜜就不可得了。「是名忍辱波羅蜜」:能觀察我、法不可得,忍也不可得,就可以名之為忍波羅蜜。

怎麼樣學習忍波羅蜜?就是這樣子,這就叫做能忍。

戊二、明忍苦相 己一、引一生證極苦忍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何以故」:在理論上說用法無我的智慧修學忍波羅蜜,究竟怎麼樣修法呢?底下引一件事說明忍辱波羅蜜的相貌。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佛告訴須菩提,就舉我在久遠還沒成佛以前,身體被歌利王割截得一段一段的例子。

這一段科名是「引一生證極苦忍」,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樣的境界是極苦的,但是用無我的般若能夠超脫、超越這樣的苦惱,所以叫極苦忍。

這故事在《大智度論》、《涅槃經》、《大毘婆沙論》都曾提到。歌利是印度話,中國話譯為鬥爭,這是歡喜鬥爭的一個國王;或者翻個苦楚,表示他常常歡喜令人受苦惱,故名為歌利王。

釋迦佛行菩薩道的時代,曾經是在深山裡修行忍辱的仙人。春夏之間百花盛開,萬物榮茂的時候,歌利王帶領王宮的女人到山裡面遊玩,玩得疲勞時,歌利王就休息了。這些女人就離開王,各處跑,看見忍辱仙人,於是就圍繞著他坐下來,仙人就為他們說正法。

後來,歌利王醒了,一看宮女們都不見了,拿著劍各處找,結果,看見宮女們圍著年輕人在那兒談話。他心裡不高興,就問年輕人:「你有沒有得阿羅漢果?」「沒有。」又問有沒有得阿那含果乃至須陀洹果、四禪八定,仙人都回答:「沒有。」王說:「哦!那麼你是一個沒離欲、有煩惱欲的生死凡夫,你怎麼可以看我的女人呢!」

忍辱仙人說:「我沒有斷貪欲,但是我實在沒有貪著心。」歌利王說:「很多仙人不食人間煙火,或者只是吃生果、服氣、斷食,見到美色,尚且都會動心,看你這麼有精神,又值壯年,怎麼能說沒有欲心呢?」

忍辱仙人說:「修不淨觀、無常觀才能沒有欲心,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就沒有欲心。」歌利王更火大:「哦!你還輕慢那些有修行的人,那怎麼能算是修行人!」

忍辱仙人說:「我沒有瞋心,不會輕慢人、也不毀謗任何人。」「哦!你說你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我來試試!」王就把他耳朵割下來。旁邊的人說:「割下耳朵,他的顏色不變,這可見是有修行的人,不要再加害他!」歌利王說:「再試一試!」把他鼻子、兩隻手、兩條腿全都割斷了。

這時,四大天王不高興了,使令沙、石頭像下雨似的往下掉。因此歌利王害怕了,就向忍辱仙人求懺悔。忍辱仙人說:「我沒有瞋心,就像我沒有貪心一樣。」歌利王說:「怎麼證明呢?」他說:「我如果真實沒有瞋心、沒有貪心,就使令我的身體還復如故。」他說完這話,身體就恢復正常了。

「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那時,心裡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不執著有我可得,心裡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對這麼樣的苦惱境界都能忍受得了。

按凡夫心裡活動的習慣,是要有相的。譬如拿茶杯,當和茶杯一接觸時,茶杯的相就顯現在心裡;看見一個人,這人的相就顯現在心裡。因為時常愛著這身體,所以對自己生命體的相,更是熟悉,這個相隨時可以現,隨時都是有相。平常人的心,是不能離開一切相的,總是有相,心和一切相能發生關連的地方就是「執」,因為有執著心,所以心就與一切相相聯繫,不然彼此是不能接觸,心裡有相就是因為有執。我們凡夫的心,時常的在這一切相上活動。

「我於爾時無我相……」,這表示忍辱仙人的心沒有執著,不在相上活動,無執就是無著,無著就是無受,是不受一切法的聖人境界。歌利王用劍把他的耳、鼻子、臂、腿割下來,這都是在有為的相上活動。而他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得到無分別智,觀一切法空清淨無漏的智慧一現前時,就離一切相了,心在無相的境界,所以有種種傷害、毀辱,心裡就能不動。

「何以故」:我們小小的一點痛都不可忍,他被傷害到這麼個程度能忍受,什麼道理呢?「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我若在相上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是我所愛的,當身體被一節一節割斷時,應該會生瞋恨心。

《瑜伽師地論》說:識和生理組織是「和合依託」。身體氣血流通正常,心裡也舒服;如果受到破壞傷害,自然會感覺痛,一痛,心不平衡就會瞋恨、就會苦。若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等於沒有傷害這件事,所以不生瞋恨,能夠忍受得住。

比如日常生活裡,若不知道有人讚歎你好,對那人不會有歡喜心;若知道了,就生歡喜。「你不知道」這句話怎麼講?心和境界沒接觸,就是不知道;若接觸了就有感覺。這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但是凡聖之別就在這裡。聖人無所得的智慧能湛然獨立--「不與萬法為伴侶」,所以能忍得住。能忍得住,實在就是在心裡不認為有忍的事情。若是平常的人,心不能離相,雖然不歡喜悲痛的事,只歡喜可愛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定出現不可愛的事情,所以,有時歡喜、有時悲,就在歡喜和悲痛之中活動,在這裡流轉。

《涅槃經》上有一個故事,在《大毘婆沙論》上也提到,我認為很有意思!有位菩薩在屋子裡聽到有人敲門,去開門後,看見一個高貴的女人,就問:「妳叫什麼名字?」「大功德天!」「妳嫁人沒?」「沒嫁人!」「那麼妳到我這兒來幹什麼?」女人答:「我到這兒來,贈送你無量無邊的珍寶,令你身心快樂。」「好!好!歡迎妳進來。」進來以後,又有人敲門,菩薩又去開門,看見一個醜陋令人不願意看的女人,就問:「妳叫什麼名字?」「黑闇!」「妳到我這兒來幹什麼?」「來破壞你的快樂,使令你損失所有的財寶,令你苦惱。」「我不歡迎妳,請妳走!」黑闇女就呵斥這菩薩:「你叫我走,你愚癡!」菩薩說:「為什麼說我愚癡?」「屋裡那女人是我的姊姊,我們兩個人是不分離的,你只叫我走,不叫她走,就是愚癡。」菩薩回到屋子,把這一段話如是如是問大功德天。她說:「是的!我到那裡她就到那裡,我常做好,她常做壞,你若歡迎我,就得歡迎我的妹妹;若是不歡迎她,也就是不歡迎我。」這個菩薩想了想:「好!我都不歡迎,請妳們都走。」這表示什麼?表示佛教徒應該這樣子。

這兩個姊妹走了以後,就到另一家……黑闇女這樣說了以後,那個人想了一下,說:「因為愛妳姊姊,也愛妳,好!歡迎妳進來。」這個人譬喻一切的凡夫,世界上所有的凡夫都是這樣子--明知道人世間一切事情,不全是可愛的,可愛與可憎是不能分離,因為貪求可愛的,又沒辦法避免可憎的,只好兩個都接受。

這個故事用來形容凡聖之別。我們來到佛法裡,要像前一段的這位菩薩,對大功德天和黑闇女都不歡迎,這樣子才安樂,不然有時歡喜、有時愁。

就像在一九七二、七三年間,香港的股票漲的很厲害,有些對經濟情況熟悉的人就趕快賣出;但是也有人不但用現金買,還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拿到現金又再買,股票還是漲,他也很快樂。但是股票一下子跌下來!房子讓銀行拿走了,生活立刻困難,沒地方住了。怎麼辦呢?跳樓自殺!當然這種事情,有點智慧的人可能避免,但是其他的事情還是不能避免。世間上就是這麼回事:小小有一點快樂,但是很多的苦惱圍繞著。而修行人是:在可愛的事情上吃苦頭後,徹底地想了一想,完全放下--大功德天、黑闇女都不要了,到深山裡修行去!修行成功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就是要苦惱。

佛法在世間上流行的目的,就是要令眾生解決切身的苦惱問題,能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也應該想一想:自己為什麼要學習佛法?是為了遠離一切痛苦,得到安穩自在的目的。怎麼樣達成這個目的呢?《金剛般若經》上說得非常明白:學習金剛般若,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離苦得樂了。若不學習無相法門,而學習神通,心裡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不能解決苦惱的問題。並不是神通不好,若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有神通對教化眾生是有用的;對我們分別心多、執著心大的人,並不能解決問題,歡喜學習神通,搞不對了,可能比原來的苦惱還多。所以,學習佛法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問題,然後從能解決問題的佛法這裡學習才可以!不然,寶貴的精神、時間都浪費了,問題還沒解決,白辛苦了一場,到頭來說「佛法是迷信,欺騙我」,其實,不是佛法欺騙你,而是你自己欺騙自己。

這段是說行菩薩道的人,要學習忍辱波羅蜜,要能吃得苦,但並不是愚蠢的吃苦,不是「打餓七,啊!我就能得無生法忍」,沒有這回事情!要學習般若才能得無生法忍、得聖道。修學戒定慧,學習無我般若法門才能解決問題,修苦行不見得決定有效。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