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勸生心令修無相因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科,勸生心令修無相因。佛勸當時法會的聽眾和後來的佛教徒,乃至一切學習般若的人,想莊嚴淨土,須要修學無相的功德才可以。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佛又招呼須菩提,這一切的菩薩摩訶薩--不止是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連發菩提心的小菩薩都在內,應該這樣學習般若波羅蜜,建立無所得的智慧,是名應如是生清淨心。
這句話是總說,下面解釋。怎麼樣生清淨心呢?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住,就是執著,執著了就生染污心。不應該執著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形相是真實的,否則會生出種種染污心,不執著是真實,染污心就不生了。眼睛看見的「色」很美妙,聽見的「聲」音非常好聽,香、味、觸這一切如意的境界,都不要執著它。那怎麼辦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遇見一切境界時,應該不要執著;不執著時,就不生染污心,而生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無所得的智慧。
我本人自從學習佛法以來,很久很久不懂得執著是什麼意思,也是因為我笨,若有人問我,我就是不能回答。自己也希望明白,所以常記住不懂的地方,由於注意了,慢慢慢慢就會分別。
執著,經論上或歷代祖師的著作裡的解釋是:若認為那件事是真實的,就是執著。譬如大老千要欺騙你時,先說出很多能令你佔便宜的事情,你若認為是真的,這叫做執著。若不執著,就知道大老千是虛妄的,所有讓你佔便宜的事都是假的。《中觀論》常說:一切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假的、虛誑的。若知道是虛誑,執著心就輕,而不認為是真實的。所有的煩惱都從「執著是真實」這裡開始,所以執著真實就是無明。
讀了很多經,到底怎麼用功修行呢?就從「不要執著是真實的,都是因緣所生,是假的」這裡開始。從很明白的事情看,說「我身體健康,不用看醫生。」其實健康是假的,隨時要看醫生。今天吃飯不對勁,立刻就不健康了,所以健康很不真實、很脆弱。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如是,隨時都會不對勁。說「那地方風水很好,會發財!」轉眼間就不對了,也都是假的。我們修行就是在日常接觸一切境界時,舉心動念要記住: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即空即假即中」,都如夢中境、水中月。先修假而後觀察是空的,就作如是觀。常常這樣思惟觀察,就能自淨其意。
六祖大師的確非常利根,聽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我講「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時,常想起懷讓禪師。六祖大師問他:「什麼物恁麼來?」他答不上來,經過了八年,才會回答。我想:在那個時代,有華嚴宗、地論宗、天台宗、禪宗(不是指後來的禪宗),各地方都有大德,如果他在一位大德的座下學習《金剛經》,不須要八年就能回答這句話的。
那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常常這樣注意,先嚴淨自己的心,成功了,然後用清淨心行六波羅蜜,廣度眾生,是名為莊嚴佛土。
如果說: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化眾生,成就清淨的世界,而我們也隨喜功德往生到這個淨土。若是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還不符合莊嚴淨土的意義。不過,這樣講是指已經往生到清淨的世界。若約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而言,因為造惡的人太多,修學善法的眾生只是少數,所以這個世界不清淨、不和平,總是有糾紛,如果能夠學習般若波羅蜜,學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還是可以稱為淨土。
丁四、(八)成熟眾生住處(為離捨眾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是第八科,大智慧的無著菩薩安立這一段文的科名為成熟眾生住處。「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這怎麼能夠算是成熟眾生呢?
在《華嚴經.十地品》提到:第八地菩薩是更進一步與第一義諦相應,到那個境界時,他就想入無餘涅槃,因此十方諸佛就來摩頂開示:「你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說要廣度眾生,現在這個願還沒圓滿就入無餘涅槃,以前的發願不是說謊話了嗎?」又說:「你只是學習這個法門成功而已,你不能得少為足,還有很多法門還沒成就!還要發大悲心廣度眾生,學習佛法啊!」這位菩薩就不入無餘涅槃了。
「不入無餘涅槃」,就是保留五蘊的生命體。若入無餘涅槃就沒有這個生命體了,所以譬喻身如須彌山王,就是指保留他的生命體。初發心的菩薩,過去世當然也有深厚的善根,所以現在遇見佛法,能發廣大心。若是在佛法裡繼續栽培善根,相信善惡果報而不做惡事,又隨分隨力的學習般若波羅蜜,廣做功德,那就由資糧位到加行位了。這些菩薩身體的果報與一般人相比,相貌更莊嚴,體力特別強。
我們看《三國演義》,關羽的身體和一般人不同,特別地健康。我們過去也是栽培了善根,但是有時候放逸,還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所以現在多諸病苦,有一點事身體就受不了。加行位和資糧位的菩薩福德力強,遇到大寒大熱、或者花粉過敏的事,抵抗力強。但雖然健康,還是臭皮囊,不是太理想。
入聖位後與法性相應的大菩薩,有般若的智慧,與大悲心相應,做種種功德利益眾生,以此為因而得的果報,那可是不同了,也就是《大智度論》上常說的「法性生身」。這是由無所得的法性所引發的身體,從「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就是由無漏功德力量造成的身體,不是有漏凡夫肉眼所能見,身相非常高大,是不可思議、大自在的境界,所以說「身如須彌山王」。這是舉須彌山為例子,形容法性生身的高大。在這世界的中央,有一座須彌山,出水、入水各八萬四千由旬。那麼,菩薩有大悲心保留了像須彌山這麼高大的身體,不入無餘涅槃,為什麼呢?要廣度眾生,所以叫成熟眾生住處。沒有栽培善根的為其栽培善根,已經栽培善根的令善根成熟,已經成熟的令解脫,所以要保留一個身體和眾生接觸,當然這個身體是他的果報,也就是我們不能見聞的報身。菩薩也可以化現出我們能看得見、同他講話,彼此可以連繫的化身,所以叫成熟眾生。
「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佛就問須菩提,那菩薩的身體是不是很高大呢?「須菩提言,甚大,世尊」:須菩提答,那個身體的確是很大。欲界人類的身體不是那麼大,所以對比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當然很大了。
「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尊者立刻能覺悟到:在理論上說,那個大身,是畢竟空寂,只是假名字為大身而已。我們人間的人,若相貌莊嚴就會執著,看見別人都不如我,高慢心自然的就生起來。菩薩的大身,神通、智慧、道力廣大,有很多很多的功德,相貌也非常的莊嚴。但是,他能觀察身體如幻如化、畢竟空寂,是空無所有,而不生高慢心,所以叫做非身,是假名為大身而已。
這是說菩薩有大悲心,能夠現法性身而不入無餘涅槃,廣度眾生。現法性身時,心還是安住在第一義諦上,不執著有大身可得,所以這是聖人的境界。
丁五、(九)遠離隨順外論散亂住處三 戊一、顯此法勝異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是第九段,遠離隨順外論散亂住處。隨順,就是有愛著。外論,就是佛法以外的經典。佛教徒應該學習佛法,但是他對佛教的經典沒有興趣,卻歡喜學習佛法以外的經書,結果使令心裡散亂,繼續的貪瞋癡。現在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佛教徒不應該愛著外論,而繼續放逸貪瞋癡的活動,應該要努力學習佛法。無著菩薩立出這段文的名字,我認為很有時代的意義。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殑伽河裡有很多很多微細的沙,就像沙子那麼多數目的恆河。這有兩層譬喻,第一層是恆河沙數,第二層沙等恆河,就是恆河沙數的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佛問須菩提,你想一想,這樣的恆河沙多不多呢?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回答,光是恆河沙數的恆河數目就很多很多,何況無數恆河裡面的沙,是更多了。佛菩薩智慧善巧說法,用恆河沙數的恆河沙,譬喻數目的眾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問須菩提:若有人用那麼多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裝滿七寶布施,以救護無量無邊眾生的苦惱,那麼他將來所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這個人得到的功德太多了。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面所行的布施功德,是世間的福德;這裡說出世間。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全部的《金剛經》,乃至受持四句偈這麼少分--自己能受持、思惟觀察,又能為他人講說,那這個人學習佛法得到的福德,能超過前面所說布施七寶的福德。這意思就是:學習世間學問所得到的福報,不如學習佛法的功德大。
我在想:世間上的事業,工程師、科學家、建築師、會計師,或者是政府的領導人,所賺取的利益,能有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嗎?我看沒有!以前看見報紙上說:有個瑞典人,私有財產達三十億美鈔。現在說一個財團組織,能有多少億美鈔呢?或者有一百億、五百億、或者一千億?就算有一萬億吧!還沒有學習《金剛經》四句偈為他人說的福德大。
我們感覺到世間上的學問很好,其實再怎麼好,以世間學問得到的成就來計算,還是不如《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大。這一段是說學習佛法得到的福德廣大,不是世間的功德所能及,所以應該遠離隨順外論散亂住處。這底下說為什麼學習佛法的功德大呢?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一段文是說凡是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的所在地點,都會受到天、人、阿修羅的供養、尊重,也就是在處處貴、在人人尊的意思。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佛告訴須菩提,隨你演說此《金剛般若經》全部,乃至只有四句偈的地方。「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都應該特別尊重、供養講經的地方,就像恭敬、尊重佛的塔廟似的。塔,就是供佛舍利的地方。廟,是中國古代供奉先祖牌位或照片的處所,現在指供養佛像的地方。
因為佛的關係,所以很多世間天、人、阿修羅都到廟上,禮拜、讚歎、供養、尊重舍利、佛像。現在宣講《金剛經》的這個地方,也受到天、人、阿修羅供養,就像供養佛塔廟似的。若有人以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到福德無量無邊,但是那個地點能受到這樣的尊重嗎?我看不能。「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何況有人受持全部的《金剛經》、為人解說,那地點不是更受到尊重嗎!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應當知道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這個人,他的五蘊身裡成就了最高上、第一殊勝的功德了。為什麼呢?因為學習般若波羅蜜後,在阿賴耶識裡栽培了成佛的善根,成就得無上菩提的因緣,將來一定會成佛!若學習《般若波羅蜜經》而能得到最上、第一希有的功德,這人是特別殊勝了。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若」此處作「及」講。「尊重弟子」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得證無為法的聖人,名為尊重;沒有證無為法的人,都是輕賤的。若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存在的地方,即是有佛及一切聖人--像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摩訶迦葉乃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在這裡。所以說,在處處貴在人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