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他領解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二段是他領解。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前面一段是須菩提尊者說他自己聽聞了般若經生歡喜心;這裡是假設另外有人對般若經的信心能夠清淨,即生實相。可見這不是一般的信心,而是與般若相應的信心。
譬如我們閱讀佛教的經論,懂得多少佛法的道理以後,心生歡喜:「啊!佛法是真理!」有點信心了,這是由閱讀文字的佛法而生起的信心。若是依據經論修行,在身心上起了清淨的變化,得到感應:「啊!這真實不虛!」又有了信心,這是由修行來的信心;這比前面的信心又高升了。
例如:南傳佛教學者來到我們這裡,說一些對大乘佛法不恭敬的話,我們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可能就動搖了。有些學習大乘佛法的喇嘛,同樣會受到這句話的干擾;但因為他常常閉關,或者三年三個月三天,或者是閉關過多少次,也修無我觀、法空觀等這些甚深的三昧;當他聽聞南傳佛教學者說這些話,心裡不動,因為他是從修行中證實大乘佛法真實不虛!若是我們能夠修行而且成就聖道,那就更堅固,能達到不壞信的程度。《大品般若經》中說到:這樣甚深的法門誰能相信呢?得正見的人乃至到漏盡的阿羅漢、得阿毘跋致的菩薩,都能相信。我們從這句話,應該注意:如果是凡夫僧對於大乘佛法有所毀謗,不要動搖。
我有一次到新加坡,有意的要同南傳佛教的比丘談談話。有人接我去見一位錫蘭比丘,我問:「你對大乘佛法的信心怎麼樣呢?」他說:「我七歲就出家了,在佛學院裡讀書,老師告訴我,佛法只有這麼多,另外都不是佛法。」我問:「你知道有一位羅侯羅法師?」他說:「我知道!他是我的老師。」我說:「在他作的《佛陀的啟示》這本書上,有引大乘佛法來證明他所說的話,這表示他對大乘佛法有信心,如果完全沒信心,為什麼他的著作裡要引大乘經論來證明呢?」他說:「是的!我那個老師對於大乘佛法有歡喜心,他對我們說:大乘佛法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從這件事看出:有的南傳佛教學者,對於北傳佛教有些不合道理的話,我們不要為他動搖;因為他們也有學者還是讚歎大乘佛教。
「信心清淨」:信心的建立有:因學習語言文字佛法而有信心,因修行而有信心,因證悟佛法而有信心。這裡是指因證悟而有的信心,就是深刻了;得聖道以後,因為有無漏的般若智慧,斷掉了煩惱,所以心裡清淨,由這樣的清淨心,再反回來看佛所說的道理,相信佛法是真實不虛的!
通常有一種誤會而說:「心本來是清淨的。」這句話說得有點問題!經論上所說:「本性清淨」,是指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本性空,名為清淨;心也是緣起的,是本性空,這叫做清淨。龍樹菩薩說:空亦名為清淨;為什麼空叫做清淨呢?因為覺悟一切法空的時候,能斷煩惱,所以心清淨。從這裡看出來:要加上般若的智慧,心才清淨;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不能斷煩惱,表面上看心不動,就說「我心裡面是清淨的。」這句話靠不住!因為所有的煩惱種子都還潛藏著,心是不能清淨的。
「即生實相」:因為成就了般若智慧,破除無量無邊虛妄分別的染污,諸法的真理就顯現出來了。若是我們沒有達到這境界的時候,諸法的真實相不現前,也就是迷惑的境界。在諸法的真理本身來說,並沒有現前不現前的差別,但是在人的迷悟上是有差別了。
所謂實相現前,指心裡無一切相;明白的說,一切法自性空就是諸法的真實相。真實相這地方,有不欺誑的意思。所有因緣生法,看起來好像是真實的,其實是虛妄的,所以裡面都有欺誑性;而一切法自性空這地方,永久地是這樣子,它不變異,沒有欺誑性。所以得入聖道的人,永久不退轉;若沒得聖道,在因緣法上來來往往的境界,都是靠不住的,所以不名之為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應該知道這個人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是聖人的境界,所以成就了最殊勝的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觀察一切法畢竟空、是離一切相的;但是若一取著這畢竟空,就變成一種概念、變成法塵分別影相,那就不是實相了。「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若能離一切相,成就無分別的智慧,這時所見的真理,才叫做實相。
癸三、明自領解為易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第三段是須菩提說他自己領解般若的無相法門,不感覺難,比較容易。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我聽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信解諸法無相的道理,也能這樣子修行,心裡與諸法無相的道理相應,而不會再失掉,這件事不難。因為須菩提尊者,宿世在佛法裡栽培了很多善根,已經達到阿羅漢的境界,所以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很容易的。
癸四、明他領解為難三 子一、正明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第四段是說其他的人若能通達般若的無相義,是不容易的。
假設「當來世後五百歲」就是像法開始的那時候,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那就不容易,就難得了。
因為正法住世時,得聖道的人多,不得聖道的人少;像法出現的時候,得聖道的人少,不得聖道的特別多,相信《般若經》的人少了,而這個人他能夠得聞是經,並「信解受持」,前面須菩提尊者的信解受持,是阿羅漢的境界;現在也說信解受持,應該說對《般若波羅蜜經》的學習,能達到聖境時,也叫做信解受持。
佛在世時,相信《般若經》比較容易;正法住世時,相信《般若經》也容易,像法時代,就是難了,這就是眾生善根薄了。另外,佛法的思想混亂,不能統一,你說一樣、我說一樣,使令人多數執著有我,而不能學習無我論,所以也就是有困難。
子二、釋信為難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這底下解釋原因,為什麼相信《般若經》難呢?
相信般若波羅蜜經的人,如果說:有一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所相信的、我有智慧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這樣,不能說這個人相信《般若波羅蜜經》!因為他還有我見、法見的執著。「此人無我相」:這個人對於《般若波羅蜜經》能深入無我的道理,能觀察──學習般若波羅蜜者是誰?我不可得!
中國古代有個布袋和尚,常背著個布袋,在街上來來去去。有人問:「你是凡夫?是聖人?」他回答:「我不在此住!」這句話說得非常好!若說「我不是聖人,我是凡夫。」當然凡夫就是什麼都是執著的境界。他說:我也不在凡夫這裡住,我也不在聖人那裡住。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合乎般若波羅蜜的意思。凡夫,是虛妄的名字,是畢竟空;聖人,也是假名字,也是畢竟空。「我不在此住」:我也不可得,凡聖也不可得!那這個人就是聖人了。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有這個意思。相信般若法門者不可得!那最低限度這個人有我空的智慧。若說:「我能相信」,那麼你還不是。
「所以者何」:為什麼無我相呢?「我相即是非相」:根本沒有我!不是有一個「我」,把我消滅了,叫做無我相,根本是沒有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就錯誤虛妄的執著有個我,而這樣的我是沒有的,所以叫做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都是沒有我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