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化處非實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下面第二段「化處非實」,是指佛說法教化眾生的地點,也是假的。前面「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是說明常能用金剛般若照見一切法是離一切相,令心無分別,能通達如來說法是無所說,這就是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就叫做奉持。
通常我們觀察「三千大千世界」的時候,會認為是由微細的物質組成的;看大地實在就是土嘛,土很微細的、很微細的,科學又說出很多的名字。「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那麼所有的微塵多不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太多了。「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若在佛的大智慧來看,那個微塵就是沒有微塵,是名微塵。
大地,實在來說,是眾生業力所變現的。有人曾問我:「世界是怎麼開始的?如果承認世界是上帝造的,就是從上帝那裡開始的;佛教不承認上帝,那這世界怎麼開始的呢?」我說:「就從自心的虛妄分別開始的!」心這樣分別,就造成種子,以後發生的事,就從種子生現行,就是這樣來的。
譬如說靜坐時,這一支香坐得不好,不是散亂就是昏沈;然後有支香坐得不錯,心裡明靜而住,或者是修般若的無相觀很相應;再下一支香,又不行了,心裡還是妄想、昏沈。這樣子,前一支香坐得很好,是白坐了嗎?沒有!因為前一支香明靜的力量,在心裡熏習了多少力量;雖然下支香很散亂,沒有關係;等到又有一支香坐的很好,就是前面那個力量重現出來,又加強了多少,就是這樣展轉地,漸漸地增多。
再譬如打禪七時,能夠第四天有一支香坐的不錯,第五天就有兩支香坐的不錯;第六天、第七天可能更多,也可能減少。這樣,有時候低、有時候高,有時候少、有時候多,逐漸逐漸地,終究有一天,所有的香都能坐的很好。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逐漸地熏習,才能成就。所以這樣說,阿賴耶識是很重要了!熏習的成績在阿賴耶識保存著,再有一次熏習得很好,就增加了原來的力量,假設原來熏習的力量有十度,第二次再熏習就變成十五度,這樣逐漸逐漸地增加,最後就成功了。所以禪定從哪裡來的?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說貪煩惱從什麼地方來?也是這樣子。頭一次的貪心,熏成了種子;有因緣又起貪心、有因緣又起貪心,不斷地這樣熏習,貪心的力量就大起來了。發脾氣也一樣,憤怒一次,就在阿賴耶識熏習成力量,再憤怒,力量就加強一點、再憤怒力量又加強了。有人瞋心大;有人瞋心不是很大;也有人貪心很大,瞋心不大;有的瞋心很大,貪心不大;有的人貪心大,瞋心也大,智慧很小;有的人貪心大,瞋心大,智慧也很大;完全不一樣的,怎麼回事呢?都是由自己不斷熏習來的,因為熏習的不同,所表現的相貌就不一樣!
若前生是色界天的人,死了以後,又回到欲界,雖然不是佛教徒、也沒有去修行,但沒有男女欲的問題,煩惱也是輕微的,為什麼呢?就是前生剩餘的禪定力量帶到今生來。他若是遇見修學禪定的因緣,因為有剩餘的力量,他繼續用功,容易有成就。若前生是從欲界天來到人間,欲心就特別重;若從三惡道來,貪、瞋都很厲害的。
所以,為什麼有人也不見得信佛,但就好像有修行似的?其實他並沒有修行,而是與前生有關係;也就是熏習來的,都是從心的活動所創造的。心識的活動是長遠以來熏習,是自己創造的;所居住的世界也是內心創造的,地獄那些苦惱的境界,從哪裡來的?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就從自己的業力變現、從心開始的!天堂的境界、人間的世界也是從心開始的!都是因緣有、自性空。
所以「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的本質沒有真實性,是畢竟空,只是假名為微塵而已。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前面是依微塵說,現在是統合起來成為一個世界而言。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眾因緣和合而有,從業力變現出來的世界,本身實在是空無所有、沒有自性,有這麼一個現象,就假名為世界。
這樣說,學習般若波羅蜜、修行的時候,看見外邊種種的境界,也要觀察都是畢竟空寂、假名安立、沒有真實性!
癸三、化主無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是第三段「化主無相」:所說的法是離名言相,說法者就是佛,佛才能宣說這樣的佛法,而佛也是不可得的。
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可以以三十二相來見佛嗎?可以說有三十二相就是佛嗎?
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修六波羅蜜,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莊嚴,所以三十二相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就是畢竟空,畢竟空中三十二相不可得,但是三十二相還是宛然而有。
觀佛是這樣,觀察自己也是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裡,人不可得,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能常這樣觀,與空相應的時候,就是「般若」;但不見得是金剛般若,因為若是懈怠就退了,又觀不上來;若是精進就會好一點,等得聖道以後,不轉,就可以名之為「金剛般若」,但還不圓滿,不能說波羅蜜;到佛的境界才能稱之為「波羅蜜」。
這裡說化法離言、化處非實、化主無相三段,也就是告訴我們應如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
戊二、舉內施格量二 己一、捨恆沙身命二 庚一、正明格二 辛一、正明捨恆沙身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前邊兩大段,第一段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第二段以恆河沙的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這二種都屬於財布施,就是屬於外布施。現在再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身命布施屬於內布施。以七寶外財布施和身命布施對比,以七寶外財布施雖也不容易,身命布施是更不容易,但是還不如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身命只是一世,布施就沒有了,死了以後,第二生又有身命,又能布施,這樣子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這當然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不但要相信佛法,還要有多少修行的人才能辦到。世間人為國家犧牲,也算是身命布施。現在是說佛教徒,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辛二、正格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若有人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只是最少的四句偈,能自己修學,而又能為他人宣說,所得到的福德甚多!甚多!就是超過身命布施的功德。
這是讚歎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殊勝。為什麼學習般若經功德這麼大呢?這底下解釋。
庚二、領解勸行二 辛一、領解述成二 壬一、領解四 癸一、自領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領解這一科,分四段,第一段是須菩提自己領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這時候,須菩提聽聞這部經,深刻地明白它的道理。義就是趣,趣就是義;指能夠深刻地明白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道理。或者說,義是義,趣是趣。譬如:前面的文第一段「般若體門」的道理說到無我義,為什麼說無我義呢?它的目的義趣是:開示行者這樣修行的。第二段「信受門」說無我義,是證信:證明無我義可信。這樣子,趣就不同了。這一段和下一段說的道理,表面上是一樣,義趣不同。所以,義、趣可以當同一個意思講,也可以分開說。
我們對於《金剛經》,或者《大品般若經》、《法華經》,表面上的義比較容易明白,若說到趣,就不是容易的了。其實那幾個字誰都認識,那幾句話誰也可以講;但是前一段文和這一段文對比,裡邊的差別,就不容易明白。
「涕淚悲泣」:須菩提心裡很悲痛,流淚了。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感覺這樣甚深的佛法,很難得聽到,無始劫來流轉生死受很多的苦,就是因為沒聽過這樣的佛法,所以悲泣了。悲,同時也應該有歡喜,以前沒有聽聞,現在聽聞了,生大歡喜,所以應該是悲喜交集。
「而白佛言」:這以下是須菩提尊者自己的領解。「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先讚歎佛,佛是很少有的!無量劫才有一位佛出現世間,所以稱佛為希有世尊!佛為我們說金剛般若的無相法門,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我從聽佛說《阿含經》以來,由無常為門,通達無我義,悟入諸法畢竟空涅槃寂滅的道理,證得阿羅漢的慧眼,能夠照見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是無常的。「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來沒聽佛說過這部經,這一回佛為我們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很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