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五卷)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科註》卷下第六十一面,請看經文: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先看這一段,這是轉臨終時候的惡業。這樁事情已經有許多人注意到,我這次在澳洲就有同修來問我,關於自己家親老人臨終時候要怎樣處置,怎樣幫助他。這些同修對佛法未必有很深刻的認識,可是他們都能夠關心到臨終的大事,佛家常講「死生事大」。因為人在臨終的時候,並不是說這個人就死了,死了一切都了,那就無需要這些顧慮。可是這個世間有不少聰明人,有不少有智慧的人,更難得是宗教的信徒,即使對於生死大事所以然的道理他並不清楚,可是這個事實的存在,他們都能夠深信不疑,都能夠想到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投胎,哪一道去受身?能夠覺悟到這一點就相當不容易,在一般講就是因緣果報,他能夠意識到這個層次,在世間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會收歛一些。這也是近代印光大師挽救世道人心,消除世間的劫難,特別提出因緣果報的教學,道理就在此地。如果跟他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真正能夠體會理解的人並不多,可是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一般人都能夠明瞭,都能夠體會得到。對於改變世間的人心,勸勉大家斷惡修善,消除世間一些災難,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地藏經》對於這個理念、這種教學,可以說分量非常的重,這也是我們前面提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教化眾生任務委託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此地。

經文一開端,叫著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六道眾生,叫著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叫著我們的名字一樣。往下的經文開示對我們來講無比的親切,特別我們看到『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把「未來」放在前面,他說的「現在」是當時法會裡面的大眾擺在第二,未來擺在第一,可見得這個經,實際上講經的意思是對我們講。「諸世界中」,就不只一個娑婆世界,也顯示出地藏法門盡虛空、遍法界,跟淨土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點點滴滴顯示到,大乘法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的對象是法界當中一切眾生,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你的心量才能拓開,這是真心,這是我們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一切眾生本有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心量為什麼會搞得這麼小?心量小才會被這些邪門外道欺騙,才會有吃虧上當這些事情,心量拓開就沒有了。虛空法界無不不二,所以經文字字句句意義無限的深廣,我們要能體會,要在這裡頭學習。所以是「諸世界中」,沒有寫娑婆世界。

這裡面特別是講『六道眾生』,諸佛剎土都有六道眾生,沒有六道眾生的,有但是不多,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眾生,大多數諸佛國土都有六道眾生,都很苦,迷得很深。『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關鍵的字樣在「聞」,此地的聞是菩薩三慧裡面的聞慧,你就曉得不是隨便聽到,我們世間一般人在這裡錯會了意思,這是大乘經,一切都要用大乘菩薩的標準來衡量。菩薩三慧是建立在聲聞三學的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說念《地藏經》,也依照《地藏經》裡面所講的去修行,但是得不到果報,於是謗佛、謗法,說《地藏經》不靈;他沒有想到,他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沒有達到「善」的標準,沒有人想到。善的標準是什麼?三福,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世間善人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你做到了,你是世間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你連這個標準都做不到,你學佛是佛門外的學佛,沒入門,怎麼修都是門外漢,沒入門,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有這個基礎之後,這才能入佛門,入佛門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做到了沒有?三皈,大家今天做的形式,沒有實質內容,怎麼會有感應?戒經裡頭明明白白跟我們講,你真正受持三皈,你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今天三皈受了,一個護法神都沒有。你受五戒,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護你,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衛護。你今天一個護戒神也沒有,一個護法神也沒有,你三皈五戒叫白受了。今天的佛教我們要清楚,大家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佛法在行,不在說,說得再多,都沒有用處,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這是初級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這個地方「得聞」,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相應,與什麼相應?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這一部經的名字,聽到這個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你才能悟入這個境界。

所以說『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永遠不會墮三惡道,這是什麼境界?你們同修們都清楚,你們都學過教的,證須陀洹果就永不歷三惡道;如果沒有證須陀洹果,就不能避免三惡道。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在大乘圓教這個地位就是初信位的菩薩,這不就是跟你講超凡入聖嗎?你要說他怎麼會一聽菩薩名號,就能夠入這個境界?諸位想想中國過去禪宗許多公案,不一定是聽佛名、菩薩名,說不定你見到一樣東西,聽到一種聲音,豁然開悟;這是在禪宗公案裡面,我們聽說很多。那個難,那是契入自性的境界,這個容易,教下比宗門容易;但是教下的悟入,沒有宗門那麼徹底;宗門不悟是沒辦法,一悟他見性,這個地方悟入的時候,不見得是見性。但是一念想到經教當中教導我們,這些教誨、這些教訓,在自己心上油然而生,就能夠當下懺除自己的業障,就能夠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這就入初信菩薩位。初信菩薩位在斷德上來說,跟小乘初果相同,真的永不歷三惡道;雖然沒有出離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你要問為什麼不墮三惡道?三惡道的緣斷了。

三惡道的緣是什麼?貪瞋痴慢。這個人念念想菩薩,念念效法菩薩,貪瞋痴慢疑這個心斷掉,真的沒有了,念念與清淨、平等、覺、慈悲相應。迷的人起心動念沒有忘記自己,總是以自己為本位,這是迷,執著,放不下。覺悟了的人,念念想一切眾生,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眾生這麼苦,覺悟的人是起心動念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如何拯救這個災難。我們自己智慧也不夠,能力也不夠,福報也沒有,那起這種心、動這個念,不叫打妄想嗎?沒錯,是個妄想。如果是真心想這個問題,自然就得佛菩薩加持,我們沒有智慧,佛有智慧,我們沒有能力,佛有能力,我們沒有福報,佛有福報,這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他老人家教我要依靠佛菩薩才行,不能依靠人;人有大護法,在這個世間作大官,發大財,你依靠那些人,那些人不可靠,依靠佛菩薩才可靠。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覺心,以大慈悲心,為社會、為眾生,特別是為苦難的眾生,跟地藏菩薩很相應。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這個大道理我們要通達明瞭,然後你的心才清淨,你才能有感應。我們學佛憑藉什麼?就憑藉這點。我們自己成就,眾生之福,我們自己不能成就,眾生就受苦,就有災難。所以一切眾生的苦難,我過去常常提醒同修們,苦難誰造成的?我造成的,我修得不好,才讓眾生受苦。責任一定要自己肩負起來,決不能推給別人,「這個事情與我無關」,哪一個佛菩薩說眾生苦難與自己無關?你查遍經沒這個說法。佛菩薩跟世間人不一樣,大家都曉得覺、迷不相同,迷惑顛倒的人他推諉責任,推卸責任,覺悟的人絕不推卸責任。所以斷德相同,智慧不相同,初信位菩薩的智慧比小乘初果高得太多,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你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讀這段經文就不會疑惑,就知道這是真話。

下面是講修福,能修福就更好了。這是講『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家親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這一段很重要。一定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的財物拿來修福,這才有功德;拿別人的財物來修積功德,自己什麼都得不到,所修積的功德是別人的,自己還落得一身罪業,這個要懂得;一定是自己的,自己的財物才叫淨財。如果他在世間福報很大,他家裡面的房子很大、土地很多,在中國古代我們見到,往往他將自己的宅舍捐獻出來做道場,這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很多。像近代的楊仁山居士,那是一個大富長者,他在往生之前,沒有往生的時候他就寫下遺囑,把他自己的宅舍捐贈出來,「金陵刻經處」,你們現在到南京去看看金陵刻經處,楊仁山的家。他的這些財產沒有留給他的子孫,捐獻出來做佛教的事業,這是我們一個最好的模範;他的財物、寶貝真的全獻,都捐獻出來。衣服布施,你的衣服太多了送人,世間苦難的人很多,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為什麼不拿去捐獻出來布施?這叫真正修福。我們自己用有幾套換洗衣服足夠了,有幾雙換洗的鞋子也足夠了。富有人家一個人,我們從前在報紙上看到,有總統的夫人,她的鞋子就幾千雙,比賣鞋店還多,衣服多少千件,我們就不曉得,報紙上沒有登。你一個人怎麼穿得了?布施是修福。

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此地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讀經也不要說死在句下,那就錯了。布施的方法很多,這個地方是舉一個例子,『塑畫地藏形像』,為什麼?這個事情最容易做。如果叫你像楊仁山一樣,捐獻舍宅做道場,那就難了,有很多人說「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家的房子很小」,沒有就捐出去也不能做道場,舉出這一個例子。如果講塑畫地藏形像,這不難,隨你的財力,你有能力,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力量小請一個人給你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這就是說隨分隨力。可是在那個時候行,沒有問題,造像功德很大,現在這個時代造像,問你有沒有功德?功德是有,不可否認,但是不明顯,現前得不到果報,這個道理在哪裡?佛法弘揚不彰,《地藏經》念的人很多,《地藏經》裡面的意思幾個人了解?由此可知,如果令一切眾生在佛門裡面做真實功德,現前就能夠得到果報,一定要有人宣揚,將地藏法門講得透徹、講得清楚,人家一見地藏菩薩形像他感受就不一樣。

如果對於佛法完全不了解、不明白,甚至有誤會,這是偶像,地藏菩薩形像供奉著,他看到絲毫恭敬心都沒有,而且還批評拜偶像,迷信!我們問問:對於他這種批評的人、指責的人,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那是無量劫以後才起作用,現在不起作用。經上講得很清楚,毀謗之罪還是要墮地獄去受罪,等到那個罪受完了之後,這一歷耳根的道種,將來遇到善緣,他能起現行。由此可知,弘法工作在現前比什麼都重要,世出世間任何的事業,都比不上弘揚佛法事業這麼重要。我們同學們發心出家,不管你出家的因緣是什麼,總算是善根福德因緣現前具足,發心的因緣可以不必去計較,這一生當中有機會接觸到正法,有機會聞到正法,修學正法,這就成。這不僅是我們一生值得慶幸之事,正如古德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我們這一生遇到了,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發憤;發憤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叫發憤,我們這一生這個機緣就沒有空過。不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非常可惜,佛經上「可憐憫者」;可憐憫不是指別的人,一個人一生沒有遇到佛法,那有什麼可憐?遇到佛法當面錯過,這個人真可憐。由此可知,佛經上講「可憐憫者」指誰?指我們這一批人,當面錯過機會,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契入境界,原因就是你還是隨順煩惱習氣,你還是不能夠克服自己。

念佛堂建立之後,許多同修給我們做出好榜樣,克服自己;本來自己煩惱很重、習氣很重,睡眠很多,萎靡不振,進念佛堂一點信心都沒有,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怎麼能熬得過來?進去之後,念過幾次就把煩惱習氣克服了,這是很明顯的榜樣。所以念佛堂成就很多人,念佛堂的功德無比殊勝。老年人看到年輕人都那麼精進,覺得自己時日不多更應當精進,得到鼓勵;年輕人看到老年人,年歲那麼大,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他們都不眠不休,年輕人就更慚愧了;互相鼓勵、互相警策,能收到這個效果。一個人念佛容易懈怠,容易隨順煩惱習氣,這就是為什麼唐朝時候馬祖、百丈大師提倡共修,建叢林就是提倡共修,共修的好處在此地,叫依眾靠眾。在這以前,佛講經說法,教導大眾修行,個人自己事情,我們在佛經裡面沒有看到佛領眾修行,佛只是講經說法,修行在個人;那個時候個人都會用功,不需要人督促,各個有成就。

從正法到像法,再像法轉到末法,人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懈怠懶散放逸,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馬祖、百丈才提倡共修。馬祖,大家聽清楚,不是民間拜的媽祖,你要那樣體會,你就搞成大錯了。祖,他是禪宗的祖師,他俗家姓馬,一般人稱他馬祖,他的法名道一,道一禪師;一般習慣上稱他作馬祖,不是民間拜的媽祖,道一禪師。跟百丈禪師兩個人發起建叢林,提倡共修,提倡依眾靠眾,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特別是在末法時期,過去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遍,他說佛教要再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恢復叢林制度就是恢復共修的制度。我們現在今天提倡彌陀村,「彌陀村」就是叢林的現代化,形式上跟從前叢林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這就是佛家常講續佛慧命,我們在形式上改變,實質上沒有改變。

所以佛家的教學,我們一定讓社會認知,我們教學的方式跟現在社會教學的方式不同,為什麼不同?目的不同。社會的教育在培育技能,佛法的教育目的在求開智慧,破迷開悟,是在求真實智慧,不是把技術能力擺在第一,我們是把真實智慧擺在第一,這是完全不相同。佛家教學在戒定慧,我們的教科書也是戒定慧三學,這部《大藏經》人稱為三藏,三藏是經、律、論三藏,裡面講的就是戒定慧三學,這跟世間學校的教學完全不相同,我們必須把這個告訴世人。如果以他們概念來說,佛家著重在德行的教育,現在社會教育缺乏這一層,這個環節沒有。如果要社會安定,要世界和平,要多元化的社會,能夠達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德行教育非常重要。這是一個特殊教育,不是普通教育,如果用普通教育概念,依照他們的法令規章,佛學教育就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個我們要一定要明瞭、要懂得。中國古代的教學跟佛教教學很接近,但是現代教育,跟中國古代教學、跟佛家教學完全不相同,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也要讓社會大眾認同,使將來佛教教育能夠暢通而沒有障礙,我們會對社會交出我們的成果。我們培訓這些法師,法師有出家的法師、有在家的法師,出家、在家的法師對社會會有貢獻的。這是這一段說出修福。

底下這一段這是講轉業,轉業最好是讓病人知道,知道家親眷屬給他修福,為什麼?經論裡頭常說「境隨心轉」,家親眷屬給他修福他自己不知道,轉變難、轉變慢,因為他不曉得、不知道自己有福,他有自卑心。如果知道自己有福報轉變就快,大經裡頭常講「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給他修福,一定要讓他知道,他知道自己修了哪些福報,真實的福報他就生歡喜心,所以轉業容易。因為這個原因,使病人未終之時,他頭腦還清楚,告訴他家人把他的財物拿去修這種種福報。在我們現前諸位能看得到的洪老居士,我們去看他的時候真正是像病危一樣,他自己也是這樣想,恐怕來日不多,趕緊把這塊地捐獻出來,讓李木源給他做好事,天天催他,怕什麼?怕他自己死了以後,這個事情做不成,一天打好多次電話;李木源真熱心,一天跑好多次。自己真正知道,尤其李木源把彌陀村的構想告訴他,他歡喜,那他真正做了一樁好事情,他真的就轉了,還轉得那麼快。他喉嚨的癌細胞居然就拿出來,聽說現在可封口,三年,這裡打個洞三年,居然好了,他轉得這麼快。他所修的福報,比塑畫地藏菩薩形像要殊勝多了,他有福也有財力,有這份誠意來做念佛堂。

昨天李居士來跟我商量,念佛堂我的建議是供養一萬尊阿彌陀佛,所以他跟我研究一萬尊阿彌陀佛像,是用木雕還是用浮雕的方式,怎麼樣來做?念佛堂裡面我們為什麼供那麼多佛像?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加持,一切諸佛如來都念阿彌陀佛,所以你進入這個念佛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親近;第二個意思,我們念佛的人將來都成佛,念阿彌陀佛都作阿彌陀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進入念佛堂,念佛堂的佛像有一尊是自己,你說多親切!所以進入這個裡面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這裡頭有表法的意思在,這個功德無比的殊勝、無比的莊嚴,我們每一個進入念佛堂的人親切的體會,所以佛像要塑得很莊嚴。我們也用這種方式來發展這個道場,使人人能生歡喜心,全心全力來成就這個道場,希望這個道場做為世界念佛道場一個好樣子。現在每個月從海外各個地區,組團發心到此地來念佛逐漸多了,自自然然形成一個念佛中心的念佛堂,所以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洪老居士七十九歲的生日剛剛過,我們聽到這個喜訊,三寶加持,使我們信心更堅固。這段經文我們可以舉出現前的例子。後面果報,諸位翻過來看: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現前洪老居士的果報正如經上所說,他的業報應該是得重病,做了這個功德他的病就好了,不但病好了,還延年益壽,一點都不假。註解裡面說得很好,我們把它念一念,「何故須為病人於地藏處,修供塑像」,這是先提個問題,為什麼這樣做?「以能愈病益壽也」,原因在此地,能夠叫疾病滅除,能夠延長福壽。有壽沒有福那還很苦,有壽又有福,因為他修的有福,供佛能延壽。下面舉「《止觀》云」,《止觀》是天台教義;「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這是佛祖給我們提出的警告,這是事實真相。世間人真有不怕惡道,這是佛經裡面所說的「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他不知道惡道的恐怖,依然造作罪業。特別是打著佛教的旗號欺騙一切眾生,求得名聞利養,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的都是地獄業報。人的壽命很短促,「人命無常,一息不追」,一口氣不來,那就墮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這是形容三惡道,三惡道容易墮入,很難出來。

下面講「無有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出離三惡道的條件,這時你怎麼辦?墮落三途之後,想修福沒有緣。我們人在這個世間,有多少有財富的人、有福報的人、有能力的人,一生當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想修福沒有地方去修福,往往由於愚痴,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將自己的財富力量去護持邪道,不但沒有去種福,反而招來一些殃咎,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我們常常看到。由此可知,消除業障這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確實不容易,一定要有慧、要有福,沒有福慧想消除業障都消除不了。如果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不要看別的,看學佛的同修,就在我們周邊這些人,你仔細觀察他是很希望消業障,也很認真努力在做消業障的工作,自己以為那個修福是消業障,可是你仔細去一觀察,他所做的跟他的目的恰恰相反,想消業障他做的工作是在增加業障,並沒有把業障消除。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讀經太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他迷惑,他不清楚。佛法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他沒有能力辨別,把假的當作真的,諺語常講「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愚痴!世間人常講「捨財消災」,他財是捨了,災沒有消掉,不但沒消災,還增長了災禍,愚痴到這個樣子,你說多可憐!

所以我們才知道,佛在經上反覆叮嚀,不但我們要解義,還要深解義趣,你解得淺還不行,要解得深,然後才懂得怎樣修福,怎樣積功累德,怎樣消除業障,怎樣入佛境界;關鍵都在深解義趣這一句,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他的事業就是為一切眾生辦這樁事情。世尊給我們樹立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幫助大眾深解義趣。到後代才有出家人放棄講經,領眾薰修,這都是大慈悲的表現,他能不能講?能講,他不是不能講。為什麼放棄講經,去領眾修行?目的是一樣,幫助大眾在一生當中快速成就,道理在此地。在今天這兩者要並重,才能夠收到效果,單單靠講經,不提倡修行,人只有聞慧,只有解悟,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縱然修福,這個福也是人天福報,或者說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只能夠救一時之苦,不能夠解脫,所以一定要提倡行門。有解有行,解行並重,定慧等學,對末法時期的眾生才收到效果。否則的話,有行無解,行功夫用久了,如果得不到效果,他就生疑心,他就疑惑,他就會退轉,因為他不明理。現在道場,講堂跟念佛堂結合在一起,這好!這是我們所提倡,我們盡心盡力來推廣,認真去做,經典裡面所說的果報我們一定會得到。再看末後這段: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銷滅。】

所以說依教奉行有這兩種不同的果報,一個是壽命沒有盡,消業障延福壽;一種是業報盡,業報盡他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必定墮三惡道,能夠在臨終之前,聞佛菩薩名號,見佛菩薩形像,生真實懺悔之心;瞻禮,前面說過,瞻禮當中生慚愧心、生懺悔心,真正發心改過自新。如果這樣的心生不起來,瞻禮效果就很微薄,那還是墮三惡道,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個善因種子而已,它不能起現行。如果在瞻禮當中生慚愧心、生懺悔心,他就能夠在現行裡面就轉業,這個種子立刻就起現行,他就能夠脫離三惡道苦,決定得人天福報。怎樣決定他生天道或者生人道?都在那一念懺悔的力量不一樣,真心懇切懺悔,力量就很大,就能從三惡道報生到天道;如果有慚愧心、懺悔心,力量不是很強,他就生到人道。人、天兩道受生,果報差別很大,都在一念心的轉變。如果臨終的時候能夠聞到淨土法門,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福報是無比的殊勝。所以淨土法門,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菩薩宣揚,勸勉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道理的,這個法門才能令一切罪苦眾生究竟解脫。但是關鍵還是一句話,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煩惱習氣,也只能跟淨土結一個法緣,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凡是往生淨土的人,《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

什麼樣的人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第一個條件得人身,第二個條件聞佛法,聞到淨土的經論,這是證明你多善根。什麼是多福德?接觸淨土,聽到這個法門就生歡喜心,能信能願,能依教奉行,多福德。我們聽,聽了不能相信,信了不能夠理解,理解又不肯做,不肯真正修行,修行不能夠克服自己煩惱習氣,這都叫少福德;善根雖然有,緣有你遇到,你的福報很薄,還是欠缺這一點,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再等來世。來世不是等來一生,不見得,下一個機會可能是無量劫之後,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麻煩。所以遇到機會,聰明人這一生馬上把它抓住,不要再等來生,下一次;下一次不曉得什麼時候再等到,絕對不是來生,第二生、第三生,不是的,下一次可能就是多少劫,多少億萬年,你才會再遇到,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明瞭。

怎樣才在這一生當中把機會抓住?沒有別的,放下,真正能放得下。放不下怎麼辦?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好,他老人家說把「死」字貼在額頭,念念想我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東西能帶走?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你再看看周邊這些死人,哪一樣東西他帶走?所以印祖教人常常想著死,我就要死了,這個方法非常好。他老人家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他自己小念佛堂,自己的關房,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字「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世間人念佛,為什麼還不能往生?沒有放下,依舊有留戀。

這個地方放下,諸位也不能誤會,不是叫你在事一切都放下、都不幹,一心到念佛堂去,那也得有很大的福報。我們現在出家,諺語常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就是說明我們本分的事情,我們活一天做一天,雖然做,絕不執著,那就放下,決定不留戀,保持心地清淨,這個重要,一絲毫不染著。我今天應該做的事情統統做到,明天做不做,不要去想它,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明天還沒走,明天再幹一天,我們也不是希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我們,一切隨順,順其自然,一切都讓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還沒有來,意思就是說要我們多幹幾天,我們很認真、很努力在做,念念跟阿彌陀佛都相應。壽命還沒有盡的時候多幫助一些人,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我們今天幹的就是這個事情,除這個事情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毫不相干,這個作法就對了。這個作法就是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不是說死字貼在額頭,就什麼事情都不幹,那你完全錯解祖師的意思。這個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我們全心全力在做。再看下面一段經文,這是第三個段落,「示先亡生界」,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感應。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這種情形在世間有,往年常有,現在人少有;現在人能夠還想到父母、兄弟姊妹,真的不多,這是人心愈來愈薄。人心愈來愈薄就是親情愈來愈薄,道義愈來愈薄,反過來,現在煩惱愈來愈重,造惡愈來愈嚴重,只顧自利,不顧別人,甚至於家親眷屬都不照顧。李居士常常跟我們說,有一些作兒女的,父母老了把父母送到老人院,第一個月還繳一點錢,老人院收養老人,譬如一個月費用五百塊錢,他頭一個月繳;第二個月大概拖很長的時間才送來,第三個月沒有了,以後人就不見,不來了,父母不要了。實在說現在這樣的人很多,連畜生都不如,畜生還知道照顧父母,你想這個世間多麼悲慘,老人多麼可憐!老了,工作能力沒有,體力衰退,自己所積蓄一點錢,都被兒女想盡方法奪去,晚年的生活有一些靠政府補助,有一些靠社會救濟,多麼悲哀!這是我們時時處處都能看得見。

這些沒有人養活的老人,靠社會慈心人士來救濟、來幫助;做這種慈善事業,也有真的、也有假的,真的那當然是積功累德,果報殊勝。但是有假的,假的是假借這些事業,圖自己的名利,以這個為號召,慈善救濟來號召,到處募捐勸化,拿了這些錢一半自己享受,另外一半才照顧老人。古人有一句很不好聽的話,「慈善家,慈善起家」,後面這句話就說,他慈善家,他怎麼發達?靠外頭募捐,幹這個事情起家。這種現前他是得到一些享受,果報都在三途,他沒有盡到做慈善的責任。真正做慈善事業,你這個慈善事業機構很大,養人、用的人也不少,當然有必須要的開銷,除必須要的開銷之外,所有這些財物都要供養這些老人,那才正確。

我們在澳洲,參觀澳洲的退休村,這個退休村是私人建立,專門照顧老人,他收費。我們去考察,他收費收得很合理,費用裡面有服務費,服務費是什麼?是他們裡面這些員工薪水,收多少?百分之五。老人住在裡面要繳費,一個星期一百七十塊錢,他的生活費,包括在裡面環境整理所有一切費用在內,一百七十塊。一百七十塊裡面扣百分之五,做為裡面員工的工資,這個合理。所以我對他們很尊敬,他們做的是真正慈善事業,是拿到一點很少的待遇,自己生活能夠過得去,把自己精神、自己能力統統貢獻在這個退休村,全心全力照顧這些退休的老人;不能說照顧,自己沒有生活,那不可以,你總得要照顧他的生活,所以他是得到合理的報酬,這是如法。像這種方式的慈善事業,我們值得讚歎,值得介紹來推廣。它不是慈善機構完全收容老人,自己到外面化緣募捐,那個很容易造罪業。

今天社會非常複雜,裡面有佛菩薩在利益眾生,也有一些妖魔鬼怪假借這些慈善的名義,圖自己的名利,損害眾生,都有,我們要認識清楚,要有能力辨別,所以現在這個世間非常悲慘。還有道義的,心地還有厚道,不是沒有,少,愈來愈少,這些知恩報恩的人,這個經上是講這些人。經文裡面特別是指『未來世』,他沒有講現在,說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乳哺時』,這時候就更小,還在吃奶的時候,他的父親、母親,或者兄弟有過世的,這麼小的時候,就遭遇到這個不幸。或者是『三歲、五歲、十歲以下』,大概親人過去,長大之後都記不清楚,記憶都模糊,這在從前。現在比較方便,現在有照片,彩色的,還有錄像,所以雖然很小父母過世,如果家人把他這些資料保存下來,他年歲大了還能看到亡人的容貌,還能看到;如果把他講話錄音下來,音容宛在,比過去方便多了。我們讀到這些經文,我們就要曉得,家庭裡面生活的錄音、錄影,尤其父母對於嬰兒的照顧關愛關懷,錄下錄像帶,好!到他年老的時候忘記父母,放給他看看:你看你父母小時候對你怎麼關照?提醒他的孝道,你今天用什麼態度來對你的父母?

我們讀這個經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作法,叫他自己細細去思惟,就能夠知道家親眷屬死了以後的狀況,他要有智慧,多去想想也能夠了解。父母在世一生的生活行持,善因決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今天科技發達非常方便,每一個家庭自己都可以做生活的錄像。古時候沒有這些科學工具的時候,這個人年歲長了,想念他的父母、想念他的家親眷屬,不知道家親眷屬示現在哪一道?在哪一個世間?或者生到哪一個天中?有這一些想法,大概都是學佛的人,都是很熱心信仰宗教的宗教徒,他們才會想這些。不信宗教的人,他就不會想到家親眷屬會到哪一道投生?會到哪一個天上?他不會有這個念頭。能夠有宗教信仰的,會有這些思想。在外國對於宗教信仰一般相當重視,我在美國住的時間很久,美國的小學就重視宗教信仰,老師會勸學生選擇一個宗教,如果這個學生沒有宗教信仰,老師就會認為這個學生是個問題學生。他有宗教信仰,不管你信仰哪個教,老師都會非常歡喜,尊重你、愛護你、幫助你。外國對宗教信仰非常重視,宗教是維持一個人的品德,他能夠敬神,他能夠讀經,他的思想行為自然就有一些約束,不敢為非作歹,所以他們把這個當作道德的教育,反而近代的東方人對這點疏忽了。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這是世尊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你要想求知道自己家親眷屬,過世之後生到哪一道、哪一界,也能滿你的願望,佛教給你修學的方法。這個方法最重要一句話,就是『莫退初心』這四個字。修學方法有好幾種,『塑畫地藏菩薩形像』,這是一種,『聞名瞻禮』也是一種;換句話說,法門很多,列舉一二。關鍵在『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這再重複一句。這種事情在中國古書裡面記載很多,中國人重視孝道,提倡孝敬的教育,所以中國的教育根本就是教孝、教敬。這個教學的思想,自古以來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沒有改變,可以說這是中國教育的宗旨在孝敬。孝敬落實就是在祭祀,所以古代人民生活裡面,祭祀是生活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

我們讀古禮,古禮裡頭最重要,六種禮第一個是祭禮,祭禮也叫吉禮,吉祥的吉,吉禮就是祭禮,祭祀。中國祭祀的對象是祭祖先,佛經經典裡面講鬼神,鬼神是講祖先,不是講別的,是祭祖先;不是自己祖先你去祭祀他,那就是諂媚巴結,與你不相干,你何必去巴結別人?祭祀祖先是天經地義,應該的。祭祀最重要祭神如神在,就是此地講的意思。主祭的人稱為齋公,就是齋戒祭祀的時候主祭的人稱為齋公;你就想「齋」是什麼?齋戒;在祭祀的前三天,主祭人要齋戒。齋是什麼意思?齋是修清淨心,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主祭人要閉關三天,這麼慎重;這三天不見客,一切事物統統放下,這三天在一個小房子裡面,飲食有人送來、有人照顧,跟閉關一樣。三天當中幹什麼事情?想,因為他祭祀他自己的父母祖先,想他父母祖先生前的生活狀況,我們佛家講觀想,要把他想來,然後祭祀的時候就有感應;三天三夜想他祖先在世的時候音容一舉一動,這思念。所以在行祭祀的時候彷彿聽到聲音,彷彿見到形狀,這個祭祀才有效果。哪裡像現在的祭祀,亂心,根本就概念都沒有,到那裡去行個禮表示一下,一點誠意都沒有,完全是在表演做樣子,他怎麼會有感應?

佛法比我們中國祭典更要重視,七天七夜,一日到七日,中國主祭人才三天,齋戒三天,佛法講七天。所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供養是淨心供養,不在乎這些物品,恭敬心就是供養;要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供養。由此可知,供養不在這些供品,不在這個,那是形式不重要。形式是盡心盡力去辦,不必去講求,不必過分,隨分隨力,表我們的誠意敬心。實在自己家裡很清寒、很貧困,供一杯水就夠,我們的誠敬都表達了。如果一定要做好看,充場面,到外面去借貸來辦這些供品,錯誤的,你的祖先決定不希望你去負債,我們負債來供養這是不恭敬,大不敬。為什麼?你的父母祖先看到這個樣子憂心擔心,你負這種債務將來怎麼償還?無債一身輕,自己隨分隨力盡心供養,究竟圓滿,要懂這個道理,佛法裡頭尤其是講求。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裡面第一個依教修行供養,想到父母祖先對我們教訓是什麼?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學佛,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明白、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奉行?這是真正的供養。

「聞名見形」都是提示,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想到這部經典裡面所有的教誨,不單單是這句名號就算了,不是的,名裡頭有意,意裡頭有理有行,這正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個名就把整個佛法包容在裡面。不僅僅是「大方廣」,阿彌陀佛的名號包容一切,任何一個佛菩薩名號都包容一切,所以「一」不是定一,一是任何一。不僅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哪一法不圓融一切法?法法皆圓融,這才說到真實處,說到究竟處,這樣子我們才知道怎樣叫「修敬」,我們今天念佛堂就是修這個法門。最重要不退初心,初心可貴,古人常說「初發心,成佛有餘」,但是一般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初心保不住,初心是真心,時間久了他就疲倦、就懈怠,厭倦了,心就變了。縱然去修,都是形式,那一份真誠沒有,所以效果收不到。此地的供養特別要了解,供養是如教修行供養。再看底下,這得果報: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

『是人』就是已經亡故的人,『假因業故』,「業」是講他過去生中所造這些業報,他造作的惡業。造惡業必定墮惡趣,惡趣是指三惡道,墮惡趣的時間長。

【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他的家親眷屬後人,常常想念他,常常能夠依教修行,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他能得利益,能夠因此而脫離三惡道。這個經上也說到,我們平常,特別是學佛的人,你夢到家親眷屬,醒來之後我夢到已經過去父母、家親眷屬,他來找你幹什麼?求你幫助。你醒來之後,你最好是誦經、念佛給他迴向,他是來求你幫忙。世間人,不學佛的人,夢到的時候應該怎麼辦?給他燒一點紙錢,他需要;你所能夢到多半是在鬼道,在畜生道他不會找你,他到人道也不會來找你,地獄道他沒有辦法出來,多半是鬼道。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有一個同事信基督教,全家都是基督教徒,這同事的太太過世了;鄰居也是一個同事,這個同事學佛,跟我們常常接近,我們都很熟。學佛這個同事的太太,在一個星期當中夢到三次,就是鄰居信基督教的太太,一個星期夢到三次,向她討錢。因為她在夢中,也就忘掉她已經死了,所以她就跟她講:妳要錢,不能問我要,妳應該跟妳先生要才對;她說:我先生沒有錢,求妳幫助。她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說:他們信基督教不燒錢,不燒紙錢,所以他沒有錢;她來找妳幹什麼?就是問妳討錢,妳燒一點紙錢給她。她就真的燒一點紙錢送給她,以後就再沒有,再夢不到。這都是事實真相,所以在鬼道、餓鬼道,燒紙錢真管用。

我們學佛之後就明瞭,最好是誦經、念佛給他迴向,很有效果。譬如說夢到,你就《地藏經》念一遍、或者念三遍給他迴向,地藏菩薩名號念一萬聲給他迴向,定數給他迴向;他來找你,你真幫忙,確確實實能夠離苦。你誦經、念佛給他迴向,他得多少利益,就看你念的誠心,你念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他得的福就愈大;如果你誦經、念佛裡面還有夾雜,亂心所念,他得的利益就少。這時候愈是恭敬、愈是虔誠,他得福愈大;我們自己修福也大,經上講我們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他得是七分之一。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一卷)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卷)
第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卷) 第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卷)
第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卷) 第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六卷)
第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七卷) 第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八卷)
第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九卷) 第1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卷)
第1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一卷) 第1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二卷)
第1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三卷) 第1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四卷)
第1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五卷) 第1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六卷)
第1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七卷) 第1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八卷)
第1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九卷) 第2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卷)
第2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一卷) 第2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二卷)
第2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三卷) 第2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四卷)
第2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五卷) 第2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六卷)
第2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 第2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八卷)
第2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九卷) 第3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卷)
第3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一卷) 第3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二卷)
第3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三卷) 第3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四卷)
第3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五卷) 第3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六卷)
第3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七卷) 第3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八卷)
第3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九卷) 第4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卷)
第4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一卷) 第4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二卷)
第4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三卷) 第4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四卷)
第4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五卷) 第4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六卷)
第4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七卷) 第4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八卷)
第4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九卷) 第5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卷)
第5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一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神教徒 发表于 2011-5-10 18:24:02
讚嘆,很慈悲的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