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七卷)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卷下第十三面,請看經文: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說布施佛家的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的形像,所得的功德。前面說能夠種這個因,果報是百千生中為轉輪聖王;由此可知,布施福報不可思議。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間的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這個經上有說,此地註解引用古德的說法,在第十三面第一行末後一句,「《妙玄》云」,妙是《妙法蓮華經》,玄是玄義,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引自經典當中,這段講「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這句非常重要,為什麼他得這麼大的福。在我們人間與轉輪聖王相似,像現在世間超級大國的領袖,這就類似轉輪王,現在世界美國最強盛,許許多多國家雖然美國人不能統治,但是都受他的影響,甚至於受他勢力支配。美國的總統的確具轉輪聖王的意思,但是沒有轉輪聖王福報那麼大,為什麼?他們任期只有四年,而且還受國會種種約束,不能夠隨自己意思來辦事,所以比轉輪聖王還差得遠。在兩百多年前,在中國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可以說也有一點像轉輪聖王,那時候中國國力非常強盛,在亞洲許許多多小國都對清朝朝貢,都成為清帝國的藩屬。所以我們展開清朝最盛時候的地圖來看,比現在中國面積大概要大三倍的樣子,現在中國土地如果跟乾隆那個時候相比只剩下三分之一,所以這樣的國王就有一點像轉輪聖王。

他那個福報怎麼修的?這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玄義》裡面告訴我們「散心持戒」,他不是專心,他持不持戒?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心地善良,自己修福帶動許許多多人修福,他福報現前的時候,他自己是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這些人,都是他的大臣、都是他的部屬,其中福報大就作小王。在過去制度總督就是小王,巡府也是小王,巡府就相當現在的省長,而總督通常是管兩個省,這都屬於小王身分;在邊遠地區附屬的藩王,小國的小國王,福報是這麼修的。「《釋籤》云」,底下講釋籤,第二行末後一句;釋籤是玄義釋籤,玄義是智者大師作的,這是玄義的註解,湛然法師作的。他說的是,他講得比較詳細,都是引經來說明,「先行七法」,這是講一生行善,他行哪些善?第一個是「給施貧乏」,對於貧困的眾生他照顧,非常熱心照顧,所以在果報當中,他感得許許多多人擁護他,這是有恩德,報恩。第二「敬民孝養」,他對人尊敬,他能夠孝養,尤其是對於能夠孝養父母、孝養尊長的人,他是格外的尊敬。

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這就是對鬼神的恭敬,前面這兩條是對人,這一條對天地鬼神,這一點現代人疏忽。我們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係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也要處好,古人懂得這個道理;不但中國的古人懂得,我們看看全世界的古人都懂得,都懂得祭祀鬼神。現在人把這些看作迷信,極力的排斥,鬼神的關係搞壞;換句話說,得不到鬼神的幫助,如果鬼神再從中作亂、再從中破壞,那我們就苦了,我們沒有能力招架。什麼時候這個世界還能夠恢復,像過去那樣的安定繁榮興旺,就看看大家有沒有覺悟,我們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處。在中國古禮,諸位看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是把這個關係搞好。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不是說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外交,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沒有那麼簡單,你信有這個事情,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這是個事實,一定要懂得。世間人雖然口裡面很硬說他不信,事實都經歷過,在生活當中都有體驗,聽到的很多,有許多人是親身經歷。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重視,祭祖先、祭天地鬼神。第四「時修忍辱」,所以他的福報能夠保得住,能夠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他能夠忍辱,要是不能忍辱,再大的福報一生就享完,佛家講得好,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就保不住,很快的就爆掉。後面還有三條,一定要斷貪、斷瞋、斷痴,這三毒煩惱。這是在生前修這七種殊勝的善因,然後又發心為大眾服務,所以才得到這個殊勝的感應,得到這麼好的果報。

從這一品經,這一品經在整個《地藏經》裡面,是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末後結歸到三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後面「利益存亡品」是僧寶;三寶,佛不住世,三寶裡面是法寶最重要,勸我們修布施。「布施」這兩個字的定義,一定要很鮮明、很清楚,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眾生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那是佛道、大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把布施看錯,以為在佛門裡面捐獻一點財物,這就叫布施,你把布施看得太簡單、太狹小了。菩薩行裡面,佛跟我們說了六個原則、六條,經典裡面稱六度、六波羅蜜,就是菩薩行為的六個原則。第一就是布施,第二還是布施,第三還是布施;佛跟我們講布施分三類:第一類財布施,第二類法布施,第三類無畏布施,這六個、六條裡面第一是布施,布施裡面財、法、無畏都包括。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第三是忍辱,守法跟忍辱都是屬於無畏布施;後面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

所以菩薩行,你要把它總歸納就是布施兩個字,布施兩個字的講法,就是為一切大眾服務。無論你是什麼身分,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一切為人民,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一個人,利生是為眾生做好榜樣,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一個人在世間心地好、品德好、行為好,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這個身布施,身心都在修布施。我們的生活,無論過的是富裕或者是貧賤,富貴做一個富貴的好樣子,貧賤做個貧賤的好樣子,貧賤人守本分,安貧樂道,這就是布施;富貴人做富貴人的好榜樣,以他生活多餘的能夠周濟貧窮,富貴人的好樣子,有福與一切眾生共享。你從政為人民服務,你經商也為人民服務,你做工還是為人民服務。我們出家,出家人把佛法經教研究透徹,為一切眾生做詳細的講解,為人民服務,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提升生活的水平,出家人也是為人民服務。整個佛法沒有別的,說到最後總歸結,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我們自己發心為眾生服務,也勸導一切眾生都要為眾生服務,真正能夠犧牲自己,捨己為人,這個人就叫菩薩。念念念眾生,念念念社會整體,念一切人民,沒有念自己、沒有自家,自己跟自家是這個團體裡面的一分子,整個團體好,自己哪有不好的道理?所以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其來有自,我們明白了。下面這一段經文,你再能夠把服務的心量擴大,你的福報就更大。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

什麼叫迴向心?我們今天服務的事是一個地區,或者更小一個團體、一個社團,一個地區,再擴大一個國家,今天說一個世界,這是我們在事上能做得到,前面所說的。迴向的心,我們事雖然達不到,可是我們的心願達到,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於這個地球,這話說的空說的?不空,真有心願,那就不是空的。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哪一天要得了神通,飛行變化自在,我們確確實實是很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是迴向心。你心量拓開了,這心量一拓開,你果報就不是百千生中轉輪王身,那就不止。

【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為什麼一迴向就成佛?這一個迴向心是佛心,心是佛心那怎麼會不成佛道?當然成佛。前面那個心不是佛心,是人心,在四種慈悲裡面講眾生緣慈悲,所以他果報是轉輪王身。這一發願迴向這個心是佛心,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決定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頭勸導大家,或者是跟到一起做的,盡成佛道。盡成佛道,諸位要知道,這些人都發迴向心,他才能成佛道。這其中這麼多人,如果有一些人不能發這樣的大心,那他還是不能成佛,真正發大心的人成佛了。成佛果報才是究竟圓滿,在佛的果位上,應以轉輪王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作轉輪王,應以天王身得度者,他就示現作天王,多自在!沒有這個大心量,雖然修這麼大福報,作轉輪王身,轉輪王身還是不自在,他不能夠隨意去作天王,他也不能夠隨意去作鬼王,他不能隨心所欲。如果是成佛、成菩薩,隨心所欲,任何身分都能示現,而且示現還不僅示現一個身,同時同處可以現無量身,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這只有在佛與大菩薩的果地才能辦得到。

所以發願迴向就重要,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裡面流露出來,都是從這個心裡面建立起來,人心要真誠,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這是講體、本體。有體當然有用,用裡面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別人是他受用。佛告訴我們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夠修善積德這對自己;對別人是發願迴向,發迴向心,發願迴向是大慈大悲,發願迴向就是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這個服務完全是義務,不求絲毫報酬,世間人服務是要講報酬,佛菩薩服務沒有報酬,全部是付出的,現在話講義務,完全是義務。如果有義務這個觀念,那還不是佛菩薩,為什麼?他愛心還低一等,法緣慈,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他做的是真正義務工作,但是決定沒有義務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也引用一些故事,這故事諸位看,你聽我講了之後,這個故事可以看得懂,我們就不必多說了。請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是布施的第四段,「施老病產婦」所得的福報:

【復次。】

經上加上『復次』,就是另外一樁事情的起端。佛在這裡給我們說了種種布施,這是第四種。叫著:

【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這一句是講能布施的人,發心布施有這麼多人,他們的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但是都能發心修布施,布施所得的福完全看布施人的心態,決不是他的地位高下,得的福報大小,與他地位高下不相干,與他的財力物力也不相干。關係在他發心,他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圓滿的心,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福報大小從這個地方結,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下面是他布施的對象:

【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

關鍵就在『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法身大士的心態,這不是普通人,沒有條件的,看到了一定幫助。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看他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就去幫助他。現代這個社會老人、病人可憐的很多,沒有人照顧,整個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教育政策的錯誤,現在的教育都是功利主義的教育,跟我們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古代教育是道德的教育、仁義的教育,尊重道德仁義。現在的教育是功利、是利害的教育,與我有利就是朋友,與我沒有利就是敵人,你說這個怎麼得了?這個社會上下交征利,孟子說這個國家就危險了。這個危險就是說明有大災難要現前,或是天災、或是人禍,都是眾生業感所造,大家造的不善業。所以古代古聖先王,後世人為什麼尊敬他?為什麼崇拜他?他們有智慧,他們建立一個政權教化眾生,教眾生道德仁義禮,明道、修德、行仁、盡義、守禮,這個社會安定,人民安樂,懂得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帝王為人民服務,給社會大眾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今天功利的社會,每個人只求自己自身的利益,家庭都不顧,真的是忘恩負義,父母怎樣把你養成,到父母年老,不要了、丟掉了,認為孝養父母是個負擔,這個負擔他不願意擔起,捨棄,父母的死活與自己不相關,父母有病沒人照顧,父母年老丟掉也沒有人照顧。現在在外國有老人福利的制度,國家來養老,國家要有這個財力才行。社會福利事業是美國人最先提倡,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國力是最富強興起這個制度,全世界許多民族國家都仿效,現在弊病出來,國家負擔太重了,把國家的財政拖垮。但是有沒有人敢把這個制度廢除?沒有人敢。那個國家是民主社會,如果你要是想把這個制度廢除,老百姓不投你的票,你就選不上了,為了選票這個制度咬緊牙根還要堅持。美國現在負債,幾乎世界上每個人都知道,四代都還不清,它原來是債權國,現在變成負債的國,這都是政策的偏差。所以新加坡政府很聰明,看到這個社會的病態,新加坡有沒有社會福利?有,社會福利主要的來源是人民的儲蓄,他們這裡叫「公積金」,這是政府強迫你儲蓄。這個儲蓄就是預防著你生病、你年老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養活你自己,實在再有困難,政府再補貼一點,這個制度好。外國因為有社會福利這個制度,所以人民沒有儲蓄的觀念,老了不要緊國家養,每一個月的收入,他們都把它花得乾乾淨淨,多數人透支,造成了普遍負債的現象。

中國古老的教育裡面負債是恥辱,你怎麼可以負債過日子?諺語裡面常講「無債一身輕」,生活過得貧困不怕,不負債,生活沒有壓力,他的日子過得多舒服。但是在外國先進的國家,幾乎沒有人不負債,生活壓力很大,這樣的社會,我在那邊二十多年,我看得很難過,人為什麼活在世間?為還債,你說多可憐、多悲哀!每一天努力工作為了還債,還銀行的債,向銀行貸款,你的房子、土地銀行貸款買來的,你出門開的車銀行貸款買來的,家裡面所有一切電器設備,都是向銀行貸款買得來,向保險公司貸款買來的,每個月賺的錢先還銀行、還保險公司,剩下來一點點生活費用。我在美國,大多數美國人算是收入不錯的,一個月可以收入三千美金,這三千塊錢他要付稅、要付銀行貸款、要付保險公司,實際上三千塊錢付完之後,大概可以能夠剩下八百塊錢,所以三千塊錢收入,實際上他只能拿到八百塊錢。八百塊錢他的生活費用比我們中國高太多了,勉勉強強過一個月的生活,中國人比外國人好,中國人懂得節儉。每個月他能夠再儲蓄兩百塊錢,就不得了,就很難得,所以三千塊錢的收入,他要真正能夠儲蓄,也不過是儲蓄兩百塊錢而已,過的是什麼日子?

人老了,美國各州財政是獨立的,美國是個聯邦國家,每一個州就等於是一個小國家,有很多法律也是獨立的,但是它不違背聯邦的憲法。因為每一州財富不相同,所以社會福利也就不一樣,像加州比較富裕,加州的老人每個月可以領到五百塊養老金,五百塊錢這一個月可以過得下去,沒有問題;我在德州住,德州的經濟環境比加州差,所以德州的養老金只能夠拿到三百多塊,德州生活水平比加州也稍微低一點,這國家養老。老人退休之後,物質生活可以勉強過得去,精神生活痛苦,真的是坐吃等死,每一天吃飽飯之後曬太陽,沒有人跟他講話。我們到老人院去訪問,老人見到我們總喜歡跟我們說幾句話,他得到安慰,有人跟他說話。

所以我們看到晚年悽慘的現象,這才引起我們要辦彌陀村的構想,幫助他解決他的苦難,給他精神生活。有一些老人院辦得不錯,每一個星期還辦一次像同樂會性質一樣,裡面也有表演、也有唱歌跳舞,哪些人?都是老人自己,自己來辦。年歲稍微輕一點體力好的,他們來表演,年歲大的有很多行動不方便坐輪椅的,這些在場地周圍作觀眾,這就算不錯。可是我們覺得這個不夠,我們必須有年輕人經常不斷到裡面去演出,特別是鼓勵年輕的學生、小朋友,能夠經常到彌陀村去表演,讓老年人跟小朋友常常能夠見面,常常能夠接觸,使他精神上得安慰。世界上許多歌舞的團體,中國這些雜技團,高水平的表演我們可以邀請,能到彌陀村來表演,所以彌陀村不是單一念佛,裡面這些娛樂的活動會很多。我們希望能幫助老年人,度過他一生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時光,我們是朝這個目標去做,為老人、為病人服務。

經上提到生產婦女,現在醫藥發達,照顧生產婦女已經不需要我們再操心。在古代婦女生產非常痛苦,沒有人照顧,所以生產這個時候性命交關,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現在除非是一些很落後的地區、未開發的地區,已經開發,或者正在開發中的國家,大致上都沒有問題。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對這些苦難,迫切需要幫忙的這些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他迫切需要,你要能照顧到,目的『使令安樂』,得到他身心平安,讓他離苦得樂。請看下面經文: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一段經文是說你所布施得的果報,布施是福德之因,三業都要知道修學。心裡面常常存布施意念,剛才說就是服務眾生,我們這樣子說法大家好懂,念念有服務眾生的心願,這是你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別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這是你口布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實實在在做到,就自己的工作崗位,就自己現前生活的方式,要做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是你身行布施,你一定得福。財布施,財有內財、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身體,我以我身體、以我的勞力來為大家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是以我的智慧、以我的技術能力幫助別人,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讓大眾身心安穩,離開恐怖、離開憂慮煩惱,果報得健康長壽;這個樣你的福報才圓滿,你在一生生活當中物質生活不缺乏,不必太多,不缺乏就好,就很圓滿;衣食足、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個人福報才是圓滿的。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有財富的人沒有智慧,愚痴,他真有財富。又看到有智慧的人、很聰明的人,身體不好,多災多病,這是什麼?他前生沒有修無畏布施,常常傷害一切眾生,得的多災多病。他說:我沒有害眾生;沒有害眾生,每一天吃眾生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我記得有一次香港的雷居士在此地報告,她看到香港現世的果報,有人喜歡吃海鮮,死的時候得了一個病,就跟螃蟹一樣、跟魚蝦一樣,果報現前大家都看到,嚇得有很多人,喜歡吃海鮮的不敢再吃了。她在此地給我們報告,我們給她錄像,這個錄像帶可以流通,可以讓大家看看,她講的真實的事,真人真事。佛在戒經裡面雖然沒有禁止大家吃肉,佛勸人吃「三淨肉」,三淨肉第一個是不見殺,你沒有看到殺生,你沒有聽到殺生的聲音,第三是決定不是為自己殺的,這叫三淨肉。可是有一些人喜歡吃活的,親眼看他殺的,親眼命令廚師來殺生,他要吃新鮮的,這個造的業就重了。你縱然修布施福,縱然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的果報就是身體多災多病。在一般說我們中國人的身體不如外國人,外國人吃肉,真的外國人吃的是三淨肉,而且吃的時候比較上單純,在外國我們看最普遍牛肉、雞肉,其他的動物他不吃,很少吃,愛護動物,他要看到你傷害動物,他不願意,他不會原諒你。在澳洲無故傷害動物要受到處罰的,要罰錢甚至於還要作牢,保護動物。所以他們的雞跟牛那是飼養來吃的,這個造的業就輕。那看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南方人什麼都吃,樣樣都要吃活的,這個業造得就很重,災難就很多。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樣修福。

健康長壽之道,固然我們生活方式很重要,那這是緣,真正的因是過去生中所修的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令一切動物,有情、有生命的這些動物,讓他得到安穩,讓他得到快樂,不可以傷害他,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今天講愛護動物。我們在美國、在加拿大、在澳洲,這些野生的動物不怕人,你看到小動物,你招手牠就來了;鳥也不怕人,飛下來停在你身上,小松鼠一招手牠就到你手邊來。中國的動物比外國不一樣,看到人趕快跑,動物也通人性,生在那個地方牠知道人不害牠,人是牠的好朋友,願意親近。中國這些,像台灣這些,那還得了,鳥一看到人早就飛光,牠知道這些人,人是牠的對頭、是牠的冤家,決定要殺害牠,趕緊逃命。

這是教導我們怎樣修布施、怎樣修福,修布施就是修福,你能夠這樣修學,這樣修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禪天,這個地位高,得這樣的果報。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你懂得發心,你就相信佛講的果報是真實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你心念所轉,前面因裡面,修因裡面,最重要大慈心,你才能得這個果報。如果你是愛緣慈、眾生緣慈,那個果報就沒有這麼大,這是如佛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果報不可思議。一百劫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你作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天。『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是他還有餘福,那個福雖然到不了色界天,欲界天,在欲界天裡面再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阿賴耶識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如果遇到殊勝的因緣,殊勝之緣就跟善導大師所講的「遇緣不同」,他要是遇到大乘佛法,遇到淨土法門,以他的善根福德再加上因緣,他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永不墮惡道,生到西方世界當然不聞苦聲。這一段是說他們的果報。

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這一段註得很多,說明不思議事。他這裡面引經據論,所舉的布施的事有房舍、有臥具、有飲食、有湯藥,也說明這些都是世法,怎麼可以說最不可思議?下面說「此由正行施時,一念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根本」,所以關鍵就在「大慈心」這三個字。果然是以大慈悲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念心就不可思議,所以得福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其餘的這些註子,諸位自己可以去看。再請看下面經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佛此地總結,「結向成佛」這一科。這是佛又叫著地藏菩薩跟他說,這兩行經文是有兩個斷落,前面這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面這一段是總結迴向福。總結布施特別提到『未來世中』,那就是指我們現在,佛當年講經說法是講未來世,未來就包括我們在其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這是講能布施的人,「等」也包括我們,包括大家都在內。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當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真誠心、清淨心,我們盡義務不求報酬,自己的生活衣食足夠了,絕不貪圖奢侈享受,如果貪圖這些,你所修的福就報盡、就報掉了。你不希求福報,福報是累積在那裡愈積愈厚,就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還是不接受,把這個大福報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不享受,無量無邊的福報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說多圓滿、多快樂!人生第一大樂事,無過於這個快樂。

我們住小房子,過簡單的生活,有什麼不好?過得多麼自在,何必要住豪華的宅第,出門有很多人前呼後擁,我覺得那個生活反而不方便;出去還要帶好多保鏢,行動不自由,富貴過了頭。住在家裡頭怕人搶劫,還要請很多警察來保護,實實在在講這是無形的把自己囚禁起來,得不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必如是?你有財富為什麼不捨?捨了之後才真正得自由自在,佛經裡面常講「解脫的生活」,那是最美滿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就對了。我們學佛要明理,要了解事實真相,要肯修布施,肯為社會大眾服務,奉獻我們的身心,奉獻我們的智慧能力,為大家造福,不要享福,那你就獲福無量了。這是總結施福。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下面是總結迴向之福,迴向的福報。「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為什麼原因?因為前面你是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不問你修的功德多少你都會成佛,因為你是用佛心來服務社會大眾。『何況釋梵轉輪之報』,這是比喻你連作佛都能辦得到,何況這些小小的人天福報。「釋」是欲界天主,「梵」是色界天主,「轉輪」聖王是人間最大的福報,這四個字是說六道裡面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你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裡面的小福報?百生、千生,這是六道裡面小福報,當然可以得到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個法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佛家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你能帶走。佛給我們講的話要記住,「國土危脆,人命無常」,得人身最可貴的,我們今天講得人身,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就是修福,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那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我們講有意義、有價值,實在講是很空洞的、很抽象的,意義在哪裡?價值在哪裡?這段經文講得詳細落實,這個價值意義是永恆的福報,你生生世世享受不盡的福報,意義價值在此地。

如果我們還有一念貪心,還有一念吝惜之心,還不肯為大家做出圓滿的服務,自己還要留一點,你所修的福就少了,你的果報就不殊勝,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福報,都在你一念之間。我們這一念是不是為別人想,為整個社會想,為國家想,為全人類想,你的福報就大;斤斤計較為自己一生想,為我這個家庭想,你的福報就小了,很小很小。你為個人想,你修的福報,你來生是得一身的福報,自己一個身或者自己一家,你的福報就那麼大;你自己一身,得到你將來身體健康強壯,你要是為一家,你是一家的家長,你一家過得很幸福,哪裡能像經典裡面,作大梵天王、作忉利天王,你沒有這個福分,為什麼?心量太小了。

所以修布施是同樣一個事情,果報大小,這個品的品題就「較量福報」,都在你的心,都在你的量;你的心量大,一念大慈悲心,那個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小小布施之福,被心量擴大了,畢竟成佛,所以那個迴向就是大,心量就大了。我們為什麼不用大心量?要學習用大心量,那你一切都大,毫髮之善都變成虛空法界的果報。我們在《華嚴經》上學了拓開心量,佛在這一會當中也教我們拓開心量,所以這一部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同一個境界。拓開心量為一切眾生服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會非常歡喜、非常高興,我為一切眾生得福、離苦得樂而犧牲,我多快樂、多值得!決定不為自己絲毫的貪欲,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才是真正實踐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請看底下這段經文,第十八面,十八面一開端小註裡頭有幾句話,我們應當把它記住,這是青蓮法師引《五道罪福經》裡面一段經文,我們把它念一遍。「賢者好布施」,此地賢者就是菩薩,好布施的人就是菩薩,好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說,喜歡為人民服務,熱心為人民服務,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這就是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扶將是幫助,你能感動天地鬼神幫助;「施一得萬倍」,這是講果報,你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比你所布施的超過萬倍都不止;「安樂壽命長」,這是第一首偈,說明布施的福報。第二首偈,「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前面這首偈就像我們剛才講總結布施福,後面這首偈就是總結迴向福,這兩首偈。我們一定要醒悟過來,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醒悟過來、覺悟過來,把過去錯誤的這些觀念,想法、作法完全捨棄,我們要跟佛學,我們要聽從佛的教誨,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作風。從今而後我們起心動念,要念社會大眾的苦樂,要念社會大眾的禍福,與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與社會大眾有利益的,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個道理要清楚。如果我們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富據為己有,果報必定墮地獄,特別是救難之財。

過去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給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以後他寫在書上,他有好幾本書流傳給後世,好像是在《八大人覺經講記》裡面有這個故事,朱鏡宙老居士的《八大人覺經講記》。好像這個故事《影塵回憶錄》裡頭也有,是同一樁事情,《影塵回憶錄》是倓虛法師的自傳,這是在老一代,他們是同時代,年齡也差不多,親眼看見的。那時候在上海有一個有錢的人,住在租界裡頭,這是民國初年。而這個人非常富有,在清朝時候作官,官也做得很大,民國成立之後,清朝推翻,他就躲在租界裡頭當寓公,那時候租界受到外國人的保護。晚年他也學佛,修橋補路,在佛門裡面布施供養,常常修福不落人後,在佛家裡一般人是大善人,把他當佛菩薩看待。

過了沒多少年他死了,死了以後,他有好幾個姨太太,其中好像第四個姨太太,大概是第四個,我記得不太清楚,對他非常想念。正好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國人,通靈的,可以跟亡人往來,他這姨太太聽到有這麼一個事情,就去找這個通靈的外國人,能不能把她的先生找來,跟她見見面、談談話。這個人說可以,可是他要的錢很多,那時候好像是要一千銀元,那不是很富有的人家請不起,反正她家裡有錢,所以就請他找。把他生辰八字、姓名告訴他,什麼時候死的,死了以後葬在什麼地方,他有能力去找,結果請他去找,他找不到。找不到,當然這個姨太太就很生氣:你是不是騙我的?他說:我決不是騙你的。他說:如果你要有親戚朋友最近過世的,我再試一個給你看看,我不騙你,我收一半價錢。所以她就好,試試看。正好她先生的大兒子也死了沒多久,就把她大媳婦帶著來,也找這個外國人,價錢收一半。果然沒有多久,他就把這個人的魂找來,找來之後是附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就問他;附在這個人身上,這個人的行動態度確實像她死去的兒子,聲音也像。就問他:你的父親過世,為什麼他找不到?他說他父親死了之後就墮地獄。所以這個法國通靈的人,鬼道他有辦法找到,地獄就沒辦法,他墮地獄。

他是大好人,修橋補路,天天拜佛、念經,在佛門做這麼多好事,他為什麼會墮地獄,哪有這種道理?這個兒子說,他從前在清朝作官的時候,有一次皇帝派他去賑災,他大概把這些賑災的錢吞沒了,所以許許多多的災民得不到賑濟死了,這個罪業太重,以後怎麼樣修行,沒有辦法彌補,還是墮地獄。這個事情很少,沒有人知道,他還有一個朋友現在還在,可能這個朋友對他知道一點,妳們可以去打聽。結果他這個姨太太,就找到他這個老朋友,問問有沒有這個事情?他老朋友想一想是有這個事情,他是做過欽差大臣,去發放賑災的賑款。但是也有一些人曉得,他把這個錢吞沒,吞沒多少沒有人知道,他這個老朋友也不曉得,他說確實有這樁事情。這是他鑄成的大錯,你看看貪圖這一點財物,自己能過幾天好日子?晚年造什麼樣的好事,都沒有辦法彌補,還是要墮地獄。墮地獄,我們在這個經上就看到,受苦是無數劫。

所以救濟災難這個錢一點都不能動,這不得了,這個過失不得了,這種錢是人家救命的。這是看到這些錢財要貪圖,那果報都在地獄。我們看到這個大災難,全心全力去幫助都來不及,看到人家能夠出錢出力來救災生歡喜心,要跟進修隨喜功德,怎麼可以在這裡面貪圖,起貪心,這個造極重的罪。凡是救急救貧,這個功德最大,我們在經上看到,如果在這裡面起了惡心、起了惡念,要去障礙它、破壞它、侵奪它,這個罪過都在地獄。財布施如是,法布施更如是,法布施裡面特別是佛法,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教學,障礙佛法的流通就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果報是在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

諸位要是讀《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就懂得,這一部經是大乘經,是在《寶積經》裡面的一分,《寶積經》這是一個大單元,這裡面是一個單元,《無量壽經》也在《寶積經》裡面說過。這一部經,佛是毫不保留,將末法時期出家人所造的罪業,詳細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讀這個經毛骨悚然,自己有沒有犯罪,有沒有做錯;如果做錯了,不能夠懺悔,不能改過,念佛還是不能往生,一定要懂得。造作的罪業不怕,懺悔就能消除業障,這個懺悔是完全轉過來,決定不再犯錯誤,要認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將過去不好的觀念行為,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才能救自己。所以這一部經要大量流通,要多多的去講,要認真去學習。這一部經,我記得我講過三次,在美國講過一次,在台灣講過一次,在此地也講過一次,有錄音帶、錄像帶流通,好像現在也有同修把它寫成文字。寫成文字這部分我還沒有看,我看了以後,裡面確實沒有錯誤,這才可以上網路,在網路上流通,大概現在在網路上有錄音帶跟錄像帶。

所以佛法的流通,佛法對一切眾生的服務,這個福報最大。我們應當要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布施智慧,這法布施,布施智慧裡面也包括了財布施,為什麼?用我們身體、用我們勞力,完全是義務熱心的教學,勸導社會大眾,勸善規過,用我們體力那就是屬於財布施。我們關懷社會大眾,愛護社會大眾,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大眾,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改過自新,幫助他發心,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眾生,這就是法布施、法供養,福報最大。雖然有大福報,我們自己還是不享受,把這個福報迴向給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去享受。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決定沒有說弟子當中有許多大國王,印度當時十六大國的大國王,都皈依釋迦牟尼佛,都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還是三衣一缽,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教導,給我們做示範,才能夠讓社會大眾尊重仰慕。

世間凡夫哪一個不貪財,哪一個不貪圖享受,一墮落到貪欲裡面就造罪業,就給自己找麻煩,佛是現身說法給我們做個好榜樣。人生在世間三餐吃得飽可以了,不必講求口味,吃飽了就行,粗布衣服可以遮體,行啦!晚上有一張床鋪,睡得很舒服、睡得很自在,足矣,還要求什麼?有多餘的給一切大眾去享受,這就叫做佛菩薩,這就叫做行菩薩道,這叫學佛。我們在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什麼地位,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只要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念念為人民,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人就是真正行菩薩道,他存這個心就是菩薩心,福報就像經中所說的無有窮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一卷)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卷)
第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卷) 第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卷)
第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卷) 第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六卷)
第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七卷) 第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八卷)
第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九卷) 第1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卷)
第1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一卷) 第1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二卷)
第1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三卷) 第1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四卷)
第1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五卷) 第1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六卷)
第1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七卷) 第1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八卷)
第1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九卷) 第2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卷)
第2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一卷) 第2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二卷)
第2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三卷) 第2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四卷)
第2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五卷) 第2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六卷)
第2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 第2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八卷)
第2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九卷) 第3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卷)
第3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一卷) 第3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二卷)
第3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三卷) 第3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四卷)
第3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五卷) 第3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六卷)
第3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七卷) 第3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八卷)
第3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九卷) 第4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卷)
第4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一卷) 第4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二卷)
第4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三卷) 第4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四卷)
第4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五卷) 第4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六卷)
第4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七卷) 第4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八卷)
第4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九卷) 第5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卷)
第5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一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神教徒 发表于 2011-5-10 18:24:02
讚嘆,很慈悲的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