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五卷)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中第六十二面,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這經文是講讀經的利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很多,可是這個意思實在說是無有窮盡。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千萬不要把它看作迷信,那我們當前,甚至於來生後世的利益,往往當面錯過,這是非常可惜,真正是無法彌補的。我們是凡夫,諸佛菩薩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他們的智慧比我們高,他們無論是看人、看事、看物,都比我們看得透徹,比我們看得深遠。我們對於這些聖賢人的話,聖賢人的教誨不能夠深信,不能接受、不能奉行,常常依照自己的妄想去做,哪有不犯過失的道理?所以佛在此地講,閻浮提眾生,真正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句句都是真實話。經到這個地方,這是勸我們每一個月把經典溫習十遍,真正的意思是叫我們不要忘記佛菩薩的教誨,時時刻刻想著要依教奉行,真正目的是在此地。

產生的效果我們也深信不疑,這一個地方真正發心修行,正是中國古人所說,一個人有福大家沾光,這個人的福愈大,那他的功德影響力就愈廣。這個地方是講,真正得諸佛菩薩的威力加持,這個修行人住在這個地方百由旬之內,照古印度的講法百由旬範圍就很大,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是四千里,那這個範圍多大。在新加坡修行,幾乎連整個中國大陸都包括在其中,四千里,有這麼大的力量。諸位要知道,真修才有這個力量,如果不是真幹,四十尺的距離都達不到,別說四百由旬。這是實實在在,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現在人實在講,比從前人更容易理解,從前人讀這個經他能夠念得懂、能夠相信,我們真的是不能不佩服,他的善根福德深厚。因為古時候的解釋,沒有辦法到很詳細,又找不到證據。現在我們得到科技的進步,用科學這些方法來證明,比從前容易懂得多了。這個道理前面曾經為諸位說過,希望大家細細的去思惟。

真正的道理,就是我們現在科學家講波動的現象。前面跟諸位說過,凡是物象都會產生波動的現象,但是所有物象產生的波動,它那個波是平和的。所有的物質,我們講植物、動物,這個波是很溫和的、很正常的,波的幅度震動不會太大,它在一定的範圍。因為它永遠保持這個狀態,這個狀態雖然變化,它變化的很微弱,這說明它波動的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近代的科學家已經認識清楚,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確實是波動的現象。這一個認知很了不起,跟佛法講的太接近。佛法講宇宙、眾生怎麼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從無明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可見得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這是真正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源頭找出來,哪裡有事實存在?我們感覺得有事實存在,這是波動的相續相,《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露是相續相,電是剎那生滅相。剎那生滅實在講就是不生不滅,生滅同時,波動的現象是生滅同時,所以佛講不生不滅。我們要能體會到,不生不滅不是真的不生不滅,真的不生不滅,說不生不滅就毫無意義。它確實是生滅,生滅為什麼說它不生不滅?同時的,生滅同時。佛在經上用閃電來做比喻,是說它的速度太快了,這個問題以後我們在《華嚴經》上會詳細說明。

可是有情眾生的波動,超越物質發射出來的波,不知道要強多少倍。我們在經上讀到,佛講「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很難懂。依報是我們物質環境,我們生活環境,佛講生活環境是隨著你的心在轉,隨著你的念頭在轉,很不好懂。《楞嚴經》上又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轉境是物質環境能夠隨心所欲,佛說那你跟諸佛如來是同一個境界。這些話我們在經文上讀到的時候確實很迷惑,其實我們用科學來證明,就很好懂。今天講我們以電波來做比喻,電波的干擾,所有物質發的波弱、平和,我們思想發的波強大,起伏懸殊,這個波可以干擾它的波,我們這個波發出的波強,就蓋過它,這個樣子就改變物質的結構。物理的結構是從波動產生,你只要能夠改變它的波動,物質的結構,甚至於星球的結構都會改變,星球在太空運行的軌道也會改變,能產生這麼大的波動。

一切有情眾生的波,有善、有惡、有無記,分成這三類。無記性的波,可以跟一切物質的波能夠打成一片,非常平和,這是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這一切眾生的波就有善、有惡,所以造成物質現象巨大的變化。正因為這個道理,因為這個事實真相,古聖先賢對於一切眾生特別強調教育,佛家教育說得最透徹,跟我們講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有情眾生的關係,人與一切動物的關係、與植物的關係、與礦物的關係、與大自然的關係,最後再超越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與一真法界的關係,佛教裡講的就是這些事情。你都明白、都通達,然後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體,哪有沒有關係的道理?我們身體上任何一個細胞發生問題,都會覺得全身不舒服,它不是一個地方。一根很小的針刺,刺到我們皮膚任何一個部分,全身都感覺到。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都有感覺。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我們現在身體麻木不仁,別說針刺你不知道,刀割的時候你都不知道,麻木了。麻木就是迷,迷而不覺,麻木了。諸佛菩薩身體健康正常,他清醒的狀態,所以一點點小的疼痛,他統統知道。所以諸佛菩薩是個健康人、正常人,我們是個不正常的人,是麻木不仁的人。我們用這種比喻,諸位是比較上容易理解。

然後你就能肯定,真正依教修行,這個波動它有這麼大的力量。就是在這樣距離當中,你的波很強,能把這個範圍之內不正常的波蓋過,你把它壓倒,你可以干涉它,它不能干涉你。你這個波是善的、是好的,那個地方縱然是有惡的,惡的波招來的災難,你這個善比他那個惡強,能夠化解他的災難,讓他的災難不起現行,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修行要認真,要用真誠心,這個力量強大。世間人用的是妄心,我們用真心,用真心就非常非常可貴。你用真心力量就太大了,因為一切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你這個心跟他一樣;換句話說,你震動的頻率相同,就跟他接通。接通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加持,世間人講的保佑,你的頻率跟他相同才能夠接通,這才得到加持、得到保佑。我們的頻率跟他的頻率不相同,怎麼樣也起不了感應,起感應也是沾一點邊緣,受一點點影響,沒有直接接通。這些事情用電波來說,諸位就很容易體會。

真心決定就沒有妄想,大小乘經論,佛苦口婆心、千言萬語,無數次的勸我們要斷除妄想,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妄想裡面我執是最根本的妄想,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妄想的根。那要修什麼?這個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有,不是沒有。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我,佛說這話人不相信。不但一般人聽了不相信,出家人學佛學一輩子,學到老死他還不相信。如果他相信,他就成佛了。他為什麼成不了佛?他不相信。為什麼說相信,他就成佛了?相信他就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身,這個身叫體、一體。諸位常常聽到,佛法裡面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怎麼講?虛空法界跟自己同一個體,就是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清淨法身。法身哪有生滅?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諸佛菩薩沒有身能現一切身。我們明瞭,要真幹才行,這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佛法學到頭來是一回什麼事?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除這之外一無所得,真是楞嚴會上所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過是恢復你自己本來面目而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契入這個境界,你看到眾生得樂自己得樂,眾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那個慈悲心不是勉強的,自自然然生出來的。為什麼?虛空法界是跟自己一體,決定沒有差別。這是這段經文裡面我補充這一點意思,希望諸位同修認真細心去揣摩、去體會。這一生能夠入佛境界,大幸!這也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所以經典我們要有信心,能信能解,真正能夠理解,最後要實行,要把經典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經典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經典,這叫修行證果。再看下面經文: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

小科題裡面「釋現世福利」,釋是解釋,你現前得到的福、得到的利益。我們看此地跟前面有一字之差,前面講「讀是經」,這個地方講「轉一遍」,前面用「讀」,這裡用「轉」。這地方沒有用讀,不是說能於十齋日每讀一遍。什麼叫轉?轉跟讀的差別在哪裡?讀是從因上講,修因上講;轉是從果上講。你讀了之後你的念頭轉變,你的思想轉變,你的行為轉變,這一轉變災就轉變成福。如果你學佛轉不過來,那災難你還是轉不過來,你還是要受災難,這個字在此地是關鍵的字眼。轉要從心上轉、從行上轉,這意思就很深了。

所以讀誦一定要解義,為什麼經要講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要講清楚、講明白,讓聽的人覺悟明白。明白之後,他思想觀念行為就轉過來,轉惡為善,轉染為淨,因上一轉果上當然就轉,這就是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從哪裡轉?境從心上轉;現在就講是我們思想波,從思想波上去轉。從前我們思想都是自私自利,都是貪瞋痴慢,都是損人利己,都這種波。現在我們這個波換了,我們起心動念利益眾生,捨己為人,波放出去都是大慈大悲,清淨無染,他怎麼會不轉環境?境界本來沒有善惡的,本來是清淨的,說實在的話原本是個淨土。為什麼淨土變成五濁惡世?是我們惡的念頭把環境改變,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的道理。我們愈想佛的話真的是愈有理,我們自己試驗試驗果然有效,所以一定要奉行才能夠得利益。清涼給我們講解《華嚴經》,他老人家是用信、解、行、證這四個綱領,來給我們介紹。這四個字要同時去做,不要有先後,有先後效果就很緩慢。現在災難臨頭,這種緩慢的方式來不及了,所以同時來做。

今天居士林,我們就是用這個方式。我們講堂每一天講經兩小時,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間斷,這是信、解;念佛堂天天念佛不間斷,那是行、證。我們今天信、解、行、證同時進行,解門幫助行門,行門幫助解門,解行相輔相成,效果就很大了。果然能夠依教奉行,利益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深深相信,經是我們自己心裡面的經。世尊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世尊的真心就是我們的真心,心是今之心,二而不二,所以他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地方說的『現世』,就是現前我們居家平安幸福,沒有任何災難,豐衣足食,可以得到這個效果。這個效果是很小的效果,哪有得不到的道理?再看下面經文: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這是總結。『地藏菩薩』,『如是等』這三個字,總結前面所說信受奉行種種利益,結歸到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地藏菩薩是表法、是象徵,他真正的內容就是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寶藏。寶藏,經典裡面常講,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是講德相,一真法界依正莊嚴,那是德相;能是能力,就是此地講的『大威神力』;這都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不但這一部經,佛說所有一切經,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由此可知,讀經面對著佛菩薩,以真誠恭敬心就能夠開發自性,讓自己的性德也能夠現前。這就跟諸佛菩薩,我們波動的現象就溝通,頻率就相同。我們在這個時候,所有一切疑慮才能夠斷掉,斷疑才生起真正的信心,信心是成就佛事;佛事就是自利利他的事業。

信心是根源,《華嚴經》上所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成佛之道,轉凡成聖;聖達到究竟圓滿是成佛,信是根源。功德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達到究竟圓滿,也從信心上建立的。我們今天做,做得不夠,做得不圓滿,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在信心沒有建立,信心不夠,信心不夠是因為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解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解,行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行,雖然講信解行證,講四個字,其實一樁事情;每一個字裡面必定含攝其他三個字,如果不含攝其他三個字,那就不能叫信。信裡頭沒有解、沒有行、沒有證,那不叫信;解裡面如果沒有信、沒有行、沒有證,那不叫解。佛法是圓融的,圓修圓證,進展就快了。下面說: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

(它這裡有個錯字,諸位把它改過來。是閻浮眾生不是閻淨,這是個錯字。你們影印的那個本子是不是?對的,閻浮。我這個本子錯了,我們本子不一樣。這個本子是老本子,可能你們這是後印的改過來了,閻浮眾生。)『閻浮』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我們地球上這些眾生,跟地藏菩薩有大因緣,有緣見面就歡喜,沒有緣就很難接受。這個事實,我們在生活當中也能夠體驗到。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特別像觀光旅遊,第一次到那個地方去觀光,我們遇到很多的人,有人一看很順眼,看得很歡喜,有人一看就討厭,跟他從來沒有往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宿世的緣分,看到歡喜的,我們看他也歡喜,他看到我們也歡喜,這是宿世有善緣。我們一看覺得很不順眼,他看我們也不順眼,宿世有惡緣。可能我們這一生當中,就這麼幾秒鐘、幾分鐘的時間,一生就會見這一次面,第二次就很不容易碰到,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雖有緣,緣分很薄,一面之緣,一生當中一面之緣,時間非常短促,我們能體會到有宿世的因緣。

還有一種情形也能夠證明,我們決定有過去世。我們到一個地方去旅遊,這個地方從來沒來過,一生當中確實是第一次來的,可是突然之間覺得這個環境很熟,似曾相識,什麼原因?你過去生中在這個地方住過,要不然你怎麼會很熟?從來沒有人介紹過,你怎麼會很熟?證明人決定有前世。我在美國德州,有一個同修蔡文雄居士,他說他學佛的因緣,真正體會到有過去世,他知道了。他也是偶然有一次,在舊金山附近開車迷路,走到一個小鎮,從來沒有去過這個小鎮,他忽然感覺得這小鎮很熟悉,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法,走得果然一點沒錯。事後愈想愈奇怪,如果不是前世在那裡住過,他怎麼會熟悉?怎麼會有那麼深刻的印象?總在那裡住了很多年,他印象這麼深刻,這是他親自給我們說的。大概前生沒做什麼壞事,這一生又投胎得人身。所以確確實實人有過去生,有過去就有來生,這是講因果輪迴的事實真相,許多人經歷過。我們自己也有這種經歷,但是沒有蔡居士那麼明顯,那麼樣的深刻,沒有。再看下面經文:

【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這是極力的讚歎,說明聞名見像的利益,經典的文字簡單,含義深廣。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於接觸到這一部經典,利益各個有淺深不同。有些人完全沒有接觸過佛法,像現代觀光旅遊,特別是到中國去觀光,中國觀光旅遊寺院是旅遊的重點,也是外國人非常喜歡去看。他們多半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還有其他宗教的信徒,對於佛法一無所知。藉著觀光旅遊,見到這些佛像,見到菩薩像,當然他們不會有信心,甚至於他們看這個是迷信,層次高一點的看這個是藝術品,把他當作藝術品來欣賞。有沒有利益?有。正是佛法裡面所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耳根跟一歷眼根一樣的意思。耳根是聽到念佛號的音聲,聽到讀經的音聲,那是耳根;見到佛菩薩形像這是眼根,阿賴耶識裡頭永為道種。無論是有意、無意,無論是讚歎、毀謗,都成金剛種子,就怕他一生沒有緣接觸到,那就非常可惜。毀謗都無所謂,他真接觸到,毀謗他要受毀謗之果報,果報受完了之後,將來有緣再遇到他就信了,他就能得度了。

由此可知,給眾生結法緣這是好事情,在世出世法真的叫第一等好事。廣結法緣的時候,不要有任何顧忌,不要認為這是褻瀆佛菩薩形像,造作種種罪業,那你就不敢動了,你怎麼能跟眾生結緣?對於佛菩薩起尊重之心、敬仰之心,那是已經入門來的,我們對於佛菩薩形像要尊重,以恭敬心供養。但是我們介紹給別人,那你就不必有這些顧慮,介紹給別人是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佛種子,即使他毀謗侮辱都無所謂,佛菩薩哪有見怪的道理?見怪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絕不見怪。所以在現代,我們有一些看到,包裝紙上印佛菩薩形像,報紙裡頭常常也印佛菩薩名號,也有佛菩薩形像。有一些同修看到這個情形來問我怎麼辦?這報紙能不能丟?我們怎麼處理?他就慌張了。這是起分別執著,要曉得報紙上做是給許許多多眾生結緣,結法緣,種善根。我們遇到怎麼處理?就看你自己。如果你家裡面有地方放,你可以把報紙上的佛像、佛名剪下來,或者是把它貼在一個本子裡面,做一個紀念也是好事情。如果不願意這樣子做,照一般報紙處理就行,不必要執著、不必要計較。特別是在這個世間造惡的人多,佛菩薩的名號、形像愈普及愈好。發心不相同,我們這個心是利益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種下佛菩薩的種子,這是好事情。不要常常想到這是不恭敬,把這個緣斷掉,那就可惜了。

此地說的利益非常明顯。我們得利益的人,隨著他的心、隨著他的願,如果他能解能行,利益就很殊勝,利益就很大。他聞名見像不解,也不能行,這個利益是含藏在他阿賴耶識裡面,現前不能得利益;這個地方『現在殊妙安樂』,他得不到。什麼時候他能得到利益?來生後世他有這個緣,有緣再遇到。再遇到的時候,那個緣要是殊勝,遇到善知識、遇到好的同參道友來幫助他,能解能行,他殊勝安樂的利益才能夠現前。所以這裡頭沒有迷信,這裡面差別因緣無量無邊。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遇到有人來問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解答,幫助他斷疑生信。凡是來問的人,都是過去生中有這個種子,過去生中曾經聞法,聞名見像這個緣分。我們自己細細想想,我們過去生中,甚至於久遠劫前,我們種下來的,到這一生我們才遇到緣,緣才成熟了。所以看到這一部經,他能生歡喜心,愈讀愈歡喜,能解歡喜,不解也歡喜,緣深。緣一定是宿世種下來的,不可能是這一生當中,一接觸就生歡喜心,沒有這個道理。

現前有許多大眾,接觸不能生歡喜心,還不就跟我們過去生中情形一樣,我們是過來人很清楚,經歷了許多生、許多世,這成就了。現在我們幫助他們種因,我們很清楚,也必須要經過來生後世緣成熟,他才能得度。在世間人心裡面想,這個時間太長了,可是真正在事實真相裡面,時間是假的,沒有時間。時間跟空間,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決不是事實。《華嚴經》上講「念劫圓融」,一念可以把它延伸成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把它濃縮成一念。大乘經上常講,「十世古今,不離一念」,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沒有看到真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們只看到銀幕上那個現象,沒有看到放映機後面的底片,銀幕上有前有後,如果看看放映機的底片,拿出來一大盤沒有先後。由此可知,我們看到有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是錯覺當中看到這個幻相。你要把它看成了解真相,那你就好像電影放映機裡面,看到它的底片一樣,沒有先後。

所以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修菩薩行,成菩薩道,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工作。而且要積極去做,無條件的幫助大家去做,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以清淨心去做、以平等心去做,這樣子功德自然就圓滿了。經上講的利益,『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這是一般世間人所希求的,舉出一個例子而已,真正的功德利益,比這個殊勝太多了。青蓮法師在這一段經文的註解註得很好,他引用經典裡面所說的,比較上深一點,可是我們在講席裡頭說了很多,諸位如果能懂得這個意思,看他的註解就不難懂。請看下面經文,在六十六面: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

這是菩薩代替我們請示世尊,世尊講了這麼多,題目應該是什麼?到這個地方來請問經名,將來集結的時候應該用個什麼名字?就跟世間人做文章一樣,自古以來許許多多人寫文章,文章寫完之後再定一個題目,這是很正常的一種作法。當我們做學生的時代,老師出個題目叫我們做文章,我們要依照這個題目做,那很難,那個練習。真正做文章的是文章做成之後,再看全篇內容定一個題目。像我們現在每天早晨,吃完飯之後跟大家談談話,隨便談,你們把它錄下來,再把它寫成文字,然後看這個內容給它定一個題目,讓人看到這個題目,就曉得這一次講演的內容。佛說經原先都沒有定一個題目來講,應機說法,題目集結之後才定。但是佛經有許許多多,都是與會大眾聽完之後,或者聽了一半,有人來請教,請佛開示;這種情形在佛經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也有沒有人問,佛也沒有說,集結之後,集結的人給這個經定一個題目。但是在佛經裡面這種情形比較少,多數都是佛說出來。這是普廣菩薩為我們請示,這個經的經題、經名。

『爾時』,是世尊給我們說,地藏菩薩種種的修行、化他這些功德事蹟。說完之後,普廣菩薩『胡跪合掌』。「跪」在從前是禮節當中最隆重的,中國人行跪拜禮跟外國人不一樣,胡跪是外國禮節,不是中國禮節。中國的跪是兩個膝蓋統統跪下去,在古印度的跪是跪一個膝蓋,跟我們中國不一樣;右膝著地,跪一個膝蓋。這種跪法它有用意,便利於承事老師,老師有什麼吩咐的話,動作比較敏捷,起來得快,很容易站起來,替老師服務;念念不忘奉事老師,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很恭敬的一個態度。「合掌」表一心,都是表法的。十個指頭表我們的心散亂,胡思亂想,合掌就是收心,所有一切妄念這時候統統放下,一心專注,合掌表這個意思。合一了,表這個意思,表恭敬。『白佛言』,「白」是下對上,敬詞。從他言詞裡面我們知道,普廣也是等覺菩薩,也不是普通人,也是諸佛如來的示現,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就像唱戲來唱主角,那些諸佛如來來唱配角,把這齣戲唱好,希望看戲的這些眾生,看了之後都能夠覺悟,所以佛法確確實實是在演戲。

我手頭上還有一套劇本,正是現在這個時候,七月目連救母。那一套本子真的是個大戲,很可惜現在沒有人去表演,劇本在,沒有人表演。在古時候佛門裡頭這些劇本很多,我們是沒有留意去蒐集,留意蒐集的確很多。現在如果能用現代劇的方法來表達,做成電視連續劇,用這種方式來弘法利生,產生的效果就非常之大。佛家常講方便多門,不拘於一個形式。如果我們真的有這些人才,對文學有修養、有愛好,有真正懂得音樂,懂得戲劇,我們來編這些劇本,送給這些影劇界,讓他們在電視台表演,弘法利生的利益就大了。效果比我們在講台上講經說法,不知道殊勝多少倍,應該要向這個方向去發展。這些影劇的導演、演員先來聽經,聽明白之後去寫劇本、去表演,用這種方法才行。現代化、本土化,我們今天講本土是講地球,現在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地球變小了,今天講本土已經不拘於一個地方,整個世界是本土,一定要走向現代化,才能收到效果。

所以這菩薩都是如來的化身,『我久知是大士』,「是大士」就是指地藏菩薩;我對他知道的太久、太清楚了。『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前面所講,普廣菩薩早就知道,哪有不知道的事情?他在此地為什麼要問?『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他這個問是明知故問,唱戲的、唱雙簧的,這一問一答。眾生不知道;不知道,眾生問不出來,一定要內行的人才能問出來。我們讀這個經我們要學、要學習,任何場地、任何時間;非常可惜我們都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沒覺悟,度眾生這種方法沒有學到。說老實話,也沒有度眾生那一種懇切的願望,所以還是生死凡夫。如果這一套你學會了,你也有這個弘願,時時刻刻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沒有間斷的。走路散步聊天,前後都有人,我們明知故問,這一問一答,讓別人聽。我們在公共場所,在餐廳裡面吃飯,四周圍很多人,從來沒有問:法師,什麼叫做佛?你懂得,我也懂得,我們一問一答唱雙簧給別人聽,那些人不懂得。那個餐廳我們在吃一餐飯,那就是道場,來參加吃飯人都是聽眾,幾個人懂得?

在中國大陸寺院裡面,你們都住在寺院,每一天觀光團多少?帶隊的導遊給他們介紹道場、介紹歷史文物,給這些觀光客,我們就不懂得在裡面去插一腳。我碰到一次,在上海浴佛寺,我是離開的時候走到天王殿,正好有兩個團,我看到那都是外國來的,他們的翻譯給他們在介紹。我也是拉著旁邊,那是浴佛寺的一位知客,我跟他講解,天王殿四大天王是什麼意思?表什麼法?我跟他一講,那兩個團體都不說話,都圍過來聽,機會教育,我們就給這些觀光客上一堂課。所以一定要懂得機會教育,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要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就像普廣菩薩在地藏法會,這一問一答,哪有不知道的?都知道,明知故問,唱戲表演,給那些人看,讓那些人看到之後覺悟明白。所以要曉得大陸上這一些寺院,如果能利用機會教育教導全世界的眾生,他們到這個地方來觀光旅遊,真正得到利益回去。回去之後他又會宣揚,自己聽到明白這些佛法,介紹給他的親戚朋友。他那些親戚朋友聽了之後,又會到中國來觀光旅遊,來想學一點東西回去。他到這個地方來觀光,花了一筆錢那是學費,還真學到東西回去,我們沒有辜負他,好事情。

所以我不在中國沒法子,我在中國一定建議中國佛教協會,把所有出家人要集合起來辦培訓班,培訓他們機會教育,每一個人都會說。不必多,只要把這些表法的東西搞清楚、搞明白,天天為這些觀光團體來講解、來說明,讓這些外國人到中國來走這一趟,知道中國不但是歷史悠久,藝術水平那是世界希有的,中國學術之精湛更讓他佩服,這是宣揚固有文化,宣揚大乘佛法。佛法確確實實在中國,已經不在印度,印度沒有了。佛法也移民移到中國來,印度沒有了,所以全世界要想學佛,一定要到中國來。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很有感慨,一定要知道自己怎麼樣去做,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這不是找麻煩,所以不要怕老法師很辛苦,老法師很累,不在乎這些!如何能令眾生得利益,明知故問。『故問如來,唯然頂受』,「唯然頂受」四個字非常恭敬,決定依教奉行,有這個意思在裡頭。下面他就正問: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你講的這些怎樣把它定個題目,好讓我們輾轉流通,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推薦給一切大眾,『流布』的意思,流通宣布。流布的方式很多,無量無邊,決定不是一種形式。我們要看環境、看形式,怎樣做最有利益,我們用這個方法去做。我們在講堂裡面講經,講堂很小,聽眾不多,如何把講經的效果擴大,當然最理想的就是電視,電視這個緣我們不成熟,沒有這個關係。尤其電視是由國家政策限制住,緣不具足。我們也沒有財力,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我們自己每一次講經,把錄音帶保留住,我們可以做到;有緣的道場、有緣的同修,沒有緣到現場來聽,我們可以將這些錄音帶拷貝送給他們。佛法這是布施供養,決定沒有買賣的,所以我們印的經書、錄音帶、錄像帶、CD,從來沒有買賣的行為,都是贈送。

這兩年來因緣逐漸成熟,台灣自從第四台開放之後,有許多人問我要錄像帶。有人要,好事情,我們很歡喜,我們提供,他們拿去播放。所以現在在台灣,幾乎每一天有三、四個小時,播放這些錄像帶。在美國,每天有一個小時,最近夏威夷電視台也開始播放,每一個星期兩次,好像是兩個小時,一個星期兩個小時。風氣逐漸開了,我們的錄像帶派上用場。只要他們向我們要,我們儲存的東西很多,我相信兩、三年他都播不完。我們儲存這麼多東西在,我們早早想到要利用科技的方式。現在電腦的網路開放,這對我們來講也是最好流布的方法,許許多多這些資料都在網路上。我們看科技的趨勢,在我想像當中十年之後電腦的時代,可能這些電視都會被淘汰掉,每一個人帶一個小電腦,電腦就像一本書那麼大;十年之後的電腦,可能變成一個很小的小盒子,可以裝在口袋裡,愈做愈進步。每一個人打開電腦的時候,你隨時都可以看到,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你想聽經的時候,你都能夠收到,太方便了。

所以將來對全世界弘法利生,需要多大地方?我們現在這麼大地方足夠了,地方小省事,開銷小不求人,所有這些力量統統做弘法的工作,做幫助一些苦難眾生的工作。我們自己衣食足就很快樂、就很自在,有志同道合的,有七個、八個足夠了,人不要太多。我們專攻大乘,每一天在講台上鍛鍊,利用科技的方法把它普及到全世界,我們用這種方法來流布,把心定下來專門幹這一樁事情。我們不必掛個什麼招牌,那是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實質。真正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我們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希望把如來的事業做好,這一生就過得很充實,很有價值、很有意義。

我也是幾十年以來,從學佛以來就有這個願望,希望有幾個真正志同道合的同修,我們共同來做這個事業。同心同願的人難找,古人所謂「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那是一種比喻,你這個鋒利能夠切斷鋼鐵,有這麼大的力量。同心的人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大家把名利看得太重,這就沒法子。如何能把名聞利養、人我是非捨得乾乾淨淨,只有一個念頭: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樣的人難找,太難了!我深深相信能有五個人,就能把佛法再興旺起來,跟釋迦牟尼佛時代無二無別。世尊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能起家,今天能夠有五比丘,決定能夠把佛法興旺起來。這五個人真正有道心,跟此地所講真正能把觀念、言行轉過來,與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這個事業才能做得圓滿。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普廣請示經名,世尊說了三個名字,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三個名字其中之一。這是過去譯經的大師,從世尊所說的這三個名選一個,選了『地藏本願』,所以這個經叫《地藏菩薩本願經》。「願」一定有行,所以『本行』包括在「本願」裡面,「行」一定有『誓力』。「誓」大家知道,地藏菩薩的誓願宏深,真正是捨己為人。我們今天所講的犧牲奉獻,捨己為人,地藏菩薩是第一個模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盡眾生,方成佛道」。我們要問:地藏菩薩有這個大願,值得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眾生景仰,觀音菩薩有沒有這個願?文殊菩薩有沒有這個願?此地看普廣菩薩有沒有這個願?有。從這個願來說都叫地藏菩薩,普廣也叫地藏菩薩,觀音也叫地藏菩薩,文殊、普賢都叫地藏菩薩,從這個願說。如果從大慈大悲上說,地藏菩薩也叫觀音菩薩,統統都是觀音菩薩。千萬不要把一個菩薩看作一個人,那麼死呆板,你就糟了!所有一切菩薩都是表法的。

所以你成就什麼?集一切菩薩之大成,所有一切菩薩就是我一個人,這就對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從我們自己孝親尊師,從這個願行那就是地藏菩薩;從慈悲濟世,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從用理智不用感情,你就是文殊菩薩;說到做到,言行一致,那就是普賢菩薩。所有一切菩薩是一個人,不是很多人,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學佛,學到老都不能入門,錯在哪裡?錯在我們把所有菩薩分了家,這個不是那個,那個不是這個,這糟了!所以你不得其門而入。你真正懂得,一切諸佛是一尊佛,一切菩薩是一尊菩薩,《華嚴》上一再給我們提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都是說明這個道理,都是講這個事實,哪裡可以分家?這一分家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斷,你就不得其門而入,說老實話經你也看不懂,你怎麼能得到這個經教的殊勝利益?這是說到地藏菩薩本誓,從誓願產生的力。這個力就是我們今天講動力,勇猛精進,永不退轉。什麼力量在推動他?我們今天看世間人,世間人拼命在工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工作?名利。如果他得不到名、得不到利,他就懈怠了,什麼都不想幹。

昨天報紙上登了一個小東西,我看了很有趣味。講加州矽谷,那是我在加州住的那個地方,我住在南灣,就是說那個地區。那個地區很多科學家,多半是做電腦、電子的。我在舊金山講經,他們這些人都來聽,這裡頭博士學位的人很多。我記得我第一次在舊金山講經,聽眾大概有八十多個人,三分之二是博士學位,所以那個同修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到此地來開博士班。這些人工作都非常努力,每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為什麼?賺錢。錢賺了之後沒地方花,不曉得怎麼花法,真的是如此,拼命努力在那裡賺錢,是為這個他才那麼樣的工作。如果沒有錢賺,沒有利益的話,他一定就不幹了。

世間人動力,工作勞動動力是名利,佛法名利捨棄掉,什麼力量在推動他?本誓,他誓願在推動,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其實就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個願力在推動他。他要真正有這個願,他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學法門,一定要成佛道。為什麼?他不斷煩惱、不學法門,他就沒有能力度眾生。由此可知,因為這個願力成就了自己。自己成就之後,他的願力才能兌現,才能普度眾生。所以諸佛成佛,成了佛之後,決定不住在佛位上,再退到菩薩位子上來,行菩薩道。菩薩是學生的地位,佛是老師的地位,因為在老師的地位上就麻煩了。佛道是師道,提倡的是尊師重道,只有學生來求老師,老師不能任意去教學生,老師要隨隨便便去教學生,學生對老師就不尊敬了。所以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中國跟印度古時候都是這樣的。求學,你來求學,沒有老師到你家去教你的,沒有這個道理。誰可以到你家去教你?菩薩。菩薩是同學,同學就沒有這樣尊嚴,同學可以隨便。所以經上講「作不請之友」,你不來找我,我可以去找你,那是菩薩,菩薩方便了。我們關係是同學關係,我們不是老師的關係,你要懂得。表演做老師的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表演做同學的許許多多諸佛如來,示現成菩薩的身分,來跟我們做同學,來幫助我們。

實在講這些人早就成佛,這是真正的慈悲,幫助佛來教化眾生,不是內行人幫不上忙,不是內行人不能觀機,不是內行人不能問,問不出來。所以我常說,學佛就是唱戲、就是表演,經典就是劇本。諸佛菩薩在此地表演,表演得多活潑。特別是在《華嚴經》上看到,那個法會多少人,如果從經開始到整個經的結束參與的團體,不能算個人,參與的團體總共就有兩百二十八類,有這麼多。我們講從團體,這麼多的團體,每一個團體裡面的人數都是無數無量,無數無量不就讓我們立刻就體會到,這個大舞台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大舞台,所以他的人數才無量無邊。哪些人在導演?哪些人在當演員?全是諸佛如來。我們在經上看到,種種不同身分全是諸佛如來變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

我們要在經典裡面學會這一套本領,要建立這麼樣的理念,我們也就參與這個法會。這個法會是華嚴法會,華嚴法會無時不在,沒有中斷的,所以經上講「塵說剎說,無間說」,沒有間斷的。華嚴法會是個總法會,所有法會那是小會,大會裡頭分小會,華嚴是總會。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契入這個境界,我們就入華嚴法會。星期六我們遇到一段經文,正好講到「華嚴三昧」,多少跟諸位報告一些。明白之後,確實把我們的觀念轉變,我們的生活隨之也轉變了,轉變我們自己的業力變成願力,這是學佛真正得力。方東美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轉不過來你就得不到,轉過來之後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說到《地藏本誓力經》。後面經文還有兩行,我們把它念下去: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這是世尊的囑咐。『緣此菩薩』,「緣」是這麼一個緣分,「此菩薩」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重」有兩個讀音,念重也行、念重也行。重他的願很重,重是重複,他生生世世都發,所以說兩個音,兩個意思統統具足;你念重、念重都不錯,都講得通,它有兩個意思在裡頭,他的願望完全是利益眾生。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瞭,這是菩薩的本願;換句話說,也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所以大乘佛法從哪裡修學?一定從地藏菩薩修學,你要沒有地藏的心願,你決定不是大乘人。在大乘法裡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那就是一定要普度眾生,真正是眾生未得度,我自己不能成佛。這時候不能成佛是不居佛位,地藏菩薩真的久遠劫都成佛,他的學生都成佛,他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居佛位。也就是說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永遠是以同學的身分幫助一切眾生,就是這個意思。不作師,跟一切眾生作同學,是一切大眾的學長,以學長的姿態出現,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真正的意思在此地。足夠資格作老師,不以老師身分出現,這個我們一定要學習。就是主動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大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而退』,「退」一定要照做,不是退了之後就算了,退了之後一定是依教奉行,要認真去做。好,這一品就介紹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一卷)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卷)
第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卷) 第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卷)
第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卷) 第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六卷)
第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七卷) 第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八卷)
第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九卷) 第1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卷)
第1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一卷) 第1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二卷)
第1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三卷) 第1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四卷)
第1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五卷) 第1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六卷)
第1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七卷) 第1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八卷)
第1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九卷) 第2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卷)
第2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一卷) 第2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二卷)
第2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三卷) 第2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四卷)
第2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五卷) 第2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六卷)
第2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 第2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八卷)
第2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九卷) 第3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卷)
第3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一卷) 第3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二卷)
第3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三卷) 第3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四卷)
第3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五卷) 第3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六卷)
第3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七卷) 第3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八卷)
第3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九卷) 第4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卷)
第4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一卷) 第4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二卷)
第4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三卷) 第4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四卷)
第4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五卷) 第4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六卷)
第4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七卷) 第4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八卷)
第4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九卷) 第5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卷)
第5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一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神教徒 发表于 2011-5-10 18:24:02
讚嘆,很慈悲的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