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活的層次 -- 迷悟之間12 星雲法師著

生活的層次 -- 迷悟之間12 星雲法師著

作繭自縛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作繭自縛
  
  「作繭自縛」原本是說蠶吐絲作繭,將自己包在繭內,現在將「作繭自縛」比喻人自設框框,讓自己陷入困境,讓自我束縛起來。
  
  在貪癡、瞋恚的煩惱裡不能超出,就是作繭自縛;在金錢、愛執、權利中不能解脫,就是作繭自縛;在貢高、我慢、迷妄中不能遠離,就是作繭自縛;在毒品、酗酒、賭博中不能自拔,都是作繭自縛。
  
  作繭自縛就是讓自己不自由的行為,如明星林黛、樂蒂、于楓等,為了情而自殺,就是不懂回頭轉身,而讓自己的生活與感情沒有緩和的空間,才會走上了絕路。
  
  在生活周遭裡,有的人因執著自我的主觀,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因深陷貪婪的溝壑,不懂得知足感恩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因抱殘守缺,不肯 接受新知而作繭自縛;也有的人墨守成規地自我禁錮,或是一知半解地故步自封,這都是作繭自縛;甚至沒有正見,為邪教所迷,以及不能團結,而讓團體分裂,也 都是作繭自縛。
  
  看看歷史上,不乏因作繭自縛,終而走上不歸之路的例子,春秋時期,李斯貪戀利祿,與趙高竄改遺詔,結果被趙高算計,身死族滅;戰國七雄時,商鞅制定嚴 刑峻法,結果卻死於自己所定之苛法之中;又如民國初年時,袁世凱因權利名位薰心,結果被迫宣佈取消帝制,鬱悶而抱病不起。
  
  古云:「解鈴還需繫鈴人。」將自己囚禁於繭中的是自己,能讓你破繭而出的也是自己,如宋朝詩人陸游所說:「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裡;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所以即使他人願意為你剝開重繭,也要靠你自己有走出來的意願啊!
  
  德國詩人歌德,其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內容描述他廿五歲時,經歷失戀的痛苦、以及好友為感情自殺的衝擊。沒想到,許多青年學子們,看了這本書後, 竟然效法自殺來結束生命。這就是作繭自縛,就是在一個自設的範圍內鑽牛角尖,而讓自己沒有後路,就是自己吐絲繫縛自己,甚至連破繭而出的勇氣都沒有。
  
  破繭而出,必須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試煉;破繭而出,必須要能調伏自己的欲望與執著;破繭而出,必須學習反省與接受失敗;破繭而出,必須接受新知和增加知識;破繭而出,必須結交善友與增廣見聞。
  
  人的一生,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考驗,如果你能受到風雨的侵襲,仍能破繭而出屹立不搖,甚至經歷逆境的焠煉,仍能破繭而出茁壯成長,那你就是邁向成功之路了。
  
  《人間福報》2003年3月3日
【書籍目錄】
第1頁:排隊 第2頁:退票
第3頁:求職 第4頁:小兒科
第5頁:報告 第6頁:後遺症
第7頁:慣性 第8頁:健康食品
第9頁:應酬 第10頁:最後通牒
第11頁:證據 第12頁:沉不住氣
第13頁:七嘴八舌 第14頁:盲從
第15頁:三個臭皮匠 第16頁:沒用的好人
第17頁:重點 第18頁:解決問題
第19頁:錯誤 第20頁:了解通路
第21頁:一個 第22頁:作繭自縛
第23頁:流星 第24頁:香格里拉
第25頁:婚姻 第26頁:歌聲
第27頁:螃蟹行為 第28頁:
第29頁:睡覺 第30頁:站起來
第31頁: 第32頁:評鑑
第33頁:棒喝 第34頁:學位
第35頁:三寡 第36頁:不可能
第37頁:水火相容 第38頁:回歸
第39頁:自我定位 第40頁:我愛芳鄰
第41頁:信用卡 第42頁:家人
第43頁:透明化 第44頁:期許
第45頁:想說聽行 第46頁:落花流水
第47頁:解讀 第48頁:念舊
第49頁:接受事實 第50頁:陰德
第51頁:OK的人生 第52頁:瘟疫
第53頁:心的觸動 第54頁:生活的層次
第55頁:依賴 第56頁:感動
第57頁:罵人 第58頁:接受新知
第59頁:經驗 第60頁:媽祖
第61頁:以食為天 第62頁:整合
第63頁:轉型 第64頁:斷層
第65頁:圓夢計畫 第66頁:毀滅
第67頁:自殺攀升 第68頁:十大死因
第69頁:佩服 第70頁:順勢
第71頁:待人好 第72頁:搭機
第73頁:拿捏分寸 第74頁:兜圈子
第75頁:海鷗 第76頁:留白
第77頁:選佛場 第78頁:突圍
第79頁:危機處理 第80頁:歇後語
第81頁:爭取 第82頁:下台的時候
第83頁:關鍵 第84頁:好惡
第85頁:感恩 第86頁:順勢
第87頁:往生 第88頁:輸與贏
第89頁:死不起 第90頁:開源節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