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難
數十年前,台灣曾經推行過「克難運動」,整個社會一時風起雲湧,響應這項運動。想當初的克難運動,對數十年後的台灣經濟起飛,也不是沒有因緣。
四、五十年代的克難運動,產生了許多的克難英雄、克難球隊、克難住家、克難樂隊,整個的社會都充滿了克難、儉樸的風氣。
其實,自古的先民,那一個階層不都是靠著克難的精神來開創未來。結茅為屋,不是克難嗎?野果為食,不是克難嗎?以獸皮為衣,不是克難嗎?以徒步代車,不是克難嗎?造橋要克難,鋪路要克難,甚至戰爭沒有武器,用鋤頭、釘耙,都可以作戰。
所以,當時的人,從小出生之後,克難的童年,克難的婚禮,克難的讀書求知,克難的耕種生活,克難的郊遊,克難的娛樂。甚至於生病了,只要喝喝開水、洗個熱水澡、曬個太陽、喝碗薑湯,作為克難的醫療。
想到古代王羲之用樹枝代筆練字,懷素用芭蕉葉代紙寫書法,匡衡鑿壁偷光讀書,蘇秦懸樑刺股勵志,他們在克難的生活中刻苦努力,終能出人頭地。甚至近代的紅葉棒球隊,用石頭當棒球、用樹枝當球棒,他們赤腳打棒球,開啟少棒之風,台灣少棒也榮獲多次世界冠軍。
現在的社會,尤其這幾年來已沒有克難的精神了,選手集訓,還沒有開始訓練,就要求有汽車、有冷氣、有營養餐等等,先把休息、享受的條件講在前面。現在的工作,也都是先講待遇多少、休假的時間多少,從不提倡克難的精神,工作怎麼能做得好呢?
古代的人,信封用過後,反面再用;紙張寫過字了,反面可以再寫。衣服破了再補,家具壞了再修,甚至自己理髮、自己裁衣、自己煮飯、自己當管家僕人,都
是靠自己來。想起當初因為有這種克難精神,社會怎麼會不進步呢?現在的人,講究名牌、講究享受、講究排場,雖然現在的經濟發展,物用豐富,但在經濟優裕的
時期,也要有對等的發揮克難精神,否則「由儉入奢易」,一旦經濟蕭條了,再要由奢入儉,那可就難了。
人,要有憂患意識,要懂得未雨綢繆,尤其要有克難精神,如此,儘管人生路上風雨飄搖,任何苦難,都能安然度過。希望我們的社會,能讓「克難」的精神再度復活!
《人間福報》200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