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管理三部曲 -- 迷悟之間10 星雲法師著

管理三部曲 -- 迷悟之間10 星雲法師著

為善及時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為善及時
  
  一件好事,我們都會想到明天再做,明年再做。明天、明年,我們究竟會有多少明天呢?會有多少明年呢?所以人生應該要建立一個好的觀念,就是「為善及時」。
  
  與王永慶齊名的企業家趙廷箴說:「我們會賺錢,但是我們不會做善事,我們需要宗教界來幫我們做功德。」有的人想要做善事,但是他一拖再拖,等到真正要發心的時候,已經沒有錢了。
  
  做善事要把握機會。當別人貧窮時,你不及時救濟他,等他貧窮的難關度過了,又何必要你助他一臂之力呢?探病要及時前往,等到病人出院,或者過世了,還 要你去探望嗎?牛奶藏在牛腹裡,等到以後要喝的時候再來擠,屆時還會有牛奶嗎?叫母雞不生蛋,等我們要吃了再生,到時候母雞還會生蛋嗎?
  
  中國社會上有一些人,對於「及時行善」非常疏忽,但對於「及時行樂」倒是非常認真,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就這樣迷迷糊糊的過了一生。對於能做好事的時候,卻躊躇不前,不能勇敢的跨出一步,等到行善的對象沒有了,本錢也不足了,那又如何去做功德呢?
  
  一句好話,要在人家生前讚美他,等到人死了再來歌功頌德,有什麼意義呢?中國人都是生前受盡別人的屈辱、毀謗,一旦死後,種種的好處就都湧上口邊。甚至有人慚愧,在對方有危難時,沒有給予他幫助,等到他困難過去,飛黃騰達了,再來後悔,也是愚不可及。
  
  梁山泊好漢宋江,被人稱為「及時雨」。所以,「為善及時」就好像應時的甘霖,讓枯萎的萬物得到灌溉,再度逢春。一件好事也不要等待以後再做,以後有以後的事情,凡事你都即日成辦,對現代人所提倡的工作效率,不是有所增加嗎?
  
  凡是做官的人,要懂得及時行善,所謂「公門好修行」,等到你的官位一去,哪裏還有權勢做好事呢?商業巨賈,也不要等到別人求助於你才去施捨,自己有餘,就應及時行善。錢財如流水,流水一去不容易再回來,為什麼不把握及時的時間行善呢?
  
  及時的播種,來年才有豐富的收成;及時的投資,搶得商機,才能把本錢賺得回來;及時的孝順父母,免得將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徒留遺 憾!兒女不給他及時的教育,等到他五、六十歲時再去學吹鼓手嗎?人生當及時!及時成辦,及時做到,及時解決,及時懺悔,及時發願,最重要的是「及時行 善」。
  
  《人間福報》2002年9月18日
【書籍目錄】
第1頁:歸去來兮 第2頁:一分鐘
第3頁:包袱 第4頁:數字的遊戲
第5頁:明鏡 第6頁:脫困
第7頁:親情 第8頁:機會
第9頁:萬花筒 第10頁:兩個
第11頁:功成身退 第12頁:消化
第13頁:不讓一步 第14頁:華佗再世
第15頁:矮小 第16頁:傳染
第17頁:一張紙 第18頁:一條心
第19頁:縫補 第20頁:免疫力
第21頁:投入 第22頁:力量
第23頁:影子 第24頁:秘方
第25頁:守得住 第26頁:白貓黑貓
第27頁:吸收與排斥 第28頁:管理學的三部曲
第29頁:成就 第30頁:為什麼
第31頁:美化 第32頁:人情面面觀
第33頁:麻痺 第34頁:指標
第35頁:蛻變 第36頁:薪水
第37頁:貪污 第38頁:煞車
第39頁:求全 第40頁:兩極
第41頁:人生之最後 第42頁:趣味
第43頁:記錄 第44頁:對對子
第45頁:我以為 第46頁:全方位
第47頁:知書達禮 第48頁:為善及時
第49頁:禮節 第50頁:植本
第51頁:內外 第52頁:抬轎子
第53頁:安貧樂道 第54頁:雲霄飛車
第55頁:小費 第56頁:天下為公
第57頁:靈魂 第58頁:認同
第59頁:自找麻煩 第60頁:利行
第61頁:換機油 第62頁:海洋
第63頁:人性 第64頁:位置
第65頁:跌倒 第66頁:
第67頁:保養 第68頁:禮貌
第69頁:候鳥 第70頁:審美
第71頁:知人之明 第72頁:教訓
第73頁:隱士 第74頁:厚植國力
第75頁:名人 第76頁:牽手
第77頁: 第78頁:海量
第79頁:坐井觀天 第80頁:自我雕塑
第81頁:幕僚 第82頁:會議
第83頁:土包子 第84頁:深淺
第85頁:軍事教育 第86頁:自信
第87頁:安全島 第88頁:智慧財
第89頁:半調子 第90頁:開心果
第91頁:開悟 第92頁:用計
第93頁:犧牲 第94頁:上了一課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