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鏡子
戰國時代魏武侯主政的時候,有一天他很自豪的誇耀說:「魏國的江山不但美麗,而且有高山峻嶺為屏障,有江河險要為防備,國防非常的堅固。」但是有一大
臣諫曰:「國家堅固與否?在於國君的德行,不在於山河的險要,例如,國君如果不修德,即使朝廷左右,也都是自己的敵人。」我們證之於歷史,當初苗氏一家,
左面有洞庭湖的美景,右邊有鄱陽湖的浩瀚,可是不修身養德,大禹不就把苗滅了嗎?大禹的子孫夏桀,他的國土左有黃河、濟河二水,右有泰山、華山二嶺,伊闕
在南,羊腸板道在北,但他不仁不義,終被商湯放逐。殷紂時,紂王的國家,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黃河,可以說山川險峻,但由於不得人心,
傷德敗行,終為武王所殺。
歷史上的人物,他們的成敗,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歷史可以鑑往知來;往事不鑑,來事可悲。我們打開歷史,殷鑑不遠,都是我們記取的借鏡。
曹操世稱梟雄,但是他善用人才,甚至「化仇為親」,他把袁紹的重臣陳琳引為己用;反觀袁紹器量狹窄,妒賢害能,不但不接受田豐的勸諫,反在兵敗後怒而殺害之。所以,歷史上的人物,器量大小,可以決定自己一生的成敗,甚至影響國家民族的命運。
劉玄德大智若愚,善於韜光養晦,他在人前不急於表現,而且禮賢下士,故能從無到有;而楊修恃才傲物,鋒芒太露,最後終被曹操殺害。
朱元璋曾說,漢武帝用張湯而政事衰;漢光武褒桌茂而王業盛。甚至他還知道唐太宗用房玄齡、杜如晦,則致斗米三錢,有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唐玄宗用楊國
忠、李林甫,則致安史之亂,幾乎亡國。但是朱元璋自己並未記取歷史的教訓,他不傳賢、不傳能,致使明初子孫爭權奪利,而致天下大亂,可以說為後世留下了一
面足堪引以為戒的鏡子。
我們從歷史上看,許多一時不得志的賢人,例如湯被囚於夏台,文王被困羑里;齊桓公奔逃於莒,晉文公亡命於翟,但由於他們能堅此百忍,不變志節,故能成
就王業。而一些不忠不義之人,心性殘忍,作惡多端,我們看:「請君入甕」的來俊臣,不就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嗎?商鞅變法,太過嚴苛,最後「作法自斃」,這不
就是歷史的鏡子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為什麼後人不以這樣的歷史為殷鑑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為什麼今人不以這許多典故為借鏡呢?
歷史的鏡子,隨時打開,殷鑑歷歷,豈能無懼乎!《人間福報》2001年1月18日